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宋元時期的主特徵及特徵在各領域的表現
宋朝(960年—1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在軍事上積弱,1127年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1276年忽必烈破宋都臨安,亡南宋(1279年在崖山海戰中才徹底亡於蒙元)。但宋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1],一說1271年建立[2],定國號為元,1279年統一中國),又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並統治中國全境的封建王朝。
蒙古族是中國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長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1206年(金泰和六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奉鐵木真為大汗,尊號成吉思汗,蒙古汗國(大蒙古國)建立。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蒙古汗國在1259年蒙哥汗去世後分裂為大汗轄區(元朝)和四大汗國,四大汗國名義上服從大汗(元朝皇帝)宗主權,實際上各自為政。
1218年蒙古滅西遼,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國,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滅大理,1276年滅南宋,1279年消滅南宋殘余勢力,元朝最終統一中國。
成吉思汗時,蒙古沒有固定的首都。1235年(窩闊台汗七年),建都和林(今蒙古國境內)。1263年,忽必烈定都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1272年定都燕京,稱為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統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轉移。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軍攻佔大都,元惠宗[4](元順帝)北逃,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北遷的元政權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國號,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
元朝自成吉思汗起歷經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98年。
B. 宋元時期的顯著特徵
宋元時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其歷史發展的主流與時代特徵內是:
A.繁榮與開放的社會容 B.政權分裂與民族融合
C.經濟重心南移和民族關系發展 D.統一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答案:C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的學生對宋元這一時期特徵的認識,需要學生對知識有個整體上理解升華的能力。宋元時期,雖有過民族並立與民族戰爭,但是這一時期由於政權統治者的一系列措施:議和、統一,促進了經濟發展。尤其是南宋的臨安城,元朝運河的開通等,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的主流是經濟中心轉移到南方,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故符合題意的是C。
C. 宋元時期的重要時代特徵
在宋朝經濟中心南移,北方人以麵食為主食,南方人以米飯為主食。在宋朝開始普遍食內用植物油(以往都是用的容動物油),飲酒之風也已十分盛行。
宋代農民的住房多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的住所以瓦頂平房為主,貴族官僚的住宅富麗堂皇,修建園林式建築成為達官貴人享樂擺闊的時尚。高腳傢具廣泛流行,內地人完全改變了席地而坐的習慣。
宋代富人們多乘各式各樣的轎子或馬車,一般百姓則以牛車、驢車偉交通工具,也騎馬、騾、驢。南方水路縱橫,輕舟小船便是最好的代步工具。
喝茶品茶也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大小茶館也是商人們談生意的好去處。
宋代的衣著也很講究,政府對不同品級官員的官服的顏色、花紋有嚴格的規定,僅是衣帶一種就用20幾種(在宋代文官的服飾都是仙鶴等鳥類,武將則是老虎等猛獸類),黃色也已成為帝王的專用色。
元朝的重要特徵就是名族大融合,一些由中亞、西亞遷到中國居住的各族人同我國各族人民通婚,雜居,並且信奉伊斯蘭教,漸漸就形成了一個新民族——回族。
D. 宋元時期中國史學的特點和史學發展主要成就。
宋元時期中國史學的特點和史學發展主要成就具體如下:
一、史學的特點
這一時期的史學形成了與以往不同的特點:
1、官修史籍體裁多樣,內容豐富
宋朝設立國史院,實錄院,會要所等機構負責修史。宋代官修史籍體裁有日歷、實錄、會要、國史等多種,官修史籍記述之詳,篇幅之大,超過漢、唐等盛世。元朝中央有翰林國史院、藝文監等機構負責修史,所修史書種類很多。
2、私人撰述活躍
宋朝近三百年的時間裏,文化發達,私人修史之風盛行,除了私家撰述的當代史以外,還有通史、制度史等史書。元朝對境內各民族不進行思想控制,促成了私人撰述史籍的活躍。私人撰述的史籍包括前代學術總結,典章制度、通史、當代史等。
3、宋元時期,儒士,學者的詩文集成為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時期大多數知名儒士,學者的詩文集保留下來,這些詩文集或由本人撰稿或由其後代門人整理,數量非常龐大,內容涉及當代史實、典章制度、經濟發展、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內容成為我們認識宋元歷史的重要參考。
4、方誌成為宋元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
宋元方誌的修撰已近完備,不僅中央政權重視全國性的總志編撰,地方政府也支持地方誌的修撰。現存宋代方誌有近三十種,元代方誌也有近十種。
5、游記體史籍大量增多
一些使臣將出使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游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成為當時人們認識少數民族政權的重要參考。宋朝以後,蒙元王朝疆域廣大,與周邊國家聯系緊密。因此更多的學者、使臣、旅遊者、商人包括一些外國人有游記留下來。
6、非漢文史籍開始出現
元朝非漢文的史籍變多,元代通用蒙文藏文,波斯文也在不同場合使用。這些非漢文典籍的敍事方式,關注的重點與漢文典籍不同,既可以與漢文史籍相印證,也可以補充漢文史料的不足,使宋元史學更加豐富多彩。
二、史學發展主要成就
在宋元王朝統治的四百多年的時間裏,中國社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宋朝以儒學為中心的傳統文化進入高度繁榮時期,元朝統一以後大量外來文化流入中國。文化的交流與涵化日益活躍對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宋元時期對前代史學成果的總結與整理有較大成績,司馬光編成巨著《資治通鑒》,開創了編年體通史的新局面。宋鄭樵的通志、元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則對此前歷代典章制度進行了總結。
E. 宋元時期有哪些時代特徵
宋代 比較注重文 不注重武 於是國家很弱 北宋被金滅 南宋被元滅 由於不同於其他專朝代的重農抑商 宋朝的經屬濟很強 是中國古代幸福感最強的朝代 氛圍也比較開放 對外交流較廣 出現了 交子 最早的紙幣 景德鎮的興起 經濟轉移到南方完成 宋朝的科技發達 四大發明 宋朝農民起義較少 唯一一個不是農民起義被滅亡的朝代 總之 宋朝是個經濟實力強大而軍事實力弱小的國家,所以它被滅亡了。
元代 比較注重軍事實力,強大的軍事實力使得蒙古大軍可以長途跋涉轉戰各處,其實蒙古的騎兵們是非常野蠻的,他們也會進行燒殺搶奪,強行武力壓制,蒙古人把國家的版圖擴張到了歷史上最大的范圍,他們的領導人過於注重侵略了所以,全國上下全都充斥著對戰爭的憎惡,朝內對文人們的意見就不懈採納,所以蒙古大元朝只是戰鬥力強悍卻不長久。
F. 宋元時期的社會特徵是什麼
宋元時期的歷來史特徵可概括如自下:
(1)從分裂割據,幾個民族政權並立到走向大統一;
(2)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是我國古代又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時期;
(3)經濟重心南移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
(4)科技文化高度繁榮。
G. 宋元時期的階段特徵歷史
一、政治方面:
中國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很尖銳。
二、經濟方面:
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經濟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時南方已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
農業:北方出現中耕農具耬鋤;宋朝出現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外來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南北作物相互推廣、種植區域擴大、蘇湖熟,天下足。
手工業:出現了新興的棉織業,棉花種植到閩粵地區,元代黃道婆改進技術,推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宋朝時出現了五大名窯,景德鎮著名瓷都,吸收寫實風格;元代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元代燒制出青花瓷。
三、文化方面:
文化達到高度繁榮,形成新儒學即理學。科技外於世界領先地位,教育事業發達,繪畫藝術有很高的成就。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用於航海和火葯廣泛應用在軍事上,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
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歷》在當時世界也是最先進的。
王禎的《農書》是四大農書之一。
(7)概括宋元時期歷史發展的特徵擴展閱讀:
宋代玉器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拋棄了前代依據理念憑空設想製作的傳統,轉而追隨普遍的社會心理,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題材進行創作,使玉器具有強烈的世俗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其特點和標志便是玉雕童子等作品在各種藝術品中的廣泛出現。
宋代玉器以和田白玉、青玉為主,很少一部分是獨山玉。這件 「宋代玉雕雙人小擺件」為和田青白玉,玉泛青灰之色,質地柔潤,有滄舊感。上有淡淡的紅褐色沁,沁色深淺不等、自然生動。
宋玉如同宋畫,好似寫生作品,刀工往往繁簡得當,既簡練又傳神。這件宋代人物紋玉擺件形體概括性極強,對人物具體動作的描述非常的生動,使整體造型看起來相當具有傳神效果。
H. 試從經濟,政治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等方面,概述宋元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徵
趙匡胤得意於諸侯割據,他深深的知道諸侯割據對國家人民的種種壞處。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吸取了唐朝諸侯割據[實質上是國家四分武裂]的經驗教訓。是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祖國統一的深謀遠略。宋太祖趙匡胤不僅沒有殺害有功大臣,還用法律形式規定以後皇帝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臣下除了謀反和叛逆外,不得殺戮。宋太祖傳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的"誓牌"。歷代皇帝都嚴格執行這一祖訓。即使是因戰亂得位的殺害岳飛的宋高宗趙構,也只開三回殺戒。這在其他歷朝歷代都是極其罕見的。宋朝統治者非常重視吸取中國過去的歷史教訓。司馬光編著了著名的《資治通鑒》。以參知政事的設立為標志,宋朝實行宰輔集體領導制,是中央集權更理性化運轉的一種標志。在相當程度上皇帝也必須聽取宰輔集體的意見,應該說最高統治者不能憑一己之喜怒哀樂隨意處置朝政或決定大臣的去留乃至生死命運。國家治理的"文臣化"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宋朝仁義立國,政局清明。宋朝的沒有地方勢力的割據,也沒有宦官、後妃、外戚的專權干政亂國。宋朝沒有文字獄,官員們不會因為說錯話寫錯字而掉腦袋、全家抄斬、滅門九族。宋專門建立了言官制度。宋仁宗時近一步增加台諫力量,和庭辯力度。以文治國是中國從野蠻社會走向現代文明進程的標志。開明寬厚的政治氛圍,使官員們敢於抨擊朝政,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致使宋朝涌現出大批中國歷史上敢於直諫的官員,如寇準、范仲淹、包拯、歐陽修、蘇軾等等偉大的名字。中國歷史上只有宋代才能出現像包拯這樣和仁宗皇帝在朝堂上當面爭吵,包拯的唾液都飛濺到宋仁宗皇帝的臉上的事。宋仁宗即使再生氣也沒把包拯怎麼樣。包拯照樣勇於直諫、照樣升職為官。"終仁宗之世,疑獄一從於輕"。宋仁宗對疑難案例都是從輕發落。可見宋代皇帝的開明與民主。整個社會尊重知識份子,文化人地位空前提高。宋朝歷代都特別愛惜人才,優待官員。即使是盧多遜和丁謂圖謀皇位,這樣的重大犯罪也只是流放了事。宋代並沒有形成所謂的官場,下級官員可以告上級官員。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也難倖免。其中包拯就把他頂頭上司及幾位比他職位高的官員彈劾倒了。包拯這樣的人物只有在開明的大宋王朝才能產生。宋朝民告官的事也屢見不鮮,各級衙門門口都貼著反腐規訓,人民可以上訴、告官,直至勝訴。
宋太祖招令300人去天竺求取經書與舍利。宋太宗曾親自接見古印度婆羅門僧人和伊斯蘭教徒。在宋朝有大量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及其它教徒擁有自己的屋舍、教堂、寺廟。加上宋的儒教、道教的繁榮昌盛。可見宋朝的中國以是多宗教並存開放的國度了。只是在宋朝基督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根本競爭不過儒教、道教、佛教。早在馬克菠羅到達中國之前就有大量的歐洲商人到達中國經商。現西方又發現有義大利商人兼學者雅各.德安科納早在1271年就到達中國的泉洲並記下了傳記。那時只是在泉州生活經商的就有大批威尼斯人、猶太人、英國人、薩拉森人、法蘭克人、錫蘭人、印度人、小爪哇人、比薩人及一些黑人,還有來自亞力山大里亞、布魯格等地的人。大批歐洲及亞洲人在中國經商或定居,那時泉洲已有大量混血兒。其中宋朝更是同化了大批猶太人。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只是有記載的在宋朝首都開封就有猶太人的17個大家族,接受"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約法三章之後,定居中國。同化猶太人足見宋朝各個方面的強盛。可見中國文明及科技技術在宋朝時就傳播、影響到西方。各種信仰的各種人一同和睦相處的生活在開明富強的大宋社會里。合而不同是大宋王朝的整體寫照。
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二個學術自由的時期。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宋朝聞名的四大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嵩陽書院)成為儒家弟子吸取文化乳汁的聖地,"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宋仁宗趙禎愛好學習崇拜儒家經典。趙禎首次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拿出來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四書五經為太學規定的必修課程。軍事方面的最高學府稱武學,相當於軍事大學。宋還有科技一類專門學校,如算術、醫學等。此外宋還有大量的家塾、舍館、書會等學習場所。"每里巷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遇大比之歲,間有登第補中舍選者。"南宋設在曾是岳飛府地的太學院最多有太學生一千七百餘人。太學有學生宿舍還有體育場。太學考生來自四面八方。錄取比例在3%--6%。太學實行五年制的三舍法。初進太學在外舍學習,一年以後學習合格者進入內舍在學習兩年,合格者升入上舍學習。在上舍再學習深造兩年,考試合格者畢業。太學生伙食費完全由政府包辦,每人每年要花費三千貫左右。宋政府只是給太學院太學生的伙食費一項,每年就投入花費五百多萬貫。科教興國不僅促進了科技、商業、文藝的繁榮,也推動了政治的多元化思維,民主開明的政治報復思想的派系建立等。
宋朝的政壇並非一灘死水,宋有民主的黨派之爭,宋有改革派、保守派、主戰派、主和派等等。改革派,保守派並不是簡單的兩個派別。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公元1042年范仲淹、歐陽修變法實行"慶歷新政"。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反對變法,歐陽修也反對,蘇軾也反對。但反對和反對的觀點也不同。蘇軾在變法派執政時反對變法過急,又在保守派執政時發對對新法全都拋棄。司馬光與王安石彼此相互尊重,只是政見不同。兩派人士雖然觀點立場不同,都不是為私利而是以國家利益、人民為重。宋的黨派之爭是民主政治的典範。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堅持募兵制的王朝。宋以前、以後,中國一直到現在還實行的是強制性徵兵政策。募兵制就是國家不強制你當兵,你當不當兵靠自願。當然你當兵國家是給你錢的。宋朝的士兵都是招募的雇傭兵,而這些雇傭兵都有非常厚重的薪金,國家為此所付的軍費是驚人的。
宋代在軍制上有進步之處,把軍政機關與指揮系統分離,將動員系統與指揮系統分離,這些都是現代軍事的特徵。
蒙古人的來到,殺死了一半的中國人,剩下的另一半為他們種地,做工,提供奢侈品. 處於種族隔離的藩籬之下,成為蒙元帝國治下最下等的一類人,帝國的統治階層在九十五年的統治中,基本上沒有接受漢文化,帝國上層的官方語言顯然不是漢語,帝國上層內部對於大量接受漢族中國人進入政府的前景顯然是恐懼的,所以後來又取消了這種中國式的文官選拔制度.
帝國對數量眾多的中國人始終是持懷疑,排斥的態度,定期屠戮中國人.
蒙古統治中國,從基層起就有嚴密而徹底的控制。每二十家編為一「甲」,首長稱「甲主」,由政府委派蒙古人充當。這蒙古人就是這二十家的總管,這二十家就是這蒙古總管的奴隸,衣服飲食,他可以隨心索取,女子和財產,他更可以隨心所欲。元政府有嚴厲規定:禁止漢人打獵,禁止漢人學習拳擊武術,禁止漢人持有兵器,禁止漢人集會拜神,禁止漢人趕集趕場作買賣,禁止漢人夜間走路。
「甲主」以上的地方政府首長,全由蒙古人擔任。當蒙古人不夠分配,或中亞人賄賂夠多時,則由中亞人擔任。蒙古官員大多數是世襲的,每一個蒙古首長,如州長、縣長,他所管轄的一州或一縣,就是他的封建采邑,漢人則是他的農奴,他們對漢人沒有政治責任,更沒有法律責任。蒙古嬰兒和幼童,往往很早地就繼承了州長縣長的位置,他的家人和侍奉他的奴僕,構成一個小型的宮廷。蒙古人都不會漢話,不識漢字,地方官員如此,中央官員也如此,蒙古大汗更很少會漢話和漢字。一百年間的政權,也只有兩個漢人出任過宰相。正因為這種緣故,蒙古大汗是以奴隸總管的身分,控制中國,所以對漢人毫無感情,對中國文化,自尊心也不允許接受。
然而,僅只上述的這些壓榨,痛苦還是輕微的。更大的迫害是賜田制度,蒙古大汗可以隨時把漢人視如生命的農田,連同農田上的漢人,賞賜給皇親國戚——親王公主或功臣之類。漢人忽然間失去他祖宗傳留下來的農田,而自己也忽然間從自由農民淪為農奴,沒有地方可以申訴。除了大汗的威力無法抗拒外,任何一個蒙古人,都可以隨意侵佔,他們經常突然間把漢人從肥沃的農田上逐走,任憑農田荒蕪,生出野草,以便畜牧。
像江南佛教總督楊璉真伽,駐扎杭州,把宋帝國皇帝和大臣所有的墳墓,全都發掘,挖取陪葬的金銀珠寶;並且至少有五十萬戶農民(約二百五十萬人)被他編為寺院的農奴。喇嘛所過之處,隨從如雲,強住漢人住宅,把男子逐走,留下婦女陪宿。他們在街上很少買東西,只徑行奪取。
元朝統治實行領主分封制、工奴制這些都是典型的奴隸社會特徵。元朝大量「驅口」(奴隸)極其普遍的存在,證明元朝是奴隸社會。在開設的「人市」可以任意買賣驅口。在元朝一個中等官員就可能有人上百個驅口,一個大使長(奴隸主)的驅口往往成千上萬,忽必烈寵臣阿合馬就有七千多個驅口。
驅口就是奴隸沒有人身自由,是主人的私有財產。驅口既要向使長繳租,也要向政府納賦。元朝法律規定「驅口與錢物同」。主人可以隨意買賣或饋贈。主人殺死無罪驅口杖八十七,良人打殺他人驅口杖一百七。殺一個「驅口」與私宰牛馬的刑罰幾乎相等。元朝佃戶地位也極其低下,元朝法律規定:主人打死佃戶只杖一百七。在元朝曾是自由之身的農民再度淪於農奴的命運。
元朝不止用法律的形式赤裸裸的宣布各族人的不平等,也赤裸裸的宣布同種人的極度不平等。元朝這個由低級原始民族游牧部落建立的朝代使中國又回到了奴隸社會。
I. 宋元時期最顯著的特點是什麼
①南方經濟發展較快,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少數民族的版封建化進程權加快。
②北方陸路貿易受阻,南方海外貿易空前發展。
③經濟文化上的民族大融合。
原因:1.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等多次動盪之後,北方的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大量掌握先進生產力的人員南遷,最終使南方經濟在宋代全面超越北方。2.南方的長江流域比如江浙等地,其本身自然條件優越,適合古代農耕社會的需要,因此宋元時期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3.宋元時期,由於人口快速增長,使西北絲綢之路的自然環境持續惡化,幾近荒廢;恰巧此時,中國的航海技術快速發展,因此使海上貿易成為當時的主旋律。
J. 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徵
宋元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較快,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加快.北方陸路貿易受阻,南方海外貿易空前發展.宋元時期兩宋與遼、西夏、金、蒙古政權等民族政權並立,各政權之間時戰時合,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因而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徵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速發展.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