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聯網的發展史
物聯網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聯網的英文名: 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稱為Web of Things。被視為互聯網的應用擴展,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的發展的核心,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2005年,在突尼西亞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
1990年物聯網的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樂公司的網路可樂販售機——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路國際會議提出了「感測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會議上提出物聯網這個概念;是1999年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時最早提出來的。提出了結合物品編碼、RFID和互聯網技術的解決方案。當時基於互聯網、RFID技術、EPC標准,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信技術等,構造了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物聯網),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輪華夏物聯網熱潮的基礎。
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提出感測網路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西亞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引用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的定義和范圍已經發生了變化,覆蓋范圍有了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於RFID技術的物聯網。
2008年後,為了促進科技發展,尋找經濟新的增長點,各國政府開始重視下一代的技術規劃,將目光放在了物聯網上。在中國,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移動政務研討會「知識社會與創新2.0」提出移動技術、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代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形成,並帶動了經濟社會形態、創新形態的變革,推動了面向知識社會的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下一代創新(創新2.0)形態的形成,創新與發展更加關注用戶、注重以人為本。而創新2.0形態的形成又進一步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健康發展。
2009年1月28日,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作為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當年,美國將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重點。
2009年2月24日,2009IBM論壇上,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錢大群.公布了名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經提出,即得到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甚至有分析認為IBM公司的這一構想極有可能上升至美國的國家戰略,並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IBM認為,IT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具體地說,就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築、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並且被普遍連接,形成物聯網。 在策略發布會上,IBM還提出,如果在基礎建設的執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僅僅能夠在短期內有力的刺激經濟、促進就業,而且能夠在短時間內為中國打造一個成熟的智慧基礎設施平台。I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聯網」浪潮之後的又一次科技產業革命。IBM前首席執行官郭士納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計算模式每隔15年發生一次變革。這一判斷像摩爾定律一樣准確,人們把它稱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後發生的變革以大型機為標志,1980年前後以個人計算機的普及為標志,而1995年前後則發生了互聯網革命。每一次這樣的技術變革都引起企業間、產業間甚至國家間競爭格局的重大動盪和變化。而互聯網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戰略所催熟。20世紀90年代,美國柯林頓政府計劃用20年時間,耗資2000億-4000億美元,建設美國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而今天,「智慧地球」戰略被不少美國人認為與當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被他們認為是振興經濟、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該戰略能否掀起如當年互聯網革命一樣的科技和經濟浪潮,不僅為美國關注,更為世界所關注。
❷ 我國物聯網技術發展如何
中國物聯網行業,發展前景非常可觀
電子發燒友網工程師 ? 2018年06月04日 17:40 ? 2453次閱讀 0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發展階段。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應用拓展。
我國的物聯網產業布局這方面算是開始比較早,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持續穩健發展,促使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全國物聯網產業的市場規模大幅度增長,形成了一個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的產業體系。
近日,2018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成果徵集新聞發布會在南京召開,物博會組委正式面向全球徵集物聯網領域最新科技成果。發布會期間,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楊恩輝在接受中經社江蘇中心訪談時表示,我國加快物聯網技術創新,應雙向發力,一方面要加大共性基礎技術研究力度,另一方面要以生活及文化需求為導向進行研究。
楊恩輝說,近一時期,我國晶元技術存在的短板引發各界關注。我國在晶元技術上與國外的差距,基本體現出我國物聯網技術與國外的差距。加快物聯網技術創新,我國必須要從國家層面匯流排布局,加強基礎理論源頭創新,研究共性基礎技術,並在此基礎上一步步將理論實踐化,最終推向市場服務社會。這既是我國對全球基礎科學的貢獻,也可以提高國際名聲。
據《中國物聯網行業應用領域市場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中國2015年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7500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8萬億元。
中國物聯網行業,發展前景非常可觀
目前,我國物聯網技術創新,大多仍停留在基於國際先進核心技術、根據實際應用需求加以改進創新的層面,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度較高,缺乏原生態創新,也缺乏擁有強大技術實力和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此外,我國潛心研究核心技術基礎的自主創新人才也相對較少。
楊恩輝認為,這一現狀與我國的教育、生活方式及文化氛圍有一定關系。西方國家更傾向於相對分散的居住環境,而不同的環境促使他們必須在各自的環境條件下自主思考,從而開展適宜的技術研究。我國則更傾向於彼此之間相互影響,自主創新意識相對薄弱。
對此,他建議,我國在基礎教育時,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避免跟風研究。這種自主意識主要表現在,要讓學生學會自我思考,在實際中發現問題,並了解自己是否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這個問題是不是對國計民生有價值等,從主觀層面促進自主創新。
此外,楊恩輝強調,我國物聯網技術在應用層面上已可比肩國外,加快我國物聯網技術創新,要充分發揮應用優勢,以生活及文化需求為導向,認識到我國歷史文化及生活需求與國外的差異,不斷發現問題,加快應用技術創新。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後,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又一次信息技術革命。物聯網技術所帶來的產業價值是互聯網技術的30倍以上,該技術將會形成的通信業務將達到萬億元人民幣級別,前景非常可觀。
❸ 物聯網產業發展到什麼階段了
深刻把握物聯網產業初級階段的內涵和歷史地位,認識其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
1.把握物聯網產業初級階段的內涵,深刻認識物聯網產業初級階段長期性。
當今物聯網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產業初級階段。這個論斷是回答現階段產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即在人類科學史上處在什麼發展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目前物聯網產業已經成為一種產業,我們必須堅持物聯網產業的基礎原則,不能背離物聯網發展的方向。二是中國的物聯網產業還處在初級階段。一切從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不能超越階段、急於求成。二者的有機統一,就是我國現階段物聯網產業的規定性。這是我國物聯網產業現階段最基本的事實、最大的實際。
2.了解物聯網產業初級階段的歷史地位,是中國物聯網發展進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特定的階段。
物聯網產業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物聯網時代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科學落後、生產力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物聯網產業必然要經歷的特定歷史階段。這個階段不同於物聯網理論提出的過渡時期,又不同於已經實現物聯網技術階段。這是中國物聯網產業在其發展進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特定階段。
中國的物聯網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之所以要經歷這樣一個長時期的初級階段,並不是哪個人、哪個研究機構的主觀臆斷,而是中國科學發展的必然,是由中國現階段科學能力所決定的。毫無疑問,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是,人民群眾並不能隨心所欲的創造歷史,只能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從事創造活動。人們不能隨意挑選生產力,不能離開從前一代那裡繼承下來的各種條件去創造新能力。現代中國特殊的科研條件,決定了我國只能從半抄襲半原創的舊理論,經過「中國製造」走向物聯網時代的道路。正因為我國的物聯網科學脫胎於歐美國家、發達地區,科學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西方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物聯網科學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別的國家在艱苦科研條件下實現的智能化、實用化、市場化和現代化。即是說,我們應當從全人類文明進步的視角考察中國物聯網產業初級階段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定位問題,這樣才能開闊視野,看得更清晰,認識更深刻,即跳出中國來看中國的物聯網產業初級階段。
3.牢記物聯網產業初級階段理論,可以使人們對物聯網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有清醒的認識,克服急於求成的浮躁思想。
目前中國經過五六年的高速發展,科學理論有了巨大的進步,在世界上應以科學大國的面貌出現,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之所以產生這種思想,究其根源,還是對我國物聯網產業初級階段的基本實情和物聯網建設的長期性認識不足,我國物聯網科學理論的提出雖然總量不低,但創新卻很少,居世界後列,從總體來看,科學生產力落後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地區發展不平衡,科研條件落後,不僅與發達國家相比,即使與某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也還有較大差距。正如***所告誡我們:我國物聯網產業初級階段至少需要40年時間。這就是說,物聯網時代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大約有上百年時間。而要實現物聯網時代,還需要更長時間的奮斗。所以,我們要把物聯網產業初級階段理論作為長期的指導思想。
❹ 急求物聯網工程中的智能醫療的發展歷程
物聯網方案在在智能醫療的應用
1.醫院的耗材管理(加拿大醫院採用RFID技術補充耗材)
2.血液管理(RFID在血液管理中的應用)
3.葯品的追蹤溯源(德國制葯廠商使用超高頻標簽追蹤葯品)
智能醫療結合無線網技術、條碼RFID、物聯網技術、移動計算技術、數據融合技術等,將進一步提升醫療診療流程的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提升醫院綜合管理水平,實現監護工作無線化,全面改變和解決現代化數字醫療模式、智能醫療及健康管理、醫院信息系統等的問題和困難,並大幅度提體現醫療資源高度共享,降低公眾醫療成本。 [1]
通過電子醫療和RFID物聯網技術能夠使大量的醫療監護的工作實施無線化,而遠程醫療和自助醫療,信息及時採集和高度共享,可緩解資源短缺、資源分配不均的窘境,降低公眾的醫療成本。
智能醫療發展現狀
智能醫療的發展分為七個層次:
一是業務管理系統,包括醫院收費和葯品管理系統;
二是電子病歷系統,包括病人信息、影像信息;
三是臨床應用系統,包括計算機醫生醫囑錄入系統(CPOE)等;
四是慢性疾病管理系統;五是區域醫療信息交換系統;
六是臨床支持決策系統;
七是公共健康衛生系統。
總體來說,中國處在第一、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發展的階段,還沒有建立真正意義上的CPOE,主要是缺乏有效數據,數據標准不統一,加上供應商欠缺臨床背景,在從標准轉向實際應用方面也缺乏標准指引。中國要想從第二階段進入到第五階段,涉及到許多行業標准和數據交換標準的形成,這也是未來需要改善的方面。
在遠程智能醫療方面,國內發展比較快,比較先進的醫院在移動信息化應用方面其實已經走到了前面。比如,可實現病歷信息、病人信息、病情信息等的實時記錄、傳輸與處理利用,使得在醫院內部和醫院之間通過聯網,實時地、有效地共享相關信息,這一點對於實現遠程醫療、專家會診、醫院轉診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這主要源於政策層面的推進和技術層的支持。但目前欠缺的是長期運作模式,缺乏規模化、集群化的產業發展,此外還面臨成本高昂、安全性及隱私問題等,這也是刺激未來智能醫療
❺ 物聯網應用技術的發展歷史
1990年,施樂公司推出的網路可樂販售機——Networked Coke Machine,是物聯網最早的實踐。
199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
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提及「物互聯」這一概念。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立了「自動識別中心(Auto-ID)」,提出「萬物皆可通過網路互聯」,闡明了物聯網的基本含義。
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提出感測網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
2004年,日本總務省(MIC)提出u-Japan計劃,該戰略力求實現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連接,希望將日本建設成一個隨時、隨地、任何物體、任何人均可連接的泛在網路社會。
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在突尼西亞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提出「物聯網IoT」的概念,並發布《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
2006年,韓國確立了u-Korea計劃,該計劃旨在建立無所不在的社會(ubiquitous society),在民眾的生活環境里建設智能型網路(如IPv6、BcN、USN)和各種新型應用(如DMB、Telematics、RFID),讓民眾可以隨時隨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務
2009年 歐盟委員會發表《物聯網:歐洲行動計劃》,系統提出發展物聯網的規劃和行動藍圖。 溫家寶總理視察無錫,提出「感知中國」計劃,拉開中國物聯網發展的帷幕。 韓國放送通信委員會出台了《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劃》,將物聯網確定為新增長動力,提出到2012年實現「通過構建世界最先進的物聯網基礎實施,打造未來廣播通信融合領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術強國」的目標。 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作為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新政府投資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礎設施。同年,美國將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重點。 IBM論壇上,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錢大群公布了名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經提出,即得到美國各界的高度關注,甚至有分析認為IBM公司的這一構想極有可能上升至美國的國家戰略,並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 2010年,吳邦國參觀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表示要培育發展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確保我國在新一輪國際經濟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201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該《規劃》分現狀及形勢,指導思想、發展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保障措施5部分。
❻ 分別從技術角度和行業發展分析物聯網發展規律
物聯網技術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回器等信息答感測設備,按約定的協議,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技術。
「物聯網技術」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技術」,是在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一種網路技術,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
❼ 物聯網的發展前景。
2009-2012年,中國物聯網產業以29.7%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速發展,2012年達到3650億元的市場規模,其發展速度已遠超中國7.8%的GDP增長水平。如此高的增長速度,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潛力又將如何?根據IDC的數據,預計到2020年底,全球物聯網連接的"東西"將達到大約2120億個,產生的收入將達8.9萬億美元,全球將進入物聯網時代。
2013-2020年將是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機遇期,從國內需求來看,中國物聯網產業下游需求領域也將得到不同程度的受益。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物聯網行業應用領域市場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前瞻》看好智能物流、智能交通和智能環保三個領域的需求前景,認為在2013-2020年,物聯網產業在三個域域中的需求將會有較好增長。
從需求結構來看,不同應用領域對產品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物聯網行業應用領域市場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前瞻》對物聯網產業主要應用領域的需求結構進行了分析,認為在物流、交通、家居、電網領域分別存在著如下的市場機會。
❽ 物聯網概念的歷史溯源
物聯網這個概念,中國在1999年提出來的時候叫感測網。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感測網的研究和開發。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的技術研發水平處於世界前列,具有同發優勢和重大影響力。
2005年11月27日,在突尼西亞舉行的信息社會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
2009年8月24日,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在台灣公開演講中,也提到了物聯網這個概念。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中國工業運行2009年夏季報告會上表示,物聯網是個新概念,到2009年為止還沒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大家公認的概念。他說,總的來說,「物聯網」是指各類感測器和現有的「互聯網」相互銜接的一種新技術。
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路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別(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物聯網概念的問世,打破了之前的傳統思維。過去的思路一直是將物理基礎設施和IT基礎設施分開,一方面是機場、公路、建築物,另一方面是數據中心,個人電腦、寬頻等。而在物聯網時代,鋼筋混凝土、電纜將與晶元、寬頻整合為統一的基礎設施,在此意義上,基礎設施更像是一塊新的地球。故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物聯網與智能電網均是智慧地球的有機構成部分。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物聯網迅速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尚難以輕言判定。畢竟RFID早已為市場所熟知,但新大陸等擁有RFID業務的相關上市公司定期報告顯示出業績的高成長性尚未顯現出來,所以,對物聯網的普及速度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國家大力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聯網會是工業乃至更多行業信息化過程中,一個比較現實的突破口。而且,RFID技術在多個領域多個行業所進行的一些閉環應用。在這些先行的成功案例中,物品的信息已經被自動採集並上網,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有些物聯網的夢想已經部分的實現了。所以,物聯網的雛形就象互聯網早期的形態區域網一樣,雖然發揮的作用有限,但昭示著的遠大前景已經不容質疑。
這幾年推行的智能家居其實就是把家中的電器通過網路控制起來。可以想見,物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家中的電器可以和外網連接起來,通過感測器傳達電器的信號。廠家在廠里就可以知道你家中電器的使用情況,也許在你之前就知道你家電器的故障。某一天突然有維修工上門告訴你家中空調有問題,你還驚異地不相信。
物聯網的發展,必然帶動感測器的發展,感測器發展到一定程度,變形金剛會真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❾ 我國物聯網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如何
物聯網: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互聯網研究所 陸峰博士
物聯網應用創新了社會治理模式,促進了各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和社會資源的共建共享。但同時,我國物聯網發展仍存在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網路安全問題延伸、物聯網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尚需繼續在打造自主可控的物聯網產業生態圈、加強物聯網安全監管等方面下功夫。
「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了數字中國建設目標,大力發展物聯網是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物聯網發展加速了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深刻地影響著整個經濟社會的變革創新。
物聯網發展意義重大
物聯網應用創新了治理模式。物聯網的廣泛應用正在改變傳統社會管理模式,在線監測、實時感知、遠程監控成為了管理新亮點,極大地創新了社會治理模式。無論是安全生產、社會治安防控,還是危險源監控和應急救災等領域,物聯網應用實現了在線實時管理,極大地提高了突發事件預判和應急處置能力。
物聯網應用促進了綠色低碳。物聯網應用促進了各領域用料、用能、用水的精細化,減少了資源浪費,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工業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工廠生產線具備了自我感知能力,根據材料配方需要,實時、精準地用料、用水和用能,提高生產資料的利用率,降低廢水、廢氣等污染物排放。能源物聯網的發展促進了物聯網技術在能源生產、傳輸、存儲和利用各環節的應用,實現用能的實時感知、精準調度、故障判斷、預測性維護。
物聯網應用促進了開放合作。物聯網應用不僅加強了人與人之間連接,更加強了人與物、物與物直接的連接,打通了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信息流通渠道,促進了物與物之間的協作。工業物聯網應用將不同流水線、不同車間、不同工廠內的機器連接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標准化通信的開放網路,強化了機器之間信息流動,促進了機器之間、流水線之間、車間之間、工廠之間的協同協作。
物聯網應用促進了共建共享。由於物聯網的軟硬體介面、傳輸協議等標准化,促成了物聯網網路互聯和信息互動,使得各類開放式的物聯網公共服務平台得到了快速發展。視頻監控物聯網公共服務平台促進了公安、交通、金融、環保、國土等部門視頻監控網路的共建共享,統一了視頻探頭,統一了視頻監控網路,統一了數據存儲中心,不僅減少了各部門重復投資建設,而且大大提高了網路利用率和覆蓋率。
我國物聯網發展的短板
物聯網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射頻識別、感測晶元、操作系統、組網協議等物聯網關鍵技術受制於人,核心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攻關研究不深入,產學研脫節,技術和產品滯後國外發展步伐,存在代溝。由於缺乏自主可控的通用性物聯網操作系統,國內物聯網產業生態難以協同配套,嚴重製約著物聯網應用平台化和生態化的發展。
傳統網路安全問題正在向物聯網領域各處延伸。萬物互聯讓傳統網路安全問題藉助物聯網延伸到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服務、居民生活等各個物聯網領域,隨著物聯網大規模應用,物聯網安全問題像火災隱患一樣普遍,將延伸到物理世界的各個角落。特別是交通、水利、能源、電力、通信等行業物聯網應用安全日益嚴峻,突發的物聯網安全問題有可能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穩定。
傳統安全防護技術難以跟上物聯網技術和產品發展步伐。目前市場上做互聯網安全的廠商很多,從應用安全、主機安全、存儲安全到網路安全,公司數量眾多,但做物聯網安全的公司卻不多。由於和傳統互聯網環境下的安全保障措施有很大差別,大部分物聯網公司都只擅長做物聯網應用,但對物聯網網路安全幾乎都涉及不深。
缺乏體系化的物聯網安全管理制度、規范和機構。在互聯網安全方面,管理機構、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都已經很明確。但在物聯網領域,關於物聯網安全管理制度方面,除了工信部門出台了關於加強工業控制系統管理相關規定之外,其他重要領域的物聯網數據採集、接入、組網等領域安全管理和規章制度還存在不少空白。
缺乏物聯網接入產品安全評測、風險評估和等級認證等制度。物聯網產品被廣泛應用到了通信、電力、能源、交通、水利、國防、醫療等各個重要領域,這些領域的物聯網安全事關國家安全,但這些領域的物聯網應用產品並沒有實行安全測評等相關技術風險評估制度,產品有可能存在安全問題或被黑客遠程式控制制和利用,安全隱患和風險極大。
大數據技術應用於物聯網治理深度不夠。目前,各類物聯網產品應用採集了大量數據,由於受限於挖掘技術和商業模式,採集數據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並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另外,從物聯網本身的角度來看,物聯網自身採集的數據對整個物聯網治理具有重大的意義,應用大數據技術,可以精準地感知整個物聯網網路安全態勢。
推進物聯網建設的著力點
打造自主可控的物聯網產業生態圈。整合產業優勢資源,加強產學研聯合攻關,打造涵蓋物聯晶元、操作系統、網路協議、應用程序等在內的全鏈條自主可控的物聯網產業鏈。重點加快物聯網感知晶元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攻關,加強數模轉換技術研究,提高晶元採集精準度和應用穩定性,研發能夠滿足市場實際應用需求的高性價比物聯網感知晶元。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節電、微型物聯網操作系統,豐富操作系統網路和應用介面,提高操作系統穩定性。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組網和通信傳輸協議,加強協議安全保障,提高物聯網組網的穩定性和通信傳輸效率。創新基於通用操作系統的物聯網應用發展模式,拓展物聯網應用場景,整合物聯網應用開發者,構建物聯網產業生態圈。
加強物聯網安全監管。完善物聯網安全監管制度,建立起貫穿物聯網產品研發、接入組網、數據採集傳輸、平台運營等全鏈條的安全管理制度,確保各環節安全風險可控。建立重點領域物聯網接入產品的安全評測和等級認證制度,重點加強能源、電力、水利、軌道、石化、冶金等重要工業控制系統以及國防、金融、電信、安防、醫療健康領域物聯網應用操作系統、組網協議、應用軟體的安全性測試和評估,確保連接、組網、配置、設備選擇與升級、數據和應急管理等方面的安全可控。順應物聯網安全發展態勢,建立物聯網安全態勢在線監測應急管理平台,推進物聯網治理的網路化、平台化和智能化。
加強物聯網應用領域大數據開發和應用。加強物聯網在產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物流運輸、售後服務等各領域深度應用,促進數據採集和挖掘,推動產業組織和運行模式創新,培育新型信息服務業態。加強物聯網在政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宏觀調控等領域的深度應用,推進實時感知和在線監測,推動數據決策,提高政府社會治理的預判和研判能力,促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加強物聯網在民生服務領域的深度應用,加強民生數據採集,優化配置民生服務資源,提升民生保障便民、利民和惠民水平。加強大數據技術在物聯網網路安全態勢感知中的應用,提高對物聯網網路安全態勢感知能力,確保物聯網安全可管可控。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