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大明湖的歷史名人和故事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著名詩人杜甫曾與北海太守李邕飲宴於歷下亭,並寫下《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詩中「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一句被人廣為傳誦,歷下亭也因此名揚天下。不過,當時的歷下亭在五龍潭一帶,唐朝末年就傾塌了。北宋以後,歷下亭移建於今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才在湖心島上重建。現在的歷下亭雖幾經整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清代原貌。亭中匾額「歷下亭」三字,為清乾隆皇帝手書。亭北名士軒中,牆上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畫像及濟南歷代名人的畫像,門前抱柱上刻有郭沫若撰寫的對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渠秋月一片大明。」
大明湖歷史悠久,湖名見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早在北魏年間,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濟水注》中便有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則湖。」文中所指大明湖位置在今五龍潭一帶,而現今大明湖一帶水域則名「歷水陂」。另有史料記載,那時的大明湖稱歷下波或歷水波,南至濯纓湖,北至鵲山和華不注山,也就是說現在的大明湖、五龍潭和北園是相連的一個大湖,湖闊數十里,平吞濟濼。六朝時,因湖內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隋唐時它既名「蓮子湖」(見段成式《酉陽雜俎》)又名「歷水陂」。宋代時又有「西湖」之稱。
大明湖勝景自唐代起就名揚四海,宋時曾鞏曾有詩道:「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可知當時此處已是消暑遊憩之地。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曾鞏任齊州(即今濟南)知州時,為防禦水患,修建了北水門,引湖水入小清河,使得湖水經年水位恆定,並在沿湖修建亭、台、堤、橋,使之漸成游覽景觀。古時湖面甚闊,今五龍潭一帶也包括在內。後歷經變遷,至金代起,大明湖專指城內湖區。至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明代重修城牆,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經過歷代清淤整治,植荷栽柳,至清代已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出色半城湖」的秀麗景色。
1958 年市政府將大明湖一帶正式闢建為大明湖公園,並疏浚湖底,修砌湖岸,維修古建,廣植花木。經過疏浚清淤、修繕擴建,砌築了湖岸,美化了園容,恢復重建了名勝古跡,增添了茶社飯店、遊船和游樂設施,使之舊貌變新顏,姿容勝往昔,成為濟南著名風景游覽區之一。
〖園中之園-鐵公祠〗
鐵公祠坐落在大明湖北岸西端,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是為紀念明代兵部尚書、山東參政鐵鉉而建。明建文帝時,燕王朱棣南下奪權,攻至濟南,鐵鉉率軍民堅守,屢挫燕王。朱棣攻下南京,自立為帝後,鐵鉉終因兵微將寡,被俘犧牲。後人敬其英烈,立祠祀之。鐵公祠是一民族式庭院,佔地6000餘平方米,由曲廊、三間祠堂和一座「湖山一覽樓」組成。園內楊柳垂蔭,藤蘿攀緣,院外南臨一湖碧水,北枕幽密松林,環境清幽曠遠,建築古樸典雅,其中小滄浪亭更是獨具秀色。著名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鑲嵌在這里。劉鶚《老殘游記》中曾寫道,在鐵公祠前看大明湖,可見千佛山之倒影。但近幾十年來,由於空氣和湖水受到污染,這一奇景一直沒有再現。直到最近兩年,經過市政府堅持不懈地治理大氣、湖水污染,佛山倒影才又得以重現。遊人如果在風和日麗的日子游覽大明湖,偶爾能欣賞到這一奇觀。
在濟南民間,對於大明湖的蛙不鳴蛇不現的奇怪現象,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但已被證明系後人杜撰。大約是在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濟南,游覽了趵突泉、千佛山等名勝後,於中午來到了大明湖畔的歷下亭休息。真龍天子降臨大明湖,自然也就驚動了大明湖裡的各路神仙,於是百蛙齊鳴,眾蛇會聚,大明湖上空更是鳥飛蟲跑,一眾生靈都希望能夠一睹天子龍顏。但已經非常疲憊的乾隆皇帝此刻正想休息,偏偏窗外的蛇啊、蛙啊、鳥啊的不知趣的在這里湊熱鬧,於是龍顏大怒,一拍桌子,頒下一道聖旨,命令:「蛇歸洞,蛙不鳴。」眾生靈見龍顏大怒,於是立刻慌慌張張的溜掉了。從那以後,大明湖裡就再也見不到蛇了,也聽不到蛙鳴了。
當然,這個所謂的民間說法自然是人為杜撰而成,要知道早在明朝萬曆年間,王象春就曾經對大明湖四怪進行了記載,因此這個說法,也僅僅是清朝人為了討好乾隆後者後人牽強附會所做的杜撰罷了。
㈡ 大明湖的歷史名人和故事
1、曾鞏
南豐祠又名曾公祠,為紀念北宋文學家、齊州(今濟南)知州曾鞏而建。曾鞏任齊州知州期間,為濟南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主持修築堤堰、疏浚水道、開挖新渠、修建北水門,即大明湖匯波門,從根本上解決了城北的水患問題。大明湖之所以霪雨不漲,就與北水門調節水量有關。
另外,曾鞏還為西湖(今大明湖)修了長堤,名為百花堤,建了北渚亭,還在城內修橋鋪路,在趵突泉畔建了濼源堂、歷山堂。曾鞏調離齊州時,濟南老百姓擁上街頭,拉起吊橋,關閉城門,以挽留他們的父母官,致使曾鞏不得不在夜間悄悄出走。
2、鐵鉉
明建文帝時,鐵鉉鎮守濟南,任山東參政。公元1400年,明燕王發動靖難之役,兵至濟南,鐵鉉固守,閻王率公布下,便繞道濟南攻取南京。後來閻王勢如破竹,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自立為建文帝,再復取濟南,鐵鉉被俘,寧死不降,在南京受刑而死。
鐵公祠位於大明湖北岸,為紀念明代兵部尚書鐵鉉而建,鐵公祠匾額由清代翁方綱手書。始建年代不降,清乾隆年間,山東鹽運使阿林保在濟南大明湖畔北岸修建了鐵公祠。
鐵公祠的修建,反映了濟南人民對忠於職守、誓死衛城的鐵鉉的緬懷之情。如今,鐵公祠已成了大明湖一個著名景觀,劉鶚在《老殘游記》中曾繪形繪色地描寫了在鐵公祠觀佛山倒影的情景。
3、王漁洋
王洋漁6歲入學,8歲能詩,15歲就有詩文出版,17歲應童子試,三試皆是第一名,被譽為神童。據《歷城縣志》記載,清代著名詩人王洋漁24歲時,在大明湖畔秋柳園讀書會友賦詩,並在水面亭寫下了轟動大江南北的《秋柳四章》。
王洋漁創詩論神韻說,被譽為一代詩宗,是我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文學家。秋柳園位於大名湖南岸,與歷下亭隔水相望,門上懸匾額秋柳園三個大字,由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書寫。
(2)大明湖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大明湖,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北部,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是由濟南眾多泉水匯流而成。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與趵突泉、千佛山並稱為濟南三大名勝,也是泉城濟南重要的風景名勝、開放窗口和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素有「泉城明珠」的美譽。
早在唐宋時期,大明湖就以其撼人心弦的美景而聞名四海。2009年,大明湖榮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泉水湖」稱號。
大明湖一帶歷代建築甚多,素有「一閣、三園、三樓、四祠、六島、七橋、十亭」之說,所有建築均建造精美,各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有:
1、海右古亭——歷下亭
歷下亭位於明湖水面諸島中最大的湖心小島上,因處歷山之下而得名。它四面臨水,綠柳環繞,它挺拔端莊,古樸典雅,紅柱青瓦,八角重檐,朱梁畫棟,是一座軒昂古雅的木結構建築。歷下亭雖幾經整修,但基本上保持了清代原貌。
亭中匾額「歷下亭」三字,為清乾隆皇帝手書。亭北名士軒中,牆上嵌有杜甫、李邕的石刻畫像及濟南歷代名人的畫像,門前抱柱上刻有郭沫若撰寫的對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渠秋月一片大明。」
2、道教廟宇——北極閣
北極閣又名北極廟,坐落在大明湖北岸,又名真武廟,是一座道教廟宇。北極閣建於元代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明代永樂年間重修。廟宇建在7米多高的石砌高台上,由前後殿、鍾鼓樓、東西配房組成。
正殿內供奉北方水神真武帝君像,像旁有龜蛇二將、四天君塑像,均栩栩如生,口目傳神。正殿兩側壁上繪有關於真武修煉成仙的壁畫,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後殿名啟聖殿,供奉著真武父母的塑像。
3、匯波樓
匯波樓位於大明湖東北岸北水門之上。北水門為曾鞏任齊州知州時,於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所建,是濟南唯一的北城門,既可設閘泄水、防水,又可通舟楫。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修建新城牆時,在北水門上建了一座兩層高的城樓,因城內諸泉水匯流入大明湖,再經北水門流出城外,故命名為匯波樓。
匯波樓建成後,成為人們登臨游覽,集宴賦詩的好去處,歷代文人墨客多有題詠。解放前,匯波樓毀於戰火。1982年,市政府在原址重建。新樓基本保持原貌,為重檐兩層城樓式建築,氣勢宏偉。登匯波樓,北可眺望鵲、華兩山秀色,南可俯看明湖美景,夕陽西下時,更可領略到濟南八景之一匯波晚照的壯麗景象。
㈢ 大明湖可謂是濟南一大美景,它是歷史文化是怎樣的呢
搜一下:大明湖可謂是濟南一大美景,它是歷史文化是怎樣的呢
㈣ 有關大明湖的歷史故事
大明湖-美文故事
荷柳情緣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是大明湖的最好寫 照。漫步湖畔,但見垂柳飄拂,紅荷點波,景色如詩似畫。看到紅荷垢柳人們自然會想到有關柳荷的美麗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湖邊一對青年男女痴心相愛,男的叫楊柳,女的名荷花。小夥子英俊瀟灑,姑娘如花似玉。楊柳誠實勤勞,荷花美麗聰慧。她們自小便在一起游戲玩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以後,便互生愛慕之情,且情深意篤,曾互指湖水為誓:非君不娶,非君不嫁。兩家的家長也認為她們是天生一對,地配一雙,准備待籌備妥當之後,擇日為她們完婚,結成百年良緣。
誰知天有不側風雲,湖畔有一官宦人家的惡少,垂涎荷花的美貌,生出歹心。一日趁荷花家中無人,帶人搶走了荷花,欲行不軌。楊柳聞訊,追來搶救。惡少指使家丁對楊柳動武,殺死了楊柳,他含恨倒在了明湖畔。荷花見狀,悲痛欲絕,掙開強人之後,縱身跳入湖中,殉情自盡了。
她們死後,湖畔楊柳被害的地方,長出了茁壯的柳林;湖中荷花自盡的地方,生出了艷麗的紅荷,柳枝拂水,向著荷花點頭;紅荷挺立,朝著柳枝傳情。湖民們說:這是楊柳和荷花的化身,她們活著不能結合,死後也要日日廝守相聚。
大明寺沉明湖生
古時候,濟南北郊有個大明國寺。寺內殿宇雄峙,亭閣林立,每天經聲佛號,響遏行雲,看上去極為莊重、排場。然而
寺內的和尚卻不守教規,勾結官府,欺壓百姓。尤其可惡的是經常利用信徒燒香還原、祈求得子等機會,坑害姦汙來寺拜佛 的良家婦女。傳說有一個官人的母親病了,請了許多醫生醫治,也不見效。官人的妹妹至愛至孝,便要去大明國寺為母親燒
香許願,官人說什麼也不同意。妹妹為治好母親的病,每天晚上都偷偷地朝大明國寺的方向燒香祈禱,一月之後,母親的病 果然好了。妹妹決心到大明國寺還願,怕哥哥不答應,就趁哥哥不在家的時候,獨自來到大明國寺。那天寺內老和尚外出不在寺院,幾個小和尚見這女子長得年輕漂亮,隨起歹心,悄悄跟蹤,並查看了住處,報告了老和尚,老和尚眉飛色舞,立即派人把官人的妹妹拖到寺內。官人得知後,勃然大怒,肝膽欲裂,他抄起大刀,騎上戰馬,奮力向大明國寺追去,剛到大明 寺附近,突然天空烏雲滾滾,狂風大作,暴雨傾盆。突然一聲霹靂,頓時天塌地陷,那座金碧輝煌的大明國寺,就這樣沉入地下。接著從地下冒出一片水,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湖泊,就是現在的大明湖。
再說官人搶出了妹妹,治好了母親的病,大明國寺的和尚已遭天遣,百姓拍手稱快。從此以後,官人辭職,在大明湖中 種藕捕魚,周濟窮人,奉養老母,日子過得滿快活。而那些惡和尚有的餵了魚蝦,有的變成了湖裡的蛤蟆,看到人家過上了 美好的日子,只會生氣鼓肚,卻永遠叫不出聲來 ……
㈤ 濟南大明湖為什麼那麼出名
濟南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舜帝的傳說便起源於濟南,濟南至今還有舜井遺跡。內
唐代之前,濟南府就已經建城,容唐朝的開國大將之一秦瓊秦叔寶的府邸就在今濟南城內。
濟南自古就多泉水,而古大明湖主要的水源就是濟南市區內的各大名泉,古代文人有很多曾在大明湖留下墨寶,可惜多數已經流失了,清代文學家劉鳳誥曾為大明湖鐵公祠題對聯: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山色就是千佛山,古濟南沒有高層建築,任何地方一抬頭就可以看到千佛山,又贊美大明湖的寬廣,直佔了半個濟南城,又因為濟南多泉水,四處多有荷花和柳樹。
大明湖的傳說也很多,有一個比較通俗的,就是蛙不鳴、蛇不見。大明湖多荷花,多青蛙,但湖內的青蛙從來不鳴;大明湖附近有很多水草澤地,潮濕之地本應多蛇,大明湖畔卻從不見蛇。
大明湖之所以出名,應該是因為文化和歷史的沉澱。
㈥ 大明湖起源什麼年代為什麼又叫大明湖
明湖起源明朝。湖名見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據說保留大明湖名號也許是與紀念明代忠臣鐵鉉有關,是為乾隆皇帝對大明朝兵部尚書鐵鉉忠君精神的肯定。
北魏酈道元編著的《水經注》中稱之為「歷水陂」,唐時稱蓮子湖。北宋文學家曾鞏稱之為「西湖」、「北湖」。金代文學家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稱為「大明湖」,從此沿襲該名稱。
鐵鉉(1366—1402)字鼎石,河南鄧州(今鄧州市)人,元代色目人後裔。洪武中,由國子生授禮科給事中。歷官山東布政使、兵部尚書,在靖難之變時不肯投降造反奪位的燕王朱棣,被施以磔刑。
起初大明湖范圍很大,南至濯纓湖,北通鵲山湖。
(6)大明湖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晉永嘉年間,建分割大湖,基本規模延續至今未變。湖水面積46公頃,水平均深度為3米。水源來自城區珍珠泉和王府池子附近的泉群,然後由北水門流入小清河,向東注入渤海。
湖底為不透水的火成岩,泉水不易下泄,再加排水系統合理,便形成了「淫雨不漲、久旱不涸」的特點。
宋人撰寫的《太平寰宇記》上又說:濟南城外有個「四望湖」,也屬於濼水系統。很可能四望湖和大明湖是同一個湖。只是古今異名罷了。如果按照上面這些說法去尋找歷史上的大明湖,它似乎應該在趵突泉和現在杜康泉西北,即現在濼源門(西門)外東流水街和五龍潭一帶。
現在濟南城裡的大明湖,宋代叫「西湖」,當時到過濟南(齊州)的文人學士,如曾鞏、蘇軾、蘇轍等,在他們的詩文中都曾提到過。
經過金、元時代,特別是元代修建濟南城以後,社會變化很大,在濟南城外已找不到原來的大明寺和大明湖,於是就以城裡的西湖作為歷史上的大明湖。以後歷經明、清兩代一直沿襲到現在。從歷史上說來,今天濟南城裡的大明湖,其實是過去的西湖。
㈦ 大明湖的歷史及概況
大明湖(Daming Lake)山東復省濟南市區湖制泊、濟南三大歷史名勝之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舊城區北部,是由濟南眾多泉水匯流而成,湖水經濼水河注入小清河。湖水面積46公頃,水深平均2~3米。[1]大明湖景色優美秀麗,湖水水色澄碧,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天下第一泉風景區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2]
大明湖歷史悠久,紀念古人政績、行蹤的建築以及自然景觀很多,諸如歷下亭、鐵公祠、小滄浪、北極閣、匯波樓、南豐祠、遐園、稼軒祠等,引得歷代文人前來憑吊、吟詠。唐代以後的歷代詩人,都留下了著名的詩篇。
㈧ 大明湖的重要性
從城市形象上講,(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是泉城濟南的特色代表景內觀,
從生態上容講,這片城中水域對調節城市局部生態環境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從歷史文化方面講,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
從胡謅八扯的還珠格格劇中講,是皇上艷遇的地方,
從你自身講,可能也是你艷遇知音的地方,
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