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築從什麼 年代後持續發展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安裝施工般要求:
1、預制構件應按施工案要求順序進行吊裝吊裝位應及預制構件已施工現澆結構間設置臨支撐及臨固定措施
2、預制構件應經測量校準定位再安裝與其相鄰構件需要傳遞荷載構件其連接部位承載應達設計要求才能拆除支撐結構
3、預制構件裝配節點處應根據設計或施工案要求順序進行節點處混凝土或灌漿材料強度及收縮性能等應滿足設計要求
1) 於結合部使用模板混凝土澆築產較變形宜採用周轉數較模板;
2) 澆築混凝土前應結合部進行清掃模板結合部應進行灑水濕潤;
3)澆築混凝土應確保構件結合部間混凝土密實混凝土每接合部都應做性澆築模板縫隙間應發漏漿
4、裝配式結構構件連接或構件與現澆結構連接採用焊接或螺栓連接應按設計要求或鋼結構關規范要求進行施工檢查質量控制並做露明鐵件防腐防火處理
5、裝配式結構採用套筒灌漿連接或鋼筋間接搭接應制訂專項施工技術質量保證措施操作工藝規程灌漿應由經培訓合格專業員按要求操作製作試件必要應進行檢測驗證採用灌漿式套管進行施工應滿足要求:
1)灌漿施工前應填充部進行清掃清除異物;並保證其濕潤充填程內部能發堵塞;
2)灌漿施工應確保所應填充部都密實填充遺漏
② 裝配式建築的發展史是什麼
國外裝配式建築發展概況
日本裝配式建築
日本工業化住宅廠家很多,各廠家不斷研究開發新型住宅,滿足市場要求。但是,鋼結構體系基本相同,只是在屋面、牆面選材、室內外裝修及設備上有所不同。積水房屋株式會社在日本工業化住宅中佔領先地位,專利產品預制裝配化住宅B型在繼承傳統工法的優點基礎上,把日本傳統的木結構住宅改進成鋼結構和合成板結構,並採用米制整數值的模數,B型體系提供了多樣化自由設計以滿足客戶不同要求。
B型體系的主要特點:
1骨架採用鋼結構,為提高防銹性能進行電著塗層。
2.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使用規格化的鋼模板,工廠加工的鋼筋,商品混凝土現場澆注。
3.牆面:在標准尺寸的鋼框中豎向鋪設板材,干法施工。
4.採用固有的模數:牆板標准尺寸高2.5m,寬2m,鋼柱間距1m。也有工廠預制基礎運到現場埋設。
美國裝配式建築
美國的住宅建築市場發育比較完善,住宅構件和部件的商品化、集成化較高,各種機械和儀器業也很發達,各種技術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化程度很高。一般情況下,房屋構建在工廠製作成型以後,運到工地與其他各種建築構建組成一個完整的住宅建築。現場很少有濕作業,同樣的工程建築效率是國內目前建築效率的數倍。並且由於美國的工業化住宅在管理機制上較為先進,能夠把房屋作為一個最終產品來進行通盤的考慮和設計。所以,美國的裝配式產業化住宅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和水平。
國內裝配式建築發展概況
最近10年的發展,我國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裝配式建築體系,即形成了以輕鋼結構為主,以木結構、輕鋼-木結構,輕鋼-鋼筋混凝土結構和輕鋼-鋼結構為補充的裝配式建築結構體系。並且,在住宅集成方面也有了進一步的探索。比如現在的遠大住工,萬科現在推行的裝配式建築的建設等等。當前我國的裝配式建築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裝配式建築所涉及的前期策劃、施工建設以及後期物業等均不為所各相關配套行業所熟悉,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有很多技術銜接問題。配套技術的整合正式裝配式建築推廣的關鍵,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過程仍需經歷很長的一段時間。
裝配式建築分類
1、砌塊建築
用預制的塊狀材料砌成牆體的裝配式建築,適於建造3-5層建築,砌塊建築適應性強,生產工藝簡單,施工簡便,造價較低,還可利用地方材料和工業廢料。建築砌塊有小型、中型、大型之分。
小型砌塊適於人工搬運和砌築,工業化程度較低,靈活方便,使用較廣。中型砌塊可用小型機械吊裝,可節省砌築勞動力。大型砌塊現已被預制大型板材所代替。
2、板材建築
又稱大板建築,是由預制的大型內外牆板、樓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裝配而成。它是工業化體系建築中全裝配式建築的主要類型。建築內的設備常採用集中的室內管道配件或盒式衛生間等,以提高裝配化的程度。大板建築的主要缺點是對建築物造型和以及建築物布局有較大的制約性,並且小開間橫向承重的大板建築內部分隔缺少靈活性,在住宅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3、盒式建築
從板材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裝配式建築,這種建築工廠化的程度很高,現場安裝快。一般不但在工廠完成盒子的結構部分,而且內部裝修和設備也都安裝好,甚至可連傢具、地毯等一概安裝齊全,盒子吊裝完成,接好管線後即可使用。
3、骨架板材建築
由預制的骨架和板材組成,承重骨架一般多為重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也有採用鋼和木作成骨架和板材組合,常用於輕型裝配式建築中。骨架板材建築結構合理,可以減輕建築物的自重,內部分隔靈活,適用於多層和高層的建築。
5、升板和升層建築
板柱結構體系的一種,但施工方法則有所不同。這種建築是在底層混凝土地面上重復澆築各層樓板和屋面板"豎立預制鋼筋混凝土柱子,以柱為導桿,用放在柱子上的油壓千斤頂把樓板和屋面板提升到設計高度,加以固定。外牆可用磚牆、砌塊牆、預制外牆板、輕質組合牆板等;也可以在提升樓板時提升滑動模板、澆築外牆。升板建築施工時大量操作在地面進行,減少高空作業和垂直運輸,節約模板和腳手架,並可減少施工現場面積。
裝配式建築的特點
1、設計形式多樣
目前住宅設計和住房需求脫節,承重牆多,開間小,分隔死,房內空間無法靈活分割。而裝配式房屋"採用大開間靈活分割的方式,住宅採用靈活大開間,其核心問題之一就是要具備配套的輕質隔牆,而輕鋼龍骨配以石膏板或其它輕板恰恰是隔牆和吊頂的最好材料。
2、功能現代化
(1)節能:外牆設有保溫層,可以極大限度地降低冬季採暖和夏季空調的能耗;
(2)隔聲:提高牆體和門窗的密封功能,保溫材料具有吸聲功能使室內有一個安靜的環境,避免外來噪音的干擾;
(3)防火:使用不燃或難燃材料"防止火災的蔓延或波及;
(4)抗震:大量使用輕質材料,降低建築物重量,增加裝配式的柔性連接;
3、製造標准統一
傳統建築物外表面若是依靠現場施工製成多種美觀的圖案,粉刷彩色塗料不出現色差且久不褪色,是十分困難的。但裝配式建築外牆板可以輕易做到這點。況且,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材料的性能都可隨時進行精密控制。
我國發展裝配式建築的前景
裝配式建築在國外是大眾化的產品。而在我國,到2010年前後,在設計、功能、生產、安裝等方面也能夠生產上述條件的裝配式建築。例如,一位需要購買房屋的顧客,走進一家房地產公司,公司按照他的要求就很快能裝配一幢符合要求的住宅。目前我國鋼產量較大,價格也不高,完全可以在建築市場上大量使用。如果採用鋼結構,配以石膏板、輕鋼龍骨、岩棉、彩色外牆板、塑鋼門窗、彩鋼復合板等材料製造裝配式房屋,無論從價格上,還是從功能和舒適性上,都將優於現在的磚混和混凝土結構房屋。並且現在萬科、遠大住工等一批國內企業已經開始積極的推廣裝配式建築,並且有了一定的成果。看來,裝配式建築將是我國房屋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
③ 我國裝配式建築預制構件發展到什麼地步
在1989年舉行的第11屆國際建築研究與文獻委員會的大會上,建築工業化被列為當今世界建築技術發展中的八大趨勢之一。
內外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對預制裝配式建築的應用始於20世紀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各種預制屋面梁、吊車梁、預制屋面板、預制空心樓板以及大板建築等得到了很多應用,但總體來說,我國預制裝配式建築的技術比較落後,建築工業化整體水平很低,且存在著構件跨度小、承載能力低、整體性不好,延性較差等弊端。進入90年代後,由於預制裝配式建築自身在設計水平、構件製作的精細程度和裝配技術落後等原因以及當時現澆混凝土技術的迅速發展,預制裝配式建築的應用特別是在民用建築中的應用處於低潮,近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預制構件的加工精度與質量、預制裝配式施工的施工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預制裝配式建築的應用重新升溫,並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
裝配式建築在20世紀初就開始引起人們的興趣,到六十年代終於實現。英、法、蘇聯等國首先作了嘗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國家以及日本等國房荒嚴重,迫切要求解決住宅問題,促進了裝配式建築的發展。到60年代,裝配式建築得到大量推廣。
優點:建造速度快,受氣候條件制約小,節約勞動力並可提高建築質量。
主要特點
1. 大量的建築部品由車間生產加工完成,構件種類主要有:外牆板,內牆板,疊合板,陽台,空調板,樓梯,預制梁,預制柱等。
2. 現場大量的裝配作業,而原始現澆作業大大減少。
3. 採用建築、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理想狀態是裝修可隨主體施工同步進行。
4. 設計的標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構件越標准,生產效率越高,相應的構件成本就會下降,配合工廠的數字化管理,整個裝配式建築的性價比會越來越高。
5. 符合綠色建築的要求。
意義
有利於推進城市化進程。
有利於保證工程質量。
有利於降低企業成本。
有利於節能環保。
有利於轉變建築業生產方式。
參考文獻:中國科技信息2014年07期-我國預制裝配式建築的現狀與發展
④ 想了解混凝土預制構件 看什麼書
不妨可以先看看視頻介紹,比較直觀。
⑤ 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的歷史
應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的概念及原理對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的主要受力鋼筋預先施行張拉的就是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件;由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件組成的混凝土結構就是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
概述
在普通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中,由於混凝土極限拉應變低,在使用荷載作用下,構件中鋼筋的應變大大超過了混凝土的極限拉應變。
特點
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的鋼筋強度得不到充分利用。所以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採用高強度鋼筋是不合理的。
施工工藝
為了充分利用高強度材料,彌補混凝土與鋼筋拉應變之間的差距,人們把預應力運用到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去。亦即在外荷載作用到構件上之前,預先用某種方法,在構件上(主要在受拉區)施加壓,當構件承受由外荷載產生的拉力時,首先抵消混凝土中已有的預壓力,然後隨荷載增加,才能使混凝土受拉而後出現裂縫,因而延遲了構件裂縫的出現和開展,這就是預應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
⑥ 我國預制混凝土起源於()年代
我國預制混凝土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
⑦ 近30年來,混凝土結構有哪些發展
1、鋼筋混凝土小構件的應用,設計計算依據彈性理論方法。
1801年考格涅特發表了有關建築原理的論著,指出了混凝土這種材料抗拉性能較差,到1850年法國的蘭博特首先建造了一艘小型水泥船,並於1855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
接著法國的花匠莫尼爾在1867年製作了以金屬骨架作配筋的混凝土花盆並以此獲得專利。後來康納於1886年發表了第一篇關於混凝土結構的理論與設計手稿。
1872年美國人沃德建造了第一幢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房屋。1906年特納研製了第一個無梁平板。從此鋼筋混凝土小構件已進入工程實用階段。
2、鋼筋混凝土結構與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大量應用,設計計算依據材料的破損階段方法。
1922年英國人狄森提出了受彎構件按破損階段的計算方法。1928年法國工程師弗來西奈發明了預應力混凝土。
其後鋼筋混凝土與預應力混凝土在分析、設計與施工等方面的工藝與科研迅速發展,出現了許多獨特的建築物,如美國波士頓市的Kresge大會堂,英國的1951節日穹頂,美國芝加哥市的Marina摩天大樓,湖濱大樓等建築物。
1950年蘇聯根據極限平衡理論制定了「塑性內力重分布計算規程」。1955年頒布了極限狀態設計法,從而結束了按破損階段的設計計算方法。
3、工業化生產構件與施工,結構體系應用范圍擴大,設計計算按極限狀態方法。
由於二戰後許多大城市百廢待興,重建任務繁重。工程中大量應用預制構件和機械化施工以加快建造速度。繼蘇聯提出的極限狀態設計法之後,1970年英國,聯邦德國,加拿大,波蘭相繼採用此方法。
並在歐洲混凝土委員會與國際預應力混凝土協會(CEB-FIP)第六屆國際會議上提出了混凝土結構設計與施工建議,形成了設計思想上的國際化統一準則。
4、由於近代鋼筋混凝土力學這一新的學科的科學分支逐漸形成,以統計教學為基礎的結構可靠性理論已逐漸進入工程實用階段。
電算的迅速發展使復雜的數學運算成為可能。設計計算依據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法。概括為計算理論趨於完善,材料強度不斷提高,施工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建築物向大跨高層發展。
(7)混凝土預制構件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鋼筋混凝土發展現狀:
目前在中國,鋼筋混凝土為應用最多的一種結構形式,占總數的絕大多數,同時也是世界上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最多的地區。
據發改委相關數據顯示,該地區其主要原材料水泥產量已於2005年達到10.60億噸,佔世界總產量48%左右,鋼筋和混凝土是兩種全然不同的建築材料,鋼筋的比重大,不僅可以承受壓力,也可以承受張力;然而,它的造價高,保溫性能很差。
而混凝土的比重比較小,它能承受壓力,但不能承受張力;它的價格比較便宜,但是卻不堅固。而鋼筋混凝土的誕生,解決了這兩者的缺陷問題,並且保留了它們原來的優點,使得鋼筋混凝土成為現代建築物建造的首選材料。
混凝土的歷史 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膠凝材料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
自19世紀20年代出現了波特蘭水泥後,由於用它配製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強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價較低,特別是能耗較低,因而用途極為廣泛。
鋼筋混凝土發展前景:
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范圍極廣,各種工程結構都可採用鋼筋混凝土建造。
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原子能工程、海洋工程和機械製造業的一些特殊場合,如反應堆壓力容器、海洋平台、巨型運油船、大噸位水壓機機架等,均得到十分有效的應用,解決了鋼結構所難於解決的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