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舉行成人禮的意義在哪裡
在中國古代十分注重成人禮,因為它承認了年輕人具有進入社會的能力和資格。我國漢族歷史上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行筓(jī)禮。《儀禮·士冠禮》中稱:士階層的冠禮是由主持儀式者給冠者戴三次帽子,分別叫做「緇布冠」、「皮弁(biàn)」和「爵弁」,象徵冠者從此有了治人的權利、服兵役的義務和參加祭祀活動的資格。女子的筓禮則由女性家長為其改變發式,將頭發綰成一個髻,再插上簪子(即筓),表示從此結束少女時代,可以嫁人。 年輕人在社會中都要經過許多磨練和考驗,原始成人禮,特別是男子成人禮則往往要完成一系列規定的體能訓練和受到相當痛苦的身心折磨。比如被帶往遠離親人的陌生地方;飲食、睡眠、說笑行為等受到嚴格限制;從事沉重的體力勞動與耐力培養,進行長距離行軍等等。 笄禮 笄禮作為女孩子的成人禮,象男子的冠禮一樣,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種儀式,在舉禮的程序等問題上大體和冠禮相同。但也有許多問題需要另行強調明確。 一.行禮的意義 笄禮的古義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礎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顯的時代烙印,笄禮的古義,是女子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所行的禮。明顯將女子的社會責任縮定在狹小的范圍內;不過,我們不應該以時代的限制為由就放棄儀式本身的神聖和象徵作用,實際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礎上賦予時代的新意。我們會發現,笄禮的象徵意義和冠禮一樣重大,同樣是對人生責任、社會角色的提醒——當然,這個社會責任的內涵是根據時代的進步調整了的。女子需要獨立、自強,不過女子的自強不需要以男人強大的方式來湮滅自己的柔美。關於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我們其實已經走了誤區,女子要「平等」,舉手投足間向男人看齊,沒有了優雅,多了幾分粗魯……所以,在女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教她如何正確認識美麗和自強的關系,是一種很有意義的事。我們必須承認,笄禮的行禮方式帶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頭長發,一根發笄,細心梳成一個秀美的發髻,鄭重簪上發笄……這一過程體現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將以與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撐起我們這個世界。 二.行禮年齡 《周禮》及古代習慣,都是十五歲左右行笄禮,最遲二十歲。考慮到時代發展、笄禮意義的調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樣要讀書,完成學業。所以,這個時間放在高中畢業18歲為宜。 三.行禮日期 關於這個日期,前面冠禮部分已經詳述,故不加追述,只追加一個日子:農歷三月三-女兒節(上巳節)。這是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華夏節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韓國流傳。
2. 古代成人禮對人有什麼積極意義
在中國古代十分注重成人禮,因為它承認了年輕人具有進入社會的能力和資格。我國漢族歷史上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行筓(jī)禮。《儀禮·士冠禮》中稱:士階層的冠禮是由主持儀式者給冠者戴三次帽子,分別叫做「緇布冠」、「皮弁(biàn)」和「爵弁」,象徵冠者從此有了治人的權利、服兵役的義務和參加祭祀活動的資格。女子的筓禮則由女性家長為其改變發式,將頭發綰成一個髻,再插上簪子(即筓),表示從此結束少女時代,可以嫁人。
年輕人在社會中都要經過許多磨練和考驗,原始成人禮,特別是男子成人禮則往往要完成一系列規定的體能訓練和受到相當痛苦的身心折磨。比如被帶往遠離親人的陌生地方;飲食、睡眠、說笑行為等受到嚴格限制;從事沉重的體力勞動與耐力培養,進行長距離行軍等等。
笄禮
笄禮作為女孩子的成人禮,象男子的冠禮一樣,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種儀式,在舉禮的程序等問題上大體和冠禮相同。但也有許多問題需要另行強調明確。
一.行禮的意義
笄禮的古義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礎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顯的時代烙印,笄禮的古義,是女子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所行的禮。明顯將女子的社會責任縮定在狹小的范圍內;不過,我們不應該以時代的限制為由就放棄儀式本身的神聖和象徵作用,實際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礎上賦予時代的新意。我們會發現,笄禮的象徵意義和冠禮一樣重大,同樣是對人生責任、社會角色的提醒——當然,這個社會責任的內涵是根據時代的進步調整了的。女子需要獨立、自強,不過女子的自強不需要以男人強大的方式來湮滅自己的柔美。關於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我們其實已經走了誤區,女子要「平等」,舉手投足間向男人看齊,沒有了優雅,多了幾分粗魯……所以,在女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教她如何正確認識美麗和自強的關系,是一種很有意義的事。我們必須承認,笄禮的行禮方式帶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頭長發,一根發笄,細心梳成一個秀美的發髻,鄭重簪上發笄……這一過程體現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將以與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撐起我們這個世界。
二.行禮年齡
《周禮》及古代習慣,都是十五歲左右行笄禮,最遲二十歲。考慮到時代發展、笄禮意義的調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樣要讀書,完成學業。所以,這個時間放在高中畢業18歲為宜。
三.行禮日期
關於這個日期,前面冠禮部分已經詳述,故不加追述,只追加一個日子:農歷三月三-女兒節(上巳節)。這是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華夏節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韓國流傳。目前,「女兒節」已經是日本五大重要節日之一了。所以,建議在這一天進行笄禮,不僅是傳統禮儀的事,同時對民族節日復興也有重要的意義。
四.注意問題
笄禮的儀節及用服,文獻缺乏記載。但綜合各種資料來看,整個行禮程序,笄禮與冠禮基本相同,只在幾處細微方面略有差異。
3. 成人禮在古代代表了什麼
成人禮在古代是一個標志性的日子,表示成人身份的轉變,禮記中是這樣記載成人禮的,「冠者,禮之始也」,由此可見成人禮的重要性。
我國成人禮的起源,早在華夏時期的華夏族就開始了,不過與現代十八歲成人禮不同的是,那個時期男女的成人禮,是指男生二十歲以及女生十五歲時,分別舉行的冠禮和笄禮。
其中,男生的冠禮起源於原始社會,距離今天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隨著時代的演變,在我國漢朝時期的男子冠禮禮儀,是最具我國傳統文化韻味的。
女子的成人禮起源於周代時期,早期的時候是需要貴族的女子,要在訂婚以後出嫁之前進行行笄禮,也就是成人禮的禮儀。而相比較於如今的男生女生都是十八歲參加成人禮的。
女子成人禮中笄禮中的「笄」字,其實指的是一種發簪。女子笄禮的過程要比男子冠禮的過程簡單很多,就是女子將自己的秀發細心梳成秀美的發髻後,由笄禮的主持人將發簪鄭重的戴在女子的發髻上。
相比較女子笄禮的簡易,男子冠禮的禮儀過程就要繁瑣一些。男子冠禮過程中的參加人員,需要有冠者本人、父母的雙親兩人、為冠者擔任加冠儀式的正賓一人,輔助正賓加冠的贊者一位等若幹人員到場。人員到齊後進行的加冠儀式,最好遵循古制中的周制、漢制、唐制、明制為宜。而在眾多男子冠禮古制中,大多數人多以明制為標准範本。
(3)笄禮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代表建議9月30日定為成人節:
3月6日消息,據媒體報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建議將每年的9月30日定為我國「成人節」,並在全國統一舉行成人儀式,該建議一提出便登上了微博話題熱搜榜。
張連起指出,這些別開生面的禮儀不僅「有意義」,而且「很必要」,青少年跨入成年人序列,改變的並不只是年齡,在角色轉換中,責任和心智也正迎來進一步成熟和提升。通過這種儀式感來激發年輕人的責任感,是開展這項活動的重要目的之一。
4. 為什麼古代女子的成年禮稱「笄禮」
「笄禮」來歷:
受笄即在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發式,將頭發綰成一個髻,然後用一塊黑布將發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發髻。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貴族女子受笄後,一般要在公宮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頌。後世改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辭,教之以禮,稱為「教茶」。女子年十五歲,則稱為「及笄」。《儀禮.士婚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5. 據說古代人成年的時候都會舉辦一個典禮,它有怎樣的寓意
古代男女成年的時候都會舉行一個儀式,這個儀式就代表著已經成年可以談婚論嫁了。標著著男女進入了成年狀態,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因為男子需要束冠,所以久而久之也演變出來許多關於「冠」的成語,比如說「怒發沖冠」等等這些,不過這些詞語和現在意思有些不一樣,在古代也指男子英勇豪邁的氣概,並不一定指的是生氣的意思。
6. 對成人禮(男冠禮、女笄禮)意義的描述,哪幾項是正確的
成人禮是青年跨入成年時舉行的一種儀式,承認年輕人具有步入社會的能力和資格。
古代冠禮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
圖中四個選項應該都是正確的。
7. 《儀禮·士昏禮》的歷史意義
《儀禮·士昏禮》是我國關於婚禮的最早記載,但並非僅適用於士這一階層,上層統治者的婚禮與之類似。《儀禮·士昏禮》記載一套完整的婚姻禮節有六個步驟,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後世稱之為「六禮」。
8. 為何古代男子要行冠禮,女子行笄禮這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華民族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國家。這種禮儀不僅體現在為人處事方面,也體現在衣冠年歲方面。古代社會的男女都會舉行成年儀式,男子叫做行冠禮,女子叫做行笄禮。是為了表示男女已經成年,男生可以入仕當官,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以及承擔責任。而女生成人則代表著可以安排出嫁,這種成人禮從周朝開始就已經存在。
三、成人禮的意義成人禮對於我國古代的男生女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表示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可以擔負起自己言行舉止的責任,對女生而言則是可以出嫁的年齡。對於男生而言則是施展自己的抱負。所以古代的男女對成人禮非常重視。
9. 笄禮是古代女子多少歲時的儀式
笄 禮
笄禮作為女孩子的成人禮,象男子的冠禮一樣,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種儀式,在舉禮的程序等問題上大體和冠禮相同。但也有許多問題需要另行強調明確。
一、行禮的意義
笄禮的古義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礎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顯的時代烙印,笄禮的古義,是女子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所行的禮。明顯將女子的社會責任縮定在狹小的范圍內。
二、行禮年齡
《周禮》及古代習慣,都是十五歲左右行笄禮,最遲二十歲。
三、行禮日期
農歷三月三-女兒節(上巳節)。這是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華夏節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韓國流傳。目前,「女兒節」已經是日本五大重要節日之一了。
四、基本規矩
笄禮的儀節及用服,文獻缺乏記載。但綜合各種資料來看,整個行禮程序,笄禮與冠禮基本相同,只在幾處細微方面略有差異。
1)賓、有司、贊者等參禮者宜由女性擔任。行禮地點宜於堂室。
2)加笄:古禮女子笄禮同男子冠禮一樣,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於盤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執之。男子三加分別是巾、帽、襆頭,女子也有紛繁的釵冠。
五、笄禮的簡明操作儀程
【准備活動】
1 筮日: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或對其有重要意義的日子。春節、中秋節、清明節不適合行禮—春節、中秋,家人團聚的日子,不宜請人來參加;清明主祭祀,主題不相符,家廟無法兩用。
2 筮賓、戒賓:即確定參禮人員,並以請帖或各種通訊方法邀請.對於正賓,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遲一日)登門邀請。
參禮人員:
笄者;
主人——一般為笄者的雙親;
正賓——有德才的女性長輩;
有司1人——為笄者托盤的人;
贊者1人——協助正賓行禮,一般為笄者的好友、姊妹;
觀禮者若干。
3 器物陳設:場地、服制、禮器、音樂等。
場地:古時笄禮在「家廟」之中進行,並且在正堂東邊還需搭建設施,稱為「東房」。
【服制】
1)采衣:采衣即未行禮之前穿的童子服。根據冠禮的資料:樣式是短褂褲,緇(黑)布為衣,朱紅色的錦邊普通的布鞋。梳雙鬟髻。
2)初加:發笄和羅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緣沒有文飾,腰帶用普通的細布帶。
3)再加:發簪、曲裾深衣。
4)三加:釵冠。正式的大袖長裙禮服,上衣下裳制。佩綬等飾物。衣服的擺放:按順序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要加的發飾,由有司捧在盤里,立於場地西冊,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發笄、發簪、釵笄。
說明:三次加笄的服飾,分別有不同的蘊義,象徵著女孩子成長的過程——采衣色澤純麗,象徵著女童的天真爛漫;色淺而素雅的襦裙,象徵著豆蔻少女的純真;端莊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認的最能體現漢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飾,象徵著花季少女的明麗;最後隆重的大袖禮衣則反映了漢族女子的審美取向——雍容大氣,典雅端麗。
【禮器】
①醴酒1杯:可用普通的較平和的白酒代替,建議用古樸造型的酒杯。
②飯1份:可以用淺盤或小碗象徵性地鋪一層米飯即可,備竹筷一雙。
③小幾一個:作為置醴酒席的幾案,上面放醴酒1杯,飯1份
④席子3張:1張置於場地東側,用來放置要穿的三套漢服。另2張並列置於場地中央偏西側,放座墊(是用來跪坐的)。
⑤盥1個:用普通的盆加水,備毛巾及溫和的洗手液即可,置於放漢服的席子北側。
⑥香爐,香
⑦觀禮者座墊若干。
【音樂】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華夏的禮樂文明是一個整體,禮樂不可分。整個儀程中當然少不了絲竹管弦。但希望選擇高雅的古曲,如《高山》《流水》等。琴、箏等樂器最好。
【笄禮儀程】
1)迎賓:主人立於東面台階位等候賓客;有司托盤站在西面台階下;客人立於場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後),換好采衣采履,安坐在東房(更衣間)內等候;音樂演奏開始。
2)就位:有嚴格的順序。正賓來到,父母親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規揖禮後入場,主賓落坐於主賓位;客人就座於觀禮位;賓客都落坐後主人才就坐於主人位。
3)開禮:主人(父親)起身,簡單致辭,可以說: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禮,感謝各位賓朋佳客的光臨!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禮正式開始!稍頓片刻,說,請某某入場拜見各位賓朋!
4)笄者就位:贊者先走出來,以盥洗手,於西階就位;笄者走出來,至場地中,面向南,向觀禮賓客行揖禮。然後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贊者為其梳頭,然後把梳子放到席子南邊。
5)賓盥:就是正賓洗手做准備。正賓先起身,主人隨後起身相陪。正賓於東階下盥洗手,拭乾。相互揖讓後主賓與主人各自歸位就坐。
6)初加:笄者轉向東正坐;有司奉上羅帕和發笄,正賓走到笄者面前;高聲吟頌祝辭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然後跪坐下(膝蓋著席)為笄者梳頭加笄,然後起身,回到原位。贊者為笄者象徵性地正笄。笄者起身,賓向笄者作揖祝賀。笄者回到東房,贊者從有司手中取過衣服,去房內更換與頭上幅盡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著襦裙出房後,向來賓展示。然後面向父母親,行正規拜禮。這是第一次拜。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養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東正坐;正賓再洗手,再復位;有司奉上發釵,正賓接過,走到笄者面前;高聲吟頌祝辭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贊著為笄者去發笄。正賓跪下,為笄者簪上發釵,然後起身復位。贊者幫笄者象徵性地正發釵。賓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東房,贊者取衣協助,去房內更換與頭上發釵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9)二拜:笄者著深衣出來向來賓展示。然後面向正賓,行正規拜禮。這是第二次拜。這次是表示對師長和前輩的尊敬。
10)三加:笄者面向東正坐;正賓再洗手,再復位;有司奉上釵冠,正賓接過,走到笄者面前;高聲吟頌祝辭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贊者為笄者去發釵。正賓跪下,為笄者加釵冠,然後起身復位。贊者幫笄者正冠。賓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東房,贊者取衣協助,去房內更換與頭上襆頭相配套的大袖長裙禮服。
11)三拜:笄者著大袖禮服、釵冠出房後,向來賓展示。然後面向國旗,行正規拜禮,這是第三次拜。這次是表示傳承文明報效祖國的決心。
12)置醴:有司撤去笄禮的陳設,在西階位置擺好醴酒席。正賓揖禮請笄者入席。笄者於是站到席的西側,面向南。
13)醮子:正賓向著西邊,贊者奉上酒,笄者轉向北,正賓接過醴酒,走到笄者席前,面向笄者,念祝辭曰:「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笄者行拜禮,接過醴酒。正賓回拜。笄者入席,跪著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後持酒象徵性地沾嘴唇,再將酒置於幾上,有司奉上飯,笄者接過,象徵性地吃一點。笄者拜,正賓答拜。笄者起身離席,站到西階東面,面朝南。
14)字笄者:就是給笄者取「字」。正賓起身下來面向東。主人起身下來面向西。賓為笄者取字,念祝辭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假,永受保之,曰××甫。」笄者答:「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笄者向賓行揖禮,正賓回禮。正賓復位。
15)聆訓: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對其進行教誨。具體內容父母酌定。笄者靜心聆聽,在父母說完後答:「兒雖不敏,敢不祗承!」。對父母行拜禮。
16)笄者揖謝:就是笄者分別向在場的所有參禮者行揖禮以示感謝。笄者立於場地中央,先後行揖禮於:正賓、客人、樂者、有司、贊者、旁觀群眾、父母。受禮者微微點頭示意即可。
17)禮成:笄者與父母並列,全體起立。父親面向全體參禮者宣布:小女某某笄禮已成,感謝各位賓朋嘉客盛情參與!並與笄者向全場再行揖禮表示感謝……贊者有司朋友等人可先留下整理打掃笄禮場地。至此,笄禮結束。
10. 古代禮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十分注重成人禮,因為它承認了年輕人具有進入社會的能力和資格。我國漢族歷史上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行筓(jī)禮。《儀禮·士冠禮》中稱:士階層的冠禮是由主持儀式者給冠者戴三次帽子,分別叫做「緇布冠」、「皮弁(biàn)」和「爵弁」,象徵冠者從此有了治人的權利、服兵役的義務和參加祭祀活動的資格。女子的筓禮則由女性家長為其改變發式,將頭發綰成一個髻,再插上簪子(即筓),表示從此結束少女時代,可以嫁人。
年輕人在社會中都要經過許多磨練和考驗,原始成人禮,特別是男子成人禮則往往要完成一系列規定的體能訓練和受到相當痛苦的身心折磨。比如被帶往遠離親人的陌生地方;飲食、睡眠、說笑行為等受到嚴格限制;從事沉重的體力勞動與耐力培養,進行長距離行軍等等。
笄禮
笄禮作為女孩子的成人禮,象男子的冠禮一樣,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種儀式,在舉禮的程序等問題上大體和冠禮相同。但也有許多問題需要另行強調明確。
一.行禮的意義
笄禮的古義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礎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顯的時代烙印,笄禮的古義,是女子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所行的禮。明顯將女子的社會責任縮定在狹小的范圍內;不過,我們不應該以時代的限制為由就放棄儀式本身的神聖和象徵作用,實際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礎上賦予時代的新意。我們會發現,笄禮的象徵意義和冠禮一樣重大,同樣是對人生責任、社會角色的提醒——當然,這個社會責任的內涵是根據時代的進步調整了的。女子需要獨立、自強,不過女子的自強不需要以男人強大的方式來湮滅自己的柔美。關於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我們其實已經走了誤區,女子要「平等」,舉手投足間向男人看齊,沒有了優雅,多了幾分粗魯……所以,在女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教她如何正確認識美麗和自強的關系,是一種很有意義的事。我們必須承認,笄禮的行禮方式帶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頭長發,一根發笄,細心梳成一個秀美的發髻,鄭重簪上發笄……這一過程體現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將以與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撐起我們這個世界。
二.行禮年齡
《周禮》及古代習慣,都是十五歲左右行笄禮,最遲二十歲。考慮到時代發展、笄禮意義的調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樣要讀書,完成學業。所以,這個時間放在高中畢業18歲為宜。
三.行禮日期
關於這個日期,前面冠禮部分已經詳述,故不加追述,只追加一個日子:農歷三月三-女兒節(上巳節)。這是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華夏節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韓國流傳。目前,「女兒節」已經是日本五大重要節日之一了。所以,建議在這一天進行笄禮,不僅是傳統禮儀的事,同時對民族節日復興也有重要的意義。
四.注意問題
笄禮的儀節及用服,文獻缺乏記載。但綜合各種資料來看,整個行禮程序,笄禮與冠禮基本相同,只在幾處細微方面略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