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菲律賓人的歷史溯源
菲律賓群島的古老居民系尼格利陀人,約在兩萬多年前從連接亞洲大陸的陸內橋遷入,帶來容舊石器時代後期文化,其後裔為今日的阿埃塔人。公元前3000年紀至前1000年紀,先後有兩批原始馬來人從海上遷入,帶來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後裔為今日的邦都人、卡林加人、伊隆戈特人、巴戈博人、曼達亞人、布基農人等。公元前2世紀至16世紀,又有3批新馬來人遷入,帶來金屬工具、階級制度和文字,其後裔為今日的伊富高人、比薩揚人、他加祿人、伊洛卡諾人、比科爾人以及14世紀信仰伊斯蘭教的摩洛人等。
❷ 菲律賓共和國的簡史:
菲律賓人的祖先是亞洲大陸的移民。西班牙入侵之前,菲律賓存在許多土族部落和馬來族移民建立的割據王國。1565年西班牙侵佔菲律賓,建立了長達300多年的永久性殖民地。1898年6月12日宣布獨立,成立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同年,美國通過美西戰爭後簽訂的《巴黎條約》佔領了菲律賓,菲律賓又淪為美國的殖民地。1935年11月菲自治政府成立。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菲律賓。1945年美國重新恢復對菲律賓的殖民統治,1946年7月4日,菲律賓宣告獨立。1996年9月2日,菲政府與最大的反政府組織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簽署和平協議,結束了南部長達24年的戰亂局面。
❸ 菲律賓近代史
據歷史學家考證,菲律賓的遠古文明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嘟裨?0萬年前。菲古人類以塔崩人為代表,約生活在2萬多年前。約到公元前7000年,菲石器文化已有較大發展。此後經歷了新石器時代和金屬時代,農業、手工業商品貿易及航海均有發展。菲於公元前2世紀進入奴隸社會。14世紀後,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蘇祿和棉蘭老等地出現了封建蘇丹政權,實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同中國的文化、貿易往來可上溯至14世紀前。中國以絲綢、陶器、黃金、象牙與珍珠交換菲律賓的蜂蠟、燕窩、柚木、藤條等。1521年3月7日,麥哲倫西班牙王朝命令來到菲律賓,決定以西班牙王儲菲律普名字命名該島為菲律賓群島;1571年西班牙在馬尼拉建立殖民政府。此後,西班牙從政治、社會、文化及宗教等多方面改變了菲律賓本土民族的生活方式。15至18世紀,菲律賓人民不斷反抗,震撼了西班牙殖民統治9世紀後半期起,菲民族解放運動興起;1872年,菲工人與士兵聯合,喊出「打倒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口號」。1892年,主張以武裝革命襀實現獨立的「卡蒂普南」成立,領導了震撼全國的反西革命。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失敗,根據美西《巴黎條約》將菲律賓割讓給美國。同年6月12日,菲在美國扶持下宣布「獨立」,阿吉納爾多出任菲第一共和國首任總統。此後,菲人民爭取真正民族獨立的斗爭此起彼伏,未有間斷。1935年11月,美國被迫允許菲成立「自治政府」,並答應10年後允許菲正式獨立。奎松當任「自治政府」總統後,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發展民族經濟、文化教育及國防的政策,但經濟結構的殖民地性質,仍是菲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民族與社會矛盾日益尖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於1942年5月佔領馬尼拉美國對菲的佔領遂告結束。何賽·勞雷爾在日本當局的威逼下成立傀儡政府,菲人民在菲律賓共產黨等領導下,組成人民抗日軍,積極進行抗日斗爭。
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國重新統治菲律賓,恢復了菲「自治政府」。以奧斯敏納為首的菲政府把經濟重建的希望寄託於美國政府,但所得援助遠遠未能解決菲經濟所面臨的嚴重困境。民族獨立運動高漲在壓力下,美國被迫於1946年7月4日同意如期「給予」菲「獨立」。羅哈斯當選總統,菲再度建立共和國。然而,美國政府迫使菲政府接受「同等權利法」、簽定「美菲貿易協定」、「軍事基地協定」、「軍事援助協定」和「共同防禦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繼續控制菲經濟命脈。1953年,馬格賽賽在美國支持下當選總統,一方面實行土地改革和農業信貸合作等,一方面在貿易和外交上繼續依附美國。1957年,因馬在飛機失事中身亡,副總統加西亞繼任總統,實行經濟緊縮及「菲人第一」政策,經濟困境與社會矛盾相對緩解。1961年,馬卡帕加爾當選總統,通過土地改革法案,取消外匯管制,企業經營自由化,外交上主張「回到亞洲」。1962年,菲政府宣布把菲律賓的獨立日從7月4日改為6月12日(即菲律賓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日子)。
1965年馬科斯當選菲第六任總統。在其執政最初兩年中,政府在澄清吏治、抑制貪污和打擊走私方面卓有成效,但發展經濟的計劃受到資金短缺的困擾。後在東南亞民族解放斗爭及國內民族主義浪潮高漲的影響下,馬調整對外政策,逐漸擺脫美國的控制和影響,尋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積極作用,並摒棄了過去20年間不與社會主義國家來往的政策。1969年馬連任總統後,菲再度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和社會動盪,南部叛亂及菲共武裝斗爭加劇,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1972年至1981年,馬政府實行軍管,廢除兩院制國會和多黨制,改為一院制的「國民大會」。其間前期(1973至75年)經濟發展較快,社會矛盾有叛亂形勢受到遏制,但後期馬獨裁加劇,全國民眾抗議運動高漲。1983年8月21日,菲反對黨領袖、前參議員貝尼尼奧.阿基諾結束在美國的流亡回國時在機場遭暗殺,導致政局急劇惡化。反政府運動更加高漲。此壓力下,馬被迫宣布於1986年2月7日提前舉行總統選舉,但賄選丑聞引發空前規模的「人民力量革命」,阿基諾夫人科拉松.阿基諾在民眾、天主教會和軍隊的支持下出任總統。馬及其家人逃亡美國。
❹ 菲律賓歷史的正文
菲律賓共和國位於亞洲東南部的菲律賓群島上。西班牙航海家R.洛佩斯·德·維拉洛博斯於1543年到達該地,以西班牙皇太子菲利浦之名命名該群島為菲律賓。菲律賓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台灣省相對,東瀕太平洋,西臨南海,南隔海與印尼、馬來西亞為鄰。共有大小島嶼7107個。面積為299681平方公里。人口5497萬(1985)。主要是馬來人。少數民族有印尼人、華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等。官方語言為英語和菲律賓語。83.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馬尼拉市。古代社會 在遠古冰河時期,菲律賓與亞洲大陸有「陸橋」相連。至少在2.2萬年以前,群島上已有人類活動。今日海膽人(或稱小黑矮人)的祖先在 2萬年前從南方進入菲律賓,屬舊石器中期。公元前6000~前1500年,先後有兩批蒙古利亞種的古印度尼西亞人來到菲律賓,他們使用磨光的石器工具,掌握簡單制陶技術,開始從事原始農業,屬新石器時期。構成現代菲律賓居民多數的祖先馬來人是從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500年分3批進入菲律賓。菲律賓原始社會的瓦解開始於第 1批馬來人進入菲律賓時期(公元前300~前200)。他們已能製造青銅工具,採用灌溉技術,開辟梯田,種植水稻。土地、牲畜和房屋的私有現象已經出現。第 2批馬來人來自印度化程度較高的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與之適應的生產關系,直接促進菲島原始社會的解體和奴隸制的確立。第 2批馬來人是乘船(當地人稱這種船為巴朗蓋)來到菲律賓群島。上岸後將建立的居留地稱為巴朗蓋。巴朗蓋是古代菲律賓社會的基本社會組織。每一個巴朗蓋由30~100戶組成,人數不等,其首領稱達圖或羅闍。巴朗蓋社會由貴族、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基本階級組成。由於生產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各個巴朗蓋之間又逐步組成巴朗蓋聯盟,這是最早出現的奴隸制國家形式。根據中國史籍記載,早在10世紀以前,菲律賓民都洛島就出現一個麻逸國。成書於13世紀的《諸蕃志》有麻逸國奴隸殉葬的記載。據菲律賓史籍,最早的巴朗蓋聯盟是12世紀建立於班乃島上的「馬迪亞斯」。第 3批馬來人在14~15世紀從已伊斯蘭化的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遷入。他們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菲律賓的傳播,在蘇祿島、棉蘭老島以及呂宋島創立一些伊斯蘭蘇丹國(見蘇祿國和呂宋國)。這些伊斯蘭蘇丹國實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屬於早期封建制國家。菲律賓古代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很不平衡。在沿海先進地區不僅擁有較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而且和周圍國家與地區有著頻繁的經濟與文化聯系,受印度和中國文化影響尤深。菲律賓古代文化也相當豐富,有自己的文字、度量衡和天文歷,古老的口頭文學、舞蹈和歌曲保存至今。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 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洲海上強國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冒險家紛紛探尋到東方的新航路。1521年F.de麥哲倫首次航行抵菲律賓的薩馬島,後為拉普-拉普所殺。1565年M.L.de黎牙實比率軍佔領菲律賓宿務島。西班牙殖民者以優勢兵力,利用當時菲律賓尚未統一機會,於1571年佔領馬尼拉。此後相繼侵佔菲律賓大部分土地,建立殖民統治。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是封建專制統治,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是殖民當局首腦,獨攬行政、司法和軍事大權。殖民者推行賜封制度,封君濫用征稅的權力,對菲律賓人民橫征暴斂。為防止其他歐洲國家的競爭和保護宗主國商人的利益,殖民者在菲律賓實行經濟閉鎖政策和壟斷政策(見馬尼拉-阿卡普爾科貿易)。天主教會占據了最肥沃土地,不僅向居民徵收什一稅,還控制教育等各種文化事業,成為殖民統治的支柱。西班牙的殖民統治遭到菲律賓人民的強烈反對,16~18世紀,反殖民起義不下數十次,遍及整個群島,其中達俄輝起義持續的時間最長。自18世紀起,由於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殖民者被迫改變政策。1834年宣布馬尼拉為自由港(見馬尼拉開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在菲律賓的出現和發展,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也開始廣泛傳播。專橫的教會成為攻擊的首要目標,菲律賓教士掀起教會菲化運動,要求教會改革。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得到廣泛的支持和同情。菲律賓民族英雄J.P.黎剎組織了著名的宣傳運動,有力地喚起人民的民族意識。1892年資產階級革命家A.博尼法西奧組織「卡蒂普南」秘密革命組織。1896年 8月24日,博尼法西奧在巴林塔瓦召開大會,宣布武裝起義,從而爆發菲律賓革命。菲律賓地主資產階級右翼E.阿奎納多集團為了使革命按自己意願發展,1897年排擠博尼法西奧和「卡蒂普南」,奪取革命領導權。革命陣營的分裂削弱了革命力量。1897年12月,阿奎納多在殖民當局的威脅利誘下與其達成「破石洞協議」,決定放下武器,離國赴中國香港。革命陣營中抵抗派將士拒絕投降,繼續武裝斗爭,菲律賓革命形勢重又高漲。殖民當局既不履行改革諾言,又拒不付給阿奎納多換取放下武器的全部款項,阿奎納多集團遂決定依靠美國重返菲島。1898年4月,美西戰爭爆發。5月, 阿奎納多乘美國軍艦返菲重新領導菲律賓革命。6月宣告獨立(見菲律賓獨立宣言)。在起義軍打擊下,西班牙殖民政權土崩瓦解。1898年9月起義軍召開革命議會。通過憲法。1899年1月 23日宣布菲律賓共和國成立(見菲律賓第一共和國)。2月美國發動侵菲戰爭,鎮壓菲律賓革命(見菲美戰爭)。1901年阿奎納多被俘投降,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遭扼殺,從此菲律賓又淪為美國的殖民地。美國統治時期 美國在菲律賓採取了不同於老殖民者的新殖民主義政策。在政治上全面引進美國式的資產階級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力圖培植本地地主資產階級親美集團,逐步擴大後者參與政治的權力,最終給予政治獨立,但保持自己的控制權。在經濟上用自由貿易和限制貿易的不同方式,用關稅和外貿為杠桿,使菲律賓依附美國市場,成為美國資本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1902年美國國會通過菲律賓法案,宣布結束軍事統治,在菲建立以美國人為主的文官政府。1916年通過瓊斯法案,擴大本地人參與政治的機會,企圖以此緩和菲律賓人的反美情緒。1934年通過泰丁斯-麥克杜菲法案。宣布在菲實行10年自治過渡體制,1935年菲律賓自治政府成立。M.L.奎松當選為總統。自治政府為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推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策。但並未觸及農村的封建土地關系,也未能解決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一度緩和的工農運動從1938年起又趨高漲起來,共產黨在工農運動中的影響也逐步擴大。1940年奎松政府宣布取消「八小時工作法」等法令,成立鎮壓工農運動的准軍事部隊,自治政府的政策趨向反動。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5月,駐菲美軍先後投降,日本軍國主義侵佔整個菲律賓。自治政府流亡美國。日本在菲島建立法西斯統治,嚴禁一切抗日言行,凡反對日軍者均被處死刑。在經濟上,控制菲島的工交、礦業和公用事業,不顧當地氣候條件,強迫種植棉花。搜刮糧食以供軍用。大量菲律賓人不得不以糠菜充飢,在馬尼拉,不少人因飢餓而倒斃。1943年10月14日,在日本導演下,菲律賓宣布「獨立」,原司法部長J.P.勞雷爾出任偽總統。日本佔領期間,菲律賓人民對佔領者進行英勇抵抗。1942年 3月29日建立菲律賓共產黨領導的菲律賓人民抗日軍。廣大華僑也積極參加抗日斗爭。1945年 1月美軍在人民抗日武裝配合下重返菲島。同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17日偽政府宣布解散。為了保證戰後對菲律賓的控制,美國大肆鎮壓菲共領導的人民抗日軍武裝力量,同時積極扶植以M.A.羅哈斯為首的菲律賓地主資產階級右翼集團。1946年7月4日美國宣布給予菲律賓獨立,同時,兩國簽訂「總關系條約」和「貿易協定」(又稱貝爾協定),美國保持在菲律賓的經濟和政治方面享有特權地位。獨立後的菲律賓 1946~1954年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羅哈斯政府(1946~1948)和E.季里諾政府(1948~1953)執行屈從美國的內外政策。1947年簽訂的「軍事基地協定」,確認美國在菲保留軍事基地並享有治外法權。1948~1953年,對菲共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多次進行軍事圍剿。在經濟上,依靠美援,利用國際市場對菲傳統出口物資的需求增長,到1954年完全恢復了在戰爭中遭到破壞的國民經濟,但經濟上的殖民地結構則進一步加深。1955~1972年,菲律賓力圖發展經濟和消除殖民主義經濟結構,採取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的政策,本國工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由於缺乏資金,經濟發展滿足不了就業的需要,尤其是農業生產落後,糧食不能自給,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對外政策上,自60年代初起,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而採取以對美外交為主的多樣化方針。1962年將國慶從7月4日改為6月12日(即1898年獨立宣言發表日),並宣稱要就有損菲主權的「軍事基地協定」和「同等權利法案」等問題與美國談判。與此同時,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1967年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1965年F.E.馬科斯當選總統。1969年連任。1972年9月宣布緊急狀態,實行軍法統治,加緊鎮壓反對黨,限制民主,禁止罷工、集會和示威遊行。在經濟上,採取面向出口工業、大量引進外資、建立出口加工工業區的方針,大量增加對農業投資和引進新技術,並在1972年推行旨在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改法。雖然由於封建地主階級的抵制和其他原因,土改法未能貫徹實現,但發展農業的措施提高了農業生產率,1976年糧食已能自給。國民經濟在70年代有了較大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率達 6%。在對外關繫上,除繼續追隨美國的政策外,擴大與第三世界的關系。1975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此外,積極參加東盟活動,反對越南侵略柬埔寨。但過分依賴外資和國際市場的固有經濟缺陷在繼續加深,其後果80年代開始明顯表現出來。由於主要出口產品的價格猛烈下跌和大量的外債,致使外貿逆差,物價飛漲和失業率上升。嚴重的財經危機進一步加劇國內不滿情緒。1981年馬科斯宣布結束軍管,第3次當選總統,任期6年。1983年,流亡的反對派領袖B.阿基諾回國,在馬尼拉機場被暗殺,使國內政治更為動盪。1985年11月馬科斯決定於1986年2月7日提前舉行總統選舉。1986年2月7日舉行總統特別選舉。25日在人民群眾、天主教會和軍隊的支持下,C.阿基諾夫人就任總統。馬科斯倉惶出走夏威夷。阿基諾政府成立後,釋放政治犯,恢復人身保護法令,並成立各種委員會,著手改革。1986年 3月25日阿基諾總統頒布臨時憲法,解散國民議會,成立臨時政府。參考書目格雷戈里奧·F.賽義德著,吳世昌、溫錫增譯:《菲律賓共和國歷史、政府和文明》(全二冊),商務印書館,北京,1979。
❺ 誰知道菲律賓的歷史 說下 謝謝
東南亞島國。位於亞洲東南部。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台灣省遙遙相對,南和西南隔蘇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峽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相望,西瀕南中國海,東臨太平洋。共有大小島嶼7107個,其中2,400個島有名稱,1,000多個島有居民。呂宋島、棉蘭老島、薩馬島等11個主要島嶼佔全國總面積的96%。島上山巒重疊,三分之二以上島嶼是丘陵、山地及高原。多火山,全國有52座火山,其中活火山11座;地震頻繁。除呂宋島中西部和東南部外,平原均狹小。海岸線曲折,長約18,533公里,多優良港灣。屬季風型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濕度大,米沙鄙群島以北多台風。月平均氣溫24-28℃,年雨量2,000-3,500毫米。年均氣溫27℃,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森林茂密,佔全國土地面積的40%以上。主要礦藏有鐵、鉻、錳、金和銅等。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主要作物有椰子、甘蔗、蕉麻、煙草、香蕉、菠蘿、杧果、稻、玉米等。稻田三分之一以上集中在呂宋中央平原。工業有食品、采礦、紡織、冶煉、汽車裝配和化學等。刺綉工藝著名。椰乾和椰油輸出佔世界首位,香蕉、杧果、木材、鐵、鉻等在世界市場上也較重要。進口糧食、石油製品、機器、紡織、金屬製品等。
公元三世紀左右,同中國友好往來。14世紀前後,菲律賓出現了由土著部落和馬來族移民構成的一些割據王國,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紀70年代興起的海上強國蘇祿王國。1521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遠征隊到達菲律賓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步侵佔菲律賓,並統治長達300多年。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宣告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同年,美國依據對西班牙戰爭後簽訂的《巴黎條約》佔領菲律賓。1942年,菲律賓被日本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菲律賓再次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7月4日,美國被迫同意菲律賓獨立。此後,自由黨和國民黨輪流執政。1965年馬科斯就任二戰後第六任總統,並三次連任。1983年8月,反對黨領導人貝尼格諾·阿基諾被謀殺,導致政局動盪。1986年2月7日,提前舉行總統選舉,貝尼格諾·阿基諾的夫人科拉松·阿基諾在民眾、天主教會和軍隊的支持下出任總統。此後,拉莫斯和埃斯特拉達先後按憲制當選總統。2001年1月,埃斯特拉達因受賄丑聞被迫下台,副總統阿羅約繼任總統。
❻ 菲律賓的歷史沿革
氏族制度時期
十四世紀之前,菲律賓群島上未形成國家,多以土著部落形式存在。據《吳時外國記》記載,最早到達菲律賓群島的國家力量,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東吳。
公元226年,東吳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東南亞,抵達過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島等地,也曾到過今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
蘇祿蘇丹國建立
1390年,蘇門答臘島移民米南加保人建立了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蘇祿蘇丹國。國境位於今菲律賓南部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西端的蘇祿群島,還有巴西蘭省、塔維塔維省中間,巴拉望島、婆羅洲北部及其他環蘇祿海周圍的群島。首都位於和樂。
1417年,蘇祿群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率領家眷一行340人組成友好使團,前往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受到明永樂皇帝朱棣的隆重接待。歸國至山東德州,東王巴都葛叭哈喇因病醫治無效,遺命留葬中國。明成祖派禮部郎中陳士啟前往祭奠,以國王禮節將扒哈剌葬於德州,並賜謚號「恭定」。安葬扒哈剌後,西王、峒王一行辭別歸國,而東王一家除長子都馬含回國嗣位外,其餘家屬包括王妃葛本寧、叭都葛蘇性,次子安都祿、三子溫哈剌等10人留德州守墓。
1450年,阿拉伯商人賽義德·艾布伯克爾在菲律賓南部建立了伊斯蘭政權。
西班牙統治時期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於地理大發現首次環球航海時抵達菲律賓群島。
1565年,宿霧島為來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所佔領,此即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的開始。菲律賓之名,乃自當代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而來。
1726年,蘇祿國王再次遣使到清廷朝貢。
1851年,西班牙侵佔和樂島,清朝與藩屬國蘇祿王國的交往中斷。
美國殖民統治時期
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6月12日菲律賓宣告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爾後西班牙戰敗,簽署「巴黎和約」,美國接收菲律賓,改由美國統治。
1935年3月24日,建立菲律賓自治邦。
菲律賓共和國時期
日軍於1942年1月2日佔領馬尼拉;4月9日攻下巴丹半島;5月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投降。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隨後,日本人成立了一個獨立准備委員會負責起草憲法。
1943年10月14日,日本佔領軍扶植勞威爾成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史稱菲律賓第二共和國(1943年—1945年),正式名稱為菲律賓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菲律賓再次淪為美國殖民地。
獨立建國時期
1946年7月4日,美國同意菲律賓獨立。菲律賓獲得完全獨立。此後,自由黨和國民黨輪流執政。
1965年,馬科斯就任二戰後第六任總統。
1971年,斐迪南·馬科斯成功連任,同年取消總統任期只有兩屆的限制;未久即宣布戒嚴,開始獨裁統治。
1986年2月7日,提前舉行總統選舉,貝尼格諾·阿基諾的夫人科拉松·阿基諾在民眾、天主教會和軍隊的支持下出任總統。
1992年,菲德爾·瓦爾德斯·拉莫斯勝選,科拉松·阿基諾和平轉移政權。
1998年5月,約瑟夫·埃斯特拉達當選總統。
2001年1月,埃斯特拉達因受賄丑聞被迫下台,副總統阿羅約夫人繼任。
2010年6月9日,自由黨總統候選人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當選菲律賓第15任總統。
2010年6月30日,菲律賓當選總統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在首都馬尼拉宣誓就職,成為菲律賓第15任總統。
2015年10月28日,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❼ 菲律賓戰役經歷了哪些歷程
日本人以對美軍機場和甲米地海軍基地的突然突擊開始戰役,於1941年12月8~9日在陸地上摧毀了一半重型轟炸機和1/3以上的戰斗機。駐扎在菲律賓南部基地的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擺脫了敵軍的打擊。
日軍奪取了制空權,並借呂宋地區幾乎沒有艦隊兵力之機,自12月10日起開始派先遣部隊上陸,1941年12月22日派第14軍主力上陸。1942年1月2日,日本人攻佔了馬尼拉。戰役的主要目的業已達到。日軍也在棉蘭老島和樂島上陸。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撤向巴丹半島,在此防守至4月9日。1942年5月7日,菲律賓戰役結束。菲律賓的喪失使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態勢急劇惡化。
❽ 菲律賓的歷史,和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兄弟,你這個問題有點大哦!歷史這個東西說多說少都說不完的。
概述一下吧。
菲律賓被西班牙殖民300年,二戰期間是日本,然後是美國的60年。2001年的CLARK附近的火山爆發,淹沒了美軍基地,逼走了美國人。
菲律賓的國父是JOSE RIZAL,這個人呢本人認為有點像是中國的魯迅吧。挺風流的,1902年被槍斃,地點就在現在馬尼拉黎薩公園(就是香港同胞被劫持的附近,大概400米距離。)此人有中國血統。
1985年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被獨裁的馬科斯統治,70年代那個時候發展是全亞洲最好的,相當的繁榮也相當的反美啊!
1985年民主主義領袖阿基諾(就是現任菲律賓總統的老爸)在下飛機時被槍殺,全國掀起反馬科斯的運動。馬科斯下令軍隊鎮壓。遊行隊伍由一群修女手拉手隔開民眾和坦克車。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又有一群小朋友手持鮮花和食物送給對面的軍人,由此令多數原服從馬科斯政府的軍人倒戈。最終馬科斯下台流亡海外直至去世。
至此後,菲律賓總統就再也沒有握過兵權。
菲律賓國家貪污相當嚴重,城市發展相對落後,貧富懸殊相當大。男女比例也很大,女的多太多了。
菲律賓的外勞眾多,多以傭人和護士為主。
菲律賓女生相對更勤勞,人民非常淳樸,特別是出了馬尼拉感受更深。
菲律賓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人民非常樂觀開朗,一年的節假日和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