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學習美國文學史和英國文學史
美國文學史和英國文學史即外國文學史。
在學習外國文學時,還應該注意到學好這門課程的綜合性要求,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掌握外國文學的基本知識;
第二,提高對文學作品的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
第三,提高理論水平。
對這三方面的要求,都不能忽視。
針對以上情況,對學者提兩點建議:
第一,一定要多讀作品。
有些同學學習外國文學,只看教材不讀作品,那是肯定學不好的。我們知道,文學作品是文學史的基本材料,一個作家,一個流派,一個時代,它的文學成就和貢獻,主要體現在作品上。所以,不接觸作品,不對作品進行分析,就無法獲得感性材料,無法深刻體會教材的內容,更無法進行獨立思考,只能人雲亦雲地背教材,死記現成的概念和結論。對於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內容、藝術手法,乃至作品的歷史意義,要能全面的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分析。如果不在閱讀作品上多下功夫,就學不好外國文學。過去有些同學不習慣某些外國文學作品的思想方式和表現形式,因而不愛看,有些同學又懼怕外國文學作品多,本子厚,望而生畏便索性不看。我們認為,不習慣可以變為習慣,看多了自然就會習慣,老不看就永遠不會習慣。作品多,只要堅持看,積少可以成多。
第二,要注意學習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對外國文學的論述。
我們學習外國文學,應該以馬列主義思想作指導,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革命導師對於外國文學的論述,正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的典範,他們的意見往往言簡意賅,一語中的,具有極大的科學價值。學習這些論述既能幫助我們掌握要領,又能從中提高自己的馬列主義水平。把學習外國文學和學習馬列主義文藝論著結合起來,取得較好的效果。
❷ 誰能給我大致講講英國的文化和歷史急!!!!!!!!!!!!!!!
英國的歷史,其實可以分成四部分
1066年前,(結束標志:1066年諾曼登陸)
被稱為古英格蘭時期
著名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此人是英國歷史上唯一被冠之「大帝」頭銜的人。可見此人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
當然,這個時期,還有一群傳說人物:亞瑟王和他的十二圓桌騎士。如果你看過電影《亞瑟王》,會對這段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1066-1688年,(結束標志:1688年光榮革命)
被稱為中世紀英格蘭時期
鼎盛時期:愛德華三世和他的黑太子時代(1327-1377)。愛德華三世,一直被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優秀的國王。而他的長子也叫愛德華,史稱黑太子,則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英法百年戰爭前期和中期,英國之所以能占據壓倒性優勢,這父子倆功不可沒。而他倆一死,百年戰爭的形勢馬上倒轉,也為後來的國內三大家族的恩怨埋下了禍根(其實這三大家族表面上是英國歷史上相互承接的三個王朝,實際上也可說是一個家族的三支。)
下面就來看看家族之爭吧——英國著名的內戰:玫瑰戰爭。舊貴族蘭開斯特家族和新貴族約克家族之間的戰爭。這兩個家族都是安茹家族愛德華三世的後代,家族標志都是玫瑰,只是一紅一白區別而已。(安茹家族的標志也是花:金雀花)
至於英國革命,要劃到中世紀還是近代史,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這里權且按照史學界最傳統的1688年為標志。不過應該革命大家都應該知道得夠詳細了,這里也不嘮叨了。
1688-1914年,(結束標志:1914年一戰爆發)
被稱為近代不列顛聯合王國時期
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日不落帝國(1837-1901)。在1914年,英國的殖民地面積已達3350平方公里,統轄3.94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這相當於英國本土的137倍,本國人口的8倍多,被稱作「日不落帝國」。在19世紀中,英國的煤產量佔世界的60%,鐵產量佔世界的5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當時航行於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飄揚著米字旗,乃至整個19世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稱作「英國世紀」。
1914至今
被稱為後維多利亞的現代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時期
日不落帝國隨著英國的衰弱而逐漸瓦解,現在只空餘一個「英聯邦」,似乎還在追憶往昔的光輝。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2005-11066前英格蘭國王世系
一,撒克遜王朝(七國時代)
西元五世紀初開始,羅馬帝國在不列顛島的統治已經日漸虛弱,西日耳曼部落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以及原來生活在日德蘭半島的朱特人(也譯為裘特人)紛紛湧入不列顛島,他們在和當地羅馬人和凱爾特人(稱不列吞人,布立吞人,布列塔尼人)的戰斗中,從六世紀初起,形成了七個部落聯盟,也稱七國,他們分別是麥西亞,西撒克遜(威塞克斯,西塞克斯),南撒克遜(蘇塞克斯),東撒克遜(伊塞克斯),東盎格魯,肯特和諾森伯利亞。六世紀末,傳教士聖奧古斯丁在肯特登陸,隨後在坎特伯雷開始了傳教,以後坎特伯雷成了英格蘭宗教活動的中心。七世紀初,西撒克遜國王埃塞爾伯特漸漸強盛,一度控制了英格蘭南部的西撒克遜、南撒克遜和肯特。七世紀中葉,東撒克遜國王雷德瓦爾德在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後,在英格蘭中部地區建立了霸權,此後雷德瓦爾德幫助一個流亡王子埃德溫獲得了諾森伯利亞王位,而埃德溫通過一系列的勝利,使除了肯特以外的諸王國公認為其為王中之王,他所建立的聯盟為此後麥西亞和西塞克斯統一英格蘭奠定了基礎。諾森伯利亞王國此後領導著各地的撒克遜人同布立吞人作戰,最終獲得了對布立吞人的勝利,並統一了撒克遜人的基督教信仰世界。此後,諾森伯利亞的霸權開始衰退,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為了爭奪霸權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從731年到829年的一個世紀時間內,七國之間陷入混戰,在混戰中,麥西亞脫穎而出,至八世紀中葉,麥西亞控制了亨博河以南的所有地區,麥西亞國王奧法即位後,自稱英格蘭國王,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稱英格蘭國王的君主,我們的世系就從這位「英格蘭國王」奧法開始寫起。
1.奧法(757-796)麥西亞國王,東盎格魯國王,肯特國王,布萊特瓦達。 (布萊特瓦達Bretwalda, 是當時七國時代的稱號,可以譯成王中之王,很類似於我們春秋時代的霸主,表示是諸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老大,這個稱號不能繼承,要憑實力去爭取。)是被衛士謀殺的前麥西亞國王埃塞爾博德的堂弟。在撒克遜編年史里,說奧法和肯特在776年爆發戰爭,勝負不明,但一般認為是奧法獲得了勝利,因為785年,奧法獲得了肯特的王位。779年他在牛津打敗了西塞克斯,此後他打敗了東盎格魯,並砍了其國王的頭,794年,他獲得了東盎格魯王位。奧法還發動了多次對威爾士人的戰爭,並修建了留存至今的著名的「奧法牆」(英格蘭和威爾士之間的東長城)。奧法和歐洲的查理曼大帝是同時代的人,查理曼宮廷的編年史家寫道:「他是不列顛的光榮,對付敵人的刀劍.」 奧法去世後,麥西亞霸業中落, 霸權轉到了西塞克斯王國手裡.所以以下的世系轉入西塞克斯王國世系之中.
2.埃格伯特(802-839), 西塞克斯國王,麥西亞國王, 布萊特瓦達. 埃格伯特的身世不明,撒克遜編年史稱其父名字叫埃爾蒙德,但在當時的各國王系中找不到這個人(肯特國王也叫這個名字,但似乎死在埃格伯特出生前.) 789年,他一度被奧法以及與他結盟的西塞克斯國王貝奧提克流放到了歐洲大陸的法蘭克王國, 802年貝奧提剋死後, 埃格伯特經過和兩位伯爵的戰爭,奪取了西塞克斯王位.815年,他征服了西威爾士(英格蘭西南以埃克塞特為中心的康沃爾地區),並最終將康沃爾並入了西塞克斯,825年他擊敗麥西亞國王貝昂沃爾夫,此戰之後,伊塞克斯、肯特,東盎格魯均承認其為霸主,829年,埃格伯特徵服麥西亞,(但麥西亞很快又獲獨立)。並迫使諾森伯利亞承認了其霸權。
3.埃塞沃爾夫(839-856)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格伯特長子,曾擊敗丹麥人的入侵。855年他前去羅馬朝聖,但回國後被其長子埃塞巴爾德廢黜。
4.埃塞巴爾德(856-860)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長子。856年,迫使其父退位,其父去世後,娶了他寡居的繼母。
5.埃塞伯特(860-865)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次子,他在位期間,丹麥人洗劫了肯特和諾森伯利亞。
6.埃塞雷德一世(865-871)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埃塞沃爾夫三子。埃塞雷德一世在位期間無法有效遏制丹麥人的入侵,871年,在於丹麥人的作戰中陣亡。
7.阿爾弗雷德大帝(871-899)西塞克斯國王, 布萊特瓦達,英格蘭國王。埃塞沃爾夫四子。871年24歲的阿爾弗雷德繼其陣亡的兄長為王,當時丹麥人已經占據了東盎格魯,而肯特,諾森伯利亞和麥西亞也已相繼亡國,並已入侵至西塞克斯中心區域的溫切斯特。阿爾弗雷德初戰丹麥人遭受慘敗,阿爾弗雷德不得不以重金求和,丹麥人退回了英格蘭中部,西塞克斯贏得了5年的寶貴時間。878年,丹麥人再次入侵西塞克斯,西塞克斯陷入一片混亂,阿爾弗雷德和少數軍官不得不逃進沼澤和森林裡去打游擊。但此後運氣站到了阿爾弗雷德一邊了。同年,阿爾弗雷德在伊桑頓(今埃丁頓)展開反擊,大破丹麥人。此後他和已臣服於丹麥的麥西亞結盟,886年,收復了倫敦,並和丹麥首領定立了合約。《編年史》中說:「阿爾弗雷德大帝收復了倫敦,所有的不受丹麥人奴役的撒克遜人都站到了他的一邊。」892年丹麥人再次入侵,經過四年的苦戰,阿爾弗雷德大帝和他的兒子愛德華帶領撒克遜了擊敗了丹麥人,使其退回了不列顛島東部的丹麥法地區和歐洲大陸。擊敗丹麥人後,阿爾弗雷德大帝成為了無可爭議的全英格蘭的國王。
8.愛德華一世(899-924)英格蘭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的長子。愛德華一世是優秀的軍事統帥,在和丹麥人的作戰中戰功赫赫。918年在將丹麥人徹底趕跑後,他在麥西亞等地取消的丹麥人的法令,重新恢復了撒克遜法。他女兒嫁給了西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三世。
9.埃塞維爾德(924)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繼位16天後去世。
10.阿瑟斯坦(925-939)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被認為是英格蘭第一位正式的全國性的國王。 在位期間他擊敗了維京人和蘇格蘭人。
11.埃德蒙一世(939-946)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阿瑟斯坦同父異母的弟弟。944年他收復了被愛爾蘭的都柏林國王(維京人王國)占據的諾森伯利亞。945年他和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一世簽訂合約。946年他被闖入其聚會的賊殺死。
12.埃德里德(946-955)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子。在位期間,擊退了維金人的入侵。自阿爾弗雷德大帝開始,其子孫連續五位都是尚武的國王,打敗了不斷入侵的北歐人,使撒克遜人的統治在英格蘭全面復興。
13.埃德維(955-959)英格蘭國王。埃德蒙一世長子。他在位期間,麥西亞和諾森伯利亞的領主們擁立埃德維之弟埃德加為國王起來反叛。957年,埃德維在格羅斯特戰役中被擊敗,被迫簽訂合約,將王國以泰晤士河為界分裂,埃德維占據肯特和西塞克斯,而將北方領土交給了他弟弟。埃德維死後,埃德加重新統一了王國。
14.埃德加(959-975) 英格蘭國王. 埃德蒙一世的幼子.被稱為「和平的」埃德加。埃德加統治時期。英格蘭行政機構趨於完善。他劃分了各郡,每郡有郡守,直接對國王負責,在郡下面設區,區下面是市。從郡、區到市有一套嚴密的司法系統維持治安,稅收制度也得到恢復,英國文學也開始萌芽,英語開始發展成為書面語言。埃德加的制度和西歐的領主制度完全不同,是一套相當先進的維護君主制統治的制度,雖然埃德加死後君主制度不幸衰弱,但他設立的組織機構和英格蘭文化卻已根深蒂固,此後丹麥人和諾曼人的王朝均無法加以改變。 埃德加的行政組織制度,保證了此後英格蘭避免了類似於歐洲大陸國家那樣領主割據局面的出現。973年,埃德加在巴斯舉行了加冕典禮,從而奠定了日後加冕的程序,而這次加冕標志著英格蘭王國的徹底統一。
15.愛德華二世(975-978)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為「殉教者」, 978年被無神論者信徒所謀殺. 1001年被封為聖徒,稱「聖愛德華」。
16.埃塞雷德二世(978-1013, 1014-1016)英格蘭國王。埃德加之子。也稱無准備者(Unready)。980年,20年的平靜再次被打破,大規模的入侵活動又開始了,切斯特遭到愛爾蘭人的洗劫,南安普頓人則受到維京人(斯堪的納維亞人)或丹麥人的大肆屠殺。埃塞雷德面對入侵,一味賠款而不敢動武。991,994,1002,1006年,他一次次提高賠款數以換取短暫的和平,1012年,埃塞雷德繳納了4.8萬英鎊的賠款(相當於當時英國大約4到5年的國民收入),但卻沒能阻止北歐海盜繼續橫行,1013年,丹麥人領袖斯韋恩將丹麥人控制的麥西亞、丹麥法及諾森伯利亞合並,並稱英格蘭國王,埃塞雷德不得不逃往他妻舅諾曼底公爵理查二世那裡去避難。(其妻愛瑪是諾曼底公爵理查一世的女兒)。1014年初斯韋恩去世,埃塞雷德得以復位。但斯韋恩的兒子卡紐特王子繼續要求獲得英格蘭王位。
17.埃德蒙二世(1016),英格蘭國王,埃塞雷德二世之子。被稱為「勇敢的」埃德蒙。1014年起,埃德蒙不顧其父的反對,聚集了一支人馬,開始和丹麥人作戰,雖然敵我懸殊,但他仍然多次取勝,還解了倫敦之圍,於是成為了眾望所歸的人物,埃塞雷德死後,他登上英格蘭王位,但數月後,不幸英年早逝,英格蘭因此陷於絕望之中。英格蘭教界的貴族們於是在南安普頓宣布,永遠廢黜埃塞雷德的後代,承認卡紐特做英格蘭國王,西塞克斯王族的末代子孫們不得不下野流亡,撒克遜王朝中斷。
二 丹麥王朝
1 卡紐特(1016-1035),丹麥國王,挪威國王,英格蘭國王。 被稱為卡紐特大帝,丹麥國王斯韋恩之子。1016年被宣布為英格蘭國王,他登基後,將丹麥和英格蘭的行政機構合並,1017年,他將英格蘭諸王國重新分成了四個伯爵國,分別是西塞克斯伯爵國,麥西亞伯爵國,東盎格魯伯爵國和諾森伯利亞伯爵國,為了避免諾曼底的干涉,他娶了寡居的埃塞雷德的妻子愛瑪(諾曼底公爵羅伯特的妹妹)。1018年,他抽取了大量英國賦稅後,返回了丹麥。1020年,他將撒克遜習慣法納入其編制的法典之中。1028年,卡紐特徵服了挪威,迫使蘇格蘭臣服。卡紐特還將其女兒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的兒子亨利(日後的亨利三世),由此卡紐特帝國在歐洲盛極一時。
2,哈羅德一世(1035-1040),英格蘭國王。 卡紐特大帝的私生子。他的綽號是「兔子的腳」,大概是說他打獵的時候跑得快。卡紐特死後,其合法繼承人是他和諾曼底的愛瑪所生的兒子哈瑟卡紐特,但哈羅德趁其不在英格蘭之機,搶先宣稱是英格蘭國王。1040年,哈羅德在哈瑟卡紐特准備入侵前去世。
3. 哈瑟卡紐特(1040-1042),丹麥國王,英格蘭國王,卡紐特大帝和諾曼底公主愛瑪之子。哈瑟是個文盲加暴君。他在英格蘭橫征暴斂激起反抗,在王位岌岌可危的情形下,他邀請他同母異父的兄弟、在諾曼底避難的愛德華回國於他共同執政。(愛德華是愛瑪與其前夫埃塞雷德二世之子)。1042年,哈瑟卡紐特去世,愛德華繼位,撒克遜王朝復辟,丹麥世系在英格蘭中斷。
三 撒克遜王朝(復辟)
1。 愛德華三世(1042-1066) , 英格蘭國王, 埃塞雷德二世與諾曼底公主愛瑪之子. 被稱為「懺悔者」愛德華。1041年回國和哈瑟卡紐特共同執政。哈瑟卡紐特死後,1043年在溫切斯特大教堂加冕為英格蘭國王。1045年,愛德華三世娶了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溫的女兒伊迪絲。1051年,戈德溫受英格蘭宮廷的諾曼底勢力的排擠被流放,在其流放期間,諾曼底公爵威廉(諾曼底公爵羅伯特之子,愛德華三世的表兄弟)訪問了英格蘭,據說和愛德華三世達成了由威廉繼位的協議,(愛德華三世沒有子嗣)。這成了日後威廉跨海征服的借口。1052年戈德溫和其子哈羅德率軍回到英國,並強迫愛德華三世恢復了他們的權力,從此英格蘭政權落入戈德溫父子之手。1066年1月5日,末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國王愛德華三世去世,在彌留之際,他喃喃地說:「一個罪惡的時代即將降臨」。此後愛德華三世一直是撒克遜民族情緒的化身,作為撒克遜人王族最後一位國王,成為人民普遍崇拜的偶像。1161年愛德華三世被宣布為聖徒,從此聖懺悔者愛德華三世一直是英格蘭王國的保護聖徒,直到百年戰爭時期,才被聖喬治取代。
2.哈羅德二世(1066),英格蘭國王,西塞克斯伯爵戈德溫之子。愛德華三世去世後,哈羅德聲稱愛德華臨終前將王位傳給了他。隨後英格蘭賢人會議批准哈羅德為英格蘭國王,哈羅德的繼位,激起了諾曼底公爵威廉的入侵,1066年10月14日,在蘇塞克斯的黑斯廷斯一役,哈羅德兵敗被殺,威廉一路向北殘酷殺 戮,於該年聖誕節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愛德華三世所建)加冕。撒克遜王朝滅亡。
英國現在的綜合國力和法國相當。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 )(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之子。同阿基坦女公爵埃麗諾結婚,取得法國南部大片領地。在位期間確立對愛爾蘭統治權) 2理查一世(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英格蘭國王1189-1199)(參加十字軍東征,獲得獅心王的稱號。****阿基坦叛亂時身亡。身為國王十年,在英格蘭的時間只有六個月) 3約翰(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無地王」,在貴族脅迫下簽署《大憲章》,布汶戰役被法國擊敗,失去大部分大陸領地)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5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6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征服蘇格蘭失敗,承認其獨立。被王後伊莎貝拉和小舅子法王查理四世謀害) 7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發動英法百年戰爭,在克萊西和普瓦提埃大破法國騎士團,獲得法國西南的大片土地。長子為黑太子愛德華,次子為蘭開斯特公爵約翰)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黑太子愛德華之子。遠征愛爾蘭時被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拘捕,並廢黜,由亨利即位
補充一下,一般稱亨利二世至約翰為安茹王朝,亨利三世至理查德二世為金雀花王
都鐸王朝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 (亨利六世同母異父弟里士滿伯爵愛德華·都鐸和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孫女瑪格麗特之子。1486年與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結婚,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並,結束了紅白玫瑰戰爭) 2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英格蘭國王1509-1547)(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後同亡兄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結婚。由於離婚問題而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1541年起英王成為愛爾蘭國王,下不再註明) 3愛德華六世(1537-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4簡·格雷(1537-1554)(英格蘭國王1553)(薩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兒。外祖母瑪麗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給諾森伯蘭公爵之子達德利。諾森伯蘭公爵偽造遺囑讓簡·格雷繼承王位。後陰謀敗露,簡·格雷被瑪麗女王廢黜,關入倫敦塔後斬首) 5瑪麗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國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凱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國王菲利佩二世結婚。由於****新教徒被稱做「血腥的瑪麗」) 6伊麗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蘭國王1558-1603)(終生未婚,去世後都鐸王朝結束) -----------------------------------------------------------------------------------------
此後英格蘭王室轉入諾曼世系
❸ 怎樣記憶英國文學史中不同時期的作家及他們的作品
死記硬背……
感覺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其實如果你多讀讀他們的作品,真心喜歡他們的作品,自然就會記住的
或者做成一個表格,方便記憶
❹ 學習英國文學史的收獲
英國文學是外國作家對其生命的一種特殊的留言方式,文學作品大多是作家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加工整 理創新創造的,是對當時社會大背景,個人家 庭影響,人生路上所見所遇的一種記錄方式。 英國文學史是用特有的方式表現西方現實時空,有人說文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文學不僅能保存歷史,雖不一定是完全真實,但在某種程度上要比作為學科的歷史來得更加真實,文學所描寫的現實,是幫助讀者看見你所看不到的東西。作為英語語言文學的學生,通過英國文學可以看到英美國家的的大千世界,看透英語寫作者思想,看到作者在英語文學中描繪的色彩斑斕,體會到在英國國家文化下所倡導的真善美的人物,體會到語言的魅力。而作為當代大學生,這些修養和參與社會競爭是非常一致的,作為學習語言的一種很好的調劑,英語文學就如同是中葯一樣是緩慢而見成效的。據UKEC英國教育中心了解英國文學類比較好的專業有: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言專業、古典文獻學專業、應用語言學專業。
❺ 19世紀到20世紀過度時的英國文學歷史背景 英文
圖書《英國文學選讀2(英文版,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英國文學)》
這部小說寫得很詳細的。
網購只要8塊錢。復旦大學外語系出版社出版的。
❻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英國文學史(英文版)
文學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學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義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英語真心不懂。。。
❼ 英國文學史概括
第一個時期: Old English, Middle English and Chaucer,古英國,中世紀和喬叟,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主要以詩歌為主,需要關注的是喬叟和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第二個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以戲劇為主,需要關注的是莎士比亞和他的悲劇,喜劇以及歷史劇。
第三個時期: 浪漫主義時期,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以散文詩為主,雪萊,濟慈和威廉布雷克等人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詩人。他們的作品包括夜鶯頌等。
第四個時期:維多利亞時期,這個時期是散文詩漸漸退出,小說逐漸興起的時期,該時期的詩人著名的有羅伯特布朗寧,阿爾弗萊德等。但更為著名的是狄更斯和勃朗特姐妹的小說,代表作有《霧都孤兒》和《呼嘯山莊》等
第五個時期:現代主義時期,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主要是小說,各個流派粉墨登場,有現實主義的,有荒誕派的,還有意識流。愛爾蘭的文學家葉芝,喬伊斯都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識流的代表之作。同屬意識流的還有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代表作《到燈塔去》。
第六個時期:當代:主要指20世紀80年代之後到現在的這個時期,該時期的文學作品很難入到評論家的法眼,主要特徵是內容多為快餐文化,不能稱為經典。但這個時期的電影藝術發展非常迅速,有很多電影劇本都堪稱佳作,不難看出,文學史的車輪經過詩歌——戲劇——小說的變遷後,下一站很有可能是電影。
以上純屬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謝謝
❽ 英國文學簡史應該怎樣復習
_灬愛在|一級一、製作小卡片,隨時復習
《英國文學史及選讀》第一題是作家作品對號,此題看似簡單,但這10分卻不好拿,有的考生作家比較熟悉,卻忘了他的作品;有的對作品不陌生卻又記不起是誰寫的了。為了加深記憶,便於復習,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製作小卡片。其內容可包括作家的名字,生活創作的年代,作品的名稱(代表作、成名作、其他重要作品)。還可加上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名稱,他們之間的關系等等。
當然,如果想詳細一些的話,可以在作者的下面補充上其寫作的特色,作品的後面加一其主題,限於空間,最好只寫要點或關鍵詞。
二、勤於思索,善於總結
第二題是單項選擇題,約占總分值的30%,主要考察文學常識部分。這一部分涉及的面較廣,應該注意每個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某部作品在歷史轉型時期所起的作用,每個時代的文學流派及其特點等等,所做的復習准備工作要扎實細致,對大綱所指定的參考書目要仔細研究,特別要留意書上結論性,評價性的言語。
第三題為雙選題,大約佔50%的分值,在四個給出的答案中選出兩個正確的答案。顯然,其難度要比單選題大,不過內容與第二題大體相當,只不過對於某些文學常識不但要記,而且要記得准。
第四題為填空題,大約佔10%的分值,其考查內容為文學常識與作品選 讀交叉。如在1997年的考題中有這樣一道題:All of the novels written by Samuel Richardson are in the form of letters.考的是對某一作家寫作特點的掌握,屬於文學常識方面的知識;而「Oliver Twist/ tells the story of an orphan, whose adventures provide a description of the lower depths of London.(98年考題)考的是對狄更斯的一部分作品是否熟悉,屬於作品選讀方面的內容。
第五題為名詞解釋,份值約佔15%。需要的名詞往往是某種文學體裁,如:Romance,sonnet,Realistic Novel等;或是某一類別的作家群體,如:Radical Enlighteners,Lake Poets等;再或是某一文學流派,如:Sentimentalism,Neo-classicism等。回答第一類名詞時要說明該體裁的特點,盛行的年代;第二類要說明盛行的年代,代表性的作家,以及其文學主張等;第三類要說明該派別有何特點和主張,盛行的年代和代表性的作家有哪些等等。
三、分析作品,便於記憶
第六題為作品題分析題,約占總分的10%,考生在該題上失分最多。究其原因,其一,沒有花大量的時間來仔細閱讀作品,故而印象不深;其二,由於文學語言是語言中的精華,需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和扎實的語言功底才能解讀明白,尤其是英語詩歌,有些同學可能讀了數遍,到頭來還是一頭霧水,不知所雲。該題的出題方式往往是給出四行短詩,讓判明出處,即作者是誰,詩的題目叫什麼。還有就詩的主題,詩人所表達的感情,詩中的意象以及其他方面的內容提出問題。若想答好這道題,如果不對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是不可能的。筆者認為略微學點Poetic Form(詩體),即英詩格律方面的知識對於理解記憶詩歌大有好處,如莎士比亞善Sonnet(十四行詩),彌爾頓不朽的史詩Paradise Lost是用Black verse(素體詩)寫成,從詩體著眼,有助於我們正確作出判斷。另外,還可從Subject Matter(題材)方面入手,英詩有史詩,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等,選讀中以抒情詩為主,如拜倫,雪萊詩中革命激情的奔放,華茲華斯詩中隱含著的對自然欲語還休的淡淡的憂傷等。換句話說,詩歌的風格,表達的思想感情,都能為我們判斷詩歌提供線索。
四、體裁為經,歷史為緯
最後兩道題分別是簡答題和論述題,約占總分的20%,其內容往往涉及到某一作家的寫作特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考查;某一部作品的主題,復述作品的故事梗概;某一文學流派的特點和主張等等。為准備這部分內容,可以把指定參考書中所有的作家作品按小說,詩歌,戲劇,散文分類,即以體裁為經,縱向比較各個作家各有何特點,當然,這里會有交叉,一位作者的創作領域會有多樣性,既可能是小說家同時又是詩人。以歷史為緯,把文學史上所有的文學流派縱向分類比較,即某一時期的某一流派是如何既背離又繼承前一時期的文學傳統,同時又為下一時期的某種文學流派的興起開辟了道路。
希望能夠幫助你。
❾ 英國文學史課上老師要求做文化詞的研究報告,求文化詞shepherd的歷史發展
見下面的陳述:
A shepherd or sheepherder is a person who tends, herds, feeds, or guards herds of sheep. Shepherd derives from Old English sceaphierde (sceap 'sheep' + hierde 'herder').
Shepherding is among the oldest occupations, beginning some 5,000 years ago in Asia Minor. Sheep were kept for their milk, meat and especially their wool. Over the next thousand years, sheep and shepherding spread throughout Eurasia. Henri Fleisch tentatively suggested the Shepherd Neolithic instry of Lebanon may date to the Epipaleolithic and that it may have been used by one of the first cultures of nomadic shepherds in the Beqaa V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