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琺琅彩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琺琅彩料最初施用於宜興紫砂胎上做出彩飾,以後又用於素燒過的白瓷胎上進行各種花卉圖案彩飾。據清官檔案記載,當時將景德鎮燒好的優質白瓷坯胎運至京城,由御用畫師和高水平的工匠,用從西方進口的琺琅彩料作畫,然後入爐烘燒。燒成的器物由於彩料較厚,花紋凸起,富有立體感,畫面瑰麗。到了雍正時期,琺琅彩瓷製作技藝更趨精湛,在彩繪上已改變原先只繪花卉的單調格局,而是在瓷胎上彩繪花鳥、竹石、山水等畫面,還配以書法極精的詩詞。據說雍正親自過問琺琅彩料、圖案及器型。上有所好,下必趨之,因此造辦處集中了最優秀的畫師和工匠,不惜工本地生產琺琅彩瓷器。參與彩繪者均系著名畫師,他們將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與瓷器的裝飾藝術結合起來,所以燒制的琺琅彩瓷多是藝術精品。雍正本人極喜水墨和青色山水,則促使這兩種琺琅彩瓷更是精品迭出。乾隆時期的琺琅彩瓷,不僅有山水、花卉、風景等題材,還增加了人物,在畫面表現形式上又有點仿西洋畫的技法。
琺琅彩的引入和琺琅彩瓷的燒制都表明中國制瓷工匠在發展傳統的制瓷工藝中是善於學習和吸收外來的先進技藝的。
Ⅱ 琺琅彩什麼時候出現
瓷胎畫琺琅是琺琅彩瓷的正式名稱。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於犒賞功臣。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琅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制的新瓷器品種。琺琅彩盛於雍正、乾隆年間,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後期仍有少量燒制,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初期琺琅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徵。康熙朝琺琅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琅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琅。 祝你好運
Ⅲ 琺琅瓷的發展歷史
希望對你有幫助: 琺琅瓷又名瓷胎畫琺琅。 琺琅瓷是由景泰藍演變而來。景泰藍是銅胎上琺琅釉而成,若改為瓷胎上琺琅釉則叫琺琅彩。 琺琅瓷的歷史 琺琅彩起始於康熙後期,頂盛時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琺琅彩水平最高,工藝最美。乾隆時期慢慢轉向粉彩,故琺琅彩終止於乾隆後期,同時還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琺琅釉和粉彩共存。這是過渡時期的琺琅彩器,你說它是琺琅彩嗎,它有粉彩,你說它是粉彩嗎,它又有琺琅釉,但瓷藝水平都很高。 琺琅彩的製作是由景德鎮燒制的上好素白瓷送進宮中再由宮中畫上琺琅彩釉烘烤而成。畫工技藝特高,加工水平嚴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處理。由於琺琅彩器是專供宮延皇室玩賞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數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見到此類珍稀品,故一般很難鑒別琺琅的與粉彩的區別。 琺琅瓷的主要特徵 一、瓷胎,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整無缺,大多為小件,超過一尺大的都少見。 二、造形,多為碗、瓶、煙壺之類的日用小件瓷,和動物擺設品。 三、底軸,為純白軸,不偏青也不偏黃,軸面光滑潔凈無疵。 四、琺琅彩色。色極鮮艷且柔和,很少為純色而為粉彩型偶合色。色種多,同一物上可出現七、八種顏色,多達十多種。 五、色料特點。每一圖案均由多種色料調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質反光感,有時還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觀。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顯的立體感,閉眼用手摸可明顯感覺到,若用十倍放大鏡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葉上看到極小的開片紋。這一現象用肉眼看不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徵。而粉彩則感覺不到有凸出的情況。 六、繪畫與紋飾,琺琅彩器畫功特別講究,多為功筆畫;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琺琅彩大多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紅、黃、蘭、綠、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畫纏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團花中心書壽,「萬壽無」,九秋菊花等。康熙琺琅彩的特點是有花無鳥,其色彩調配比雍正乾隆兩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琺琅彩比較成熟,工藝上有所突破,彩料更為豐富。雍正時期有色地彩繪,但更多的採用了白地彩繪。白地彩繪能更好地突出琺琅彩釉的艷麗鮮亮。雍正琺琅彩紋飾多為山水、竹石、花鳥等景物,同時在繪畫中配以相應的詩句,溶詩、書、畫於一體,別有風味,顯得更加高雅。雍正時期還盛行單色作畫,如用胭脂紅、深蘭、墨彩……任選一色成畫,頗有中國畫風格。這是獨創,特別靚麗。 乾隆時期琺琅彩繼承了雍正的風格,但枝藝上沒有雍正時嚴謹。由於乾隆帝對粉彩情有獨鍾,很關心和發展粉彩的枝藝。於是乎琺琅彩有些退後,而出現了粉彩兼琺琅彩之間的作品。這些過渡時期的產品也有其較高的藝術水平。 乾隆時期的琺琅彩繪畫以花鳥、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為主,並配御題詩句。此時又出現了軋道工藝,隨之而來就有了非常優美的錦地開光的山水、人物、花鳥紋飾,這一新的工藝實質上也不是琺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綠里粉彩」。 七、款識。康熙時期的款識有一度是被禁止寫款的。 康熙四十年後才開放禁令讓其落款。不過必將原用「熙」字改寫成「熙 」字,這個「 熙」僅出現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識在琺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寫款,有紅、蘭、紫、黑等色。落款僅為「康熙御制」四字楷書,加雙方匡。四字款有三種形式,其區別在於「康」字和「御」字各有兩種不同用筆。 雍正時期的款識也有兩種方式,一為仿宋體,一為楷書體,均由四字組成外加雙方匡,仿宋體是「雍正年制」,楷書體是「雍正御制」,只見蘭科款。 乾隆的款識只有「乾隆年制」四字雙方匡形一種,乾隆有蘭料也有赫色料款。
Ⅳ 琺琅瓷的歷史
琺琅彩起始於康熙後期,頂盛時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琺琅彩水平最高,工藝最美。版乾隆時期慢慢轉向權粉彩,故琺琅彩終止於乾隆後期,同時還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琺琅釉和粉彩共存。這是過渡時期的琺琅彩器,你說它是琺琅彩嗎,它有粉彩,你說它是粉彩嗎,它又有琺琅釉,但瓷藝水平都很高。
琺琅彩的製作是由景德鎮燒制的上好素白瓷送進宮中再由宮中畫上琺琅彩釉烘烤而成。畫工技藝特高,加工水平嚴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處理。由於琺琅彩器是專供宮廷皇室玩賞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數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見到此類珍稀品,故一般很難鑒別琺琅的與粉彩的區別。
Ⅳ 菊花琺琅彩紫砂壺什麼年代
琺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藍演變而來。景泰藍是銅胎上琺琅釉而成,若改為瓷胎上琺琅釉則叫琺琅彩。
琺琅彩起始於康熙後期,頂盛時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琺琅彩水平最高, 工藝最美。乾隆時期慢慢轉向粉彩,故琺琅彩終止於乾隆後期,同時還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琺琅釉和粉彩共存。
Ⅵ 琺琅彩料怎麼發展的
琺琅彩料最初施用於宜興紫砂胎上做出彩飾,以後又用於素燒過的白瓷胎上進行各種花卉圖案彩飾。據清官檔案記載,當時將景德鎮燒好的優質白瓷坯胎運至京城,由御用畫師和高水平的工匠,用從西方進口的琺琅彩料作畫,然後入爐烘燒。燒成的器物由於彩料較厚,花紋凸起,富有立體感,畫面瑰麗。到了雍正時期,琺琅彩瓷製作技藝更趨精湛,在彩繪上已改變原先只繪花卉的單調格局,而是在瓷胎上彩繪花鳥、竹石、山水等畫面,還配以書法極精的詩詞。據說雍正親自過問琺琅彩料、圖案及器型。上有所好,下必趨之,因此造辦處集中了最優秀的畫師和工匠,不惜工本地生產琺琅彩瓷器。參與彩繪者均系著名畫師,他們將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與瓷器的裝飾藝術結合起來,所以燒制的琺琅彩瓷多是藝術精品。雍正本人極喜水墨和青色山水,則促使這兩種琺琅彩瓷更是精品迭出。乾隆時期的琺琅彩瓷,不僅有山水、花卉、風景等題材,還增加了人物,在畫面表現形式上又有點仿西洋畫的技法。
琺琅彩料品種很豐富,色澤也極鮮艷,有黃、藍、綠、紫、胭脂紅、粉紅、白、黑等色。
Ⅶ 尋覓琺琅彩歷史,感受琺琅彩魅力
導讀:看過鑒寶系列節目時,節目里不時會呈上一些清雅端莊美麗的琺琅彩瓷器,然而,往往神奇的是,如果鑒別出它是真品後,就會被奪寶人們競拍,而且價格往往會出乎意料的高,那麼問題來了,小小的琺琅彩瓷器為什麼會如此吸引人呢?既然是寶物,那不免會有一定的歷史嘍!你對琺琅彩了解多少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豐富一下關於琺琅彩的歷史吧!
1.琺琅彩的由來
要想了解琺琅彩,當然要先了解琺琅了,琺琅也被人們叫做「拂郎」、「發藍」、「佛郎」,如你所想,它就是一種玻化物質,並且它的主要原料為長石和石英,在經過純鹼和硼砂等一些溶劑、乳濁劑和著色劑之後,再經過冷水冷卻和細磨,就可以得到琺琅粉,此刻,琺琅粉就可以作為一些物品的裝飾物了,其中,如果琺琅工藝與瓷器有關的話,那麼就是畫琺琅了,被稱作「琺琅彩」,然而,它還有個正式的名稱,就是「瓷胎畫琺琅」,也被稱為「古月軒」。
2.琺琅彩的起源
歷史書上都會講到,琺琅彩起源於清代,並且是一種極為珍貴的御用器,它是康熙的創意,康熙當年看了銅胎畫琺琅之後就想嘗試著把琺琅彩料用在瓷器上,沒想到這么一試,琺琅彩瓷器竟然成了中國瓷器歷史上最頂尖的品種,因為它不僅在拉胚、成型用料、施釉上還是燒制技術上都是最精湛的,可以說是達到了當時的陶瓷藝術的頂峰呢!
從康熙起,琺琅彩在誕生後的二百年內都是皇家的御用瓷器,民間幾乎都沒有而且還不一定聽說過有這種頂級瓷器的存在呢!直到在民國三年時期,在故宮展覽時才被世人所得知,所以,琺琅彩被傳世的物件也極少,可以說是珍罕,所以一直備受各國收藏人士的推崇,可見,琺琅彩的魅力之大。
3.有關於琺琅彩的傳說
說是歷史上我國江西的瓷都有一個姓胡的以燒瓷為生的人家,由於他家燒制的瓷器十分精美,甚至驚動了當地官府,在乾隆南巡的時候,其臣子就把此家的瓷器獻給了乾隆,不出所料,乾隆十分喜愛並加以贊美,這時,臣子們想把姓胡的人家請進宮里專為皇宮製造瓷器,可姓胡的卻不願意,於是臣子們就自己在宮里按照姓胡人的制瓷的方法和材料制出美麗的琺琅彩瓷器,為了表明出處和區分宮里其他瓷器,所以就在瓷底刻下「古月」,將「胡」拆分,所以後來被叫做「古月軒」了。
雖然琺琅彩的問世與「康熙盛世」是分不開的,但雍正也推動了它的發展哦!他提高了制瓷藝人的社會地位,並且大力發展瓷業,促進琺琅彩貿易交往的發展,甚至出口歐洲,但琺琅彩瓷器從盛到衰卻都只供於宮廷皇室使用,可謂是讓百姓們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珍品。
由於琺琅彩所用的材料十分珍貴,在雍正之前主要靠國外引進,其顯得細膩、清雅、端莊和濃重,而且胎壁非常薄,製作也很困難,但卻「白璧無瑕」令人喜愛。琺琅彩的歷史十分悠久,時至今日也還處於被世人推崇的地位。
Ⅷ 琺琅彩起源於哪個朝代
琺琅彩起源於清代康熙晚期。最初是出於官窯,琺琅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
琺琅彩繪採用的畫琺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製作內填琺琅工藝為基礎。
發展成畫琺琅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宗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隨著東西貿易交往的頻繁。
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灣以後,禁海開放,西洋製品開始湧入,西洋琺琅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琅。
當時,廣州的產品多保留著西方文化的韻味,由於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法蘭西畫琺琅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琅處指導燒造畫琺琅器。
(8)宜興紫砂琺琅彩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真正提到瓷胎琺琅的確鑿歷史資料可參考:康煕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曹頫(曹寅之子)奏摺內硃批、諭曹寅:「近來你家差事甚多,如琺琅磁器之類先還有旨意件數。
到京之後,送至御前覽完才燒。今不知騙了多少磁器,朕總不知...。」康熙時期,由於畫琺琅製作還不成熟,因此,畫琺琅不能在瓷胎釉面上直接施釉,而是施在素胎面上。
當時的琺琅彩瓷胎必須由景德鎮製作(除偶爾使用永樂舊胎外)、由浮梁(即景德鎮,因橋梁多稱其「浮梁」)昌江順流直下、入鄱陽湖、經九江關、過江寧府(南京),然後沿大運河北上進京。
曹寅自祖輩皆為玄曄家包衣(奴僕),當時織造、海關許多要職都由統治者委任自家包衣管理。曹家三代身居江寧織造,且好瓷,可能涉及御廠琺琅瓷胎事宜,導致康熙訓斥。
康熙官窯瓷早期因御廠瓷器製作不理想而不落康熙款,直到製作達到一定水準時才開始落「年制」款。從現存康熙官窯瓷來看,「年制」款是由工部在景德鎮御廠製作的官窯瓷。
基本屬「部限」瓷,該類瓷使用范圍較寬,包括宮內日常、觀賞、賞賚用等。而「御制」款則僅限宮內造辦處製作的畫琺琅(包括銅胎、玻璃胎、紫砂胎)。
從現有存世品來對比發現,即使宮內造辦處製作的掐絲琺琅也使用「年制」款(器9),而不落「御制」款。造辦處製作的瓷胎畫琺琅與御廠製作的官窯瓷相比。
前者難度大、成本高、相對珍貴。特別是琺琅作的畫琺琅屬於新興技術,與明朝就開始盛產的掐絲琺琅相比,存在一定優越感。
因此可看出:落「御制」款器物明顯在製作水準上優於「年制」款,使用級別也較「年制」款高(僅就康熙朝而言)。
Ⅸ 請教各位朋友:琺琅彩瓷器是那個朝代最好
首先你看一線琺琅彩的發展歷史就知道了。
琺琅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版琅」。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權技法,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於犒賞功臣。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琅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制的新瓷器品種。
琺琅彩盛於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後期仍有少量燒制,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初期琺琅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徵。康熙朝琺琅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琅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琅器。
最好的是雍正時期和乾隆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