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體育大學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學校簡介】 北京體育大學是全國重點高校之一,是全國「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是中國體育的最高學府,隸屬國家體育總局。學校原名中央體育學院,籌建於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學校在北京先農壇舉行開學典禮,1954年遷入現址,1956年3月14日,學校更名為北京體育學院,1993年12月11日,學校改名為北京體育大學,校慶日為11月1日。 目前,北京體育大學已成為國內體育學科、專業齊全,體育碩士、博士點最多,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科研、訓練成績顯著,聲譽遠播的全國重點學府。 中國培養體育專門人才的高等學校。1953年在北京師范大學體育系的基礎上創建於北京,原名中央體育學院,1956年改名為北京體育學院。90年代更名為北京體育大學。開始辦有兩年制專科 , 1954 年設中專科 ,並開始招收研究生。1955 年設4年制本科。1956 年設幹部訓練班、教師進修班。1957年陸續設體育系、運動系和研究生班 。1960 年設田徑、體操單科函授班。北京體育大學設有體育教育系、運動訓練系、武術系、體育生物科學系、體育管理系、研究生部和成人教育部,還附設競技體育學校和青少年業余體育學校。【發展】 50年來,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確立學科建設在學校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注重學科間的交叉、滲透與融合,形成了高層次、多規格、復合型人才培養格局。學校現有7個學院2個中等專業學校。即:研究生院、教育學院、競技體育學院、武術學院、管理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學院、成人教育學院以及附屬競技體校、附屬體育中專;共有24個教研室;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12個部委級重點學科;設有體育學博士後流動站,為國家一級學科\"體育學\"博士授予權單位,擁有體育教育訓練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人文社會學、民族傳統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公共事業管理(體育管理)、新聞學(體育新聞)、應用心理學(運動心理)、英語(國際體育)、表演(體育藝術)等10個本科專業,現有在校生近6000名,其中碩士、博士生650餘名,本科生4000餘名,留學生200餘名,競體和中專學生約1000餘名,另有成人教育學生4000餘名,全校在籍學生共9800餘名;共為國家培養高質量的體育師資、教練員、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各級各類體育專門人才3萬余名。 學校艱苦創業,加強辦學基礎設施建設,辦學條件不斷改進。近兩年來,學校累記投資近兩億元進行校園建設,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學校現擁有1座現代化的教學大樓;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 26個教學、科研、訓練實驗室; 13個附屬研究、培訓中心;16個室內訓練館;68塊室外運動場;一個藏書43萬冊的校圖書館,形成了以體育為特色的多科性藏書體系;一個我國大學出版社中唯一一家體育專業出版社,10餘年來,累計出版新書1520餘種。特別是今後幾年,國家及國家體育總局將投資十多億元在我校進行教育、訓練、科研\"三結合\"基地建設,學校基礎建設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學校始終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了一支個體素質強,群體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學校現有正副教授228名、講師264名、博士生導師40餘名、碩士生導師100餘名、國際級裁判37名、國家級裁判210名。在國際、國內學術組織機構和體育單項協會擔任重要職務的有36人,在國家二級學會任常委以上職務的有44人。在國家隊擔任主教練的有15人,有8位教師被確定為國家體育總局優秀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有4位教練員被確認為全國100名跨世紀優秀中青年教練員。 學校始終保持較高的運動技術水平,為中國體育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自1980年以來,學校培養了國際運動健將50餘人,運動健將500餘人。1980年以來,在世界大賽中獲冠軍50餘人次,亞洲大賽中獲冠軍60餘人次,刷新亞洲紀錄10餘人次,在全國正式比賽中獲冠軍600餘人次。尤其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我校自己培養的17名在校運動員、7名教練員參加7個大項13個小項的比賽。取得4金、1銀、1個團體第六名、1個第七的的優異成績;在籍學生64名奧運健兒、畢業校友8名奧運健兒,總計72人參加了第28奧運會比賽;師生、校友共有163人參加了本屆奧運會,佔中國體育代表團總人數的25.75%。 學校形成了多學科、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相結合的綜合研究優勢,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立項289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26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60項,其中國家級獎勵8項。近十年間,共引入外源性科研經費2106萬元,出版專著、譯著、教材、科普著作近千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各類論文2000餘篇。 學校一直重視與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學校先後與俄羅斯國立體育大學、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德國科隆體育學院、日本體育大學等16個國家的28所大學建立了校際關系或友好合作關系;與國際上許多體育社會團體和人士長期開展了各類交流活動。 學校先後有4人次獲得國際奧委會獎章,5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62人獲得全國體育工作榮譽獎章和運動榮譽獎章,366人獲得新中國體育開拓者榮譽稱號。學校還獲得了體育運動榮譽獎章、奧運會特殊貢獻獎等榮譽。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有時,在新的世紀里,北京體育大學將以黨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國家體育總局的領導下,乘中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之東風,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與時俱進,加快發展,加速綜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訓練、科研"三結合"基地建設,向世界一流體育大學的發展目標邁進,努力為北京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和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沒有分校區。。。。。。
Ⅱ 天津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的介紹
天津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創建於2002年。學院下設體育教育系、民族傳統體育系、公共體育教學部和教育部批準的高水平運動隊。現有體育教育、民族傳統體育兩個本科專業,2006年取得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學位授予權,並有課程與教學論(體育)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體育方向。
Ⅲ 韶關學院體育學院的學校歷史
韶關學院體育學院的前身是韶關學院體育系。學院最早的源頭是韶關師范專科學校,1958年開始招收體育專業學生。伴隨學校歷史的發展,體育學院歷經了韶關師范專科學校體育系、韶關大學體育系、韶關學院體育系等沿革 。
1989年原韶關師范專科學校體育系與原韶關大學公共體育教研室合並,組成韶關大學體育系;2000年原韶關大學體育系與原韶關教育學院公共體育教研室合並,組成韶關學院體育系,開始招收體育專業本科生,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2006年1月韶關學院體育學院成立,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在學校五十年的辦學歷史以來,我校幾代體育人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不懈努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使我校體育專業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不斷提升。迄今為止,體育學院已為社會培養了各類體育事業近5000人,許多畢業生成為我省各地社會經濟和體育事業的骨幹力量,受到社會的廣泛贊揚。
體育學院是韶關學院下屬的二級學院,成立於2006年1月。其前身可追溯到1973年創辦的韶關地區師范學校體育科和1980年成立的韶關師專體育系,歷經韶關大學體育系、韶關學院體育系的辦學歷程。
學院現設體育系、社會體育系、公共體育部和實驗中心,設有田徑、籃球、第二球類、綜合、體操、運動人體科學、社會人文等七個教研室。
Ⅳ 體育的發展史
體育發展史指的是體育運動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通過對體育活動歷史的回考察和研究,可進一步答認識體育發展和演變的客觀規律。
Ⅳ 體育學的起源與發展
體育賽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形成和演進的。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體育賽事的內容、形式、功能以及組織運營方式等都經歷了持續不斷的演化,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一、體育賽事的起源
人類的體育活動起源很早,最早的形式應該是自發的、出於生存本能需要的一種身體行為(如獵獵)。歷史記錄與考古發現的材料表明,早在公元前2700年,中國就有了徒手武術。埃及、亞述與克里特島等地也出現了弓箭、跳遠與球類運動。
早期的人類體育運動往往缺乏獨立意義,通常是作為宗教儀式的一部分而具有濃重的神秘色彩。其意義經常被提升到「符號」和「精神」層面。當代規模與影響力最大的人類體育盛會—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便是在古希臘人的宗教祭祀活動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信奉多神教的古希臘人,每逢重大祭祀日就會以唱歌、跳舞和體育競技等方式作為祭祀活動來表達對諸神的敬意。其中,最為隆重的就是對眾神之首——宙斯的祭祀。古代奧運會就直接源於這一重大宗教活動。渴望和平的古希臘各城邦之間約定,在奧運會舉辦期間能夠以神的名義進行休戰以達到短暫的和平和災難的減少。從此,對和平的追求就成為奧運會一個永恆的主題和精神內核。在奧運會發源地的古希臘,人們的體育運動觀與實踐對人類的體育活動與賽事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體育運動在這里不僅普遍受到重視,甚至被視為是一種崇高的活動。古希臘詩人荷馬的《伊利亞特》(公元前8世紀)中就曾記述阿奇里斯為了紀念在戰爭中死去的朋友巴托勒特別舉行了一場體育競賽,這是目前為止有關運動比賽最早的記載①。
二、體育賽事的萌芽——體育游戲
體育運動競賽項目最早是以「游戲」的形式出現的,具有從宗教意義上的「神聖」活動向世俗意義上的娛樂活動過渡的性質。如現代足球最早起源於我國漢代「跳鞠」游戲。現代籃球運動則是由美國體育教師詹姆士·奈史密斯於1891年發明的。當時由於冬季人們缺乏室內球類運動,奈史密斯便從工人和兒童用足球向桃子框中投球的游戲中得到啟發,設計將兩只桃籃分別釘在健身房內兩端看台的欄桿上,籃口水平向上,距地面約10英尺,以足球為比賽工具向籃內投挪足球,入籃即得1分,按得分多少來定勝負。因為這項游戲最初使用的是桃籃和球,故名「籃球」②。
三、體育比賽的傳統形式——體育競賽
以「游戲」形式出現的體育競賽活動為體育賽事的進一步演進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育競技性質的運動相比游戲形式的運動的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運動內容更完整、規范
和系統,並有了相應的嚴格評判規則。從概念上來看,體育競賽是在規則的統一規定下,採用公平合理的競賽方法,運用人體的體能、智慧及所掌握的技戰術能力,按特定的形式進行的競技活動過程。
在體育競爭活動發展的早期,賽事組織舉辦方與參與者只關注活動內容本身及其結果。
傳統的體育賽事由「參賽活動人群(包括運動員、裁判人員與組織管理人員)」競賽的空間(比賽場地)與物質條件」以及「組織管理」三個子系統構成。賽事組織者對體育競技活動范圍以外的經濟、社會、文化乃至科技等環境並不關注。這一方面受傳統社會生產力發展低下以及物質與精神生活貧乏的社會環境制約,也與體育賽事本身的影響力難以「溢出」競賽范圍有直接關系。
四、現代體育賽事及其發展特徵
無論是在世俗意義上的娛樂活動發展演變而來,還是在宗教意義上的敬神與祭祀活動基礎上形成,傳統體育賽事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非功利性」或「公共」性。這可以是在一個社區尺度,也可以是在地區、全國甚至全球(如1984年以前的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尺度。公共部門主導成為賽事舉辦與組織管理的唯一形式。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和科技等元素均已介入體育賽事的發展演變,體育競賽活動過程變得復雜起來,其內涵和外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表現出「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兩個發展向度,而且社會活動中的休閑娛樂類賽事也被納入體育賽事發展的內容。
1.體育賽事的「節慶化」(Festivalization)
Ⅵ 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的發展歷史
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成立於2011年5月,是南京體育學院與江蘇華紅集團聯合舉辦的二級學院,坐落於佔地1000畝的南京體育學院仙林校區內。2011年開始規劃建設的獨立校區坐落於南京江寧區濱江開發區內,於201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奧林匹克學院2011年開設了「運動康復與健康」、「體育產業管理」、「新聞學」、「社會體育」四個專業,在本三批次面向江蘇省招生,2012年學院新增「運動人體科學」與「表演」兩個專業,共有6個專業面向江蘇省招生。2013年學院新增「英語」、「數字媒體藝術」和「表演(空乘)」三個專業(方向)面向江蘇省招生,同時,2013年還招收社體體育指導與管理專轉本學生。2014年學院新增表演(影視藝術)專業,此外,2014年還新增招收體育產業管理和新聞學兩個專轉本專業學生。
Ⅶ 體育科學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代表什麼
得獎7266位粉絲
兔子十分可愛,長長的耳朵,一雙紅寶石似的大眼睛下,一隻微微翕動的小鼻子,加上小巧的三半嘴,雪白的皮毛,遠遠望去,就像一團鑲嵌著紅寶石的絨球,可愛的像個小天使.
Ⅷ 浙江體育科學的歷史沿革
。曾用刊名:浙江體育研究
Ⅸ 天津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的歷史沿革
天津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創建於2002年。學院下設體育教育系、民族傳統體育系、公共體育教學部和教育部批準的高水平運動隊。現有體育教育、民族傳統體育兩個本科專業,2006年取得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學位授予權,並有課程與教學論(體育)和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體育方向。曾5次榮獲全國大運會「校長杯」,並被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先進單位」,多次榮獲「天津市學校體育先進單位」、優秀運動隊、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Ⅹ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的歷史沿革
草創奠基(1951年—1953年)
山西大學體育系創立於1951年,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的十六個體育系科之一。解放初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山西省教育廳決定由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創辦包括體育、數學、化學在內的6個專修科。為解決當時山西省中學師資嚴重缺乏的狀況,規定專修科的師資問題由校方解決,生源由各地市推薦保送,學制暫定為二年制,辦學經費由教育廳下撥專款。學校根據省政府的決定,積極開使了籌建工作。體育專修科的籌建工作雖然十分艱難,但仍於1951年10月新生入校開始上課。上課教室和學生宿舍借用了原工農速成中學的校舍和太原市杏花嶺體育運動場。一年後體育科列入全國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計劃。教學逐步走上正軌。
探索前進(1953年—1957年)
1953年,在山西高校院系調整中,山西大學文、理兩院合並改稱山西師范學院,醫、工兩院獨立建院成為太原工學院和山西醫學院。體育科歸屬於山西師范學院。在發展的過程中,修訂了教學計劃,建立和健全了教學組織,先後成立理論、田徑、球類、體操、公共體育5個教研室,武術暫歸體操教研室。應當說,這一段體育科雖然也受到「蘇聯模式」的影響,但他的發展是比較快的。
曲折求變(1957年—1966年)
1958年,為了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體育科改設為體育系,學制由二年制專科改為四年制本科,招生人數也有所增加。同年體育系黨總支成立,通過大力加強師生政治思想工作,為體育系繼續前進奠定了較為扎實的基礎。但後來由於「大躍進」思潮的影響,體育系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冒進思想的沖擊,提出了一些違背教育規律的口號和措施。1961年在教育部《高教六十條》的精神推動下,體育系根據學院的教學改革思想,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恢復充實教學組織,建立聽課制度,使用全國通用教材,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等。同年,由於山西高校的再次調整,山西師范大學與1959年成立的新山大合並,恢復了山西大學校名,體育系則被並入山西體育學院。1962年,山西體育學院停辦,體育系又回歸山西大學。次年,體育系遷回山西大學校園。之後,體育系又建立了解剖、生理和運動保健三個實驗室和圖書資料室。在教學上則強調了思想性、科學性、系統性和邏輯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各種規章制度也逐漸完善。1964年,「四清」運動開始。由於極左思想的影響,體育系和其他教學單位一樣,教學秩序再次受到沖擊,許多工作因此而停滯不前。
十年文革(1966年—1976年)
1966年,我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校系兩級黨組織和教學系統都陷入了癱瘓狀態,教學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實驗儀器幾乎丟失殆盡。1972年,全國各個高校相繼恢復招生。體育系在停止招生的六年後,開始接收三年制的「工農兵」學員。這一時期教師學生工作和學習熱情較高,教學秩序開始恢復。1975年,由於受「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的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再次受到破壞,教學質量嚴重滑坡。一年後,隨著「四人幫」被粉碎,「十年文革」宣告結束。體育系和學校的其他系科一樣,都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新的轉機(1977年—1987年)
1977年,「十年文革」結束後的第一年,我們國家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同年11月人民日報發表了《教育戰線的一場大論戰—批判「四人幫」炮製的「兩個估計」的錯誤觀念,大大鼓舞和激發了全系師生教學和科研的積極性。1978年3月,體育系迎來了第一批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後的本科生108人。從此,體育系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1978年12月,校黨委根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必須迅速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上來,努力把山西大學辦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社會主義大學。體育系黨總支也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強了黨對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領導。體育系成立了學術領導小組,對教學秩序進行了包括修訂教學計劃、恢復教研室的教學研究活動等在內全方位整頓。1980年,在穩定完善教學計劃的同時,提出了注重基礎、擴大選修和強調能力培養的本科辦學思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系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有了比較快的發展。許多教師參加了全國或省市一級的學術團體,還有一些教師參加了全國體育專業,如體育理論、體育史、人體解剖和運動醫學等教材和大綱的編寫工作;與此同時,體育系還先後承擔了排球、體育統計和武術等全國性的高校體育教師進修班的培訓工作,學員涉及全國性28個省市和自治區。此外,這一時期還招收了體育理論、武術、田徑、籃球、排球和足球方面研究生。1982年,公共體育教研室從體育系分出,成為獨立的教學單位。體育系從77級畢業生經過考試擇優留用14人充實了教師隊伍。並先後送這些青年教師外出進修學習,科目涉及運動生理、體育保健、體育統計、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田徑、藝術體操和游泳等。之後,這些青年教師都成為體育系的教學骨幹。1985年,受教育部體衛藝司的委託,山大體育系承辦了全國體育系主任會議,體育系成為全國體育教育專業5個試點單位之一。為此,體育系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和招生錄取分數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修訂。體育系由原來注重運動技術的辦學思路逐步走向運動技術和理論知識並重的發展軌道。同年,成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所。與此同時,體育系實驗室的硬體和軟體設施都較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初步形成人體解剖、人體生理、體育保健、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人體機能評定、康復醫學和肌電圖8個功能不同的綜合性實驗室,基本滿足了教學和科研的需求,並為日後體育系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客觀基礎。
改革發展(1987年—1995年)
進入80年代中期,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越來越大,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為了跟上改革的步伐,也為了尋找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最佳的發展模式,體育系進行了一系列嘗試性的改革工作,從加強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提高教學質量入手,根據國家教委關於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修訂的精神,加強了理論課的建設,使理論課與術科的比例接近於1:1的水平,並積極籌備和實施碩士學位點的申報工作。經過細致入微的准備和堅持不懈的努力,1995年,經教育部學位委員會批准,體育教育訓練學成為體育系建系以來第一個擁有碩士學位審批權的研究生專業。從而為體育學院以後的分層次培育人才和學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繼往開來(1995年—)
1996年學校批准體育系建院。這一時期,體育學院一方面根據教育部「九七」體育教育專業的新課程方案精神,進行了教學計劃的修訂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積極擴大辦學范圍增加辦學層次。1998年和2000年,在一個碩士點的基礎上分別又新增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兩個碩士學位點,並且在1998年新增加了運動訓練和社會體育兩個本科專業。這一時期,學院主要在教學管理、科學研究、教師隊伍、對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3年獲得體育教育訓練學博士學位和民族傳統體育碩士學位授於權。至此,學院已擁有一個博士點、四個碩士點和三個本科專業,學科建設突飛猛進。2002年學校投資100多萬元對實驗室進行了擴建,學院已建成生理、解剖等13個實驗室。新修的兩個標准田徑場和四個教學館,幾十塊室外教學場地保證了的教學所需。我院現有田徑、健美操、藝術體操、足球、籃球、排球、武術、游泳8支代表隊。已培養出國際級健將6名、國家級健將28名、一級運動員168名。1999年獲得了「全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基功技能大賽」第一名,被山西省教委表彰為「教學先進單位」。2000年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團體總分第八名,捧得「校長杯」。
2004年學校決定將公共體育教學部和場館中心並入體育學院。學院現設體育系、運動系、社會體育系、公共體育教學部和研究生部、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所。學院現有教職工9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導師3名,碩士生導師14名;國家級裁判13名。
體育學院五十年發展歷程中滲透著幾代體院人的心血和汗水。回顧昨日,凝望今天,展望未來,我們將一如既往奮勇前進,再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