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西安市歷史文化

西安市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6 01:05:18

⑴ 西安的歷史故事

西安事復變,又稱「雙十二事變」。制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1)西安市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安事變結果

1936年12月24日,蔣介石簽訂六項協議,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12月26日,蔣介石最後獲得釋放回到南京。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秘密軟禁起來,由大陸到台灣,失去了自由;

楊虎城被蔣介石長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慶慘遭殺害。東北軍被分拆瓦解,十七路軍被取消。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停止了」安內攘外「政策,迫使國民政府進行國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⑵ 西安歷史文化特色

西安歷史文化特色:

1、方言:

盛行於關中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以關中話,即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中原官話之一陝西話,雖然深受普通話影響,但還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詞用法。

2、戲劇: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流傳於戶縣鍾馗故里的儺舞跳鍾馗,是中國戲曲舞蹈的活化石,儺是中醫的鼻祖。

3、繪畫:

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鍾馗故里鍾馗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西安市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

西安文化遺存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走進西安文化,開始你的歷史文化之旅。

西安,在《史記》中被華夏民族先祖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藍田猿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周人的先祖就起源於此。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距今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

西安號稱「十三朝古都」,主要為漢唐時代。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散布關中周邊的歷代帝王陵,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

⑶ 西安歷史文化

一、歷史簡況

西安一名的由來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 198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二、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有20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應該算是西安,是一 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於什麼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採用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主要還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種數量上不同的說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體朝代又各有兩種說法。
·10朝說
10朝——依照時間次序為: 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10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說
11朝——在10朝的基礎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說
12朝——在11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晉(愍帝4年)。
·13朝說
13朝——在12朝的基礎上加上東漢(獻帝6年)。
·14朝說
14朝——有兩種情形:(1)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礎上加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說
16朝——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17朝說
17朝——分兩種情形:(1) 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2)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三、歷史上咸陽和長安的關系
歷史上,今天的西安和咸陽同屬一個城市。從古時咸陽與長安的關系可見一斑。西安和咸陽是中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個城市,不到20公里。同時西安市的西三環已修至咸陽境內,機場從原西安市桃園遷至咸陽。2006年,咸陽區號並入西安,與西安共同使用029區號。

·秦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漢
都城長安。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
·唐
都城長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與咸陽屬同一城市,1956年被劃為兩市:西安市和咸陽市。其中,西安為副省級,咸陽為地級。
西安文化概要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的歷史悠久,文化的積淀非常厚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人,將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概括為關中十大怪,它們分別是——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
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
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
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
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
在西安碑林,有一塊清代碑石紀錄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八處著名的風景名勝,它們被稱為關中八景,又稱長安八景。這八景分別是——
華岳仙掌、驪山晚照、
灞柳風雪、曲江流飲、
雁塔晨鍾、咸陽古渡、
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陝西話。西安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作為中國西北飲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為著名,回族的清真飲食在其中佔有很大比例。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⑷ 西安的歷史文化100字

西安古稱長安,位於中國內陸腹地黃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雛形。

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國都史,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東漢、新、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又為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政權都城。

自西漢起,西安就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重要城市。「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為起點,西至古羅馬。西安是聞名世界的歷史名城,與羅馬、雅典、開羅齊名,也是中國六大古都中建都歷史最長的一個,長安文化代表著中華文化的主幹。

「西安」之名稱,始於明代。元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la,音「臘」)為安西王,鎮守這里,改京兆府為安西路。元皇慶元年(1312),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府城簡稱西安,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歷史上,西安也是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是全國最早響應的省會城市之一。

20世紀20年代,隨著西安現代工商業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誕生並逐步形成了不同於歷史上任何行政建制的新型地方行政建制,即市級建制。

民國十六年(1927)11月25日,陝西省政府議決設立西安市。民國十九年(1930)11月8日,陝西省政府撤銷西安市建制,轄區復歸長安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3月5日,國民黨確定長安為陪都,定名西京,並成立西京籌備委員會,但西京市政府始終未成立,後西京籌備委員會撤銷。民國三十三年(1944)9月1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為陝西省轄市。民國三十六年(1947)8月1日,西安市升格為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市,為全國12個院轄市之一。

民國二十五年(1936)12月12日,這里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之後,設在西安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駐陝辦事處,為延安革命根據地輸送了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和軍需物資。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等都曾在此領導過革命斗爭。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之後,西安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所在地,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轄市;1954年6月改為省轄市;1984年10月被國務院列為計劃單列市;1992年被批准為內陸開放城市;1994年被批准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和副省級城市。

西安以強大的科技實力、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和日益成熟的城市服務體系成為中國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及輻射北方中西部地區的金融、科技、教育、旅遊、商貿中心。

(4)西安市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安歷代名稱

「西安城」:灃京(殷商)-鎬京(周)-長安(西漢)-常安(新莽)-長安(東漢)-長安(曹魏)-長安(西晉)-長安(前秦)-長安(後秦)-長安(北周)-大興(隋)-長安(唐)-大安(後梁)-長安(後唐)-永興(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清)-西安(中華民國)-西安(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宗周(周)-內史(秦)-京兆(漢)-京兆(新)-京兆(南北朝)-京兆(隋)-京兆(唐)-大安(後梁)-京兆(後唐)-京兆(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清)-西安(中華民國)-西安(中華人民共和國)




地理

西安南屏地勢磅礴的秦嶺,東近險拔峻秀的華山,西臨冬夏積雪的太白,北連逶迤延綿的北山。四山亭亭,沃壤廣野居中,宜林宜牧,宜糧宜棉,宜瓜宜果,有高山避暑,有風光覽勝,故古有「膏腴天府」、「陸海豐饒」之稱。

西安有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遺址、古代城闕遺址、77座帝王陵墓、眾多名寺古塔、先民遺跡等優秀文化藝術遺產,是世界旅遊熱點城市之一。

1、位置與范圍

西安位於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嶺,北臨渭河,東經107°40'—109°49',北緯33°39'—34°45'之間,地理上處於中國大陸中心,南北方分界線的北側,在行政區劃上則屬於西北地區。

關中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這里原野坦盪,土地肥沃,適合種米,自然環境優越。西安就在八百里秦川中部,東西最長204公里,南北最寬116公里,全市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

2、水文與地形

西安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410米左右,四周多「原」:西安地區處於山腳之下,河流側畔以「原」相稱的連綿不斷的地形各有特點,此種地形多為地勢高而開闊,城郊以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細柳原、樂游原最為有名。

西安地區自古有「八水繞長安」的說法——東部有灞河、滻河,西部有澇河、灃河、南部有潏河、滈河,北部有涇河和渭河。都屬黃河流域的渭河水系。除此之外流量較大的還有發源自太白山的黑河(西安市的主要生活取水源地)。

3、氣候

西安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區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地帶。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0.3℃,極端最低氣溫-20.6℃(1955年1月6日)。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0℃,極端最高氣溫41.8℃(1998年6月21日、2017年7月24日)。年平均氣溫14.1℃。年平均降水量約561毫米。年平均濕度為69.6%。年平均降雪日為13.8天。1951-2017年日最高溫≥40℃天數41天。




⑸ 求推薦西安旅遊景點和歷史文化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當今西安為副省級城市,陝西省省會,中國七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亞洲知識技術創新中心,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和黃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國大飛機的製造基地,中國中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2011年國務院頒布《全國主體功能規劃》,西安是中國唯一一個被定位「歷史文化基地」的城市。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譽。西安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西安主要人文旅遊景點: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城牆、鍾樓、鼓樓、華清池、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大唐芙蓉園、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阿房宮遺址、樂游原、唐長安城牆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漢陽陵博物苑、大唐西市、書院門、驪山、西安事變舊址、青龍寺、西安半坡遺址、八仙庵、鴻門宴遺址、大慈恩寺、秦始皇軍事直道、西周灃西車馬坑、蔡文姬墓、周至老縣城自然保護區、老牛坡遺址、櫟陽城遺址、清真大寺、仙游寺、楊虎城陵園、東渭橋遺址、秦二世胡亥墓、嘉午台、高家大院、湘子廟、財神劉海故里、鍾馗故里遺址…… 。西安主要現代休閑景點、購物點、小吃街:大雁塔北廣場、大唐不夜城、滻灞生態區/小寨、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騾馬市步行街、康復路、金花/粉巷、德福巷、回民街……

⑹ 西安歷史的簡介

西安的古跡確實是比較多的,知名度比較高的名勝古跡有秦始皇的兵馬俑、華清池、驪山、兵諫亭、秦陵、乾陵、法門寺、漢陽陵以及永壽公主墓等等。以上我列出來的這些名勝古跡,只是很小一部分。如果要一一介紹一遍的話,估計沒那麼幾天是無法完成的。那麼最重要的問題來了,為什麼西安會有這么多的歷史古跡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西安的名勝古跡確實是很高的,而且歷史上發生在西安的戰爭也比較少,因此西安的很多名勝古跡才得以保存。這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應該多多為西安的名勝古跡做宣傳,這樣才能讓中華文明展現在更多人的面前。

⑺ 西安為什麼成為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著名的古都型旅遊勝地。西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區域之一。作為副省級城市和陝西省省會,西安還是國家西部地區重要的知識技術創新中心,歐亞大陸橋中國段和黃河中上游地區中心城市,中國大飛機的製造基地,中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2011年國務院頒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西安被定位為全國唯一的「歷史文化基地」城市。

概況
00西安市,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區域之一。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2011年,西安成功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0
00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長安」最為長久和著名。長安,意為「長治久安」,是中華文明史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都城。西安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據《廣博物志》、《述異志》、《山海經》等記載,傳說中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等故事都發生在這里。據考古證實,早在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是藍田猿人的聚居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這里就已經形成了原始聚落「華胥古國」、「半坡」、「姜寨」、「灰堆坡」等。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秦州自古帝王都」,公元前12世紀,周文王在這里建立豐京、鎬京兩京,從此,西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200多年,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代周、秦、漢、隋、唐均建都西安。漢唐時期,西安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過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史上最大的都城,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西羅馬,東長安」是其在世界歷史地位中的寫照。西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00西安作為東方世界歷史文化的代表區域之一,先後有200多個國家元首以及領導人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日本天皇、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首相等等。 「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西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晶元。[1]
歷史
00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 大明宮
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譽。西安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文物古跡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價值之高,在全國首屈一指,許多是國內僅有、世界罕見的稀世珍寶。

⑻ 西安的歷史文化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建國以來,世界上已經有200多位國家首腦和政要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泄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跡,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鍾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也爆發了武裝起義,佔到總城面積約四分之一的滿城被起義軍攻陷並焚毀,成為西安城內的一處死角。

1921年馮玉祥第一次督陝,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場)修改房屋,駐扎軍隊。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

抗戰時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難民沿隴海路湧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尚仁路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區,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也開始集中到了城市的東部。

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⑼ 西安有哪些著名的文化遺產

1、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

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2、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3、大明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4、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有6000-6700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 。

半坡遺址於1953年被發現。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學家石興邦先生主持,先後對半坡遺址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發掘,總計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發現有房屋遺跡45座,圈欄2座、窖穴200多個,陶窖遺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1萬件 。

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工程建設的隨工清理中,發現了祭祀等重要遺跡和石硯等重要遺物,這對半坡遺址的聚落形態、文化內涵和社會性質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

5、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南的曲江開發區,大雁塔東南側,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重新建造的,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佔地面積一千畝,其中水域面積三百畝。

園內建有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杏園、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唐市等許多仿古建築,是中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築群,景區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擔綱總體規劃和建築設計。

⑽ 西安的歷史簡介。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10)西安市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長安多次為都城,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牆、鍾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西安擁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

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是水資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地下水儲量估算,總計約19.91億立方米。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億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萬噸,加上地下水資源,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172萬噸,基本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

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閱讀全文

與西安市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