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轟炸機發展史
中國戰略轟炸機的發展始終走在一條艱辛坎坷的路上。中國空軍在成立初期對戰略轟炸機就有充分的認識。但受當時國內各方面條件的,國內自行研製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國空軍戰略轟炸機一開始總的是引進的道路。
中國空軍擁有的第一中戰略轟炸機是前蘇聯仿造美國B-29戰略轟炸機的圖-4「公牛」重型戰略轟炸機。1953年3月,蘇聯將12架圖-4作為禮物贈送給中國。這些飛機全部裝備在駐石家莊的空軍轟炸機獨立4團。使該團成為中國空軍當時最強大的轟炸機部隊。此後,中國空軍圖-4「公牛」重型戰略轟炸機參加了1956年四川剿匪作戰以及1959年的西藏平叛戰。隨後開始在擔負國土警戒任務。在六十年中國研製出核武器後,圖-4轟炸機正式攜帶核彈成為中國第一代戰略轟炸機,開始執行戰略值班。當退出一線後,中國空軍的圖-4轟炸機還曾經被改裝成大型夜間截擊機用來執行攔截台灣省空軍P-2V夜間偵察機的任務。圖-4轟炸機最後的輝煌是其中一架圖-4於1971年被改裝為中國第一架預警機「空警1號」。為中國空軍在這方面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貢獻。1988年,中國空軍圖-4「公牛」重型戰略轟炸機完成了他35年的服役,光榮退役。圖-4在中國空軍轟炸機部隊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空軍用他培養了大量大型轟炸機飛行員。取得了戰略轟炸機使用方面的寶貴經驗。
中國空軍裝備的第2種戰略轟炸機是轟-6,這也是目前為止中國空軍裝備的唯一一種戰略轟炸機。轟-6是中國仿製的前蘇聯的圖-16「獾」高亞音速中程轟炸機。1957年,中國從前蘇聯引進兩架原裝圖-16和相關技術資料。但蘇聯方面交付給中國空軍的資料非常有限。而且並不是中國空軍最希望得到的圖-16K型的資料。但中國科技人員依靠自己的能力,應是在資料不全的情況下完成了對圖-16高亞音速中程轟炸機的仿製工作。1968年12月24日,轟-6首飛成功,於1969年開始批量投產裝備中國空軍並一直裝備、改進至今,成為迄今為止中國空軍中國空軍裝備的唯一一種戰略轟炸機。目前轟-6已經發展出多種型號成為一個系列。其中,今年首次公開的最新改進型「轟-6K」型轟炸機是最新改進型。從得到的資料判斷,「轟-6K」加裝了一對翼下掛架,從而是一下掛架增加到4個,提升了載彈量和擊力。拆除了轟炸導航雷達和交聯的轟炸瞄準具,加大了機頭雷達罩以容納新的多功能對地攻擊大型數字化雷達。「轟-6K」的兩個發動機進氣口更大,這說明該機換裝了新型發動機。國內**體普遍推斷是是12000公斤推力的D-30KP型渦扇發動機,也就是伊爾-76型運輸機的發動機。這點對轟-6具有極大意義。以往轟-6裝備的是國產渦噴-8型渦輪噴氣發動機。油耗大推力小。導致轟-6的航程只有5760公里,作戰半徑2600公里。D-30KP型渦扇發動機的換裝將會讓轟-6K擁有更大的有效載荷和更遠的作戰半徑。目前,轟-6轟炸機的作戰半徑為2600公里。國內**體普遍認為,D-30型發動機加上機體自動布局的適當改進和在武器掛載位置增加副油箱,轟-6K的作戰半徑有可能提高到3000公里甚至更遠。搭配國產新型「紅鳥」遠程巡航導彈和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在偵察衛星等先進遠程預警探測指揮系統的支援下,轟-6K將有效提升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對敵方大型水面艦艇如航母和敵第二島鏈如美國關島基地的威懾打擊能力。
轟-6轟炸機和他的改進型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如其中的轟-6D型。當時國產轟-6D轟炸機的服役。對中國海軍航空兵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前中國海軍航空兵只具備普通常規轟炸能力。對敵方水面艦艇的打擊能力非常有限。轟-6D和與它配套的C-601空射反艦導彈的服役使中國海軍航空兵獲得了第一種空.海遠程精確打擊力量。使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打擊能力有了質的飛躍。而轟-6H和與他配套的改進自C-601空射反艦導彈的國產鷹擊-63空地導彈使中國空軍獲得了第一種完全具有中國軍隊自己知識產權的遠程空對地精確打擊能力。在2005年中、俄聯合軍事演習中,轟-6H轟炸機和鷹擊-63空地導彈的組合表現非常出色。這兩種改進後的武器通過自己的優異表現證明了自身的價值。
② 美國B-52轟炸機的研發
美國B-52轟炸機(Stratofortress)是美國波音飛機公司研製的八引擎遠程戰略轟炸機,用於替換B-36轟炸機執行戰略轟炸任務。1948年提出設計方案,1952年第一架原型機首飛,1955年批生產型開始交付使用,先後發展了B-52A、B、C、D、E、F、G、H等8種型別,1962年停止生產,總共生產了744架飛機。20世紀90年代是B-52轟炸機使用的鼎盛時期,有600多架B—52各型飛機在美國戰略空軍服役,以後大多數早期型別先後退役。美國空軍現在預算讓B-52一路服役至2050年。這使得服役時間高達90年。美軍願意讓B-52繼續服役的其中一個原因是B-52是目前美國戰略轟炸機當中可以發射巡航導彈的唯一機種。 研發背景 1954年5月,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武官查爾斯·泰勒觀看蘇聯紅場閱兵時,發現蘇聯數百架神秘的噴氣式轟炸機一個編隊接一個編隊通過紅場上空,而護航的米格-17戰斗機伴隨在轟炸機左右,猶如小蜻蜓。五角大樓立即啟動了所有的情報偵察手段,查明那是蘇聯米亞西舍夫設計局最新設計的米亞-4「野牛」戰略轟炸機。美蘇之間出現了事實上的「轟炸機差距」。蘇聯閱兵後不到一周,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決定採取行動,以查明蘇聯人到底部署了多少架「野牛」。1954年5月8日早7時,美國戰略空軍第91偵察聯隊駐英國費爾福德皇家空軍基地的一架RB-47E偵察機對蘇聯基地展開偵察。事後,美國聲稱RB-47E帶回了極有價值的情報,有了這些情報,美國人就有了發展新型戰略轟炸機的借口。B-52「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機作為「野牛」機群的制衡力量迅速出現在美軍序列中。但美國人沒想到的是,B-52的對手純粹是子虛烏有,「野牛」確實研製出來了,但數量不多,閱兵式飛越紅場時它們不斷變換隊形,反復飛過紅場上空,製造了飛機滿天的假象。研發歷程
美國陸航部隊於1945年就開始實施一項計劃,設計第二代戰略轟炸機以取代B-36。1946年,陸航進一步對該轟炸機進行需求定義後授予波音公司一份合同,設計這種新型轟炸機。最初的要求是該型機能攜載4540公斤炸彈,航程達5000英里,戰術作戰高度為10675米,巡航速度至少每小時724公里。 為找到一種新的發動機能滿足新型轟炸機的上述速度和航程需求,波音公司自己拿錢展開一項研究,即新型轟炸機能夠使用普惠公司正在設計的一種新型發動機。研究結果促使B-52轟炸機上安裝8台噴氣式發動機的設計的出現。 1949年初,波音公司製造了兩架原型機XB-52和YB-52,這兩架飛機各重177060公斤,主要用來對最初的設計進行改進。 主要設計重點是飛機和系統復雜性最低,而性能優越。B-52的直通式設計達到這一要求,並且提高系統的效用性和功能的可靠性。1952年,原型機的成功進行了測試,其性能超過了最初的設計要求。根據原計劃,最初製造出的13架飛機一般是要用來進行測試的,但只有最先製造出的3架B-52A型機用來進行研究工作,而餘下10架B-52B型機直接裝備現役部隊。1955年6月,戰略空軍司令部接受了第1架B-52,城堡空軍基地成為B-52的第一個基地,洛林和韋斯托弗基地也於56年底開始接受B-52。B-52的製造採用了組裝生產的方法,這種方法極大提高了B-52武器系統的最終效用。
③ 轟炸機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用於對地面、水面目標進行轟炸的飛機。具有突擊力強、航程遠、載彈量大等特點,是航空兵實施空中突擊的主要機種。有多種分類:按遂行任務范圍分為戰略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按載彈量分重型(10噸以上)、中型(5-10噸)和輕型(3-5噸)轟炸機;按航程分為近程(3000千米以下)、中程(3000-8000千米)和遠程(8000千米以上)轟炸機、中近程轟炸機一般裝有4-8台發動機。機上武器系統包括機載武器如各種炸彈、航彈、空地導彈、巡航導彈、魚雷、航空機關炮等。機上的火控系統可以保證轟炸機具有全天候轟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轟炸機的電子設備包括自動駕駛儀、地形跟蹤雷達、領航設備、電子干擾系統和全向警戒雷達等,用以保障其遠程飛行和低空突防。現代轟炸機還裝有受油設備,可進行空中加油。
在飛機用於軍事後不久,人們就開始用飛機轟炸地面目標的試驗。1911年10月,義大利和土耳其為爭奪北非利比亞的殖民利益而爆發戰爭。11月1日,義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駕一架 「朗派樂」—道比」單翼機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重約2公斤的榴彈,雖然戰果甚微,但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轟炸。
這期轟炸任務都是由經過改裝的偵察機來進行的。炸彈或炮彈垂直懸掛在駕駛艙兩側,待接近目標時,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國人伊格爾·西科爾斯基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架專用轟炸機首飛成功。這架命名為 「伊里亞·穆梅茨」的轟炸機裝有8挺機槍,最多可載彈800公手斤,機身內有炸彈艙,並首次採用電動投彈器、轟炸瞄準具、駕駛和領航儀表。1914年12月,俄國用 「伊里亞·穆羅梅茨」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轟機部隊。於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襲波蘭境內德軍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當時轟炸機的時速不到200公里,載彈量1噸左右,多為雙翼機。
第二次世界,轟炸機又有新發展,裝有4台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是轟炸機發展到新水平的標志,載彈量可達8—9噸,航程為2600—7000公里,其中尤以美國的B—29最為超群顯赫,它不僅是投向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的載機,投下大批燃燒彈,造成著名的東京大火,十幾萬日本平民傷亡也是B—29r 「赫赫戰果」。
現代轟炸機的特點 現代高亞音速轟炸機多採用大展弦比的後掠翼,以保證飛機有較高的巡航速度和升阻比。上單翼布局形式可使機翼僅從機身上部穿過,這樣,在飛機重心附近的機身內可以用來放置炸彈。炸彈艙的底部有可在空中開啟的艙門。由於炸彈布置在重心附近,空中投彈以後,重心不會有很大變化,便於保持飛機的平衡。噴氣轟炸機載油量大,除機翼內放置部分燃油外,機身內炸彈艙的前後也對稱地布置有許多油箱。飛機上裝有完善的通信導航設備、轟炸瞄準裝置和電子干擾設備等,以保證飛機准確飛抵預定目標區域,完成轟炸任務。通常飛機上除正、副駕駛員外,還有轟炸領航員、報務員、射擊員等。為抵禦敵方截擊機的攻擊,50年代以前設計的轟炸機上普遍裝有旋轉炮塔。60年代以後,由於空空導彈的發展,炮塔自衛已失去意義。現代轟炸機多靠改善低空突防性能、採用隱身技術來提高自衛能力。
現狀和趨勢 60年代以後,各種制導武器日益完善,目標的空防能力大為提高,所以戰術轟炸的任務更多地由殲擊轟炸機來完成。自衛能力差的輕型轟炸機已不再發展。隨著殲擊轟炸機航程和載彈能力的提高,甚至中型轟炸機的任務也可由它來完成。自從出現中、遠程導彈後,戰略打擊力量的重點已轉移到導彈上來,戰略轟炸機的地位明顯下降。70年代以後,只有美、蘇兩國尚在繼續研製遠程超音速轟炸機,如美國的B-1和蘇聯的圖26,都是變後掠翼飛機,裝有先進的自動導航系統、地形跟蹤系統和電子對抗設備,攻擊武器以空地導彈和巡航導彈為主,能在復雜氣象和地形條件下隱蔽地進行超低空突防,對目標進行遠距離攻擊。遠程超音速轟炸機易於分散隱蔽,不易受敵方核導彈摧毀,同時使用靈活,便於打擊機動目標,已成為彈道導彈的重要補充打擊力量。
噴氣式轟炸機——噴氣式轟炸機是在40年代初由德國首先研製成功。梅塞施米特公司研製的Me—262型噴氣式戰斗機於1942年7月首次試飛,後來由於希特勒的堅持,Me—262曾被用來執行轟炸任務,它可載兩枚重500公斤人炸彈,在這同時,德國阿拉多公司研製了另一種Ar—234型噴氣式轟炸機,可載彈1400公斤。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僅有的兩種噴氣轟炸機。
超音速轟炸機——超音速轟炸機是由美國研製出來的50年代,美國為了與蘇聯相對抗,研製了以高空高速突防、深入蘇聯縱深地帶投擲核彈、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58型轟炸機。B—58於1956年11月首次試飛,它的最高時速達2100公里,為音速人2倍,可載彈5000公斤以上。
「隱身」轟炸機—— 「隱身轟炸機首先由美國研製成功,美國洛克韋爾公司研製的B—IB型變後掠翼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部分 「隱身」功能的轟炸機。B—IB在飛機外形、塗料和發動機的進、噴氣口形狀上作了防雷達各紅外線探測處理,這就使它在敵方的雷達和紅外線探測器面前,具有了一定的 「隱身」作用。
第一種真正的 「隱身」轟炸機是美國的F—117戰術轟炸機。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從70年代中期開始執行秘密研製 「隱身」戰斗機的 「臭鼬工程」計劃。1977年原型機試飛成功,1981年定型投產。F—117外型奇特,翼身融為一體,整個機身表面幾乎全部由多個小平面拚命而成,可將雷達波以各種角度散射,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波。機身採用了大量統計表合材料。並塗有隱身塗料。這就使得F—117基本上不會被雷達和約外線探測裝置所發現。F—117原本是作為戰斗轟炸機而設計的,但由於它優異的 「隱身」功能,敵機幾乎不可能發現它並與它進行空戰,加上它飛行靈活性不夠,所以它實際是被用來執行夜間轟炸任務的戰術轟炸機。在美國入侵巴拿馬和海灣戰爭轟炸伊拉克的空襲中,美國多閃成功地使用F—117執行轟炸任務,而一次也沒有被對方探測到。
美國戰略空軍和諾斯羅普公司研製成功另一種 「隱身」戰略轟炸機B—2是一種純粹 飛翼」式飛機,它的機身、機翼、發動機融為一體,既無水平尾翼,也無垂直尾翼,據稱它的航程達12 000公里,載彈量達34噸,造價高達5.7億美元,堪稱世界之最。
戰斗轟炸機——戰斗轟炸機又稱殲擊轟炸機。它是既能執行轟炸任務,又能執行空戰任務的飛機。
1915年,德國的 「齊柏林」飛艇不斷地轟炸英國本土,英國臨時將3架泰洛伊德小型戰斗機改裝,攜帶炸彈成功地攻擊了德國的飛艇基地。這是戰斗轟炸機的最早起源。40年代末,最先冠以 「戰斗轟炸機」這一名稱的是美國的F—80,它在朝鮮戰場上多次執行轟炸和空戰的雙重任務。早期的戰斗轟炸機都是由戰斗機改裝的。
第一種專門設計的戰斗轟炸機,是美國於1955年首次試飛的F—105 「雷公」式戰斗轟炸機。它最多可載5900公斤炸彈,還可攜帶核彈。F—105在越南戰場上大量執行轟炸和空戰任務。
70年代後,美、蘇、法等國戰斗轟炸機,其載彈量和航程相當於輕型或中型轟炸機,它們裝有先進的電子設備和空對空導彈,飛行性能提高,其空戰能力也遠高於以前的專用戰斗機。
*中國現有轟炸機種類包括國產轟六、轟七、殲轟七(即飛豹戰機,FBC-1),以及向俄羅斯購買之SU30MK攻擊機。其中轟六為一九六○年代產物,系仿製前蘇聯TU-16型轟炸機,現仍為解放軍轟炸機部隊構成主力,未來除將強化其掛載武器性能外,並將部分改裝為空中加油機。轟七相當於俄制Su-24多用途戰轟機,載彈量為五噸,航程二千八百五十公里,作戰半徑八百五十公里,有十個掛載架,可配備C-601/602、C-801/802、C-803反艦飛彈,及俄制Kh-65SE巡航導彈,是解放軍第一種採用線傳飛控的戰機,為空軍本世紀初主力轟炸機。
殲轟七為自行研發的戰斗轟炸機中最為優異的攻擊戰機,其最大飛行速度為一點七馬赫,最大航程三千五百七十五公里,作戰半徑一千至一千五百公里,載彈量六點五噸,並可以一馬赫的速度貼地飛行。該機型有十個掛載架,可配備C-601/602、C-801/802、C-803反艦導彈彈,及俄制Kh-65SE巡航導彈、Kh-31A和Kh-31P反輻射飛彈、Kh-41空射式反艦飛彈。
自二○○○年起分三批向俄羅斯采購一一四架Su-30MKK攻擊機(每批各為三十八架),該機為Su-27戰機衍生機種,具備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該型機最大飛行速度為一千三百五十公里,極速可達二馬赫,最大航程三千公里,有十二個掛載架,可攜帶R-73E短程空對空飛彈,R-27ER、R-27ET、RVV-AE等中程空對空飛彈,Kh-29L/T中程空對地飛彈、Kh-59M長程空對地飛彈,Kh-31P(反輻射)、Kh-31A(反艦)等型空對地雷射導引飛彈。未來將配備自製HN-3長程空射式巡航導彈(射程二千至三千公里),對敵人航母戰斗群形成威脅。
④ 請問美國從二戰到現在一共有多少種B系列轟炸機
美國的轟炸機可以大體上分為兩大類,f系列和b系列。分別是fight戰斗轟炸機和bomber的縮寫。 F系列現在服役的有兩種,F-111和F-117戰斗轟炸機,B系列的有B-52,B-1,B-2戰略轟炸機,另外計劃在研製和預備裝備的有B-3,HypersonicGlobalRangeRecce/StrikeAircraft兩種。 B-52「同溫層堡壘」重型戰略轟炸機 B-52是美國波音公司載1946年開始研製的遠程重心戰略轟炸機,也是世界最大的戰略轟炸機。該機初始設計的要求是:作戰高度在12000m以上,航程大,能作洲際飛行;可以攜帶核彈。 1952年4月,第一架原型機XB-52首飛,1952年10月,第二架原型機YB-52首飛。1955年6月,第一批生產型B-52B開始服役,到1962年10月交付最後一架,B-52共生產了744架。B-52共有8個型號:XB-52第一架原型機,裝YJ57-P-1渦噴機,單發推力38.7KN/3950kg YB-52第二架原型機,基本XB-52相同 B-52A3架生產型的原型機,裝J57-P-9W渦噴機,單發推力43.1KN/4400kg NB-52B-52A改裝的X-15試驗機的投放母機 B-52B50架批量生產型,裝J57-P-19W渦噴機 B-52C35架B-52B的改型,1956年3月開始交付 B-52D170架B-52C的改型,可兼作偵察機,1956年12月開始交付 B-52E100架B-52D的改型,裝ASB-4雷達 B-52F88架B-52E的改型,換裝J57-P-43W渦噴機 B-52G193架B-52F的大改型,1959年2月開始裝備,可以攜帶各種空地導彈,包括AGM-82巡航導彈 B-52H102架B-52G的改型,裝TF33-P-3渦扇機,單發推力75.71KN/7720kg,1961年3月裝備部隊,1978-1989年,B-52H得到大的改進,可以協定AGM-86B等先進空地導彈 現在只有大約95架B-52H還在服役 B-52參加了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等作戰,其主要作戰方式是'地毯'式轟炸和運載AGM-86巡航導彈進行打擊。雖然B-52已經服役了近40年,但其仍將保留在美國戰略空軍中到2010年左右。 B-52H數據 翼展56.39m 機長49.05m 機高12.40m 機翼面積371.50平方米 機翼後掠角35° 主輪距2.41m 前主輪距15.48m 武器艙容積23.53立方米 空重84000kg 正常起飛重量221350kg 最大起飛重量229066kg 最大載彈量27200kg 最大載油量125200kg 最大翼載荷616千克/平方米 最大使用過載2.8g 動力8台TF33-P-3渦扇機,單發推力75.71KN/7720kg 最大平飛速度1010km/h(高度12200m) 巡航速度800-900km/h(高度9000-15000m) 低空突防速度652-676km/h 實用升限16765m 最大爬升率16.7m/s 起飛滑跑距離2900m 最大燃料航程16093km(無空中加油) 機組6人 主要機載設備: 多普勒雷達;AN/ASN-131慣性導航系統,AN/ASQ-38模擬式轟炸/導航系統;AN/ASQ-151光電觀察系統;AN/ALQ-122干擾系統;AN/ALQ-155(V)功率管理干擾系統;AN/ALQ-172(V)欺騙式有源干擾機;AN/ALQ-153脈沖多普勒尾部告警雷達;AN/ALR-46數字雷達告警接收機;AN/ALE-20和AN/AL3-24干擾絲投放器 固定武器尾部的M61六管20mm機炮,由AGS-15火控系統控制 掛載武器AGM-69短距攻擊導彈(SRAM),AGM-86B巡航導彈,核彈,AGM-84'魚叉'反艦導彈;AGM-142A空地導彈,JDAM
⑤ 美國歷史上所有的轟炸機都有什麼呀大神說一說型號,越詳細越好。從B17開始。
B10,B18輕型轟炸機
B17空中堡壘
B25解放者
B26掠奪者
B29超級空中堡壘
⑥ 美國B-52轟炸機的研發歷程是怎樣的
實際上,美國陸航部隊於1945年就開始實施一項計劃,設計第二代戰略轟炸機以取代B-36。1946年,陸航進一步對該轟炸機進行需求定義後授予波音公司一份合同,設計這種新型轟炸機。最初的要求是該型機能攜載4540公斤炸彈,航程達8046千米,戰術作戰高度為10675米,巡航速度至少每小時724公里。
為找到一種新的發動機能滿足新型轟炸機的上述速度和航程需求,波音公司自己拿錢展開一項研究,即新型轟炸機能夠使用普惠公司正在設計的一種新型發動機。研究結果促使B-52轟炸機上安裝8台噴氣式發動機的設計的出現。1949年初,波音公司製造了兩架原型機XB-52和YB-52,這兩架飛機各重177060公斤,主要用來對最初的設計進行改進。主要設計重點是飛機和系統復雜性最低,而性能優越。B-52的直通式設計達到這一要求,並且提高系統的效用性和功能的可靠性。1952年,原型機的成功進行了測試,其性能超過了最初的設計要求。
根據原計劃,最初製造出的13架飛機一般是要用來進行測試的,但只有最先製造出的3架B-52A型機用來進行研究工作,而餘下10架B-52B型機直接裝備現役部隊。1955年6月,戰略空軍司令部接受了第1架B-52,城堡空軍基地成為B-52的第一個基地,洛林和韋斯托弗基地也於56年底開始接受B-52。B-52的製造採用了組裝生產的方法,這種方法極大提高了B-52武器系統的最終效用。
⑦ 圖-95轟炸機的發展沿革
圖-95的研發始於1950年代,其原因是為了取代圖-4,以及圖-80(進化版的圖-4),甚至更大型的圖-85(圖-4的精裝版)。因為它們均不足以符合轟炸任務的毀滅/殺傷要求,尤其圖-85還無法與美國空軍當時的全天候轟炸機相較長短,因此蘇聯空軍高層在1950年對圖波列夫設計局提出下列要求:轟炸機必須在不重復落地加油的情形下至少要具備8,000千米的航程;轟炸機必須至少能攜載11,000千克的武器並且將它們傾倒在敵人的頭上。
為了滿足條件,圖波列夫設計局改採用具有8片槳葉的庫茲涅佐夫M型對轉渦輪螺旋槳引擎,號稱具備12,000軸馬力(8948kW)。採用這種引擎不僅僅動力強大,事實上在油耗上與維修保養上也比渦輪噴氣發動機簡單,耐用度也提高了許多。另外雖然機體的設計在外觀上看起來相當地保守,不過機體窄小構造簡單,以一對含有堅固大梁的低單主翼穿越過機體,再後掠35°,採用後略翼的原因在於為了將機翼大梁在穿入機體後能夠將結合點位移至炸彈倉的前方而不會影響到載彈空間,如此一來能夠將圖-95的飛行中的氣體動力優勢與載彈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再將餘下的空間規劃為落地輪艙。 圖-95的研發起始日期依據官方記載為1951年7月11日(B-52轟炸機的研發日期始於1948年10月25日),系列機型的生產開始於1956年1月(B-52轟炸機的生產日期始於1951年2月14日)。圖-95於1951年7月以「項目95」的代號,由蘇聯部長會議發文正式立項,開始研製,1951年11月完成全比例實體模型,安裝2TV-2F發動機的「95-1」原型機於1952年11月12日首次試飛,1955年2月安裝TV-12發動機的「95-2」原型機首次升空,同年夏天該項目被正式命名為圖-95並獲批參加1956年的圖西諾航空展。從1956年8月到1957年2月,所有生產型圖-95換裝NK-12M型發動機,改進後型號命名為圖-95M。圖-95各型總產量之和估計約300架,現已停產。
起初美國國防部對圖-95並不重視,估計其極速為644千米/時,航程12,500千米。這錯誤的推算數據一直維持到1985年才修正為:25,000磅負載時最大航程為9,200哩。同時美國人還錯誤地估計了圖-95的飛行速度,事實上,圖-95不同型號的高空最大飛行速度大約在900-1000km/h之間。
直到1993年仍有約230架圖-95在服役,其中俄羅斯有170架左右。該機改型直到2007年仍是俄羅斯戰略威懾力量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2007年後,該機再度開始執行抵近北約盟國領海領空的任務,甚至於2008年初飛越美國航母編隊上空。這些行動與冷戰時的蘇軍監視、偵察活動極為相似,因此引起了西方國家的廣泛關注。
從第一架原型機試飛至今,圖-95已走過了60年的歷史。可謂名副其實的「長壽馬車」。它的「長壽」原因有幾項:一是因為它的體積與滯空能力形成多種不同的功能性。以轟炸機的角度而言,圖-95稍微修改便又可做不同功能用途,可以作為運輸機、偵察機,甚至是軍用客機。
⑧ 轟炸機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在飛機用於軍事後不久,人們就開始試驗飛機轟炸地面目標。1911年,義大利和土耳其為爭奪北非利比亞的殖民利益而爆發戰爭。11月1日,義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駕駛一架「朗派樂-道比」單翼機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重約2千克的榴彈,雖然戰果甚微,但這卻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轟炸。從此,專門從事空中轟炸地面目標的轟炸機誕生了。
早期轟炸都是由經過改裝的偵察機來進行的。炸彈或炮彈垂直懸掛在駕駛艙兩側,待接近目標時,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其命中精度當然不行了。
1913年,俄國人伊格爾·西科爾斯基設計的世界上第一架專用轟炸機首飛成功。它首次採用電動投彈器、轟炸瞄準具、駕駛和領航儀表。1914年,俄國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轟炸機部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得到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轟炸機又有新發展,裝有4台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是轟炸機發展到新水平的標志,尤以美國的B-29最為出名,正是它向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還投下大批燃燒彈,造成著名的東京大火,十幾萬日本平民傷亡。
噴氣式轟炸機在20世紀40年代初由德國首先研製成功。梅塞施米特公司研製了Me-262型噴氣式戰斗機,它可載兩枚重500千克的炸彈。同時,德國阿拉多公司研製了Ar-234型噴氣式轟炸機,可載彈1400千克。由於希特勒的堅持,Me-262曾被用來執行轟炸任務。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僅有的兩種噴氣式轟炸機。
超音速轟炸機是由美國研製出來的。20世紀50年代,美國為了與前蘇聯對抗,研製了能高空高速突防、深入前蘇聯縱深地帶投擲核彈、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B-58型轟炸機。B-58的最高時速達2100千米/時,是音速的2倍,可載彈5000千克以上。
隱身轟炸機也是首先由美國研製成功的。洛克韋爾公司研製的B-1B型變後掠翼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部分「隱身」功能的轟炸機。B-1B在外形、塗料、發動機的進噴氣口形狀上做了防雷達和紅外線探測處理,使它在敵方的雷達和紅外線探測器面前,具有了一定的「隱身」作用。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執行「臭鼬工程」計劃,即秘密研製「隱身」戰斗機——F-117。F-117外型奇特,翼身融為一體,整個機身表面幾乎全部由多個小平面拼接而成,可將雷達波以各種角度散射,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波。機身採用了大量特殊材料,並塗有隱身塗料,使得F-117基本上不會被雷達和紅外線探測裝置發現。
F-117原本是作為戰斗轟炸機而設計的,但由於它優異的「隱身」功能,敵機幾乎不可能發現它並與它進行空戰,加上它飛行靈活性不夠,因此它實際是被用來執行夜間轟炸任務的戰術轟炸機。在美國入侵巴拿馬和海灣戰爭轟炸伊拉克的空襲中,美國多次成功地使用F-117執行轟炸任務,一次也沒有被對方探測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轟炸機曾給參戰國家的人民帶來過深重的災難。日本帝國主義者為了佔領中國,曾大量使用轟炸機對中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狂轟濫炸。
⑨ b-10轟炸機的發展歷史
最初,美國飛機製造商馬丁公司(Glenn L. Martin Company,1995年被洛克希德公司並吞,成為洛克希德.馬丁集團)在1930年代初,為了要爭取美國陸軍航空隊對於轟炸機訂單的市場,遂開始發展一款被稱為第一百二十三型(Model 123)的試作機計劃。
由於當時義大利空軍學家杜黑的空權論盛極一時,世界空軍界吹起了一陣高速重轟炸機的旋風,當時的轟炸機主義者聲稱只要造出比戰斗機快上數十公里的高速轟炸機,就不需要配備護航戰斗機了;當時因為大型機場還不多,可以利用湖泊與海洋等地形直接起降的飛行艇遂在20~30年代流行一時;然而巨大的浮筒與高肩翼設計卻也造成了龐大的阻力,這是馬丁公司極欲避免發生的。
因此123型試作機在當時來說是擁有最高出力的兩顆萊特廠發動機,可收回式的起落架,稍後更決定採用封閉式座艙配置與全金屬低單翼設計,以降低阻力,提高速度。
比起當時戰斗機與轟炸機都採取開放式座艙設計以獲得良好視界的主流,馬丁公司認為提供乘員充足的防彈保護和更流線的造型以提高速度、增高升限才是一架轟炸機的當務之急。不過為了要彌補全封閉式機艙帶來的視野受限問題,馬丁公司採取了把駕駛艙刻意作成凸出的球狀玻璃罩,以增廣駕駛員的所見視野。
馬丁公司還在這架概念機上實驗了許多嶄新的設計,過去的開放式座艙轟炸機一般來說都是在後座與側面舷窗設置機關槍座以防備戰斗機的襲擊;然而戰斗機只要給予這些開放式的槍座機槍掃射,就能輕易地殺死毫無裝甲保護的機槍手。於是馬丁公司為123型試作機裝置了半圓形的龜殼狀凸出槍塔───這個設計隨即便影響了全世界轟炸機的自衛武裝配置,成為所有人公認轟炸機最恰當的標准。
接近完成品狀態的XB-10於1932年公開展示時,可說是集30年代初期最先進科技於一身,其速度、防禦力、載彈量、火力等各方面優異的性能,令美國陸軍航空隊與各國軍事觀察家大為震驚;她的速度是當代所有轟炸機的1.5倍以上,甚至比大多數的雙翼或高肩翼單座戰斗機要來的更快、更敏捷。
三挺點30機關槍的自衛火力更是令全世界的航空公司都開始反省下一代轟炸機與攔截戰斗機的設計案,美國陸軍航空隊也毫無疑問地選擇B-10作為下一世代的主力轟炸機,從此之後重火力、高速、大型的重轟炸機時代到來了。陸軍航空隊的亨利.阿諾德將軍即評價B-10為「合眾國戰略轟炸機部隊的先趨」。 從1933年制式採用到1936年間是B-10最風光的時代,在美國陸軍航空隊以轟炸機部隊為主力的擴張軍備計劃里,B-10成為了自一次大戰以來生產量最龐大的轟炸機,期間還因為採用普惠公司(Pratt and Whitney)的新式引擎代替萊特公司(Wright engines)的改良案,而誕生了B-10的姐妹機B-12。因為引擎出力的提高(675匹馬力~775匹馬力),B-12可以飛的比其原型的B-10更快。
1934年,美國陸軍航空隊的B-10從華盛頓特區起飛往阿拉斯加,落地加油之後再返航,航程長達8290英里;即使中間有落地加油數次,但是其超長的續航力與長距離飛行的可靠性都獲得了證明與肯定。 原本馬丁公司預估B-10大概能夠擁有五至八年的壽命,公司也能從接連不斷的訂單和修護契約中得利,但是,好景不常;航空界技術的日新月益遠超過馬丁公司的預想,更新式的轟炸機如同雨後春筍般誕生,波音公司(Boeing)在1935年所設計的299型試作機(Model 299),也就是B-17空中堡壘的誕生,更是給予B-10致命的一擊。
B-17抄襲了許多源自於B-10的設計並且更加發揚光大;其機身亦為全金屬低單翼構成的流線造型,並且在機身上配備大量的球型機槍座,而且因為裝備了四發動機,而使得載彈量、航程、火力、裝甲都能躍升到雙發的舊式機B-10的兩倍以上。
美國正式選擇B-17與B-25作為下一世代的長距離與中距離轟炸機後,馬丁公司頓時因為失去了財源收入而從天堂跌落地獄,下一世代的試作機B-26又還沒完成,結果陷入資金不足濱臨倒閉的危機。
結果,馬丁公司被迫將淘汰掉的B-10與還堆在生產線上的半成品機群賤價脫手換取資金周轉,遂吸引了當時財力不是那麼充裕的荷蘭、阿根廷、智利、土耳其、中華民國、與蘇聯的部份研究單位低價采購,編組成經濟又實惠而且數量龐大的轟炸機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