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朝初年,「無為而治」的真相到底是啥
漢惠帝為什麼如此著急要破局呢?是因為漢惠帝對呂後的所作所為不滿意。
漢惠帝一心保護自己的幼弟劉如意,卻被呂後毒殺;漢惠帝一心尊敬自己的大哥劉肥,卻被呂後一杯毒酒嚇得逃回齊國。至於虐待戚夫人的種種作為,讓漢惠帝都覺得,那根本就不是人乾的事。
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余不能起。——《史記》·呂太後本紀
漢惠帝如此著急地破局,也是因為他對帝國的現狀也非常不滿意。因為整個帝國上層,都是一種混吃等死的狀態。當然了,帝國統治者對此心滿意足,並美其名曰無為而治。
但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肯定不會長期受到保護,只要有一位強勢皇帝崛起,利益集團的一切謀算都會化成泡影。
如果惠帝大權在握,就一定會大肆提拔新人。到時,無論是功臣集團還是外戚集團,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
屆時,皇帝雖然會繼續尊重外戚集團和功臣集團,但是也會給普通老百姓留下一些機會。只有有本事和機會,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和外戚集團、功臣集團平起平坐。
但可惜的是:因為外戚集團與功臣集團達成了某種默契,所以皇帝永遠也無法擺出傀儡的命運。漢惠帝是傀儡,漢惠帝之後的兩個皇帝依然是傀儡。等到外戚集團被清理出局之後,功臣集團選擇了漢文帝,也是因為他們認為,漢文帝比較好控制。
但他們看錯了漢文帝,漢文帝最終沒有成為傀儡,反而把功臣集團給收拾得服服帖帖的,繼而大刀闊斧地改革,開啟了「文景之治」。
Ⅱ 你認為在什麼樣歷史背景中,適合採取「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
「無為而治」的歷史背景,歷朝中較為明顯的是漢朝的文景之治,這樣的寬松政策可以說是休養生息,也可以說是放任自流,實行了70年。文帝景帝崇尚道家,其核心的政策是無為而治,70年經濟大發展使得利益集團的格局出現了極其劇烈的變化。但也造成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自由商人崛起成為了一股強大的勢力,控制了國民經濟,地方諸侯勢力龐大,中央集權出現旁落的跡象,權貴與商人結成同盟,極大地破壞了吏制。因此到了景帝後期,有人提出了削弱地方的極權主張。這一歷史背景是在秦末以後,整個經濟匱乏實行的一個休養生息的政策。可以放活民間實現繁榮。所以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只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中央與地方的集權分權,自古難以平衡,甚至可以說是非此即彼,不可調和。
Ⅲ 漢代歷史背景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蜀漢昭烈帝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西漢建立(前206年-前202年)
楚漢戰爭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到處出現割據勢力,而劉邦和項羽也在這時崛起。項梁找到了楚王的後代,立為楚懷王(後為楚義帝),並且各自出兵,打算攻滅秦朝。
劉邦聽從謀士的安排,於公元前207年12月首先攻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入據秦都咸陽。劉邦未實現「先入關者為王」的約定,因自己的實力不及項羽,退軍霸上。此後項羽漸握大權,憑借自己強大的武力進行統治,分封諸侯。立楚懷王為義帝,封自己為「西楚霸王」。他將劉邦封在蜀地,且將劉邦的國號定為漢。該年中國有18個諸侯,1個義帝。不久,劉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頓軍隊對項羽進行進攻,前期並不佔據優勢。不過,劉邦的軍事才能雖然無法與項羽相比,但劉邦善於使用人才,他重用蕭何、張良、陳平等謀士為他效力。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不被項羽重用的將領韓信,正是他出色的軍事才能使局面逆轉。在最後的垓下戰役中,劉邦贏了項羽,而項羽拒絕了屬下東渡烏江卷土重來的建議之後,他在烏江邊自盡,為楚漢戰爭畫上了句號。劉邦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稱皇帝,定國號為漢。6月定都長安,西漢王朝誕生。
休養生息(前202年-前141年)
與民休息也就是我們歷史上常說的「修養生息」政策
休養生息政策指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以後,統治者不搞勞民傷財、嚴刑峻法的統治,改以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休養生息政策自漢高祖開始,歷經幾代皇帝(惠帝、呂後、文帝、景帝),執行了六七十年。結果是「海內殷富,國力充實」。班固說:「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無為而治漢高祖稱帝後,有鑒於秦亡經驗,遂在政策上採取道家「黃老治術」、「無為而治」的理念。
首先,採取「郡國制」,郡縣和封國並存。皇帝分封侯國和王國,其中侯國只享有封地內的稅收無軍事和行政權並受郡的管轄,而王國則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另外,對內注意興修水利,減免賦稅,為恢復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對外則和親匈奴,維持邊區和平。漢朝這一系列政策大體維持了一時和平,但亦引致一系列問題,對內的輕徭薄賦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強勢力日大,形成土地兼並;對外則匈奴侵略日頻,威脅邊區和平。
在執行這些政策之餘,漢高祖也對在楚漢相爭中有大功的異姓諸侯王們起了猜忌之心。韓信就是在這時候被蕭何用計被呂後處死,隨後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繼被鏟除。異姓諸侯王幾乎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劉姓諸侯王。劉邦在白馬之盟上對眾人說了一句話:「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受傷,不治死亡。時為前195年。
呂後專權漢高祖死後,政權漸漸被高祖皇後呂太後所掌握,繼位的太子漢惠帝因受到呂後的刺激,不理政事,惠帝死後,呂太後連立兩傀儡皇帝,並漸漸削弱劉氏,並封諸呂為王,掌權長達八年。這種局面一直到呂後死後,周勃和陳平奪禁軍權,斬殺呂產等人,才告消滅。
文景之治呂太後死後,由於諸呂掌握兵權,而功臣更不滿呂氏專權,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施計奪取呂氏的兵權。由於漢高祖只餘下兩個兒子,朝臣以淮南王母家趙氏強橫,代王母家薄家善良,故以呂太後所立的傀儡皇帝非惠帝親生為由,迎立代王恆即帝位,是為漢文帝。他減輕人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其子景帝即位後,也持續此種政策,因此歷史上將此時期稱為「文景之治」。文景二帝都是道家思想的推崇者,主張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在此期間,國家穩定發展,國力大大增強。
只是,景帝在位期間,聽取晁錯的意見,進行削藩。操之過急,結果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為此時期唯一的一次動亂,且為期不到一年,結果由周勃的兒子周亞夫所平定。七國之亂後,朝廷設法剝奪各個諸侯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
大漢盛世(前141年-前48年)
對外戰爭
西漢中期算是漢朝最強盛的時段。景帝死後,太子劉徹即位,即漢武帝,一上台便改「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對外三度攻匈奴,把匈奴驅逐至漠北地區、打通西域,造成「絲綢之路」;對內則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力量;並召開「鹽鐵會議」將制鹽和制鐵的事業收為國有。但武帝對外的戰爭也是有代價的,武帝三打匈奴後繼續對匈奴攻伐,令匈奴邊患再次復燃;武帝時國家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也再次加嚴,武帝後期因此發生了一些暴亂;開銷甚大,因此創立「均輸」、「平準」官,與民爭利。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成為了中國固有的文化潮流。
劉徹死後,劉弗陵、劉病己繼承遺志,他們在任時,漢國的經濟最繁榮,政治最穩固,文化最昌盛,科技最發達,疆域最遼闊,綜合國力是世界第一,史稱武昭宣盛世。
武帝晚年,發表了著名的輪台之詔,這也表達了漢武帝對自己深刻的反省,國家也漸漸穩定下來,使漢武帝雖有亡秦之失卻無亡秦之禍。
衰敗滅亡(前48年-公元9年)
衰於元成
宣帝於43歲時病死,太子漢元帝即位。元帝以後,豪強大地主兼並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加上漢成帝沉迷於溫柔鄉。王氏的權力愈來愈大,自王太後的親戚王鳳以來,全由王氏子侄出任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在朝廷的勢力日漸鞏固。
敗於哀平
漢成帝死後,成帝皇後趙飛燕聯同太子合力排擠王氏。太子即位是為漢哀帝。把哀帝祖母傅太後及生母丁太後入主宮禁。大司馬王莽見大勢已去,向太皇太後王氏建議暫時退讓,結果王莽辭官回到新野新鄉封國。
漢哀帝不事政綱,讓漢朝逐漸衰弱。而「斷袖之癖」典故中的的寵奴董賢,二十二歲時拜為大司馬輔政。
漢哀帝死後,王氏權力再起,此時,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漸干預朝政。最後,他殺孝平,廢孺子,於9年1月10日正式稱帝,改漢為新,西漢亡。
西漢的「大事年表」http://ke..com/view/20338.htm
Ⅳ 是誰讓劉邦推行無為而治的,這對漢朝有什麼積極作用
根據確切的歷史記載,在漢朝建立之初,有一個叫做陸賈的官員,首先向漢高祖劉邦提出了:逆取順守,文武並用,這個觀點,並且建議劉邦遵從儒家治國之道來治理國家,還提倡黃老無為而治的國家方略。在當時的朝堂之上是有不少的大臣,比較的尊崇黃老的,所以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也就這么敲定了下來。
而無為而治帶來的好處就是通過整個理念治理國家,重視農民,高度發展農業,鼓勵發展生產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漢朝快速的恢復元氣。並且抑制了商人的發展,禁止了商人的一些權力,增收了商人的賦稅。還有就是減輕了徭役,幫助百姓去除了一些壓力。並且還廢除了一些過路費,鼓勵百姓開墾荒山,種植糧食或者其他事物。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使得漢朝在結束秦末動亂之後快速的恢復過來,還促進了發展,國家也是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Ⅳ 漢朝無為而治的好處
漢初,為了恢復社會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實行無為而治、輕徭薄賦。內在思想上,容主張清凈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武帝即位後,社會經濟已有很大的恢復和發展,從政治上和思想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更適應漢武帝時加強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於是,漢武帝開始提倡儒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而延聘「儒者數百人」,引起天下學士「靡然向風」。
Ⅵ 了解初漢的無為而治(原因,背景,結果).論述題. 我要求的是漢朝採取的關於無為而治的表現和結果
原因和背景可通用,稍加修改即可
1.經濟:連年戰亂,戰爭的破壞,百姓生活困難.農業生產停滯,落後.
2.政治:漢政權初立,修養,穩定統治根基.
3.思想:道家的王老學說.
鄙人才疏學淺,望補充.
結果
1.生產得到恢復
2.社會穩定
Ⅶ 漢朝推行無為而治的原因 主要政策表現
經歷戰亂,民生凋敝,需要修養生息。另外,秦朝重法家,政令繁多,二世而亡。讓漢統治者覺得法家為的太多不太好吧,傾向於無為了吧 。 我隨便說說,我也不知道
Ⅷ 西漢時期的時代背景
西漢(前206年-9年)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合稱漢朝。前206年劉邦被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而後經過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取勝後,前202年最終統一天下稱帝,建國號為「漢」,定都長安。史稱西漢。至9年1月10日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時間較短且為呂雉等人的傀儡的皇帝的話,西漢一共經歷了12個皇帝。也有人把王莽推翻後的更始帝也算作西漢,這樣西漢滅亡則是在26年。
西漢極盛時的疆域東、南到海,西到今巴爾喀什湖、費爾干納盆地、蔥嶺一線,西南到今雲南、廣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東北至今朝鮮半島北部。
項羽以「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封劉邦,以治所在漢中稱「漢王」,稱帝後遂以封國名為王朝名。又劉邦都城長安位於劉秀所建漢王朝都城雒陽之西,為加以區別,故史稱「西漢」,有時又以都城與劉秀所建漢王朝的相對位置代稱為「西京」。而劉邦建立的漢王朝在劉秀所建漢王朝之前,因此歷史上又稱前者為「前漢」。
西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寢遍布關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已逐步推廣。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古代中國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社會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僅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大月氏、印度、帕提亞帝國、羅馬帝國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系。西漢文化對當時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位於今越南中部和北部的交趾刺史部、位於朝鮮半島北部的漢四郡縣、彌生時代的日本等地區都受西漢文化的或多或少影響。
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造成期間全國人口減少。漢朝建立後實施的政治措施「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經過六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到元狩三年(前120年)時,全國人口達到4000萬。從元狩三年(前120年)起,期間自然災害頻繁,並且賦稅徭役沉重,到漢武帝末年(前91年),全國人口只有3200萬。武帝之後,繼任者吸取了教訓,繼而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至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的戶口調查,戶口達到12366470戶,人口已經達到59594978人。根據現在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葛劍雄研究此時的實際人口超過了6500萬人。
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儒墨道法」,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但自行法家之法的秦朝亡國後,漢朝有鑒秦亡經驗,乃先用道家之法治國,是為黃老之術。直到漢武帝時,思想上已有大改變,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儒學深深影響中國文化之始。
儒家在秦亡之後恢復得最快,並發展成具有漢朝的特色的兩漢經學(詳見《西漢經學傳承列表》)。由於獨尊儒術,儒家大量吸收法家的學說,把法家的思想納入到自己的體系,從而使兩漢時期的儒家已經與先秦儒家有了根本的不同。這一過程有時稱為儒家的法家化。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外儒內法」
法家學說並沒有隨著秦朝的結束而消亡。在漢初仍然是較有影響的學說之一。代表人物有晁錯、張湯等。但是在漢代,法家學說已經有了新的發展變化,也就是法家的儒家化。西漢中期,自張湯開始,以儒釋法之風逐漸盛行,到了東漢時期,法家已經完成了儒家化並消失,成為儒家思想內核的一部分。
在各邊境國家中,西漢最常接觸的乃匈奴,早在剛立國不久,漢太祖劉邦已出手派兵攻打匈奴,但失敗外還在「白登之圍」中被困。到漢武帝時曾十二次征伐匈奴,一度把匈奴驅出漠北,但隨著征伐繼續,匈奴問題始終都未能徹底解決。
漢宣帝時期,匈奴內亂加重,先是五單於爭立,後是三單於互斗。漢朝充分利用匈奴內部的矛盾,扶植呼韓邪單於,並於漢元帝建昭三年(36年)在康居斬殺北匈奴郅支單於,使南匈奴統一成為漢朝的藩屬國,算是解決了漢初以來的匈奴問題。
而為了對付匈奴,漢武帝先後兩度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欲聯絡西域諸國夾擊。雖未能達到目的,但此行卻加深了西域與漢朝間的往來。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漢軍開始在西域的烏堡和蔚犁進行了屯田,這是漢朝勢力伸入西域之始。之後,西域各國多數歸降漢朝,接受漢朝的冊封。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正式設立管理機構—西域都護府,西域至此正式納入漢朝的疆域。之後歷代統一的中原王朝都在一統中原之後,往往都會把西域納入,即使就是明朝也納入了吐魯番和哈密力。
Ⅸ 西漢初期「無為而治」的治國的方針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首先我們先了解實行無為而治的時代背景:秦國統一中國後,繼續奉行嚴酷的法家思想,法家雖然強調依法治國,把法律作為奴役人民的工具,最終導致了民怨沸騰,最終秦朝二世而亡,西漢建立後,基於歷史教訓,統治者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治國策略,其次是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社會迫切需要通過休養生息來恢復社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