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武夷山茶的文化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武夷岩茶最早被人稱頌,可追溯到南朝時期(公元479-502年),而最早的文字記載專見之於唐朝元和屬年間(公元806-820年)。
不過要形成茶文化,要到北宋時期。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縣正式建縣,武夷山逐步走向興盛,文人墨客,達官顯宦,釋家羽士紛至沓來,名聲日高,武夷漸脫」北苑」之統稱而獨步傲立於茶壇,加之詩人的吟詠,武夷岩茶的名氣大盛。民國《崇安縣新志》載:」宋時范仲淹,歐陽修,梅聖俞,蘇軾,蔡襄,丁謂,劉子翚,朱熹等從而張之,武夷茶遂馳名天下。」蘇軾在詠茶詩中寫道:」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貳』 武夷水仙茶的文化歷史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清道光年間。
水仙茶是閩北烏龍茶中兩個著名品種之一,品質別具一格。「水仙茶質美而味厚」,「果奇香為諸茶冠」。
水仙茶樹品種適制烏龍茶,但因產地不同,命名也有不同。
閩北產區用南雅水仙,按閩北烏龍茶採制技術製成,稱閩北水仙。
武夷山所種的水仙種,約在清道光年間傳入,其成茶稱水仙或武夷水仙。
閩北水仙所用的水仙種,發源於建陽市小湖鄉大湖村的嚴義山祝仙洞。1939 年張天福教授《水仙母樹志》載:「清道光間,有泉州人蘇姓者,業農,寄居大湖。一日往對岸嚴義山砍柴,途經桃子崗祝仙洞下,見樹一,花白,類茶而彌大,挖回植於宅旁。經年采葉試以制烏龍茶法制之,竟香洌甘美,命名曰祝仙。」當地「祝」與「水」諧音,漸化為「水仙」今名。
1929 年《建甌縣志》也載:「查水仙茶出禾義里,大湖之大坪山,其地有嚴義山,冊上有祝仙洞。」「甌寧縣之大湖別有葉粗長名水仙者,以味似水仙花香,故名。」可知水仙茶栽培歷史在一百七十年以上。
『叄』 福建武夷山的建造年代,歷史背景和建築形式
從歷史和科學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價值,不僅能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而且與理學思想文明有著直接的、實質性的聯系,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第3、5標准。大自然賜予了武夷山獨特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了歷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將在山中或游覽、或隱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後繼,你來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們的性情,啟迪了人們的智慧,人類的活動傳播,發展了武夷山,為自然山水增輝添彩。[29] 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駐足在九曲溪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有高懸崖壁數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處;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鴻儒大雅的書院遺址35處;有堪稱為中國古書法藝術寶庫的歷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鄉民保護武夷山水和動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宮觀寺廟及遺址60餘處。[30]
古閩族文化架壑船棺,距今3750餘年,是國內外發現的懸棺遺址中年代最早;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徵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以及佔地48萬平方米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 在武夷山東部絕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橋板是古先民喪葬遺存,距今30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殘片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棉紡織品實物。武夷架壑船棺是現今國內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懸棺。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學家認為是懸棺葬俗的發祥地,其實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極為珍貴資料。古漢城遺址武夷山漢城遺址是座2200多年前的「現代化」城市 ,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全國唯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漢代王城遺址。遺址面積佔地48萬平方米的漢城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研究價值。它是中國長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漢代古城址,在創建選址、建築手法和風格上獨具一格,是中國古代南方城市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現已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如日用陶器、陶制建築材料、文字瓦當、鐵器青銅器等,分別代表當時先進的生產力,體現了中國文明的最高水平,為研究漢代閩越族盛衰及江南經濟文化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3年12月20日,武夷山漢城遺址入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道教洞天教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錦綉河山之勝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武夷宮 武夷宮 武夷宮又名會仙觀、沖佑觀、萬年宮,坐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臨九曲溪口,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據《武夷山志》記載:武夷宮始建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武夷宮初建時,並不在今址上,而是築屋於一曲的洲渚上,稱天寶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為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才移建今址,名「會仙觀」。會仙觀建成後,歷代篤信仙家的封建統治者,都不惜花費重金,多次修葺、擴建這座宮殿,改名「仲佑觀」。南宋詞人辛棄疾、詩人陸游、理學家劉子軍、朱熹等都主管過沖佑觀。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觀為宮,稱「萬年宮」。明正統四年(1439年),觀毀於兵燹。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年),雖經官府多次撥款修葺,都未能恢復舊觀。嘉靖四年(1525年),觀又遭火焚,次年創復。即為的武夷宮。年代悠久的武夷宮,雖歷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經不住數次火焚和兵燹,後僅留下幾間空房。2006到2008年這幾年間,在旅遊、文化部門支持下,武夷宮主殿又重新修復,庭院里的兩株桂樹,則是宋代遺存下來的,是800—900年的古樹。全面恢復武夷宮的計劃將逐步進行。這座千古名觀必將重現昔日的雄姿。請採納『肆』 有關武夷山的人文意境
武夷山市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徵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以及佔地48萬m2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武夷山與朱子理學有首不可分割的聯系。朱子理學在武夷山孕育、形成、發展。朱熹從14歲到武夷山,直到71歲去逝,在武夷山從學、著述、授徒、生活50餘年。朱子理學在這里萌芽、成熟、傳播。朱熹在武夷山創辦的<<武夷精舍>>等書院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書院,直接在武夷山受業於朱熹的學者達200多人,許多成為著名理學家,形成有影響的理學學派。
『伍』 武夷山有哪些歷史事件
武夷山位於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相傳唐堯時代的長壽老翁彭祖隱於此山,生有二子,長曰「武」,次曰「夷」,二人開山挖河,疏干洪水,後人為紀念他們,就把此山稱為「武夷山」。也傳,此地為古代閩越族,其首領名武夷君,此山為古越人的棲息之地而得名。
武夷山集山嶽、河川風景於一身,儒、佛、道三教並存,在山與水的緊密結合、人文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上達到絕妙的境界。
武夷山擁有獨特、寶貴的自然遺產價值,符合世界自然遺產第3、4條標准:
1、武夷山是代表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
2、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是尚存的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
(1)豐富的植物種質資源,已知的植物有3728種;(2)珍稀、物有野生動物的基因庫,已知的動物種類有5110種;(3)世界著名的模式標本產地,現已發現或採集的野生動植物模式標本近1000種。
3、武夷山具有獨特、稀有、絕妙的自然景觀,屬罕見的自然美地帶,是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代表。
(1)武夷山九曲溪自然風光獨樹一幟;(2)九曲溪風光是山與水完美結合的典範;(3)武夷山九曲溪是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突出代表。
武夷山從歷史和科學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不僅能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而且與理學思想文化有著直接的、實質性的聯系,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第3、5條標准:
1、武夷山的"古閩族"、"閩越族"文化遺存是業已消逝的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徵的主要有距今3800多年的"架壑船棺"、"虹橋板"以及距今2000多年、佔地48萬㎡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
2、武夷山是朱子理學的搖籃,是世界研究朱子理學乃至東方文化的基地。朱子理學曾被欽定為官方的正統哲學思想,構成中國宋代至清代(13世紀至20世紀)700餘年間一直處於統治地位的思想理論,影響遠及東亞、東南亞和歐美諸國。一代理學巨儒朱熹在武夷山結廬講學,生活長達40多年,開創了一代理學之先河。
武夷山終被竹篙撐醒,開始與世界相約。1979年自然保護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5個重點自然保護區之一;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與生物圈;1992年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列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區;199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國家旅遊度假區;1993年9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國家一類航空口岸;1999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999年10月被中央文明辦、國家建設部、旅遊局授予全國第二批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山列入「世遺」的區域總面積達999.75平方公里,是目前全國面積最大的世界遺產地,是我國第四個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的單位,成為全世界22個雙重遺產地之一;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AAAA景區;2003年被國土資源局等部委授予中華十大名山;2005年被國家文明委、旅遊局、建設局授予十佳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6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5A景區。
『陸』 關於武夷山的資料和傳說
武夷山遺產地處中國福建省的西北部,江西省東部,位於福建與江西的交界處。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通用福建贛語、閩北方言和國語。根據區內資源的不同特徵,將全區劃分為西部生物多樣性、中部九曲溪生態、東部自然與文化景觀以及城村閩越王城遺址等4個保護區。核心面積63575公頃,核心次面積36400公頃,同時劃定了外圍保護地帶--緩沖區,面積27888公頃。
武夷山三國時別名:正平山。 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分布著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東部山與水完美結合,人文與自然有機相融,以秀水、奇峰、幽 武夷山玉女峰
谷、險壑等諸多美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而享有盛譽;中部是聯系東西部並涵養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區域。 鑒於武夷山有上述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自然與文化資源,中國政府推薦武夷山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武夷山於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武夷山」的傳說1.武夷山: 傳說堯舜時期這里是一片荒蕪之地,更沒有什麼武夷山這個名字了。後來彭祖一家人來到了這里居住,當時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彭祖兒子彭武和彭夷,在此開山挖河,疏通洪水。從而涌現出這一片美景勝地,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他們挖的河就是九曲溪,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就把這一帶的山峰取名為武夷山,並在九曲溪匯入崇陽溪的地方,建造了武夷宮。玉女峰,大王峰,鐵板嶂:傳說天上有位仙女,喜愛人間的美景,來到了武夷山,便迷上了這里的風光,捨不得離開了!臨溪梳洗,含情顧盼。玉女峰下有一處深潭,名為浴香潭,傳說是仙女沐浴的地方,峰側有一處岩石,你們看看就是那處刻有「鏡台」二字的岩石,是仙女梳頭的地方,叫妝鏡台。和仙女相愛的大王也跟隨來了。誰知妒忌他們的鐵板鬼,不懷好意,暗暗向玉皇告密。玉皇一怒之下,說他們私自下凡相愛,有違天條,便將他們變成了兩座山峰,就是現在的玉女峰和大玉峰。鐵板鬼還不死心,自己死皮賴臉化成了一塊岩石,橫在他們的中間,叫他們近在咫尺,而沒法見面。有人說,這鐵板嶂是仙女跟前的一位貼身丫頭。她見仙女、大王變成了岩石,心痛欲絕,也離開了天廷,跑來這里,想將仙女和大王連在一起。因為她正想搬動時,給玉皇發覺了,也將她變成了一塊岩石,變成了現在的鐵板嶂,不能動了。可是,她還在為仙女、大王兩峰傳話捎信呢?2. 武夷山酒壇峰的傳說 很久以前,九曲溪畔有一位老農夫,他釀造的米酒醇美甘冽,只要酒壇一開,武夷山就三天三夜都飄逸著濃濃的酒香。種田的鄉親喝了老農夫釀造的米酒,干三百六十五天活都不勞累;趕路的喝了老農夫釀造的米酒,走九千九百里都不覺得辛苦。 人們對老農夫,從心底里喜歡,尊敬地稱他為「田父」。田父的名字,隨著他的酒香飄盪,傳遍了四面八方。 那時節,下八洞的八仙,各顯神通過了東海,遊玩了不少名山大川。這一天,聞到武夷山的酒香,暗暗稱奇。鐵拐李忍不住垂涎欲滴,對同伴嚷道:「錯過這等好酒不喝,真枉為一世神仙,我老拐可要到武夷山走一遭了。」其它仙人一聽正合心意,於是,有的打扮成販茶商客,有的打扮成雲游道士,一齊尋到九曲溪畔田父家裡來喝酒。 田父象往常一樣,舀出自己的美酒,熱情款待這些客人。八仙喝了田父的美酒,連聲稱好,贊不絕口。他們雖然嘗過仙家玉液,也嘗過人間佳釀,卻從來沒有喝過武夷山農家如此香濃味美的米酒,真是上品。 打這以後,八仙就不願到別的地方遊山玩水了。尤其是鐵拐李,自喝過田父的米酒以後,可算找到「親家」了,天天柱著拐杖,一瘸一瘸,到田父家買酒喝,喝完還要裝一葫帶走。日子久了,倒和田父交上了朋友。 那天,鐵拐李在田父家喝酒,三杯落肚,面泛紅光,晃著腦袋問田父:「你怎麼能釀造出如此奇妙的上等美酒呢?」 田父指著遠處的丹山回答:「這酒是武夷山下良田裡長出的稻米釀造的。」 鐵拐李點點頭:「還有呢?」 田父指著門前的碧水回答:「這酒是取九曲溪里的甜美溪水釀造的。」 鐵拐李又點點頭:「還有呢?」 田父指著桌旁酒壇回答:「這酒是用遇林窯燒制的瓷壇釀造的。」 鐵拐李眼睛亮了,興奮地叫起來:「好啊!這三件都是武夷山的奇珍,難怪你能釀出這么絕好的美酒!」他連連誇贊田父,高興地手舞足蹈,竟忘記了還要和其它七仙一道去赴瑤池的蟠桃宴會呢! 等七仙找到田父家中,拉走鐵拐李,趕到瑤池的時候,蟠桃宴會已經開始了。只見一排排桌面上,擺著老大老大的仙桃,一位位客人面前,斟滿了噴香噴香的仙酒。眾仙雲集,杯觥交錯,好一派熱鬧景象。那鐵拐李趕忙坐入席中,舉杯便喝,酒剛入口,卻「哇」一聲吐出來,筵席上的眾仙都看懵了。 王母見了覺得奇怪,便問八仙。鐵拐李是個直性子的人,搶先答道:「你這瑤池瓊釀算什麼酒,還不如武夷山田父家的米酒好喝!」 正在這時,從武夷山飄來一陣酒香,縈繞在瑤池之上,宴會上眾仙聞到,饞涎欲滴,那王母也禁不住直咂嘴巴,責備釀酒大仙,竟不如人間的一個農夫。釀酒大仙羞紅了臉,半天說不出話來。 鐵拐李眼睛眨眨,對王母說:他願與釀酒大仙一同去向田父買回一壇米酒,讓眾仙也嘗嘗人間佳釀,享享口福。王母這才轉怒為喜,吩咐二人快去快回。 二仙人飄然來到田父家中,鐵拐李一五一十說明來意。田父聽說仙人要喝凡酒,心裡也樂了。 田父說:「行,我送你一壇米酒就是了。」 二仙大喜,鐵拐李連聲稱謝,釀酒大仙抱起田父送的一壇美酒,辭別田父,急著趕回瑤池。 那鐵拐李腿腳不方便,又這樣來回奔波,累得夠嗆。半路上,他只好叫釀酒大仙把酒先送回去,自己慢慢地走,但他再三交代:「這酒好,你千萬要給我留幾碗!」釀酒大仙一口答應,抱著酒壇先走了。 王母見了武夷山田父的米酒,一嘗果然美極了,真是名不虛傳,非常高興,命釀酒大仙斟給席上的眾仙品嘗。釀酒大仙只顧給大家斟酒,忘記了鐵拐李的交代,等鐵拐李到了,酒壇里的酒已經不多了。 鐵拐李回來,累得氣喘吁吁,早想喝上幾碗米酒解乏,一看他的酒碗空空的,再看釀酒大仙抱著酒壇給眾仙斟酒的樣子,知道壇里沒剩多少酒了,頓時怒從心起,火冒三丈,舉起拐杖就打釀酒大仙。釀酒大仙慌忙躲閃,只聽「當啷」一聲,人沒打到,倒打中了田父的酒壇。釀酒大仙抱不住,手一松,酒壇骨碌碌滾出瑤池,落到人間。 真是巧,那酒壇不偏不倚,竟落到武夷山五曲南岸的山中。只是被鐵拐李打裂了一道口子,剩下的米酒從裂縫涓涓流入九曲溪。 後來這只酒壇化成了武夷山的一座奇峰,象根擎天柱,也象個石壇子,壯觀極了。人們便叫它天柱峰,知道它的來歷的人,都稱它為酒壇峰。 人們說,那酒壇里剩下的米酒,至今還日夜向九曲溪流淌,那酒香便也飄逸不盡。因此,用九曲溪水造的佳釀,美味芬芳,大家給它取了一個很美的名字「武夷流香」。
『柒』 武夷山有哪些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
武夷山的自然風光獨樹一幟,奇峰若雕、碧水如畫,山依溪而列、水隨山而轉,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妙趣橫生,風韻萬千。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稱於世。
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襯著清澈的河水,構成一幅奇妙秀美的傑出景觀。武夷山除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外,更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山。這里擁有一系列優秀的考古遺址和遺跡,包括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漢城遺址、大量的寺廟和與公元11世紀產生的朱子理學相關的書院遺址,這里也是中國古代朱子理學的搖籃。武夷山還是中國東南部最負盛名的生物保護區,也是許多古代孑遺植物的避難所,其中許多生物為中國所特有。全長500多千米,總面積近1000平方千米的武夷山,位於福建省西北的崇安縣境內,處在福建與江西省交界處。最高峰黃崗山,海拔2118米。黃崗山位於閩贛邊界,為華東六省一市最高峰,被譽為「華東屋脊」。
山巔是一塊約一平方千米的平坦草甸,看不到一棵樹木,生長的野草一尺多厚,松軟如毯。站在這「華東屋脊」上眺望四野,遠處的峰巒似島嶼般隱沒在縹緲的雲海之中,白雲似輕紗般在山峰之間飄來拂去,茫茫滄海,盡收眼底。「尺步凌絕頂,極目無纖煙」,這里是登高望遠的絕妙境地。秋末冬初漫山遍野開滿了黃花,甚是好看。
武夷山中最為奇特的風光可以說是九曲溪,一般山多由雜石砂土而成,山水分離,可徒步直登,而九曲溪諸峰則由紅色峰石生成,水繞山腳,既可上山步行,又可下山泛舟。遊人隨心所欲,這就是九曲溪的獨到之處。雄踞九曲溪口的是天柱峰,又稱大王峰,為武夷山36峰之首,素有「仙壑王」之稱。
天柱峰是進入武夷山風景區的第一峰。天柱峰南麓有座武夷宮,據說是漢武帝遣使節祭祀武夷君之處。在南麓壁下,有一條岩壁陡峭的裂隙蹬道,寬僅尺余,可登大王峰之巔。峰腰有張仙岩,相傳是漢代張垓坐化之處,也是武夷山三大險徑之一。峰頂有一裂縫,寬約1米多,深不見底,投下一石,只聽得嗡嗡鳴響,片刻方息。相傳這是宋代朝廷祭祀使者投送「金龍玉簡」的地方,故名投龍洞。位於五曲溪北岸的隱屏峰,是一壁方正平削的基石,玉壁千仞,伸入半空,岩頂林木青翠,四壁反削而入,直下平地,就像一個依天而立的翠屏,隱藏在平林洲深處,故名隱屏峰。峰的半腰,有一個寬大的岩洞,這就是光天洞。洞內岩石排列成八卦的陣勢。洞後山岩形若頭佗,名為羅漢岩。岩右又有一洞,叫羅漢洞。峰下有紫陽書院,為南宋倫理學家朱熹於宋淳熙十年(1183年)辭官來此所建精舍,收徒講學有十年之久,因朱熹別名紫陽,故書院取名紫陽書院。明正統年間,改為「朱公祠」,現僅存部分建築。位於隱屏峰之後的天游峰,頂有天游觀、妙高台、胡麻澗等景緻。天游峰內塑有武夷君、彭武和彭夷的坐像。妙高台上長有一株罕見的南園相思樹,每當秋風送爽,晶瑩玲瓏的紅豆撒落台上,成為有情人的心愛之物。在天游峰的東壁有一山澗,澗水蜿蜒南來,在妙高台西面飛湍而下,形成雪花泉瀑布的奇景。天游峰下則是一座巨大岩壁,高500餘米,寬1000餘米,闊大平整,是武夷山風景區中最大的岩石。如遇夕陽照壁,則見岩壁條理分明,形如仙人曬布,故名「曬布岩」。位於武夷山風景區南部的一線天又名靈岩,有武夷山最奇特的岩洞,分布著靈岩洞、風洞和伏羲洞三洞。伏羲洞內常可見到稀有的哺乳動物白蝙蝠。風洞在三洞當中更為奇特,洞口石壁上鐫有「風洞」二字,為宋代徐自強所書。相傳古時靈岩洞穴中有巨蟒,在洞中吐氣傷人,後被一位葛姓仙人驅動六戊之神,封住了蛇妖所吐之毒氣,除去了蛇妖,故此洞又名葛仙洞。著名的虎嘯岩位於二曲溪南,四壁陡峭,雄踞一方,虎嘯岩半壁有一巨洞,山風穿過洞口,發出如虎嘯般的吼聲,故名虎嘯岩。岩壁上鐫有清康熙年間崇安縣令王梓手書「虎溪靈洞」四字。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泉聲和尚重入武夷山尋勝,看中泉石天趣的虎嘯岩,遂在虎嘯庵的舊址上建起天成禪院,還在此指點出白蓮渡、集雲吳、坡仙蒂、普門兜、法兩懸河、語八泉、不浪舟和賓羲洞等八景。二曲溪岸有一座突兀的山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這座山便是玉女峰。這樣一處美景,激發了人們無限的想像。如今玉女峰已成為武夷山的象徵。
武夷山一景
『捌』 武夷山有怎樣的歷史文化遺存
武夷山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版的偏居我國一隅的權「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
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徵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船棺葬屬於我國南方古代一些少數民族的葬俗。因以船形棺為葬具,故名。
船棺葬分露天葬和土葬兩種。船棺露天葬流行於東南部古越人所在地,主要是福建及江西的武夷山區。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是獨木舟形,史稱「架壑船棺」、「仙船」、「舟船」等,曾流行於商周至西漢年間。
在武夷山東部絕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橋板距今38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殘片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棉紡織品實物。武夷架壑船棺是國內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懸棺。因而,武夷山被認為是懸棺葬俗的發祥地,其實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極為珍貴資料。
尤其是在3000多年前,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武夷山的先民們又是怎樣把一具具船棺吊上懸崖絕壁間的洞穴里進行安葬,多少年來一直是個謎。
『玖』 武夷山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古閩族文化
架壑船棺,距今3750餘年,是國內外發現的懸棺遺址中年代最早;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徵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以及佔地48萬平方米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
在武夷山東部絕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橋板是古先民喪葬遺存,距今30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殘片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棉紡織品實物。武夷架壑船棺是現今國內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懸棺。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學家認為是懸棺葬俗的發祥地,其實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極為珍貴資料。
古漢城遺址
武夷山漢城遺址是座2200多年前的「現代化」城市
,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全國唯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漢代王城遺址。遺址面積佔地48萬平方米的漢城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研究價值。它是中國長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漢代古城址,在創建選址、建築手法和風格上獨具一格,是中國古代南方城市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現已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如日用陶器、陶制建築材料、文字瓦當、鐵器青銅器等,分別代表當時先進的生產力,體現了中國文明的最高水平,為研究漢代閩越族盛衰及江南經濟文化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3年12月20日,武夷山漢城遺址入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道教洞天
教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錦綉河山之勝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武夷宮
武夷宮又名會仙觀、沖佑觀、萬年宮,坐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臨九曲溪口,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