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電視劇政策發展歷史

電視劇政策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4 02:21:53

㈠ 電視劇的國內發展歷史

1、60、70年代,破冰與蹣跚學步

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的開播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開始了。一個多月後的6月15日,北京電視台播出了家庭倫理劇《一口菜餅子》,該劇成為中國第一部電視劇。電視劇全長只有二十分鍾,這也成為了我國電視劇發展初步探索階段的重要精神支柱。

2、80年代,這是一個難以逾越的經典年代

被無數人緬懷的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看電視成為人們頗為時尚的精神消費。這段時期,1981年,王扶林導演完成了第一部內地長篇電視劇《敵營十八年》,初剪版本為10集,後剪成9集在春節播出,掀起極大反響,它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電視連續劇。

(1)電視劇政策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說起80年代末期,經典是一個推著一個出來的,而且這段時期的經典作品伴隨著很多膾炙人口的主題曲。比如,1986年,中國第一部採用特技拍攝的電視劇《西遊記》播出,獲得了極高評價,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

這版《西遊記》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 1986年,上海電視台製作的電視連續劇《濟公》應運而生,每晚家家窗戶里傳出的都是「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的主題歌。

還有,1987年春節,36集大型古裝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第一次以日播的形式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當《枉凝眉》在劇中唱得千回百轉之際,最高收視率創下了空前紀錄,造就了中國電視劇史「難以逾越的經典」。

㈡ 《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的內容是什麼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五部委日前聯合下發了《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導電視劇繁榮發展。

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秀電視劇,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現就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通知如下。

一、加強電視劇創作規劃。編制2017-2021年電視劇創作生產規劃,推出一大批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佳作,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二、加強電視劇劇本扶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重扶持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現實題材、農村題材,著重扶持原創,著重扶持計劃在重要時間節點播出的選題項目,形成價值內涵和藝術品格相統一的優秀劇本遴選、資助、推介機制。

三、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電視劇投入、分配機制。充分尊重和鼓勵原創,在投入和分配上體現創意和知識的價值。行業組織出台電視劇成本配置比例指導意見,引導製作企業合理安排電視劇投入成本結構,優化片酬分配機制。規范購播和宣傳行為,維護行業健康發展,嚴禁播出機構以明星為唯一議價標准。綜藝節目、網路劇參照電視劇的規定執行。

四、完善電視劇播出結構。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和電視劇頻道、各省衛視綜合頻道、從事電視台形態服務的重點視頻網站,每年都要在黃金時段安排播出重大革命歷史、農村、少數民族、軍事等題材電視劇,大力弘揚時代主旋律,形成各種題材結構比例適當的播出格局。

五、規范電視劇收視調查和管理。規范收視調查活動,確保收視率的調查機構具備合法調查資格,堅決依法嚴厲打擊收視率造假行為,切實維護行業秩序。規范收視數據應用行為,不得將收視率作為購片價格唯一依據,不得以收視率作為評價電視劇優劣和對員工進行獎懲的唯一標准。推動建立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的中國特色收視調查體系,引導調查機構完善傳統抽樣調查、大樣本收視調查、跨屏收視等收視調查方法和模式。

六、統籌電視劇、網路劇管理。按照媒體融合的總體思路,對電視劇、網路劇實行同一標准進行管理。對重點網路劇創作規劃實行備案管理,加強節目上線前在思想性藝術性上的內容把關,進一步強化播出平台網站的主體責任。鼓勵優秀電視劇製作機構積極投入網路劇製作,提升網路劇整體創作水平。鼓勵各視聽節目網站投資製作、購買、播出優質國產電視劇。規范網上播出影視劇行為,未取得新聞出版廣電部門頒發許可證的影視劇一律不得上網播放。

七、支持優秀電視劇「走出去」。積極開展影視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電視劇國際合作合拍,打造「電視中國劇場」品牌,促進優秀電視劇和相關影視機構「走出去」,提升中國電視劇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完善電視劇出口激勵機制,加大對電視劇出口扶持獎勵力度。對符合條件的國產電視劇版權購買、譯制、國際版本製作等環節給予支持。每年有計劃地組織製作機構參加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影視節,設立展台並舉辦節目推介活動。

加強公共信息服務,為電視劇走出去提供重點國別投資與貿易信息,為影視機構了解海外市場提供幫助。支持有條件的各類實施主體通過並購、合資、合作等方式開辦中國影視節目播出頻道、時段,在境外興辦實體,建立海外製作和傳播平台。

八、加強電視劇人才培養。實施電視劇編劇培訓計劃,由中央和省區市主管部門、文聯、作協及影視行業組織舉辦編劇創作研討班、寫作班等,完善「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長效機制,著力培養一批骨幹編劇。建立電視劇製作機構主要負責人、製片人、導演的人才培養機制,原則上每五年進行一次系統培訓。建立國際合作人才培養機制,通過舉辦專題研修班、組織國內電視劇製作營銷骨幹人員赴境外研修培訓等形式,著力培養國際合作拍攝、製作、營銷人才。建立電視劇基礎職業技能人才培訓機制,發揮高校、影視學院以及相關職業技術學校的積極作用,認定一批影視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基地,通過校企聯合等方式,加強攝影、錄音、美術、服裝、化妝、道具、煙火、置景等專業人才的培養,形成適應電視劇發展、門類齊全的專業化隊伍,提升電視劇從業人員整體素質。

九、保障電視劇從業人員社會保障權益。電視劇企業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為職工辦理社會保險。拍攝期間應為簽訂勞動合同的劇組人員參加工傷保險,探索通過按電視劇創作項目參加工傷保險的模式,保障參與電視劇拍攝製作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的工傷保險權益,可通過購買商業保險切實提高電視劇從業人員職業風險保障水平,切實維護電視劇從業人員合法權益。鼓勵社會團體、社會資本等對電視劇拍攝製作人員因工緻傷殘等特殊人員進行救助,有條件的可以發起設立電視劇從業人員保障公益基金會。

十、明確新的文藝群體職稱評審渠道。新的文藝群體中影視人才的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工作,由文聯、作協等人民團體與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積極開展。不得以營利為目的開展職稱評審,要不斷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水平。加強職稱評審監督,嚴肅評審紀律,強化評審考核,建立倒查追責機制。

十一、加強電視劇宣傳評介。統籌各級各類媒體,做好優秀電視劇宣傳推介工作。發揮各級文藝評論組織、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積極作用,支持開展激濁揚清、褒優貶劣的電視劇評論。深化電視劇評獎改革,嚴格審批程序,規范評獎行為,完善改進評獎激勵引導機制。

十二、完善支持電視劇發展的財政投入機制。在明晰政府和市場關系的基礎上,通過現有資金渠道,完善投入機制,大力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

十三、引導規范社會資本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創新投入方式,引導和規范企業、社會組織參與電視劇創作生產。

十四、加強組織領導。各級發展改革、財政、商務、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高度重視,認真落實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的各項政策。各級新聞出版廣電部門要切實強化責任意識,認真抓好具體實施工作,確保取得實效。各級審計機關要依法切實做好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的跟蹤審計工作。

㈢ 電視劇藝術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中國的來電視劇幾乎是與中國電視事源業一並誕生的。自1978年以後,中國電視劇復甦、發展,迅速成長為與社會、時代緊密相連,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擁有大量觀眾的藝術樣式。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電視劇日益豐富多彩,各種題材、風格、樣式的作品爭奇斗妍,藝術表現領域和表現方式也不斷得到拓展。

㈣ 簡介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史

1、中國第一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的前身)在 1958年5月1日開始播出,同年版6月15日,即播放了中國第一部電權視劇《一口菜餅子》。
2、1958~1966年,僅北京電視台就播放了幾十部直播電視劇。
3、「文化大革命」使電視劇的發展陷於停頓。中國唯一一部電視劇:《帝國主義的反修斗爭》
4、中國第一部連續劇:《射鵰英雄傳》(1976年)1976年後,中國電視劇取得長足的進步 5、1980年,中國第一電視劇獎:飛天獎創建
6、1981年播放了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後十八年》。1985年年產電視劇一千多部,其中有許多上乘之作,如單本劇《新岸》、《新聞啟示錄》、《走向遠方》等,連續劇《武松》、《今夜有暴風雪》、《尋找回來的世界》、《四世同堂》等。
7、中國的電視劇蓬勃發展1980年~1999年
註解:我國第一部電視劇和連續劇是台灣中視在1969年播出的晶晶,而不是一口菜餅子,在1958年到80年前是大陸紅色電影的高潮時期,我們和香港一樣,是80年後才開始涉足電視劇。

㈤ 90年代的電視劇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90年代的電視劇文化的發展,這種再現機制因中國社會的獨特結構而始終呈現出相當的保守性和妥協性,天然帶有強調個人審美經驗而非總體性權力斗爭的"後女性主義"色彩,甚至被一些激進的評論者稱為"女性重新擁有自身的性別神話","與中國婦女的實際生存狀況無關","有可能掩蓋或忽略婦女的實際生存狀況",但與《北京人在紐約》所引發的學術討論同理,理論上的闡釋不能取代我們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下對歷史事實本身做出的價值判定,通過逆來順受並不斷以無原則犧牲來賺取觀眾同情之淚的劉慧芳所代表的所謂"傳統女性"沒有成為20世紀90年代女性熒屏形象的主流。

恐怕是90年代電視劇文化領域一種十分積極的現象,勢必為女性觀眾重新認識自身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位置提供更為豐富的文化資源。改編自文學名著的電視劇在20世紀90年代依然十分引人注目,且每一部作品的問世都無一例外地引發已是老生常談的"尊重原著與否"的討論,但討論的熱度顯然已無法與精英話語盛行的80年代相比。"四大名著"中的兩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分別於1994年和1998年被搬上熒屏,總體而言前者比後者口碑和反響均要好得多。

但實際上,就如同80年代的《紅樓夢》與《西遊記》一樣,文學名著的電視改編不能被視為一個單純的電視傳播現象,其採用高度"反電視"的表現形式卻在電視熒屏上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其實折射出主流的文化觀念對於電視所代表和倡導的通俗文化始終存有戒備之心。對於改編劇應當充分尊重原著的強調在90年代仍乏善可陳地進行著,王扶林擔任總導演的84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甚至將原著中大量半文半白的人物語言照搬至對白中,但觀眾們對此欣然接受。

實際上,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以來,在體制上高度一元化的中國電視業即已呈現出地域性文化差異的端倪,作為政治中心的北京、發達工業城市的上海以及毗鄰港澳的廣東成為各具特色的三種電視文化的代表。在完全實現"上星"之前,各省級台製作的節目除選送中央電視台和作為外宣之用外,主要面向本地觀眾播出,因而勢必要在文化上盡可能追求本土特徵。

如果說京、滬、粵三地電視業的風格差異在80年代仍體現得較為含混的話,那麼90年代所確立的更為靈活的電視體制和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日趨成熟的電視產業則為上述風格差異提供了更為豐沃的土壤。電視劇是藝術創作色彩最為鮮明的一類電視節目,因而必然成為電視文化地域差異的直接承載物。對於各地製作的電視劇而言,本地觀眾是收視率的主要貢獻者,本地工商企業則為最主要的投資方和贊助者,因此電視劇的製作必然要迎合本地文化獨有的審美需求。

一項調查顯示,早在1990年各地方電視台製作電視劇所需的資金便已高度依賴本地企業的支持,用財政撥款拍攝電視劇的數量僅占總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左右。例如,安徽電視台1990年獲撥款30萬元用於拍攝電視劇,實際開支則為100萬元,所缺70萬元經費通過"贊助""合拍"等經營方式從當地企業獲得。

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每年獲撥款35萬元用於電視劇拍攝,實際開支則超過135萬元,需要從社會上籌集100多萬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資本得以更為廣泛而深入地參與電視劇的生產,進而對電視劇所呈現出的文化氣質產生顯著的影響。因此,在90年代末省級台"上星"完成之前,除中央電視台外,全國各電視台播出的節目均有十分濃郁的地域色彩。

㈥ 國產電視劇經歷了哪些發展歷程

今年是我國電視劇誕辰60周年。年6月15日,隨著北京電視台《一口菜餅子》開播,中國電視事業開始了。正如《一口菜餅子》,早期電視劇主要聚焦在農村現實題材和政治宣傳,大多有「廟堂之高」的深遠立意。而接下來1962年的《綠林行》、1966年的《焦裕祿》等電視劇,都是以正面典型人物作為作品主體。這一時期的電視作品起到了較強的教化功能,但作為文化藝術作品,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娛樂性。這一時期我國的電視劇總體處於起步階段,各方面都在萌芽。

如果說《士兵突擊》展現了新時代軍人的成長歷程,那麼《亮劍》就是一部總結過去軍旅精神的追溯之作。該劇為中國觀眾發掘了中國式的「巴頓將軍」,讓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成為國民印象之一,直到現在,「亮劍精神」還常常被引用,不斷輻射到其他行業。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㈦ 中國電視劇是怎麼發展的

中國電視劇的發展

1958年6月15日,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以直播形式播出了電視劇《一口菜餅子》,這標志著中國電視劇的誕生。迄今中國電視劇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其間,在歷史發展的縱向緯度,按照電視劇藝術形式在社會系統中功能角色定位及其藝術自覺與生產規模,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一,宣傳工具階段(1958—1977)。二,審美自覺階段(1978—1989)。三,文化產業階段(1990至今)。在電視劇藝術系統的橫向緯度,按照電視劇藝術的類型發展實際,中國電視劇又可以分為革命歷史題材劇、古裝戲(歷史題材電視劇)、農村題材劇、軍事題材劇、城市社會生活劇(家庭倫理劇)、都市言情與青春浪漫劇、情境喜劇等類型。

從電視劇藝術誕生的1958年到文革結束後的1977年,在文本意識形態層面的主導傾向來說,中國電視劇基本上是作為那個年代政治宣傳工具而存在的。雖然說在這個階段,包括文學、戲劇、電影、電視劇在內的藝術形式家族,都要受制於當時左傾政治文化形勢的強力影響和左右,但由於電視傳播的新興大眾傳媒屬性,相比前幾種藝術形式,電視劇這一文化形式的作用,在更加受到政府、把關人系統以及從業人員重視的同時,由於外有壓力以及內化而來的自我抑制,電視劇的審美屬性更為淡化。並且,由於文化形勢和電視技術的雙重製約,電視劇的生產數量和規模都比較弱小,因之電視劇對於整個社會文化系統的影響較之報紙、電台其他大眾傳播媒介和文學、戲劇、電影藝術形式,也要小得多。

1958年播出的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便是當時配合中央「憶苦思甜」、「節約糧食」宣傳精神的產物[1]。內容說的是兩姐妹中的妹妹用一塊棗絲糕喂狗,被姐姐發現給予了嚴肅批評。然後,姐妹倆共同回憶起舊社會的苦難生活,感受新社會新生活的來之不易,最後達成了要珍惜糧食的共識。這部電視劇採用了「直播戲劇」的形式,反映了萌芽時期中國電視劇藝術的技術特徵和民族審美傳統基因。

1958年9月4日,當時的北京電視台播出了電視劇《黨救活了他》。這是根據上海廣慈醫院搶救被燒傷的煉鋼工人丘財康的真實事跡而創作的紀實性電視劇。由此以後,這種「真人真事」類型的紀實電視劇,成為中國主旋律電視劇范圍內的一個重要類型。這年10月,新成立的上海電視台播出了第一部電視劇《紅色的火焰》。1962年1月13日,北京電視台播出電視劇《莫里生案件》,它是根據美國作品改編的,用來揭露非美活動委員會對美國進步人士的迫害性審判。1963年8月17日,北京電視台播出電視劇《火種》,它是一部反映美國種族和階級矛盾的電視劇。1965年,適應當時「抗美援越」形勢的需要,北京、上海、廣州陸續播出了根據越南民族英雄阮文追事跡改編的電視劇。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根據柯岩同名獨幕劇改編的電視劇《相親記》,是一部比較貼近生活的作品。由於廣受歡迎,《相親記》連續演播4次,並曾赴廣州演出—— 在直播時代,這意味著整個劇團搬遷式的巡迴演出。

1958年到1966年,是中國電視劇的草創時期,8年時間全國范圍內共播出200多部電視劇。其中,北京電視台90部,上海電視台35部,廣州電視台30多部[2]。由於當時電視接收機是稀缺產品,電視劇的社會影響力有限。

從1967年到1977年,其間多數時間處於文革時期。這一時期,電視劇「為政治服務」的色彩更為明顯,且創作成績極為寥落,幾成空白,乏善可陳。值得記入歷史的有這樣幾部作品:反修防修主題的《考場上的斗爭》(1967),學大寨主題的《架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主題的《公社黨委書記的女兒》(1975)、《神聖的職責》(1975)。其中,《考場上斗爭》,是中國電視史上唯一一部用黑白錄像設備製作的電視劇,它也標志著中國電視劇生產此後脫離直播時代,跨入錄像製作時代和彩色時代。

1978年,黨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標志著中國經濟、文化的全面轉型。1979年,鄧小平出席了中國作家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將黨的文藝方針由「文藝為政治服務」調整為「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文藝為人民服務」。這預示著對文學藝術功能認識的重新定位,也標志著對全社會對文學藝術自身獨特規律的尊重。

作為整個文化藝術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電視劇藝術在這一階段獲得了審美意識的自覺,開始了對中國特色電視劇藝術規律的探索和開拓。電視劇藝術在新時期獲得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年產量由1978年的10餘集發展到1979年的30餘集,再發展到1980年的80餘集。中國電視劇送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年產量,由1981年的110集激增到1986年的1500集。

數量在激增,電視劇的藝術品種和類型也日趨多樣,質量在明顯提高。不僅出現了一批思想、藝術水平較高的製作精緻的短篇電視劇,而且產生了一批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長篇連續劇,問世了一批樣式新穎的戲曲電視劇和專為少年兒童錄制的電視劇。特別是1984年以來榮獲「飛天獎」一批優秀電視劇,如《今夜有暴風雪》、《新聞啟示錄》、《走向遠方》、《巴桑和他的弟妹們》、《希波克拉底誓言》、《太陽從這里升起》和《尋找回來的世界》、《四世同堂》、《新星》、《紅樓夢》、《努爾哈赤》、《雪野》等,引起了社會和文藝評論界的廣泛矚目,使電視劇這種新興藝術形式在中國文藝領域里佔有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3]。

自1987年起,鑒於前一階段電視劇生產中出現了不少平庸之作,有關管理部門制定實施了「提高質量、控制數量」的方針,取得明顯效果,使不能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劣次產品由1986年的500集下降到1990年的24集[4]。特別是這一階段,出現了堪稱電視劇藝術精品的《秋白之死》和根據古典名著改編的長篇連續劇《西遊記》、根據現代文學名著改編的《圍城》。

伴隨著中國電視劇走向成熟的歷程,中國電視劇開始逐步走向世界。《紅樓夢》、《西遊記》、《武松》、《濟公》、《諸葛亮》、《甄三》、《努爾哈赤》、《末代皇帝》、《宋慶齡和她的姊妹們》、《圍城》等都先後在美國、日本及歐洲、東南亞國家播映。中國也開始選送電視劇參評國際電視節,《太陽有七種顏色》、《小木屋》、《小船》、《窮街》等作品都分別在參賽的國際電視節上獲獎。

需要說明的是,受制於上個世紀80年代整個中國文學藝術的整體狀況和氛圍,中國電視劇藝術在表現了濃郁審美意識自覺特徵的同時,也顯現出了某些脫離生活、脫離群眾、孤芳自賞的形式主義傾向。

1990年,中國第一部長篇室內電視連續劇《渴望》的播出,標志著中國電視劇藝術走向了「基地化」製作和作為文化產業的正式登場。此後,基地建設成為了中國電視劇事業發展的必然,陸續興建了上海「東海基地」、山東「齊魯基地」、湖北的「九真山基地」、四川「新都基地」和中央電視台的「無錫基地」、「涿州基地」、「橫店基地」等等[5]。同時,電視劇的投資方式和流通方式也越來越市場化。1990年以前,電視劇多是由政府部門提供拍攝資金, 1991年,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拍攝的電視系列劇《編輯部的故事》,採用了企業贊助的方式,並首次將廣告隨電視劇捆綁播出,同時還在電視劇中利用劇情為贊助企業做隱性廣告。1992年,北京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投資200萬元製作了41集電視劇《愛你沒商量》,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貸款150萬美元赴美拍攝了《北京人在紐約》。這種方式意味著需要取得相應的商業回報,才能進行擴大再生產,僅僅「圖名」在央視播出遠遠不夠了,還要「圖利」贏取商業利潤。

這就迫使各家電視機構為爭奪有商業潛質的電視劇展開市場化競爭,而不能在僅僅利用電視機構的等級來獲取壟斷性購買了。於是,1992年央視及時調整思維,以350萬元價格購買了《愛你沒商量》的播映權,後來又用黃金時段的廣告時間換取了《北京人在紐約》的播映權。隨後,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以1000萬元購買了30集電視劇《武則天》的國內版權,隨劇徵集廣告,用電視台的廣告時間來交換電視播映權。這種「貼片廣告」的方式,在很長時期內都是中國電視劇市場化的重要途徑[6]。此後一直到2007年,中國電視劇藝術生產理念、體制在悄悄發生著越來越大的變化,市場化機制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電視劇作為文化產品的商業特徵獲得了越來越多業內外人士的認同。這與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大方針是密切相關的?/P>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電視電視劇生產進入了繁榮階段,規模急劇增長,精品佳作迭出。據國家廣電總局社會管理司統計,到1998年的時候,國產電視劇的生產數量為682部9780集。1999年全國上報的題材規劃劇目有989部15812集,當年批准發行播出371部6227集。2001年的電視劇規劃數量年初就達到了22000集[7]。近幾年來,中國電視劇每年製作、播出的數量都在萬集以上。

就電視劇意識形態層面的文化類型拓展來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突出的現象,就是以《渴望》為發端的大眾文化類型電視劇的異軍突起以致蔚為大觀。這並不是說上個世紀80年代就沒有大眾文化類型的電視劇,只不過其時由於當時的總體文化氛圍制約,這一類型的電視劇沒有形成氣候。1980年2月5日央視開始播出的《敵營十八年》,既是中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也是一部採用情節劇模式製作的大眾文化類型的通俗電視劇。在90年代,這一類型的電視劇數量猛漲,獲得了不少電視收視份額。

在我國,包括電視在內的大眾傳媒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中國特色,也決定了我國的傳播體制不同於歐美資本主義社會。作為中國傳播系統和文藝系統的一個單元,電視劇藝術生產必須服從於主導意識形態的宣傳需要。國家廣電總局制定的《2001年—2010年廣播影視事業發展計劃綱要》指出,要「堅持『二為』方向,貫徹『雙百』方針,按照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要求,以繁榮廣播影視文藝,滿足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為中心,實施精品工程,全面提高廣播影視文藝作品的質量」。「切實加強電視劇、廣播劇生產,健全題材規劃管理,不斷推出精品力作。要優先抓好劇本創作,組建創作隊伍,建立創作中心,充分調動和挖掘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潛力。集中精力抓好重大題材、現實題材和優秀傳統文化題材電視劇的創作生產,爭取年產量達到國產電視劇的60%以上」。

總括說來,在文化意識形態層面,自上個世紀90年來以來大眾文化興起的背景下,我國社會的整體文化系統,主要由主導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三種力量構成,並且在三種力量博弈過程中,形成當代中國文化的動態流變。這種文化構成,必然也會折射於電視劇藝術文化生產中。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電視劇藝術批評界的許多爭論,實質在於如何理解電視劇藝術形式的本質和本性[8]。對電視劇藝術文化形式新聞媒介屬性、藝術屬性、商品屬性之間關系的不同理解和文化掌握,就產生了媒介本性論、藝術本性論、商品本性論幾種不同文化立場的看法。但是,就文化現實與發展前景來說,在黨和政府提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前提下,在構建和諧文化的語境中,在當代中國電視劇藝術文化場域中,三種文化都不會也不必一統天下,而是在國家意識形態的合理調控過程中,形成新型的多元共生的21世紀中國和諧電視文化形態。

㈧ 有什麼電視劇以國家有關系,比如:發展,歷史,飛機,例如:全球零距,鷹隼大隊,五星紅旗迎風飄飄等等

中國國防生,狙擊生死線

㈨ 歷史,影視劇,唐朝 武則天的政策有那些是推動了歷史的進步的比如123

武後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1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
2知人善任,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武則天善於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資治通鑒》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3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以保障農時;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戶口數永徽三年(652年)為380萬戶,到武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705年)增長到615萬戶。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武則天對此採取了相對寬容的政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㈩ 日本電視劇的發展史,特點,運營方式是怎樣的呢

日本電視劇的歷史
1940年4月在電視上播放了「實驗性」電視劇《夕餉前》,一共12分鍾的這電視劇就是最早的日本電視劇。當時對技術方面有很大的限制。同年10月播放了第二部「實驗性」電視劇《歌與代用品》,但因戰爭停止播放一段時間,在1952年再次播放了。在1953年,因沒有具體的錄象手段,日本的電視劇都是現場播放的手段來播放。1956年,在美國發明了錄像機,兩年後的1958年,第一次進入到日本。同年6月,大阪TV(OTV,現朝日TV)的《宣傳廣告人的天使》是在日本第一次使用錄像磁帶的電視劇。而且同年10月,RADIO東京TV(KRT,現TBS)的《我想變成貝殼》正式使用了錄像機來錄像,而技術方面也開始發展起來了。1970年代中半以後,對攝像機的費用和技術限制慢慢減少、用攝像機拍攝更能節約費用、編輯技術的發達等原因日本的大部分廣播公司選使用攝像機來拍電視劇。1980年代是在日本電視劇最火的時期,每個家庭供應了兩台以上的電視,每個人看自己喜歡的電視劇。這時日本電視劇的種類開始多樣化了。2000年代,用膠卷來拍攝的電視劇大部分都無影無蹤。

日本偶像劇的概要
大部分人們看到現代式的劇本就想起日本的偶像劇。日本的偶像劇誕生的最初原因就是在1980年後半期,當時日本經歷了泡沫社會,當時的劇本家門想給收看者看一些又有題材,又有日本人的實際生活的電視劇,這樣慢慢地誕生了偶像劇的基礎,1990年初,誕生了隨著時代的變化,情節也一起變,又有題材的偶像劇。隨著時代的變化所出現的題材就是10代青少年的問題、孩子們的犯罪行為和家庭為主,而且這樣的決定恰合了人們的「口味」,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日本的大部分電視劇都是偶像劇,而且這偶像劇還會不斷的發展下去的。

特點
1)1年分4分期(冬季劇,春季劇,夏季劇,秋季劇)
2)每分期做出新的電視劇(下午7點以後播放的電視劇)
3)展開很快(一般10篇,長了就是12篇)
4)每個電視劇每周只播放一篇
5)先拍完再播放
6)安排好全攝影的過程,所以能做成完整的電視劇
7)製作續篇或本外篇
8)激烈的收視率競爭
9)拍一周前脫稿劇本
10)第一篇和最後一篇特別播放1~2個小時(一般是45分鍾)
11)在電視劇中間播放廣告(每15分鍾1次)

日本偶像劇的題材
日劇題材非常廣泛:醫學(白色巨塔,救命病棟24小時,醫龍,回首又見他,仁醫)、偵探懸疑(相棒,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古畑任三郎,沉睡森林,偵探學院Q真人版,欺詐獵人,詐欺游戲,三角迷蹤,偵探伽利略)、社會突出問題(最後的朋友,14歲的母親,人間失格,父女七日變,Life人生,白夜行)、教師劇(金八,GTO,龍櫻,老師真偉大,女王的教室,鋼鐵女教師)。愛情劇也不乏經典之作(東京愛情故事,悠長假期,求婚大作戰,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魔女的條件,花樣男子)。還有勵志劇(野豬大改造,電車男,一升的眼淚,追夢人,NANA,嬢王系列)。有適合低齡人群的特攝劇,不過廣泛認為現代題材才能稱得上日劇。日本電視劇經常以中國古典名著為題材,例如我們所熟悉的西遊記,是首先由日本於1978年拍攝。此外民營電視台特定時間段的日劇有特殊稱謂,如富士電視台的月九劇(周一晚九點劇)、TBS的金十劇(周五晚十點劇)等。

電視劇的內容
日劇可以浪漫純情,也可以深透著詭異和哀傷,即富有小民情趣,也有華麗場景,有千奇百怪的劇情,還有感人至深的教師劇、醫學劇。那些看起來不可思議而又貼近學生的老師們,還有那些猶如患者之神一般醫生們,都讓觀眾印象深刻。

社會評價
劇情引人入勝,從無冷場,欲罷不能,看完一部劇能反思出很多東西,久久不能忘卻。絕大多數日劇都是貼近生活的,人物設定方面相對嚴謹,情節不拖拉。

另有詳細介紹在網路「日劇」。

閱讀全文

與電視劇政策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