❶ 中國文化遺產破壞情況
中國文化遺產被破壞、流失,這就好比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孩子,總是讓人有些沮喪」張得勤說,中國文物流失的源頭是在國內,治本之策是切斷國內的文物盜掘、走私渠道,但目前「治本」尚看不到希望。申請「禁令」實際上是求助於國外的監管,多少也是無奈之舉。
根據文物界人士的介紹,如果將中國文物非法流失的路徑分為幾個段落,盜掘應該是出發地,是源頭。中國海關是第二個環節,香港是中轉站(部分文物不經過香港),歐美國家是最後的目的地。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些環節在監管上均有難度。
雖然近十多年來,中國打擊文物盜掘的力度一直在加大,但在外界看來,打擊時松時緊,經常反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透露,去年一年,我國共發生36起館藏文物、寺廟文物以及田野石刻被盜案件,共丟失各級文物223件。案件發生率比前年上漲了近8成。
而海關能查獲的文物也只是外流文物中的很少一部分。根據公開的數字,2002年全國海關文物走私案是260多起,收繳禁止出口的文物8000多件。這些僅僅是從所有出口貨物的5%中抽查到的。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會主任張永年說,文物走私是自古有之的,連文化大革命時期,這條通道都是暢通的。
國際上幾十年建立起來的文物走私通道,要完全斬斷簡直難於上青天。減少文物外流的另一渠道是從海外追索,這一「亡羊補牢」的方式在現實操作中也有很大難度。
目前追索海外文物的最成功案例是王處直墓彩色武士石雕的回歸。石雕1994年被盜,2000年,國家文物局得知石雕出現在紐約將要舉行的拍賣會上,向美國緊急提出停止拍賣、返還文物。而後歷經一年,這塊石雕方得以回國。
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坦言,且不論追索文物耗時耗力的巨大成本,目前我國能夠追索的文物也只是實際流失的文物中的一小部分。
根據國際公約,走私出境的文物返還所在國家,前提是該國必須提供充分的合法擁有證明,但由於我國的文物檔案並不完備,很多文物無法索回。
「從目前來看,如果能通過『禁令』來管住終端市場,從而切斷一條流失的通道,對中國文物來說,也是好事」。
但該協議對打擊文物盜掘和走私能產生多大的實際效果,文物界並不樂觀。「很難期望一紙協議會對現狀產生多大的影響,畢竟這么多年建立的走私渠道太暢通了」。張永年說。「這樣的一份外交協議,需要很強的法律步驟,對於普遍存在的文物盜掘和走私,也許產生不了太大的影響,但是一旦發生國寶級文物等重大糾紛,雙方就可以依照此協議做出決定。」國家文物局一名官員說。
報道稱,美國考古學家、文物保護主義者和古董交易商、博物館就此協議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前者贊成通過進口「禁令」以消除對文物考古現場的破壞,後者則擔心會對自己的收藏和買賣產生影響。
「我當時的感覺是內心一陣竊喜」,北京的收藏家任雅武在聽到這個消息後說。「如果美國政府同意中國的提議,那好的東西出土後流不出去,只能在國內消化,價格勢必會下降,這對國內的收藏家來說,肯定是好事。」任雅武說。
圍繞「禁令」的爭議並不僅限於此。美國一些古董經銷商和收藏家提出,國際間的文物貿易是有利於研究和保護中國文物的。
這種觀點在國內的一些古董經銷商和收藏家中也有贊同者。馬未都認為,美國收藏家願意出高價收中國文物,從某種程度上表明他們對中國藝術品和中國文化的尊重。
馬未都說,金錢是現代人對古代藝術品表示尊重的惟一表現。國度不同,但金錢所代表的意義是一樣的。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本國的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能有高價。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的名片,外人買走,是好事。相反,如果限制外流,國人可能會看不到本國文物的價值,因此造成對文物的不尊重或破壞。
要想從根本上打擊文物盜掘和走私,就要鼓勵更多人喜歡這些藝術品、去收藏、去研究,去自願捐獻國家。單純的管、卡、壓只會觸發更多的暗流滋生。他提出了兩條解決思路:通過贖買、鼓勵交流等疏導措施使文物的交流正常化,同時確認私人交流的合法地位。
「文化遺產不是搖錢樹,應強調的是保護而不是開發。」謝辰生說。據謝辰生講,文物保護和開發的爭論,從改革開放至今幾乎不曾間斷。2002年,在新文物法制訂中,各界人士就曾經為文物可否上市交易爭得面紅耳赤。最後,法律允許私人家傳的一些文物上市交易。
「現實已經證明,同意一定范圍內的交流是一種進步。」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會主任張永年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但是保護文物,還是應該在原地保存,這樣才有生命力。「
❷ 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那麼我國的文化遺產都有哪些呢?給大家介紹一下:
1、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2、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3、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4、天壇,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5、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腳下,是一座古人類遺址博物館,始建於1953年。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在龍骨山發掘出第一顆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山西平遙古城,雲岡石窟,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雲南麗江古城,江蘇蘇州古典園林,重慶大足石刻,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甘肅莫高窟,西藏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河南龍門石窟,山東曲阜孔廟 孔林 孔府,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澳門歷史城區,殷墟,開平碉樓與村落 ,福建土樓,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築群,元上都遺址,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新疆天山。
此外,還有隸屬於自然與文化遺產的泰 山 、黃 山 、 峨眉山-樂山大佛、武 夷 山 新寧崀山等幾大名山,隸屬於文化景觀遺產的廬 山、山西五台山、杭州西湖文化景觀,隸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昆 曲 、古 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雕版印刷、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端午節、媽祖信俗、京劇、中醫針灸、羌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麥西熱甫(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活字印刷術(急需� ��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皮影戲、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及隸屬於記憶遺產的傳統音樂錄音檔案 、清朝內閣秘本檔 、清代大金榜 、納西東巴古籍文獻 、中國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案 、《本草綱目》、《黃帝內經》 、僑批檔案、中國元代西藏官方檔案、南京大屠殺檔案等。
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大國,文化遺產自然非常非常多的,只是這么多的文化遺產,有沒有出乎意料呢?
❸ 為何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失傳
其實文化的遺失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時代在發展一些歷史上的東西我們也不得不拋棄,雖然在拋棄的過程中我們會感覺很痛苦,但是這也是勢在必行的,我們是阻止不了的。傳統樂器的消逝在我看來無非就是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樂器本身的一些缺點,例如太大什麼的;第二個就是人們的保護觀念薄弱,再加上外來樂器的沖擊。
其實保護傳統文化是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孫的責任,當今社會市面上充斥的基本上全部是西洋樂器,我就納悶了,西洋樂器真的那麼好?還是自己的心裡在作祟?
❹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特點,歷史,現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這一段是近400字的版本。
中華民族在創造燦爛中華文明的過程中,經過五千多年的錘煉和洗禮,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學者顧冠華認為「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並且至今仍在影響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它既以有關的物化的經典文獻、文化物品等客體形式存在和延續,又廣泛地以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徵、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范、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和延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積淀的精華,蘊含著推進中國社會發展的哲學思想、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也為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和文化背景。
李瑞環同志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及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把祖先留下的這一極其豐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整理好、繼承好,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點及其兩重性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其特點
1.傳統文化的內涵
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大概念,是由傳統、文化兩個小概念組合而成的。所謂「傳統」,從文化學角度詮釋,是指世代傳承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歷史因素,如逐代延續的思想道德、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制度規范等。【l J「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本指「文治教化』』,與武力征服相對舉。《周易.賁卦》(《彖傳》)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被看做是文化的原始提法。然而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詞,其含義與古代不盡一致,它是19世紀末期通過日文轉譯從西方引進的。1871年,英國學者泰勒在他發表的《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著名的定義:「所謂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個綜合體。"【2】中國的學者一般都採用《辭海》對文化的界定:「從廣義上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東西,總是處於流變與整合過程中。因此,並不是所有歷史上出現過的文化都可稱之為傳統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積淀、保存、延續下來,成為後世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將這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因而得以積淀、保存、延續下來的文化稱之為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指根植於中華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中華民族之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學說之外,還包括歷史、文物、書法、服飾、陵墓、醫學、農學、天文、地理等古籍文書。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並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有著鮮活生命的東西。「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一方面具有濃厚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3】我們這種傳統文化,是在世界文化叢林中獨樹一幟的最悠久的文化,它不僅過去在推動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曾經起過巨大的作用,而且對整個世界文化發展也起過重大的影響作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也一定會發揮其強大的推動作用。
2.傳統文化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有各種表現形態,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以儒家倫理中心主義為出發點的信念。中國傳統倫理政治思想,不僅決定了中國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決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徵。【4】除了倫理政治型文化這一總的特徵之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以下特點:
(1)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不絕,形成了世界上極具生命力的文化傳統。在人類6000年的文明史上,只有中國文化按照自己的軌道不問斷地運行一直到今天。而其他國家大多出現過斷層,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國文化歷經艱辛,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和周圍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發展態勢。已深深地融進全體華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影響社會歷史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它對於民族的生存與延續發揮著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同時對於外來文化有著寬厚的包容性和強大的同化力。
(2)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的顯著特點和特徵,滲透著古老東方民族的聰明和智慧。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雖然說是傳統但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各個國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動中,相互學習、相互吸收而不斷充實發展自己。這種發展,是相互融合,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具有自己國家民族的特色。隨著漫長的歷史交往,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日益發展成「合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為多元統一體的全球文化。正如一位大學者說的,越是民族性的東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失掉了民族性的東西,就說不上什麼世界性、全球性。因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統一體,離開多元化、統一體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以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視野,融合了我國各民族文化、外來文化的優點和長處,逐步豐富完善了自我。隨著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儒家孔子的「天下觀",道家老子、莊子的「自然觀"精神已在世界學術界廣為傳播。
(3)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前代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宣揚傳統本身得以存在和流傳的合理性,雖然它也有起伏跌宕,並多次面臨挑戰,但一次又一次表現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它在一個漫長而曲折的形成過程中,經歷了無數個後人繼承前人又發展前人,虛心學習前人又豐富前人,依據時代需求又超越前人,這樣一個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接力運動,付出了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斷補充、不斷完善成熟起來的,來之不易。
(二)傳統文化的兩重性
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創造了著稱於世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的發展及演變是貫穿於中國古代文化的主線。就內容上說,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靜無為、以退為守,法家的循名責實、信賞必罰,這三者構成中國古代文化的三位一體基本要素,浸透於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價值系統是以儒家體系為主幹,同時又兼容道、法、墨等諸子百家之長。但它並不是珠璣而是混有沙石。因此,對這份遺產既不能完全拋棄,又不能全盤搬用,必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繼承,推陳出新,創造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化。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絕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一定的科學地位,是尊重歷史辨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毛澤東同志的這段話,清楚地告訴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應取的態度。取精用弘,批判地加以繼承。那麼,怎樣進行批判地繼承呢?
其精華部分主要有:
(1)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一直居中國文化傳統的主導地位。《易傳》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意是說「天」的德性是健運不己,人們應該仿效它,剛健有為,奮發進取;「地"的德性是順育萬物、包孕萬物、哺育萬物,人們也應該仿效它,兼容並包,廣收博採。孔子提倡「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人生追求,孟子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屈原在《漁父》中憤然寫道:「舉世皆濁吾獨清,舉世皆醉吾獨醒。」正是在這種精神鼓舞下,中國人對真理孜孜以求,對外敵侵略拚死抵抗,鑄造出知難而進、吃苦耐勞、自力更生的民族性格。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成才的道路上努力奮斗,自強不息。這些都集中表現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永不停息的堅強意志和非凡氣度。
(2)天人合一,以人為本
所謂天主要指廣大的自然界,天人關系主要指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組成自然系統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也應該服從這個規律;人類社會的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應該是天人之間的協調。「天人合一」的思想給予了我們許多啟示。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即以人為本。如,孔子主張的「不語怪、力、亂、神」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種思想影響巨大,他雖然不能否定鬼神的存在,但是對其採取存疑的態度,即存而不論;而將現實中的人放在第一位,關注人的生命。【6】
(3)修養德性,人際協調
儒家文化是倫理文化,主張「道德至上",強調以「仁讓為貴,以孝悌為尚,以忠敬為美』』的人生理想。在古代思想家們看來,天是道德之天,人是道德之人,甚至一草一木也得道而生,有德之品性。【_7】在這種道德輻射之下,主張「仁者愛人」、「以和為貴」,講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人際關系。
(4)集體本位,天下為公
西方文化崇尚的是個體本位,而中國傳統文化以家庭為中心,以集體為本位,講究4「貴群」。【8】在個體、局部與集體、整體發生沖突時,主張犧牲前者而保護後者,這就是所說的「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高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主要表現在:(1)復古保守。(2)消極無為。(3)綱常名教。
(4)重義輕利。
(5)重道輕器。
總之,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注意辨證地分析,批判地繼承。然而批判的繼承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和創新。這就是說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有價值的外來文化,創造傳統與現代相統一、民族與世界相統一,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新型文化。
❺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現狀
對於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國人應該要用一種衡量的態度去對待。
所謂傳統文化,無疑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但是並非傳承久了的東西就適合發展如此迅速的現代,作為現代人既要傳承它也要發揚它,卻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去糟粕: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到近代卻陷入了深深的文化危機,在尋求解決民族危機的同時,人們也從文化上尋找和選擇中國文化的發展模式
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精神。中國雖然有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有著輝煌的歷法制度與科學著作,但是我們沒有傳統而且系統的科學精神,這一些發明都是在生產生活中為了適應需要而製造出來的,帶有被動性和宗教性。究其原因,中國傳統中關心的是人倫和社會,而不是自然界,對自然界的觀察與思考也只是局限在為了更好地維護帝王的統治,維護整個社會秩序的平穩
取精華:
強烈的道德色彩,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經濟結構和政治宗教設施,無一不是與宗法血緣關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積極作用表現在: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諧人際關系的作用
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中和」思想突出強調了兩個側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確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組合、對立統一。
❻ 我國目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
論文摘來要:基於對源中國與西方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對比分析,期望以國際上先進的保護經驗作為參照來認識自身的不足,使我國能吸取經驗,並根據我國目前的保護現狀,提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保護方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道路我國目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