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歷史

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3 11:09:46

① 暨南大學圖書館的歷史沿革

暨南學堂,1906年創建於南京,暨南學堂。
1927年遷至上海,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是年秋始建暨南大學圖書館,時稱「洪年圖書館」,由鄭洪年校長捐資興建,留法學者張天方博士為第一任館長。
此後,圖書館隨著暨南大學幾經波折,多次停辦,直至1978年國務院決定復辦暨南大學,圖書館才得以重建,並逐步發展成為具有華僑特色的綜合性大學圖書館。

② 浙江大學圖書館的歷史沿革

浙江大學圖書館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圖書館之一,其前身是始建於1897年的求是書院藏書樓。
1998年9月,原浙江大學與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合並,四校圖書館也相應合並為新的浙江大學圖書館。
2009年1月,浙江大學圖書館、網路與信息中心兩大機構合並成立為浙江大學圖書與信息中心。

③ 武漢大學圖書館的歷史沿革

1893 年——湖北自強學堂圖書室
1928 年——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
1935 年——獅子山頂圖書館建成(現武漢大學老圖書館)
1985 年——現圖書館大樓建成
2000.8 ——原武漢大學圖書館、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圖書館、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圖書館、湖北醫科大學圖書館合並組成新武漢大學圖書館

④ 西北大學圖書館的歷史沿革

始建於1902年的陝西大學堂藏書樓,是西北大學圖書館的源起,也是我國最早的現代新型圖書館之一。西北大學圖書館歷經初創、發展、跌宕浮沉、易名更址、創新發展幾個階段。
1950年正式定名為西北大學圖書館。其歷史沿革為:陝西大學堂藏書樓(1902.5)→國立西北大學圖書部(1925.10)→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圖書組(1937.9)→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圖書組(1938.4)→國立西北大學圖書組(1939.8)→國立西北大學圖書館(1940.12)→西北大學圖書館(1950.12)。

⑤ 長安大學圖書館的發展歷史

圖書館現代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已具備了18T的數據貯存容量,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計算機網路及辦公管理設備不斷更新,形成了多學科的網路化文獻信息服務體系,各校區圖書館之間具備了同步借閱、異地借閱與信息查詢等多項功能,並且通過與Dialog聯機,圖書館具備了文獻信息的國際聯機檢索功能。
圖書館通過完善服務方式和手段,提高了服務水平和服務層次,在為讀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書目查詢、文獻借閱等傳統服務項目的同時,重視特色服務建設,積極開發文獻信息資源,開展了數據光碟檢索、專業資料庫網上檢索、網上信息資源導航,文獻傳遞、信息檢索培訓等信息服務項目。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科技成果查新、立項查新、新產品開發查新和科研課題檢索、文獻查收查引等多項服務。

⑥ 天津大學圖書館的歷史沿革

天津大學圖書館的前身為北洋大學圖書館,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隨學校同時成立,為全國大學圖書館中之最先者。其初設備組織均甚簡陋,由校中文案兼任管理員,職名為通判銜兼圖書館經理官。後聘美籍愛溫斯和東伊那任圖書館名譽管理員和圖書館主任,管理制度及目錄組織等均採用美國圖書館管理方法,直至解放後仍沿用了一段較長時期
民國以後,受時局動盪之影響,發展不大。
抗日戰起,學校淪為日軍兵營,僅有部分貴重圖書寄存於英租界外商公司,相當數量的圖書期刊流落社會,損失慘重。
1937年北洋工學院西遷入陝,與北平大學等校成立西北聯大。旋於1938年7月與北平大學工學院等校合組西北工學院,成立了西北工學院圖書館。
抗戰勝利後,1946年取回寄存圖書及收回散失書刊,恢復重建北洋大學圖書館。
解放前夕,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的護校運動中,書刊得以完整保全。
1951年9月,北洋大學圖書館與河北工學院圖書館合並成立天津大學圖書館,以西沽原館址為天津大學圖書館總館,以元緯路館址為南院分館。
1952年全館隨學校遷至七里台新址。
1956年12月,在全國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下,教育部召開了第一次高校圖書館工作會議,要求各校加強圖書館工作。天津大學貫徹了這次會議精神,加強了對圖書館工作的領導,配備得力幹部,增加經費等,與此同時籌建了規模較大的獨立館舍。
自1958年8月遷入近萬平方米的圖書館閱覽樓(現圖書館北館),天津大學圖書館有了較大的發展,規模擴大,藏書增加,建全規章制度,進行了業務改革,中外文圖書統一採用自編分類法分類編目,服務設施和服務質量都有所提高。
1966年文革開始,文革最初幾年正常業務基本上停頓,尤其是中斷了1967年至1975年部分外文期刊的訂購,其中1969年全部外文期刊停訂,致使一些重要期刊部分缺藏。幸而全部館藏書刊基本未受損失。
1969年,部分工作人員被疏散到寶坻縣賬房圈和大蘇庄,一年多後始陸續返校。1971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後,業務始逐漸恢復。
1976年天津遭遇大地震災害,館舍震裂,書架傾倒,書籍散亂。全館同志在震後修復書架、整理書刊,並在地震棚中堅持借還業務。
1981年國家教委成立了《全國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天津大學圖書館為天津市委員館。國家教委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條例》,《條例》的貫徹,促使天津大學圖書館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經費連年增長,幹部隊伍擴大,藏書急速增加,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1985年完成4570平方米專用書庫的擴建,館藏書刊得以合理布局,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
1990年總面積為 10968平方米、具有現代化水平的科學圖書館(逸夫館)建成,與同期籌建的300餘平方米建築分館先後投入使用,館舍大規模增加,擴大了開架閱覽范圍和數量,特別是利用現代化技術為教學科研服務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1993年,在多年積極開展信息服務的基礎上,跟據國家教委1992(55)文件,在天大圖書館設立了高等學校科技項目咨詢及成果查新中心天津大學工作站。
1995年5月,圖書館引進美國惠普公司HP-9000/800 G30小型機,並配置了相應的圖書館多用戶網路系統,初步實現了圖書館業務的計算機管理。
1997年211工程建設項目啟動,揭開了天大圖書館歷史的新的一頁。
在最近的幾年中,圖書館先後建成了視像閱覽室、電子閱覽室、電子檢索室、電子培訓室及視像會議廳,自行開發研製了圖書館閱覽室集成管理系統,引進了美國SIRSI公司的UNICORN集成管理系統,全面實現了圖書館業務的計算機管理。在電子資源建設方面,先後引進了《CA》、《Ei》等光碟與網路資料庫,為幫助師生更好的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在全校研究生、本科生范圍內開設了科技文獻(信息)檢索課,並在全校范圍開設了各種定期不定期的文獻資源利用講座。
21世紀是向信息邁進的時代,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具有百年歷史的天津大學圖書館正在向著多功能的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圖書館邁進。

⑦ 東南大學圖書館的歷史沿革

東南大學圖書館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圖書館之一,其前身是始建於1902 年的三江師范學堂藏書樓。1923年國立東南大學時期,獨立建館,定名為國立東南大學孟芳圖書館,該建築被稱為中國20世紀初期圖書館建築的優秀作品之一。一百多年來,圖書館先後經歷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圖書儀器部」、國立東南大學孟芳圖書館、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南京工學院圖書館等歷史發展階段, 1988年,復更名為東南大學圖書館。2000年4月南京鐵道醫學院等院校與東大合並,2007年3月九龍湖新校區圖書館建成。東南大學圖書館形成了九龍湖校區總館、四牌樓校區工學分館、丁家橋校區醫學分館的圖書館體系,整體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⑧ 《高校圖書館特色發展之路》2000字論文 謝謝~

專題:維生素維生素是維持人體健康所必須的一類營養素,本質為低分子有機化合物,它們不能在體內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難以滿足機體的需要,所以必須由食物供給。維生素的每日需要量甚少(常以毫克或微克計),它們既不是構成機體組織的原料,也不是體內供能的物質,然而在調節物質代謝、促進生長發育和維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卻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維生素在醫學上有保健和治療功效。機體長期缺少某種維生素時,可使體內物質代謝過程發生障礙,因而影響正常生長,以致發生不同的維生素缺乏症。如長期缺少維生素B1會引起腳氣病;缺乏維生素C則產生壞血病。臨床上用維生素純品或一些富含維生素的制劑來防治維生素缺乏症。專題:食品中的化學「民以食為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食品安全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由於我國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行業起步較晚,技術和法律法規都不完善,近年來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出來。例如蘇丹紅、甲醛啤酒、瘦肉精、蔬菜農葯殘留等食品安全事件屢見不鮮。另外由於人們食品安全知識匱乏,食品安全意識薄弱,諸如食用河豚魚、半熟扁豆、毒蘑菇而中毒的例子也不勝枚舉。雖然有些不安全因素並非是消費者本身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在消費食品的過程中我們擁有足夠的食品安全素養,那麼我們就能加強自我保護,從而將食品風險降到最低。在我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公民食品安全教育體系,公民主要通過電視、網路等媒體來獲取食品安全知識。而在日本和美國,食品安全教育早已經納入正規的學校教育體系,在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中都有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內容。因而在我國加強食品安全教育勢在必行。特別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必須加強對未來公民的食品安全教育。而我們分析《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就會發現新課標內容標准中含有大量的食品安全教育素材。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滲透食品安全教育是很有意義的。專題:葯品中的化學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利用它的直觀性可以向學生傳遞豐富的感性材料,對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在許多化學實驗中,相同葯品由於其不同的混合順序,可能會引起反應物用量發生變化,還可能會引起實驗現象不明顯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實驗結果。因此,化學葯品的混合不能是任意的,需要從安全、環保、操作是否方便、葯品用量、葯品性質、實驗效果等角度考慮,以確定葯品的混合順序,這一點對青年老師尤為重要。專題:核能開發和利用對於中國來說,我們不得不去選擇核電,但是我們要選擇最安全的核電,這就是中國要做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會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在追求美好的生活中就會有一定的代價,就會有一定的風險,我們盡可能使這種代價最小,盡可能使這種風險在可控的范圍之內。不久前,大亞灣啟動了全面的安全檢查,福島就像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著每一個核電站,看清各自在核安全問題上的疏漏。就是說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切實地負起了自己的責任,每一個人都心系核安全,這樣子才能保證,我們機組的安全性。福島核危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但同時也引發了人類社會對核能應用的更為嚴肅和理性地思考。其最大的啟發就是:就是在核面前人人都要保持一種敬畏的心。專題:化妝品在我們「一白遮百丑」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增白化妝品是化妝品中最多、用量最大的一類。其品種遠遠超過了其它兩類。目前有四種美白成分是公認合格的:維生素C磷酸鎂復合物;胎盤素;維生素糖苷和熊果素。應當明確的是即使合格的成分使用後的效果也不一樣,並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膚色一般是無法改變的,權威人士認為,這些經常使用的美白成分仍有許多限制,而且黑色素是肌膚自我保護的重要機制,過分干擾或者長期阻止其生長對肌膚健康不利。例如,「最有效」的美白成分「汞」,能使皮膚在短期變得白皙透明,但其代價是造成皮膚不可恢復地色素沉澱。一些美容院還可能會偷偷使用醫用淡斑成分「對苯二酚」,在缺乏醫療知識的情況下,往往造成接觸性皮膚炎,肌膚紅腫過敏,甚至由於過度漂白而導致藍灰色的色素沉澱。

⑨ 清華大學圖書館的歷史沿革

1911年建立清華學堂。1912年清華學堂改建為清華學校,正式建立了小規模的圖書室,稱清華學校圖書室。
1919年3月圖書室獨立館舍(現老館東部)落成,建築面積2114平方米,遷入新館舍的同時,更名為清華學校圖書館。
1928年學校改為國立清華大學後,圖書經費驟增,館藏逐年大量增加,館舍不敷使用,乃於1930年3月開工擴建館舍(即今老館之中部和西部),於1931年11月竣工,館舍面積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書30萬冊,閱覽座位700餘席。大學成立後,建立了圖書館委員會作為學校的常設委員會之一。同時,各院、系也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圖書室。
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著名文學家朱自清教授任圖書館委員會主席兼代圖書館主任。至抗戰前夕,館藏書刊已極為豐富,計36萬余冊。1937年七、七事變後,學校被迫南遷。
1938年4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在昆明建立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圖書館運抵昆明書刊23000餘冊。在運抵過程中,暫存重慶北碚的1萬余冊圖書遭日軍轟炸,損失慘重,僅燼餘3千餘冊。
抗日戰爭勝利後,清華大學遷回北京清華園。1946年復校時,圖書館已面目全非。抗戰期間,日軍以圖書館為外科病房,書庫為手術室及葯庫。這期間館藏損失達17萬5千餘冊。到解放前夕,館藏僅有41萬余冊。
1948年12月15日,隨著清華大學的解放,圖書館重新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1952年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清華大學由一所綜合性大學調整為工科大學,所有文、理科及一部分工程技術院、系被調整到其他院校,相關圖書資料也被調撥出去,至1958年共向外校調撥圖書18萬余冊。但所幸的是館藏的30萬冊珍貴古籍善本及甲骨文、青銅器等一批珍貴文物,在時任校長的蔣南翔指示下被保留了下來。為適應院系調整後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工程大學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圖書館對館藏結構進行調整和改造,重點採集工科類圖書。同時積極採集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以及進步文藝作品。1966年館藏已發展到135萬余冊。
十年文革中,圖書經費大大壓縮,許多珍貴書刊停購,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萬幸的是,由於全校廣大師生員工和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盡力保護,使既有館藏沒有受到大的損失。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戰線撥亂反正,迅速發展。清華大學自70年代末期開始進行學科調整,逐漸恢復理科、文科等院系,重新擴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隨著學校學科布局的調整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圖書館館藏的種類和數量也有了較大的發展,至1990年已達250萬冊(件)。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清華大學圖書館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資和國家教委撥款興建的新館落成,後被命名為逸夫館。新館由清華大學關肇業院士設計,與老館渾然一體,曾多次獲國家各類優秀建築獎。新館建成後圖書館館舍總面積達27820平方米,閱覽座位2800餘席。進入九十年代,圖書館的自動化、網路化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逐步建立起比較先進、完備的信息基礎設施。先後引進了ILIS、INNOPAC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通過網路提供館藏中外文圖書和期刊目錄的公共查詢、館內業務工作如采購、編目、期刊管理以及流通等業務均在INNOPAC管理下進行;還建立了光碟網路查詢系統,通過校園網為全校師生提供文獻信息檢索服務。自1998年以來,圖書館在繼續增加印刷型館藏的同時,大力發展電子資源,已形成了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文獻為主體,兼有人文、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文獻,包括中外文圖書、期刊和報紙合訂本、音像製品以及計算機文檔等在內的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館藏體系。至2003年底,館藏總量已經超過300萬冊(件),文摘索引類二次文獻已基本覆蓋學校現有學科,中、外文學術性全文電子期刊逾25000種。
圖書館有寬敞明亮的閱覽室16個,設置閱覽座位2000餘個,每周開放時間84小時,實行開放式借閱一體化服務,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閱讀和學習環境。圖書館為學校校園網的三個核心交換結點之一,有良好的網路應用環境。普通閱覽室配備了大量的網路埠和計算機終端,大部分公共區域都可以無線上網。讀者在這里可以很方便地查詢館藏信息、使用各類專業資料庫等。圖書館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提供網路信息服務,學校師生可以在校園網上的任意客戶端自由訪問各種資料庫資源或自行預約和續借圖書。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信息參考咨詢工作日益活躍,圖書館開設了多種信息素質教育課程,為學校師生提供各種電子資源和其他類型的培訓。實行學科館員制度,密切與各院系的聯系,針對師生教學、科研的需求主動開展服務工作。設立信息服務中心,承辦課題查新、論文咨詢、代檢代查等服務。師生還可以通過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服務從國內、外圖書館獲得本館沒有的信息資源。自1999年以來,學校又相繼建立了人文學院分館、經管學院分館、法學院分館、建築學院分館、美術學院分館等專業分館。這些分館的館藏均實現了與學校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的對接,在統一的平台上為讀者提供服務。圖書館還開展了多項數字圖書館課題研究。
緊隨著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清華大學圖書館正向著建設研究型、數字化和開放文明的現代化圖書館的目標不斷前進。

⑩ 四川大學圖書館的歷史沿革

醫學館(原華西醫科大學圖書館)
前身是創建於1910年的華西協合大學圖書館。初建時無全時工作的館員,圖書館文獻數量很少,而且多為英文書籍。圖書館第一次接受捐贈是由英國Arthington Fund資助的50英鎊。1910年購書經費100美元。 1914年,圖書遷到華美二學舍二樓。1915年大學事務所(辦公大樓)落成,圖書館即遷入事務所二樓,用房三間,初具規模。 1919年,大學行政會任命華大籌辦人之一,理事部書記,加拿大人密士倫夫人為館員,沈伯賢為助理。圖書館獲得的捐贈較多,藏書逐步得以充實。 1922年,學校行政會批准成立大學圖書會,旨在宣傳介紹近代西方文獻,以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並促使會員們更多地參與圖書館的服務工作。 1926年5月19日,由美國人賴孟德捐資15000美元修建的圖書館落成並正式使用。該館館舍總面積為3075平方米,與學校博物館共用。圖書館採用杜威十進分類法分編圖書,並建立了書名、分類、著者三套目錄。廣東羅氏好一齋捐贈私家中文藏書25000餘卷。唐棣之先生贈中文書8100餘冊,豐富了館藏。 1931,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資助學校基金30萬美元,每年息金的一部分作為購置圖書設備之用。 1933年9月23日,四川教育廳轉發了教育部關於「私立華西協合大學,應准於立案」的指令。華大圖書館得到進一步發展。由留日學者程芝軒先生任館長。1935年,華大圖書館得到教育部首筆專門圖書補助費。 1936年全校設3院 10系,圖書館得到進一步充實發展。有藏書25000餘冊,其中中文書刊7000餘冊, 外文書刊15000餘冊。在管理上,圖書館下設中文部和西文部。 抗戰期間,華大先後接納了同屬美國「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UBCC)」資助的私立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南京金陵神學院、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北京燕京大學、濟南齊魯大學、蘇州的東吳大學生物系等學校。這些學校借華大的校舍、實驗室、醫院、圖書館辦學,並由華大圖書館提供與該校讀者同等的借閱條件,圖書館先後設立了一些分館,以方便讀者。1938年在該校化學樓建成理科圖書館, 1943年在牙醫學院創建牙醫圖書分館。又於本市陝西街存仁醫院設眼耳鼻喉科圖書館及四聖祠仁濟醫院圖書分館,以及中國文化研究圖書分館。此外還為學校博物館的葛氏研究圖書館補充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當年領證讀者6542人,借出書刊 35423冊,館內閱覽315463冊,讀者253142人次。其時,華大圖書館還從美國華盛頓州及英國倫敦議會得到重要期刊的縮微膠片。由於當時交通不暢,期刊不能按時到達,因此這些科技期刊縮微片很珍貴。李約瑟博士在華西壩進行學術活動,也給華大圖書館送來縮微閱讀設備及資料,開始了四川高校圖書館最早的縮微閱讀服務。 1951年,學校更名為華西大學。1953年10月院校調整後,衛生部決定將「華西大學」改名為「四川醫學院」。圖書館收藏的文理科文獻大部分調撥給四川大學、四川省圖書館及省文史館。圖書館僅保留了華大臨床醫學分館所收藏的生物醫學方面的書刊,各分館在院校調整後撤消。至此圖書館館藏由綜合性轉為以收藏生物醫學文獻為主體的藏書結構。 1959年科技情報資料室由科研處劃歸圖書館。 1983年1月新建圖書館大樓落成。建築面積為8800平方米,書庫面積為2657平方米。閱覽室面積3398平方米,設閱覽座位900個。臨床醫學分館撤消。 1984年6月成立四川省醫學圖書情報網路,任主任館。 1985年5月14日學校經衛生部批准更名為華西醫科大學,圖書館即更名為華西醫科大學圖書館。 1993年衛生部批准在原華西醫科大學建立「衛生部醫葯衛生科技項目查新咨詢站」。 江安館,2005年建成,位於雙流縣境內,館舍面積25300平方米,由加拿大著名設計師阿穆萊德先生設計。火炬狀的外形現代而時尚,象徵著智慧之火延續不滅;淺褐色的主色調穩重而典雅,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館藏以綜合性、基礎性為特色。實行以讀者為中心的「藏、借、閱、咨一體化」的服務模式。館內安裝了上千個數字化介面,並能無線上網。
四川大學圖書館本著「讀者至上、服務第一」的宗旨,在對該校讀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亦對社會各界讀者,尤其是對西部地區的高校開放,為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文獻信息服務。

閱讀全文

與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