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原大戰歷史意義九上

中原大戰歷史意義九上

發布時間:2021-03-13 23:43:21

① 中原大戰有什麼歷史意義

中原大戰的歷史意義:中原大戰是民國史上非常重要一場軍閥大戰,其規模宏大,持續時間長,戰場廣闊,傷亡慘重,當時中國幾乎所有重要的軍閥都捲入其中,無論從規模還是從持續時間上在中國近代史上都是空前的。如此大規模的一場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又帶給了我們什麼歷史意義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中原大戰如此重要的一場大戰,卻不受重視,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國共兩黨。中原大戰是國民黨史上的一大醜事,有趣的是國民黨歷史上調集兵力最多的一場大戰正是中原大戰,只不過中原大戰的交戰雙方都是國丅民黨;中原大戰於共產黨又無直接關系,所以國共雙方對中原大戰都不熱心。在本人看來,爆發於民國中期的中原大戰在民國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不僅因為它的規模之大,更是在於它直接決定了民國歷史的轉折與後二十年的歷史進程,以下是本人的幾點分析:
一、中原大戰是民國軍閥混戰高潮的顛峰與結束
民國的軍閥混戰的高潮始於1920年的直皖戰爭,雖然此戰只持續了五天,甚至被稱為只是一場政變,但是它卻標志著民國軍閥混戰高潮的來臨。此前,實力最強的北洋軍閥雖已事實分裂,但是主要派系並未互相征戈,以直皖戰爭為標志,軍閥混戰開始進入高潮,隨後北洋各派之間相繼又爆發了兩次直奉戰爭,國奉戰爭,孫奉戰爭,隨之而來的是國丅民黨軍閥聯盟合力討伐北洋軍閥的北伐戰爭。北伐勝利後,軍閥混戰又在國丅民黨各派之間爆發,軍閥混戰進入了新的階段,在此期間,蔣介石相繼打贏了蔣石戰爭、蔣唐戰爭、蔣桂戰爭、兩次蔣馮戰爭,成為國丅民黨中最強大的軍閥勢力。為了對抗蔣介石的咄咄之勢,反蔣軍閥再次走向聯合,繼而在1930年爆發了空前規模的中原大戰。中原大戰是自直皖戰爭以來的軍閥混戰的最高潮,中國最強大的軍事勢力——蔣、粵、桂、馮、閻、奉、川、滇、湘等一齊上陣,造就了這一中國近代軍閥混戰的顛峰之作。戰爭的結局以馮、閻、桂、粵(張)為首的反蔣陣營被蔣、奉、粵(胡陳)聯盟打敗,在此以後大規模的軍閥混戰歸於平淡,十年軍閥大戰的高潮到至此結束。
二、中原大戰直接造就了蔣家王朝
在中原大戰之前,蔣介石雖然在軍閥大戰中屢戰屢勝,讓馮、桂兩系軍閥元氣大傷,使自己的地盤和軍力超越了其它各路軍閥,但是仍然沒有在中國政壇真正占據主導地位。中原大戰中,能征善戰、實力強大的的馮系軍閥土崩瓦解,地盤盡失,部眾或降或滅,徹底失去了問鼎中原的實力;長期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閻系軍閥,值此一搏,再也沒有勇氣去挑戰蔣介石,桂系在經歷了蔣桂戰爭中大傷元氣之後,重新崛起的努力又遭重創。中原大戰中與蔣結盟的奉系軍閥得以再次入關,收復失地。而蔣介石在這場以反蔣為主要目的軍閥混戰不僅贏得了勝利,更重要的是從此之後,其勢力更是遠超其它軍閥。在中原大戰前,名義上也屬於粵系的蔣介石,在戰後踢開了在軍閥混戰中一直與其合作的胡漢民、陳濟棠一派的粵系,蔣粵徹底分家,蔣奉聯盟成為戰後中國政壇的主宰力量,而隨著奉系在「九丅·一八」中元氣大傷,蔣介石更是獨霸了中國政壇。可以講,中原大戰是蔣介石主宰中國政丅治走勢的開始,蔣家王朝從此建立。
三、中原大戰與日軍侵華的關系
自袁世凱死後,至中原大戰結束,中國的政壇始終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由於長期的軍閥混戰,中國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從日本的角度來看,並不希望中國實現統一。國丅民黨北伐後,勢如破竹,引起日本的恐慌,日本竟然出兵干涉,製造了「濟南慘案」,並炸死長期拒絕獨立的張作霖,唆使張學良割據東北獨立。在這一切歸於失敗,尤其是隨著國民黨軍閥大戰的開始,日本的侵華腳步趨緩,但是中原大戰又改變了這一切,蔣介石的強勢崛起,重新加快了日本的侵華進程。第二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華由緩慢到驟然提速。
四、中原大戰對其它勢力的影響
1、對共產黨的影響:自1927年武裝起義以來,在經歷了初期的一系列失敗後,逐步站穩腳根,漸成燎原之勢,但在中原大戰之前,紅軍很少與蔣介石直接發生沖突,通常只有地方軍閥在與紅軍作戰。然而中原大戰之後,形勢發生了變化,蔣介石有機會直接對付紅軍,從1930年底,中原大戰一結束,到1933年,相繼發動了五次圍剿,最終在1934年,取得勝利,迫使紅軍開始長征。中共武裝斗爭的重心由些開始由南向北轉移。
2、對四川軍閥的影響:經過長期的戰爭,劉文輝、劉湘叔侄成為川中最主要的軍閥勢力,劉文輝當上了四川省主席,統一四川的主要障礙就是劉湘。面對川外的軍閥混戰,二劉採取不同的態度,劉湘支持蔣介石,而劉文輝支持反蔣勢力。蔣介石獲勝後,開始幫助劉湘反劉文輝,1932年二劉大戰開始,劉湘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最終當上的四川王,而劉文輝只得退到川西大山,當了貧窮的西康王。
3、對綏遠的影響:傅作義本是閻錫山的部下,中原敗後,得到張學良支持的傅作義,出任綏遠主席,從此開始了經營綏遠,脫閻自立的過程,在抗戰中正式獨立。傅作義經營綏遠十餘年,拉出了自己的隊伍,到解放戰爭時,綏系軍閥屢屢給解丅放軍製造麻煩,由於戰功卓著被蔣介石委以剿總司令的職位,負責穩定華北,成為四大剿總司之一,也是僅有的兩個雜牌剿總司令之一(另一個是白崇禧)。可以講,中原大戰正是綏系軍閥崛起的開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② 中原大戰各方實力對比 中原大戰有什麼歷史意義

中原大戰如此重要的一場大戰,卻不受重視,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國共兩黨。中原大戰是國民黨史上的一大醜事,有趣的是國民黨歷史上調集兵力最多的一場大戰正是中原大戰,只不過中原大戰的交戰雙方都是國丅民黨。

中原大戰於共產黨又無直接關系,所以國共雙方對中原大戰都不熱心。在本人看來,爆發於民國中期的中原大戰在民國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不僅因為它的規模之大,更是在於它直接決定了民國歷史的轉折與後二十年的歷史進程。

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民國十九年)5月至10月,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的一場新軍閥混戰,又稱蔣馮閻戰爭、蔣馮閻李戰爭、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中原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

戰爭由中國國民黨內北伐戰爭後各派系因軍力編遣肇生不滿,失勢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汪精衛聯合反共右傾西山會議派和國民黨軍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發起,意圖奪權挑戰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告終。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

(2)中原大戰歷史意義九上擴展閱讀:

中原大戰的性質是非正義的,爭權略地是貫穿戰爭全過程的實質,戰爭雙方基本上都是代表城市買辦階級和鄉村豪紳階級利益的新軍閥,他們曾聯合鎮壓了人民革命,並且在混戰中也不忘以「縱共」指責對方。

以閻錫山為首的反蔣派雖最終敗北,但他們喊出的「反對專制、獨裁」的口號,揭集的「民主政治」旗幟,制定的具有聯邦精神的憲法,其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蔣介石在軍事上打敗了對手,可在政治上卻很被動而不得不接受反對派的主張,召開了國民會議、頒布了約法,並提前召開了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政府」則形成了蔣介石主軍、汪精衛主政,蔣汪分治共管的「均權制」局面。

③ 918事變跟中原大戰有關系嗎

有關系,中原大戰使國家元氣大傷,「國力之疲,已如風前之燭奢」。東北軍的入關,造成邊防空虛,入關後的張學良和東北軍,轉而關注於華北事務,予日本以可乘之機,一年後的同一天,日本發動「九· 一八」事變。

從九一八事變開始,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展開了14年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以傷亡3500萬同胞的慘痛代價,才換來抗戰的最後勝利。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張學良正在北平看戲,對日本入侵採取「不抵抗策略」,並把所有東北軍撤到關內。

關於不抵抗策略,張學良在1991年重獲自由後曾多次在多個場合表示當年不抵抗策略是自己和東北高層做出的決定,與蔣介石無關。

另一個說法是,蔣介石向張學良下達的不抵抗命令,最著名的是洪鈁的「銑電」說——洪鈁乃張學良部下,後來回憶蔣介石曾向張學良下達不抵抗命令。

④ 中原大戰導致了什麼後果

1930年4~11月,蔣介石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湖南等省進行的大規模新軍閥混戰。又稱"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的後果:

弊端:1.反蔣軍各派由於各懷異志,保存實力,缺乏統一組織指揮而被擊敗。混戰使雙方官兵共傷亡30餘萬人,給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的同時也使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2.中原大戰為日後國民黨內部黨派紛爭埋下禍端,後期國民黨內部不團結,也正是由於蔣介石是採用武力統一,造成內部人心不穩.

有利:1.基本結束了中國大地上軍閥割據局面,在張學良改旗易幟後,中國進入了形式上的大一統,為中華民族的統一進了一大步.
2.中原大戰為中共贏得了時間,1930年底開始蔣才開始兵壓中共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

⑤ 介紹一下1930年中國發生的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是民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次戰爭,雖然發生時間短,從1930年2月揭開序幕,10月就結束了,但參與的人數非常多,達到170多萬,傷亡人數達40萬,消費軍費達5億元。更為重要的是,這場戰爭,對民國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原大戰一方是國民黨員蔣介石,張學良,另一方是國民黨員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雙方投入上百萬部隊在十幾個省廝殺了了七個月,所在地區民眾超過兩億。

(5)中原大戰歷史意義九上擴展閱讀

中原大戰影響:

蔣介石徹底打敗對其威脅最大的角逐的軍事力量。其後蔣扣押胡漢民,釀成新的「寧粵對峙」事件,並迅速形成了國民黨內前所未有的各派反蔣勢力的大聯合 。

西北軍隊戰力強但軍備差,在中原大戰之後被初步瓦解。東北軍軍備強但戰力差,幸運的是未受戰事影響。晉綏軍戰力與軍備實力相差不大,也未受戰事影響。新桂系軍備差而戰力強,但是由於蔣桂戰爭,實力被大大的削弱。中原大戰之後的局勢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徹底瓦解,分裂成了四大派系。閻錫山領導的晉綏軍也受到重創,內部的商震和傅作義等將領也前後聯合成一個系別。

東北軍因為進入關中幫助中央軍,所以在戰後得到了華北的地盤,緊隨其後又收編了大量的西北軍和晉綏軍派系的殘余勢力,一舉成為全中國第二大的軍事派別。新桂系撤退回廣西以後,在陳濟棠派粵軍的幫助下自保。與此同時,派系領袖中的黃紹竑退出了新桂系。

在中原大戰之後一些小軍閥的勢力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建國豫軍的首領樊鍾秀陣亡,他領導的派系也在戰後被收編了。石友三領導的西北軍由張學良收編。而後因唯密謀奪取華北,被蔣介石和張學良左右夾擊致使全軍覆沒。

楊虎城領導的陝軍因為協助蔣介石而得到了陝西地盤。張發奎領導的粵軍因戰斗實力大損,不得不依附於新桂系。陳濟棠領導的粵軍在幫助了蔣介石後並未得任何好處,導致矛盾激化。後來以胡漢民被囚為口,和新桂系聯合反對蔣介石。

中原大戰使國家元氣大傷,「國力之疲,已如風前之燭奢」 。東北軍的入關,造成邊防空虛,入關後的張學良和東北軍,轉而關注於華北事務,予日本以可乘之機,一年後的同一天(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 一八」事變。

中原大戰,使國民黨地方實力派和中央互相削弱,消耗實力,同時放棄進攻紅軍,成為中共領導的紅軍和紅區的存在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在中原大戰期間,中共領導下的農民戰爭區域已蔓延到江西、湖北、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河南、四川、安徽、江蘇、浙江等11省。

紅軍共成立14個軍,人數約10萬,並建立了中央(贛南、閩西)、湘鄂贛、鄂豫皖、洪湖湘鄂西、閩浙贛、廣西右江左江等根據地,革命力量得到較快較大的發展。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即開始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一次軍事「圍剿」,而政治上則再次陷入內部紛爭的混亂局面

⑥ 為什麼會有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指1930年在中國發生,中國國民黨內北伐後失勢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汪精衛聯合反共右傾西山會議派和親國民黨軍人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發起奪權挑戰蔣介石中央政府及國民黨中央會議的內戰,共產黨稱之為蔣馮閻戰爭,或蔣馮閻李戰爭。 在一九二七年寧、漢分裂的時候,馮玉祥與蔣介石在徐州會議,表示與蔣介石合作,這就給了蔣介石很大的支持。這年八月,蔣因內部矛盾,曾經一度下野東渡日本,馮玉祥除分電國民黨中央及國民政府促蔣復職外,並約同閻錫山聯名電蔣請其主持北伐大計。蔣回國復職後,深感進一步拉馮的必要,在他一次到開封與馮會晤的時候,和馮結拜為換譜弟兄。在北伐戰爭後一個階段,蔣和馮在鄭州、柳河、新鄉、黨家莊等處數度晤面,並且每次都進行了長時間的密談。在當時,蔣、馮都擁有雄厚的兵力,在蔣看來,馮對他的擁戴,不但在軍事上增加了聲勢,更為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提高了他的威望。在馮看來,蔣介石既有中央政府的憑借,只要與蔣靠攏,則一切困難和問題就會得到他的幫助。所以在這段時期內,蔣、馮之間一直保持著密切合作的關系。在北伐軍事結束以後,馮為了表達對蔣擁戴之誠,甚至要在鄭州為蔣鑄造銅象(經左右勸阻未果)。蔣對馮也是推崇備至,蔣的代言人吳稚暉有一次給馮的電報中,譽馮為「一柱擎天,唯公有焉」。 他們這種相互利用的結合,隨著形勢的發展,逐漸地發生了變化,最後終於走向分裂。分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河北省和北平、天津兩市地盤的問題。在北伐戰爭最後階段,馮派鹿鍾麟指揮韓復榘等部戰勝奉軍,進兵河北,直取平津。因鹿和韓都是河北人,他們都抱著打回老家、取得地盤的迫切要求。馮以長期局促於西北瘠苦之區,更是早就有了向外發展的打算。他還曾對人說過:「我們連個海口也沒有,向國外購買一些軍事裝備,真是太不方便。」雖然這時蔣介石已將山東省的地盤許馮,但膠東和濟南都在日軍佔領控制之下,是一個殘缺不全的省分,遠非河北、平、津可比。當時馮認為他的軍隊在河北打退奉軍付出的代價最大,論功行賞,應該把河北、平、津分配到自己名下。不料在一九二八年五月間蔣介石到石家莊與閻錫山會面之後,卻使馮的希望落了空。閻對蔣說:「請你翻開歷史看看,哪個人沒有吃過馮的虧?」這句話正好觸動了蔣的心事。他們經過計議之後,蔣便秘密決定把河北省和北平、天津兩市的地盤都分配給閻。後來蔣為了對馮敷衍,把北平市長一職給了馮的部屬何其鞏,但是北平警備司令張蔭梧和北平市公安局長趙以寬都是閻的人,實際上統治北平市的人卻是兼任平津衛戍總司令的閻錫山。在河北省和平、津兩市地盤分配問題尚未揭開之前,蔣還徵求過馮的意見。馮對這類問題,向來不肯直接了當地說出自己的真正意圖,唯恐別人說他是爭權奪利。他表示一切以蔣的意旨為意旨,以示對蔣的尊重。蔣便趁勢說出把河北、平、津交閻的主張。他的理由是:第二集團軍擁有魯、豫、陝、甘、寧、青六省,已不為少;第三集團軍才不過冀、晉、察、綏四省,並不為多。況且平、津兩地外交關系復雜,不易應付,萬一發生意外,難保不造成第二個濟南慘案。他認為馮性情剛直,不宜於外交折沖,故以交閻應付為宜。馮對蔣的話不便當面表示異議,問題就這樣決定下來。這個問題解決之後,馮在新鄉給部隊講話,提出「地盤要小,軍隊要少,工作要好」的口號,是說漂亮話,也是發牢騷,其實在這一問題上,馮的內心對蔣、閻是極為不滿的。這是蔣、馮關系發生變化的第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是軍隊的編遣問題。一九二八年七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在北平湯山會商東北問題和裁兵問題,馮在前往北平路過保定的時候,為了迎合蔣介石的心理,同時也為了收攬人心,發出一個歌(七月五日)電,提出了統一軍權、收縮軍隊、減輕民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等主張。在編遣會議正式開會之前,蔣介石提出了一個全國共編五十個師的指標(東北除外),要大家進行討論。馮對軍隊的編遣,首先提出一個編遣准則,即:「強壯者編,老弱者遣;有槍者編,無槍者遣;有訓練者編,無訓練者遣;有革命功績者編,無革命功績者遣。」他並根據這個准則提出一個方案,即:第一、第二集團軍各編十二個師,第三、第四集團軍各編八個師,其它不屬於各集團軍的軍隊共編八個師。原來他認為第二集團軍兵員最多,素質最好,訓練最精,戰功最大,論道理應該多編幾個師;可是他又考慮到,如果按照自己的編遣准則,第二集團軍應編的人數就要佔第一位,就要超過第一集團軍,必然得不到蔣介石的支持,而且會影響到與蔣合作的關系,所以他的方案是,把第一、二兩集團軍拉平,把閻、李的第三、四兩集團軍和其它雜軍壓低,以為這樣就可以蔣、馮的團結為中心,控制其它方面,蔣對馮案採取了不置可否的態度。閻錫山看透了蔣的意圖,便提出另一方案。這個方案是: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各編十一個師,另設一個中央編遣區,亦為十一個師。不言而喻,這個中央編遣區,當然要由蔣介石掌握。這個方案,表面上是抬蔣壓馮,而骨子裡還有著離間蔣、馮關系的作用。蔣看到閻案於己有利,看不透閻要借著這一方案來拆散馮和他合作關系的陰謀,故授意何應欽積極支持閻案。李宗仁和白崇禧對此案亦表同意。在編遣會議正式開會之前,馮案受到多數的反對,而閻案遂得以通過。馮遭此打擊,在正式開會時,即稱病不再出席。而閻在這時便到處說馮的壞話,說他如何反復無常,如何不講信義,使馮陷於孤立。 馮託病不出,召鹿鍾麟到南京,擬令其代理軍政部長,以便於借故離開南京。但因鹿是常務次長,不能代理部務,馮亦無如之何。蔣介石雖明知馮是託病,但也曾兩度偕宋美齡親往探視慰問,以示關切。還有一次,馮正在和部屬談話,忽報孔祥熙來訪,馮立即卧床蒙被,呻吟不止。當時外邊很多人都說馮患的是「心病」。 馮這次在南京,本想與蔣能有進一步的結合,以便在國民政府佔一個重要的地位,同時在蔣的支持下保持自己的強大實力,以形成內外呼應之勢。不料在編遣會議上遭到失敗,使他看清了不可能再和蔣介石合作下去,於是在一九二九年二月五日以養病為借口離開南京,前往豫北輝縣之百泉村。這是蔣、馮分裂公開化的表現。 http://ke..com/view/37758.htm

記得採納啊

⑦ 中原大戰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交戰雙方都有誰,最終結果如

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的一場新軍閥混戰,共產黨稱之為蔣馮閻戰爭,或蔣馮閻李戰爭;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中原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
最終蔣介石勝利。

⑧ 中原大戰的情況誰知道

中原大戰指1930年在中國發生,中國國民黨內北伐後失勢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汪精衛聯合反共右傾西山會議派和投降的親國民黨地方軍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發起奪挑戰蔣介石中央政府及國民黨中央會議的內戰,共××出於政治宣傳的目的,稱為蔣馮閻戰爭,或蔣馮閻李戰爭。

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擁蔣,從而決定了中原大戰的勝負,以及中國後來的歷史格局。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後,東北邊防軍司令張學良成為交戰雙方競相爭取的對象。北平反蔣派任命張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國府委員,蔣則任命張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並讓出青島地盤由張部接防,還任命張部於學忠為平津衛戍司令,王樹常為河北省主席,王家楨為外交部次長,又以3000萬元巨款收買。應蔣請求,英、法駐華公使也出面對張施加壓力。9月18日,張通電擁蔣並決定出兵華北.9月18日,張學良發出〈巧電〉,宣布停止內戰,於兩日後帶幾萬名東北軍入關。10月中央軍攻下潼關、陜西等地,重兵包圍山西殘軍敗將,張學良趁勢大舉接收翼東、河北地區,並呼籲停戰。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閻出走天津,西北軍則被張學良收編接管。張學良帶30萬東北軍入主華北,勢力大增。至此中原大戰告一段落。
中原大戰是北伐統一全中國之後國民黨內最大的內戰,戰事蔓延河南、河北、山東、湖南、湖北,各方投入兵力超過一百三十萬,造成官兵傷亡在三十萬以上。互相用包括以職位、金錢收買對手部下,拉攏一派打擊另一派的結果,更加惡化中國各派別軍閥間的團結。中華民國為了應付戰事經費而到了接近破產的邊緣。本來准備「剿共」的國軍亦多數被調出,讓共產黨乘機坐大,有了喘息發展的機會。戰勝的蔣中正順利收編地方軍隊,裁撤地方軍人掌握的厘金,統一全國稅賦,達成國家體系的鞏固。從更高的層面看,戰事反映了國民黨表面上的北伐統一,背後卻有重大的隱患危機:國民黨無法以政治方法,去解決中央與地方軍閥軍事沖突而要訴諸武力。中原大戰的結果雖然以代表中央的蔣中正勝出,但是他被東北軍強制止戰後,並沒有徹底消滅地方軍閥的勢力。;東北軍入關以後,更造成東北關外防務空虛亦間接成為了日後東北四省在九一八事變淪陷於日本的原因之一。日後的西安事變,以至抗戰勝利後國共戰爭國民政府軍的敗退,在某程度上都是這種危機的再現。

⑨ 中原大戰 (給我隨便概述一下,歷史書上竟然沒有,就三四百字吧,謝...

是這樣的。
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以後,國民黨內的四支武裝集團(蔣介石、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由於不滿利益分配而發生的戰爭。戰場主要是在中原大地,史稱中原大戰。
國民大革命時期,蔣介石、李宗仁集團由兩廣地區北伐,閻錫山、馮玉祥等投機革命,加入北伐。蔣介石定都南京後,首先與李宗仁集團在湖南湖北一帶由於利益關系爆發戰爭,李宗仁戰敗。而後國民政府全國軍事整編,引發閻錫山、馮玉祥等不滿,於是閻、馮、李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在中原一帶打得難解難分,後由於張學良表態支持蔣介石,率兵入關,蔣介石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
中原大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沉重的災難。蔣介石及國民政府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政權的完整,為後來抗日戰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另外,由於軍閥戰爭,給南方的紅色革命根據地急劇擴展提供可乘之機,接下來就是所謂「圍剿」戰爭。

⑩ 中原大戰是什麼

中原大戰指1930年在中國發生,中國國民黨內北伐後投降的軍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發起挑戰中央蔣中正之間的內戰,又稱蔣馮閻戰爭,或蔣馮閻李戰爭。

背景
反蔣聯軍以李宗仁的桂軍為第一方面軍,從廣西出兵湖南,進攻武漢;馮玉祥的西北軍為第二方面軍,由河南經隴海、平漢路攻徐州、武漢;閻錫山的晉軍為第三方面軍,由山東配合西北軍取徐州,經津浦路進攻南京;另石友三為第四方面軍,以主力進攻袞州、濟寧,一部協同晉軍進攻濟南;另外擬定東北軍為第五方面軍,湖南的何鍵與四川的劉文輝內定為第六、第七方面軍,後又任命樊鍾秀為第八方面軍。蔣介石方面,主要以韓復榘為第一軍團,守黃河南岸,阻浦津路之晉軍;中央軍由劉峙指輝,為第二軍團,守徐州。

雙方戰略
5月中旬,戰事揭開序幕。戰場可分為南北兩方面:北方主戰場在河南,副戰場在山東,分別沿平漢、隴海、津浦三條鐵路進行;南方戰場主要在湖南的岳州、長沙一帶,沿湘江進行。
戰爭初期,蔣介石的中央軍在隴海路進攻,在空軍助戰下,攻勢猛烈。聯軍中,以西北軍戰力最強,5月底,西北軍孫良誠、吉鴻昌於隴海路正面大敗陳誠;蔣介石在前線視察時,幾乎被俘。但由於晉軍未能及時提供援助,西北軍逐轉守勢。之後在開封,西北軍亦擊退了蔣軍的反擊,並且差不多成功包圍蔣軍。8月,晉軍與西北軍聯合進攻徐州,與蔣軍大戰,雙方傷亡在20萬人以上。結果西北軍再次因為得不到晉軍的支持而功虧一簣。到了月中,晉軍撤出濟南,在渡過黃河時傷亡慘重。
至於在南方戰場,桂系在攻佔岳陽後,被效忠蔣介石的第十一軍(後來的十九路軍)切斷而被迫撤回廣西。
山東方面,晉軍由傅作義指揮,在5月下旬進攻德州、東明等地,6月25日攻下濟南,韓復榘、馬鴻逵被迫退守。湖南戰場結束後,南京方面決定自津浦線展開反攻,自青島登陸,8月15日收復濟南。津浦線戰事結束後,國民政府將軍隊集中於平漢、隴海線上,並於8月底到9月初向西北軍發動總攻擊。9月18日,張學良發出〈巧電〉,宣布支持蔣介石,東北軍於兩日後大舉入關。已接近強弩之末的西北軍及晉軍一時倒戈者眾,閻錫山率兵向黃河以北撤退,西北軍亦全面潰敗。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閻出走天津,馮的西北軍則被張學良收編。至此中原大戰告一段落。

經過
中原大戰是北伐統一全中國之後國民黨內最大的內戰,戰事蔓延河南、河北、山東、湖南、湖北,各方投入兵力超過一百三十萬,造成官兵傷亡在三十萬以上。南京國民政府為了應付戰事經費而到了接近破產的邊緣。本來准備「剿共」的國軍亦多數被調出,使共產黨有了喘息發展的機會。東北軍入關以後,關外空虛亦間接導致了日後的九一八事變。從更高的層面看,戰事反映了國民黨北伐統一表面背後的重大隱患危機:國民黨沒有能力以政治方法,去解決中央與地方軍事實力之間的矛盾而要訴諸武力。中原大戰的結果雖然以代表中央的蔣介石勝出;但是他所倚仗的各種手法,包括以職位、金錢收買對手部下,拉攏一派打擊另一派,雖然一時有效,但其實都無助增加國民黨內派別間的團結。日後的西安事變,以至抗戰勝利後國共戰爭國民政府軍的潰敗,在某程度上都是國民黨這種危機的再現。

結果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中原大戰
國民革命軍內戰戰斗列表

閱讀全文

與中原大戰歷史意義九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