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美國經濟歷史發展

美國經濟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6 00:17:59

㈠ 簡述美國歷史的發展

美國歷史的發展如下:

  1. 自1776年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出來後,1789年成為統一的聯邦共和國。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美國已在經濟、政治及軍事實力各方面都超越了它以前的宗主國和其他任何國家。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2.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宣布脫離英國獨立以及1789年美國憲法的制訂之後,美國成為一個聯邦共和國,並且是世界上第一個現代的民主國家。從19世紀初開始,美國開始從北美大陸東部最初的十三州逐漸向中部和西部發展,美國本土面積日益增大。同時,美國在海外也有多處領地。其後美國歷史上的兩個重大事件是南北戰爭(1861年~1865年)和大蕭條(1930年代)。

  3. 北美洲的原住民在大約西元前9000年到前48000年這段期間來到北美洲,並且掌控了這塊地區,一直到17世紀初期歐洲殖民者來到此地為止。

  4. 1493年—1779年美利堅殖民地的歷史中有與北美原住民的長期戰爭,嚴重的勞力缺乏產生了像奴隸和契約化奴役這類的非自由勞力,而英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則讓特有的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得以發展出其獨特性。

  5. 1776年—1789年這段期間美國在對英國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贏得了勝利,並且以北美十三州建立起了美利堅合眾國。

  6. 當1805年法國海軍在特拉佛爾嘉戰役中被摧毀後,英國希望斷絕法國的海外貿易紐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報復美國的貿易行為,英國於是對美國海岸實施了封鎖。

  7. 在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8.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美國宣布中立,向交戰雙方提供軍火,不久又對協約國進行貸款。1916年,威爾遜當選連任。1917年,美國在德國潛艇擊沉美國船隻後,於4月6日對德宣戰。大戰期間由於國外移民中斷,黑人大量北移。

  9.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准備。

  10. 進入90年代,美國計算機產業發展迅速,並帶動全球的高科技信息產業,開拓了新一代的產業革命。90年代末,在美國領導下,北約東擴。 1999年初,美國領導北約向南聯盟發動空中打擊。

㈡ 美國經濟發展史

一)反托拉斯

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的第一次政府幹預是共和黨西奧多-羅斯福的反托拉斯,西奧多有「托拉斯轟炸機」的稱號。
謹小慎微的塔夫托幾乎無所作為,最後和西奧多-羅斯福分道揚鑣;
民主黨的威爾遜繼續高舉共和黨人西奧多的旗幟,反對托拉斯,制定了著名的著名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
以上是第一階段的國家干預。

(二)自由放任

1921年,共和黨人哈定入主白宮,揭開了哈定--柯立芝--胡佛的時代。哈定對威爾遜的政策非常不滿,主張「回復常態」,是自由放任再次興起。柯立芝信奉「只要政府什麼事都不做,80%的問題就會自然解決」。胡佛極力主張放任自由,他自己也是個人奮斗的成功典範。三任總統自由放任的結果是,給美國帶來了30年代的大蕭條!!!「胡佛」這個詞從英雄的代名詞變成了罵人的前綴。胡佛任期結束時的1933年的GDP(414億)大約下降到了1929年(868億)的50%。

(三)羅斯福新政

1934年民主黨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後,實行了「新政」,對經濟實行強力的國家干預,首先挽救銀行,然後開展農業復興和工業復興,制定了旨在保護窮人和勞動者的瓦格納法、社會保障法,開展大規模救助,聯邦政府興辦公共事業等。羅斯福的新政,為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摸索出了一條延長壟斷資本主義生命的可行途徑,也就是大力發展非法西斯主義的、走所謂「福利國家」道路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羅斯福去世後,杜魯門開展「公平施政」,在經濟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羅斯福的國家干預政策。前後2人5屆20年,這是第二階段的政府強力干預。

(五)艾森豪威爾的現代共和黨主義

1953年,共和黨艾森豪威爾入主白宮,他們擔心新政以來大規模的國家干預,無異於「滑向了社會主義」,因此,他們極力試圖回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狀態),但美國的現實情況最終使得艾森豪威爾政府接受了新政以來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改革,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胡佛時代的新共和黨路線——一條中間路線。50年代的美國,出現了「豐裕社會」的「另一個美國」現象,社會兩極分化仍然嚴重,貧窮仍沒有消除。50年代經濟增長緩慢,黃金外流,受到蘇聯的嚴重挑戰,黑人運動高漲。

(六)肯尼迪的「新邊疆」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

1961年,民主黨肯尼迪入主白宮。在經濟政策上,繼續奉行凱恩斯主義,實行以減稅為主的長期財政赤字政策,同時實行雙重利率的廉價貨幣政策,以及在和平時期對工資和物價的非強制性管制。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面,聯邦政府大大加強了對勞動力再生產的干預,以適應社會會發展和科技革命提出的新需要,使「福利國家」設計的范圍迅速擴大。鑒於黑人運動來勢迅猛,國會通過了3大民權立法,從法律上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肯尼迪發起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美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這是第三次政府幹預,也是政府幹預的最高潮。

(七)反對新政傳統的初步嘗試

1969年,共和黨人尼克松入主白宮,它最初嘗試走一條完全不同於新政的保守主義路線,試圖對經濟、社會福利和政府體制進行大規模改革。在經濟政策上,他幾度採取反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在社會福利上,他削減「偉大社會」項目,並提出取代聯邦社會救濟的家庭援助計劃;在政府關繫上主張改變權力集中於華盛頓的流向,實行所謂的新聯邦主義;在民權問題上阻撓以校車接送學童方式消除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制。
這些政策的實施,到了1970年,工業生產回升乏力,失業率高達5.9%。這一切使尼克松不得不採取「姑且一試」的國家干預措施。1971年1月4日,尼克松在電視上公開宣布,他要用赤字財政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
尼克松任內幾次想擺脫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但每次都不得不走回到國家干預的道路上來。

㈢ 美國歷史上的經濟繁榮期和蕭條期各是什麼時候

美國歷史上經濟繁榮期是南北戰爭結束之後迅速發展的美國經濟奠定了現代美國工業的基礎。年代,美國超越英國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20年代的美國經濟會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原因:
1、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在戰爭中大發橫財,一戰後,美國從戰前欠外債30億美元到戰後外國欠美國130億美元,並掌握世界黃金儲備的40%,華爾街已成為繼倫敦之後的另一個世界金融中心。

2、美國政府對經濟活動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國內的技術革新和生產合理化運動都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如技術革新和機器設備更新刺激生產發展;由於很早確立了專利保護制度,美國的發明和創造空前活躍,與此同時,諸如泰勒制和福特生產線等「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經濟發展迅速。此外,分期付款的銷售模式刺激了消費市場的活躍。
蕭條期是發生在1929年10月的華爾街大崩盤,或許是金融世界遭受過的最大災難 。大危機期間美國股市暴跌,大批企業破產,失業人數大量增加,銀行倒閉,生產持續下降。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木材競爭的緣故[來源請求];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整整十年期間美國失業率超過20%的高檔。

㈣ 美國經濟發展歷程

和訊特約(和訊財經原創) 現貨金周四最低探至1411.6,最高1415.0,最低1402.1,收盤在1404.4,日漲幅-0.53% ,美國黃金基金SPDR Gold Shares減倉3.33964噸至1280.72噸。(和訊財經原創) 觀察昨日盤面,我們可以發現,黃金與美元再度上演了共同下跌的局面。筆者認為,短線上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兩方面因素影響。其一,美國經濟數據強勁,降低了市場的風險偏好情緒,加之近兩日美國拍賣國債較為順利,投資者選擇更為保險的國債市場;其二,年末獲利回吐盤涌現,抑制金價的漲幅。(和訊財經原創) 推薦閱讀 [熱點]
埃及動亂黃金再顯避險功能 金價觸底反彈 2010貴金屬幣漲幅翻倍 開羅騷亂難解黃金「壓力山大」 中國應始終不渝逢低吸納黃金 不確定因素增多 期金提早應對 金價陷區間整理 中期震盪下行 黃金ETF:投資黃金新途徑 [微博]熱議實物黃金分析 雖然現在金價短線上站穩1400上方,但必須謹防明年一季度的回調風險。筆者認為,現在正逢世界各地區假期,市場交投冷淡,尤其是美國經濟數據的變化和政策難以對價格造成較大影響。進入明年行情,若美國經濟真的強勢回歸,黃金市場的走勢將不容樂觀。短期內,美國已從四個方面體現出復甦的跡象,極有可能對短期內的金市形成不利的影響。(和訊財經原創) 第一,美國的消費情況有所改善。美國人口普查局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11月份的零售額較上年同期增長7.7%,經通貨膨脹因素調整後的實際增幅為6.3%。如果基於三個月的年率化基數計算,美國11月份的實際零售額躍升12%,當月新車和二手車的購買量折同比增長27%。(和訊財經原創) 雖然美國國會上周通過的減稅法案會減免美國人工資所得中用於社會保障方面的納稅支出,從而應對美國人的消費開支有所提振。但推動消費開支的主力是工資收入。在截至今年10月的12個月中,美國人的平均工資比上年同期高3.4%,創出30多個月以來的最大年度升幅。鑒於美國的失業率預計將會下降,美國人的工資增長速度應該也會加快。(和訊財經原創) 第二,從昨日公布的初請失業金數據來看,美國就業率可能於近期有所增加。數據顯示,12月25日當周初請失業金人數減少3.4萬人至38.8萬人,為2008年7月以來最低水平,表明美國勞動市場在邁入2011年之際正逐漸好轉。無論如何,11月份新增就業崗位15萬個這一人們最初預期的景象將很快成為常態。這一平均增長量雖然以歷史標准衡量算不了什麼,但與截至11月底的12個月內每月平均只增加7萬個就業崗位相比,前者足足高出了一倍以上。如果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那麼失業率下降將會提振消費支出,而消費開支增加反過來又會刺激就業人數增長。(和訊財經原創) 第三,美國近期的投資者的樂觀指數穩步有升。與2010年的情況不同,美國大量小企業明年將不再拖美國經濟的後腿,反而會對美國經濟起些許提振作用,這種轉變對改善美國經濟會大有幫助。(和訊財經原創) 第四,美國的減稅法案當中刪除了一些不利於美國經濟發展的內容。短期內利好於美國經濟的復甦和美元的起穩。(和訊財經原創) 但對於黃金市場的中長期走勢而言,這項減稅法案8850億的規模較大,美國自己肩上就承受著巨大的財政赤字壓力,除非伴隨以政府削減支出,否則減稅起不了多大作用。一方面美國聯邦赤字的前景已經惡化,美國赤字難題的解決繼續被拖延,另一方面,奧巴馬的減稅法案確實推遲了財政休克的爆發,而這種休克會減緩美國的經濟擴張。(和訊財經原創) 因此,雖然美國經濟的復甦會抑制金價一季度的漲勢,但黃金市場強勁的實物需求和投資需求仍會為金價的上行提供充足的動力,所以,我們認為,若金價一季度有所調整,明年下半年仍存在著較大的上漲空間。(和訊財經原創) 作者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和訊財經原創)

㈤ 美國經濟的歷史和發展

看你應該想知道美國發展不是那麼光鮮的一面的吧?這樣,你可以看一下台灣李敖(每次,就是那個以罵人著稱的)寫的<審判美國>,接了很多黑幕.

㈥ 美國經濟的經濟歷史

歐洲人來到美洲之前,當地土著居民與外界鮮有貿易來往。以伊洛魁人為例,他們的經濟以狩獵採集和農業為基礎。而在歐洲人來到美洲後,當地土著居民保有的經濟體制從此被殖民者帶來的歐洲貨品,火器,皮草貿易以及後來的戰爭,疾病,原著民土地的流失等深遠的改變了。
公元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西班牙皇室的贊助下啟航尋找通往亞洲的新航道,卻意外的發現了「新大陸」。隨後的一百年中,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等國的探險家們先後來到新世界尋找財富榮耀,和推廣宗教。不過北美的荒地起初未曾給這些探險家們很多黃金和榮耀,於是他們中許多人陸續的退出了這一事業。而北美真正意義上最初建立殖民地的一批人在隨後來漂洋過海來到新大陸。公元1607年,一小股英國殖民者在現弗吉尼亞州的詹姆斯鎮建立了英國在北美最初的永久性聚居地。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漫畫,顯示美國正在鋸掉一頭牛的角(象徵同英國商業關系的斷裂) ,一個苦惱的英國人正在觀看,其他的歐洲列強等著去擠奶。這幅漫畫代表了美國在獨立戰爭時期的經濟狀態。
早期的移民者有許多不同的原因來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清教徒想在新英格蘭創建一個純潔的宗教。其它移民者,比如說佛吉尼亞, 主要的為了商業投機。英格蘭在擴大殖民地的成功以致於後來成為美國,是因為大量的使用特許持證公司。 特許公司是由一群股東(通常是商人和富有的農場主)構成,他們追求個人經濟利益而且有時還會服務英國國家利益。盡管它們作為金融私有的公司,英國國王為每個項目頒發了特許狀或者經濟特權以及政治和司法許可。各殖民地通常不會短期內看到回報,但是英國投資者會把他們的特許權轉讓給本地居民。這樣做的政治影響深遠,盡管當時少有察覺。各殖民地開始建立自己的生計,社區和獨立的經濟。
殖民地早期的繁榮歸功於毛皮貿易,但是在殖民地中,人們主要是居住在自給自足的小農場。而在少數一些小城市以及南卡羅來納和弗吉尼亞的些大型種植園里,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幾乎所有的奢侈品都通過出口煙草,稻米和靛藍來得以交換。
支持性產業隨著殖民地的擴張而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專用鋸床和磨坊開始出現。殖民地居民開始建立造船廠,同時製造漁船隊和商船。他們也建立小型冶煉廠。到了18世紀,局部的發展模式變得清晰:新英格蘭殖民地居民依靠造船和航運來積累財富;馬里蘭,弗吉尼亞和南北卡羅來納的種植園(其中不少使用奴隸),主要種植煙草,水稻和靛藍;中部的殖民地如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和特拉華主要經營作物和毛皮的航運。這個時期,除了奴隸之外,殖民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甚至超過了英國。而由於英國投資者的離開,土地開始向殖民地企業家開放。
從詹姆斯一世開始(1603–1625)就受控於英國的北美殖民地,在1770年時已經在政治經濟兩方面做好了加入一場新興的自治運動的准備。爭吵最早出現在與英國的稅收和其他方面;美國人希望修改稅收和法令來滿足他們對自治的要求,但是一部分人認為,越來越多的爭吵最終將引發一場抵抗英國統治,謀求殖民地獨立的戰爭。
崛起的中產階級借用了洛克的《再論公民政府》中的一句話「生命,自由,財產是不可剝奪的權利」作為自己的口號。和在17世紀18世紀的英國政局動盪中一樣,中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堅定的支持著美國革命。
雖然政治上的分裂,也許並不是殖民地居民的原始目的,但是獨立並且創造一個新的國家——美國,卻成了事情的最終結果。 1789年的美國憲法確定了在州際之間的商業貿易沒有關稅,整個國家是一個統一聯合的整體。在對聯邦的權利范圍的討論中,第一任美國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持有一個很寬松的界定。漢密爾頓利用國債建立了強大的國家信用,這些國債被貴族們持有(因為貴族們有利益驅動將國家保持在健康的狀態下),並利用進口關稅作為擔保。漢密爾頓相信國家能通過分散投資船運業,製造業和銀行業來實現經濟增長。他提議徵收保護性關稅來為政府支出買單,然而西部的農民很不滿政府徵收威士忌稅。1791年他從國會得到特許,成立了美國第一銀行,有效期至1811年。
托馬斯·傑斐遜和詹姆斯·麥迪遜反對建立一個極權中央政府(相應的也反對漢密爾頓大多數的經濟政策),但他們無法阻止漢密爾頓,因為當時漢密爾頓在華盛頓管理層里有著很大的權力和政治影響力。到了1801年,傑斐遜當選總統之後,開始推行一個分散的土地式民主(agrarian democracy),被稱為傑斐遜式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其理念是保護普通民眾免於政治和經濟上的暴政。他稱贊小農們是「最有價值的公民」。在他之後的麥迪遜總統讓銀行特許證於1811年到期,但在美國經濟走下坡路之後,於1816年成立美國第二銀行。 棉花在開始時只是小規模的在南部種植,後來由於艾里·惠特尼(Eli Whitney)發明了軋棉機,可以將原棉和種子以及其他廢物分開。所以棉花開始大規模種植。因為棉花的種植,一些使用奴隸的大型種植園讓一些家庭變的非常富有。
數以千萬計的移民向更加肥沃的美國中西部遷移。官方建立的國道和水路如「坎伯蘭大道」和「伊利運河」幫助大量移民向西部遷移並且將大量的農產品運往市場。自由黨人支持克萊的美國系統,它主張進行內部改進(道路,運河,港口)保護工業,並且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銀行。然而,自由黨人的立法程序被民主黨人阻止了。
總統安德魯傑克遜( 1829年至1837年)反對美國第二銀行,因為他認為美國第二銀行有利於他的敵人的既得的利益。在傑克遜第二次當選為美國總統的任期內,他拒絕恢復銀行的特許權並獲得了國會的支持。傑克遜反對使用紙幣,並要求向政府支付黃金和白銀硬幣。1837的恐慌使得經濟停止增長達三年之久。
鐵路是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之一。 關於鐵路是否是「必不可少」的,有許多截然不同的觀點,但毫無疑問鐵路是非常重要的。鐵路為經營大規模商業運作的新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創造了一個為未來商業所使用的藍圖。他們首先遇到管理的復雜性,工會問題及競爭問題。由於這些徹底的革新,鐵路成為首個大規模商業企業。
恐慌並沒有對在19世紀經濟快速成長的美國造成太大的影響.相對而言;對於美國人口成長,快數發展的農場及工業發展仍然相當穩定.當交通建設的改善和新市場的持續擴張;新的發明以及資本的投資,仍舊驅使著美國經濟引擎推動.蒸氣船的發明使得船運更加的方便及便宜;但是鐵路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更加全面性.不像是其他的交通運輸,鐵路在發展的期間受到了政府的許多支援,例如土地徵收以及開山辟路,隧道工程...等等.並且得到了許多的民間及一些歐洲企業的私人資助。
有一些人一夜致富但是大多數人卻失去畢生積蓄,然而願景以及海外資金,結合了黃金的發現以及對美國公共利益及私人財富的承諾,使這個國家有能力發展大規模鐵路運輸系統,奠定日後工業化的基礎。 表一: 美國鐵路里程(按美國各地區)1850年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新英格蘭 2,507 3,660 4,494 5,982 6,831 中部各州 3,202 6,705 10,964 15,872 21,536 南部各州 2,036 8,838 11,192 14,778 29,209 西部各州及區域 1,276 11,400 24,587 52,589 62,394 太平洋沿岸各州及區域 23 1,677 4,080 9,804 整個美國 9,021 30,626 52,914 93,301 129,774 來源: Chauncey M. Depew (ed.), One Hundred Years of American Commerce 1795–1895 111頁 18世紀,工業革命從北方開始,到19世紀初期時,迅速席捲了整個美國。
到19世紀中葉,盡管海上貿易通道仍被英國皇家海軍的炮艦外交主宰,但是美國的購買力水平已經超過沙俄、普魯士,並幾近與法國或印度相平。
到1860年, 阿伯拉罕·林肯任總統期間,16%的美國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全國三分之一的收入來源於製造業。城市工業起初僅限於東北部地區;棉布生產占據首要位置,製鞋業、毛紡生產和機械製造也在擴張。許多新的工人都是移民。從1845年到1955年,每年大約有30萬歐洲移民來到美國。他們中的很多都是窮人,留在了東部的城市,並且往往是他們剛到達時所在的港口城市。 而另一方面, 依然是農業地區的美國南方,對北方存在著資本和製造業商品上的依賴。 南方的經濟利益, 包括奴隸制的保有, 只有在南方控制聯邦政府的前提下才能收到政治力量的保護。1856年建立的共和黨,代表著工業化的北方。1860年, 共和黨和他們的總統候選人阿伯拉罕·林肯在奴隸制上持觀望態度,但在經濟政策上就堅定得多。1861年, 他們成功地出台了保護性的關稅政策。1862年, 第一條太平洋沿岸的火車線路被特許設立。1863年,一個全國性的銀行系統建立,用以資助美國南北戰爭;每個城市都設立了「第一國家銀行」,有些依然存留至今。
美國北方在工業化程度上對南方的的優勢確保了其在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中的勝利。北方的勝利決定了美國的未來及其經濟體制。奴隸制的廢除,使得南方的棉花大種植園收益銳減。在戰時和戰後迅速擴張的北部工業則繼續迅猛發展。工業化逐漸統領了美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社會和政治領域。南方種植園主的貴族統治宣告結束。
美國南方遭受了巨大的破壞,隨之而來的是貧困的糾纏。 重建期間鐵路建設獲得了大量的補貼(同時腐敗現象也很嚴重),但南方地區保持了其棉花生產的獨立性。曾經的奴隸轉變成了受雇勞工或佃農。隨著人口增長超過了經濟的發展速度,很多潦倒的白人也加入了雇傭工人的行列。到1940年,卡羅萊納州的紡織廠,和阿拉巴馬州的鋼鐵企業,成為了少數起重大作用的製造行業。 南北戰爭結束之後迅速發展的美國經濟奠定了現代美國工業的基礎。1880年代,美國超越英國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從傳統上說,美國政府領導人大多不願意讓聯邦政府過多干預私人企業,但運輸部門除外。一般情況下,他們認可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理念,反對政府幹預經濟,認為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僅限於執法、維持秩序。到了19世紀後期,當小企業、農場和勞工運動要求政府出面為他們調停時,這種態度才開始變化。 發生在1929年10月的華爾街大崩盤或許是金融世界遭受過的最大災難 。 大危機期間美國股市暴跌,大批企業破產,失業人數大量增加,銀行倒閉,生產持續下降。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木材競爭的緣故[來源請求];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整整十年期間美國失業率超過20%的高檔。
富蘭克林·羅斯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 32 屆總統。他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新政」, 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 , 即復興、救濟 、改革 。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 。 新政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救濟工作 。 表2:大蕭條數據 1929 1931 1933 1937 1938 1940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GNP) 101.4 84.3 68.3 103.9 103.7 113.0 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122.5 108.7 92.4 102.7 99.4 100.2 工業生產指數 109 75 69 112 89 126 貨幣供應量 (十億美元) 46.6 42.7 32.2 45.7 49.3 55.2 出口 (十億美元) 5.24 2.42 1.67 3.35 3.18 4.02 失業率 3.1 16.1 25.2 13.8 16.5 13.9 戰時生產局負責協調整個國家的生產力,以優先滿足軍事需要。許多生產消費品的工廠轉而為軍事服務。汽車製造商開始製造飛機和坦克,把美國變成了「民主武器庫」(arsenal of democracy)。隨著國家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費品變得稀缺,政府建立了價格管理局,來防止通貨膨脹。價格管理局主要通過控制一些地區的租金,和一些普通消費品,例如糖,石油等;以此控制價格上漲。
1940年代早期,受益於二戰的影響,美國成功擺脫了大蕭條的陰影。但也有政治評論說弗蘭克林·羅斯福的社會民主政策對此也有貢獻,但批評說羅斯福的政策阻礙了經濟復甦,甚至讓情況變得更壞 。但至少經濟的復甦,有部分是因為其自我恢復的特性;大蕭條是美國歷史上第六次衰退。
6百萬婦女開始參與生產製造業的工作;這些臨時工作大部分都是製造彈葯。她們部分替代了男人在軍事中的位置。這些女工們被抽象成小說中的人物,女子鉚釘工。戰後,隨著男人們回到家鄉,很多婦女停止工作回到了家中。但二戰中使用女工的先例,為以後讓婦女加入美國勞動大軍鋪平了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70年代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華爾街在戰後享受了歷史上最長的一次牛市,股市幾乎毫無阻力的從1949年到一直上漲到1957年。美國政府當時參與社會福利和被艾森豪威爾稱為軍事工業復合體的政策一直延續至今。
從1975年到1979年,失業率總體上穩定下降,但不久後開始陡然升高。
里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里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遽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處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撤銷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
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成為當代名言,幾乎全部共和黨支持者都認為雷根經濟學是擺脫80年代初期衰退和最後擊敗蘇聯的關鍵,民主黨人士當時也無法反駁,直到21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後雷根經濟學才在世界范圍內遭到質疑,並認為80年代初的衰退只是利率上升過高以吸收市場流竄資金的後遺症,僅調低利率就能恢復經濟本來面貌,與雷根經濟無關。 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崩盤,蘇聯解體美國贏得冷戰,並打贏第一次波灣戰爭,國債增長75%,GDP增長69%,標准普爾500指數增長超過3倍。1994年到2000年期間,電腦革命的科技創新和實際產出增長,伴隨著溫和的通貨膨脹以及不到5%的失業率,伴隨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提供大量廉價產品進入美國刺激消費,隨之而來的是暴漲的股票市場,以及互聯網繁榮相對於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美國顯得崛起之勢明確。
90年代後期市場的熱點是高科技的首次公開發行和互聯網公司。然而到了2000年,網路泡沫化股票估值產生崩跌,從2000年3月,市場開始釋放出90年代大約50%到75%的增長。2001年經濟惡化,國民產出只增長0.3%,但失業率和破產數量都大幅上升,帶來了21世紀初的衰退,但也有人常常把這次衰退歸咎於九一一恐怖襲擊。

㈦ 美國近代經濟發展史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人類的經濟活動發展到今天,主要經歷了兩種經濟形態: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1)自然經濟:又稱自給自足的經濟,是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極不發達狀態下的產物,在資本主義時期以前長期占統治地位。
(2)商品經濟:是適應生產力發展並可以進一步推動其發展的經濟形態,是外向、開放型的經濟,充滿了活力,比自然經濟有著不可估量的優越性。
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是人類由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最本質特徵之一,是資本主義社會和國家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形態。
資本主義經濟是典型的和最成熟的商品經濟,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主要是通過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變化反映出來的。
世界近現代史上的革命與改革、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工人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與高漲、思想文化上的劇變,無不從經濟領域的發展變化找到其根源。

2、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概況
(1)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14—16世紀)
①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A、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
(生產技術的發展引起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社會結構的變化)
B、具體因素: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分工的擴大商品經濟的迅速發
展(產生萌芽地區的)國內外市場的逐步形成
②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馬克思語)
③商業資本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起了巨大作用,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市場的擴大;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改變了農村的自然經濟。
④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掠奪
A、根源:15世紀歐洲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B、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和意義:引起了兩個「革命」
C、早期殖民掠奪:葡萄牙、西班牙最早從事殖民征服;掠奪到的巨額資金轉移到歐洲其他國家(本質作用:歐洲資本原始積累);葡、西沒有因這些財富而較早地發展起資本主義。

(2)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17世紀初—19世紀初)
這一時期,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 向瓦解是這時經濟領域中的主要發展趨勢。
①資本主義尚處在初期階段
許多近代資本主義必有的特點還沒有具備。商人以及一些大資本家是早期資產階級的主要成員,通常被稱為大資產階級。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階級在這一階段也還沒有最後形成。在資產階級中間起主導作用的是與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相聯系的商業資產階級,工人還沒有形成為近代的產業無產階級。
②資本主義發展早期(16—18世紀)比較盛行的經濟思想:重商主義
③這一時期歐洲經濟發展狀況:
葡萄牙、西班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
荷蘭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它的對外貿易遠較工業占優勢,「海上馬車夫」,這一特點以後就成了它在經濟發展中的弱點。
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取代了荷蘭在西歐的經濟地位和海上霸權。
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很快,18世紀成為歐洲大陸最發達的國家(農業占統治地位,工商業發達);拿破崙時期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俄國在17世紀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但發展極其緩慢,其水平也較低,有很深的農奴制的烙印,經濟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
④這一時期,由於受手工業工場生產能力的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不充分,遠遠未對封建自然經濟形成優勢。反映在政治領域,這一時期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很少;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曲折、反復;資本主義制度遠未健全和完善。

(3)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先進國家普遍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自然經濟,確立了對世界經濟的統治地位,是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造成這種根本性變化的主要推動力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極大地解放生產力,從物質上大大增強了資本主義的力量;法國大革命創立的一系列資本主義立國原則及革命留下的戰斗精神,從政治思想上壯大了資本主義的力量。特別是工業革命的後果,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①工業革命的開始、擴展、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
②這個時期以工業革命為開端,邁出了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的第一步,
(促進了商業資本主義向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演變)工業革命的完成,機器大工業的建立,使資本主義力量迅速超過了封建主義,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些都顯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進步性。
③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經濟的大發展,在政治領域導致了三股進步歷史潮流;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民族解放運動,或者稱為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三大傾向。

(4)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這一時期,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從蒸汽機時代進入了電氣化時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飛躍式的大發展,壟斷經濟形成,資本主義正在進入成熟的階段,即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逐步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到了19世紀70年代,西方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東方則沒有成熟到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程度,因而在大約30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上基本沒有發生過革命,資本主義處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之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
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內容、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內在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社會生產力方面;社會生產關系方面
②壟斷和壟斷組織的出現:(評價)
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是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並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此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
③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基本定型: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生產組織形式,成為一種經濟模式。
④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都有巨大的發展,這些國家在20世紀初都先後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完成了工業化的進程。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增加了。
美國和德國更多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工業生產集中程度較高,壟斷經濟發達,再加上其他有利的條件,經濟發展步伐最快,後來居上,超過英國和法國,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設備落後,資本大量輸出,過早地偏離了工業經濟發展為主的道路,走向資本輸出為主的道路,經濟發展緩慢下來,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工業生產下降為世界第三和第四位。
日本通過對內大力發展工商業,扶植壟斷經濟,對外極力進行侵略擴張,開拓市場,掠奪資源,攫取巨額戰爭賠款等措施和手段,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強國。
相對而言,俄國在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之後,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較大發展,但由於封建殘余勢力的束縛,仍遠遠落後於其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⑤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經濟上飛躍式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改變了它們之間力量的對比,造成了他們之間的新矛盾,形成了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加緊爭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勢,最終導致了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對峙和一戰的爆發。

(5)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資本主義經濟(20世紀20、30年代)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波動很大,繁榮與危機、動盪與穩定、自由競爭與國家干預多種現象同時並存是其最基本的特點。可以說,這一時期,是現代西方經濟史上最為動盪的時期。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戰一方面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另一方面造成這些國家政局的動盪,從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二是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的矛盾激化,特別是生產與銷售的矛盾直接導致了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
①「一戰」後, 各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況
「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除美國、日本經濟實力增長外,無論是戰敗國德國,還是 戰勝國英國、法國在經濟上都是一片衰敗和混亂。
英國債務劇增,工商業衰退;法國由戰前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戰敗的德國經濟惡化尤為嚴重。
美國和日本是大戰的受益者。美國在大戰中發了橫財。戰後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20年代進入了「柯立芝繁榮」時代;日本在戰後經濟增長,由債務國變為了債權國。
②20年代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從略);資本主義國家在1924年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和短暫的經濟繁榮時期。(美國經濟繁榮背後的隱患;日本經濟的脆弱性)
③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大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同時一定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資本主義世界潛在的經濟問題和自由放任政策發展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各國為擺脫經濟危機,都加強了國家的干預政策。但干預的具體措施和特點卻有所不同。一種是在維護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的國家干預,另外一種干預則偏離了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軌道,走上了法西斯統治經濟的軌道,是一種不正常的發展道路。
羅斯福新政的政治和社會影響: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成功嘗試,為二戰後強化國家干預經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提供了一種模式。

(6)「二戰」後的資本主義經濟(20世紀40年代至今)
這一時期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大發展時期,無論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化過程中所佔的地位,都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同時,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呈現出由美國獨霸向經濟多極化發展的趨勢。造成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大發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二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①「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的發展
「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A.1945—50年代初為恢復時期,西歐各國憑著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藉助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工業生產到50年代初逐漸恢復到戰前水平;
B.50年代初—1973年是持續高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是西歐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C.1974—1982年是經濟「滯脹」時期
D.1982—90年代初,資本主義經濟又進入了低速增長時期;
E.90年代初至今,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溫和衰退和緩慢回升時期
②對於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認識
③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
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進一步加強,出現了經濟發展的新格局。由美國稱霸、歐洲日本依附,轉化為以美國為主的美、日、西歐三足鼎立;西方經濟不平衡發展增強的同時,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趨勢也有新的發展。
另外,這一時期由於第三世界興起,資本主義原有的世界市場逐步解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則變換方式,利用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掠奪,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

3、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形式和本質
(1)主要形式
① 對農民土地的剝奪。英國的「圈地運動」是典型。圈地運動的結果,一方面造
成土地的集中,為資本主義的大農場大牧場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失去土地的農民,無以為生,淪為農場或工場僱傭的自由勞動力。
② 對殖民地的血腥掠奪。西方殖民者通過在美洲、非洲開采、劫運金銀;發展大
種植園;奴隸貿易;搶劫財富以及欺詐性的貿易等方法,積累了巨額財富,後來轉化為資本,用來發展資本主義工業。
③「價格革命」。由於西方殖民者的掠奪,大量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等流入歐洲。
造成金屬價格下降,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這就是「價格革命」。在這一過程中,新
興工商業資產階級一方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另一方面付給工人的貶值的貨幣工資,因而經濟力量日益增長。而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的貨幣地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地主的實際收入減少,地位削弱了。小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兩極分化加劇,大部分人淪為出賣勞動力的工人。
(2)本質
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是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並積累貨幣資本的歷史過程。馬克思說:「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與火的文字,寫在人類的編年史中的。」

4、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分析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各要素可簡要歸納為「三個前提」和「四個條件」。
(1)三個前提:
①社會穩定:戰亂和動盪的政局都會破壞經濟的發展。
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
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和適應,例如壟斷的出現及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的發展。
(2)四個條件:
①科技條件。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和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充分證明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②市場條件。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商品經濟,商品交換的目的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與商品交換的場所——市場或地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市場是其發展的生命線。當市場不能滿足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就受到阻礙,資產階級就會設法開拓市場,如德意志,義大利統一前的分裂割據狀態,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都無法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制約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當市場滿足經濟發展需要時,資本主義經濟就充滿生機和活力,如美國內戰結束和德意志統一後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促使德、美經濟高速增長。資本主義列強向亞、非拉的擴張,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過程,也就是爭奪商品和市場的過程。
③資本條件:無論是資本的原始積累時期還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的其它各個歷史時期,巨額的資本的獲得都令促進資本主義的設備更新,提高競爭實力,如普法戰爭中法國50億法郎的巨額賠款,使統一後的德國如虎添翼,導致了法德兩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中呈現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地位。資本的積累和獲得,在資本主發展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資產階級不擇手段對國外人民進行瘋狂壓榨和掠奪,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又加緊資本輸出,目的是掠奪更多的財富。
④自由勞動力條件:資本主義生產主要是僱傭勞動,需要擺脫了土地和封建國家束縛的自由勞動力。英國通過圈地運動不僅積累了資本,而且把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趕走,使之成為無家可歸的資本主義自由勞動力,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另外如,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性質差異,也要從是否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廉價的自由勞動力方面尋找依據。

㈧ 美國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晉中之窗030600.net提醒您: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為英國殖民地,後因種種因素逐漸興起而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
但是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產生了裂痕,英國繼續對北美地區採取高壓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區居民強烈不滿。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 美國正式誕生,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 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最終是北方領導的資產階級獲勝統一全國。
1865年開始了重建時期,逐步廢除奴隸制,1877年,南部進行民主重建,制訂了民主的進步法令,標志著民主重建的結束。
後來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經濟實力大增,兩次世界大戰奠定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霸主的地位。冷戰開始後和蘇聯平分天下。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年美國經濟情況仍較平穩。
進入90年代,美國計算機產業發展迅速,並帶動全球的高科技信息產業,開拓了新一代的產業革命。

㈨ 美國的發展歷史

美國,是美利堅合眾國(舊稱花旗國)的簡稱,它是北美的一個帶有民主、分權、制衡為傳統的聯邦共和國。
美國位於北美洲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灣.美國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僅佛羅里達半島南端屬熱帶。飛地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緯60至70度之間,屬北極圈內的寒冷氣候區;另一塊飛地夏威夷州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氣候區。但由於美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各地氣候差異較大。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76年英屬的13塊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宣言。自1776年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出來後,1789年成為統一的聯邦共和國。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美國已經在經濟、政治以及軍事實力各方面都超越了它以前的宗主國和其他任何國家。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美國1979年1月1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一方面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另一方面又根據《台灣關系法》,維持與台灣的非正式關系。
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宣布脫離英國獨立以及1789年美國憲法的制訂之後,美國成為一個聯邦共和國,並且是世界上第一個現代的民主國家。從19世紀初開始,美國開始從北美大陸東部最初的十三州逐漸向中部和西部發展,美國本土面積日益增大。同時,美國在海外也有多處領地。其後美國歷史上的兩個重大事件是南北戰爭(1861年~1865年)和大蕭條(1930年代)。
北美洲的原住民在大約西元前9000年到前48000年這段期間來到北美洲,並且掌控了這塊地區,一直到17世紀初期歐洲殖民者來到此地為止。
1493年—1779年美利堅殖民地的歷史中有與北美原住民的長期戰爭,嚴重的勞力缺乏產生了像奴隸和契約化奴役這類的非自由勞力,而英國政府的放任政策則讓特有的美利堅精神與文化得以發展出其獨特性。
1776年—1789年這段期間美國在對英國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贏得了勝利,並且以北美十三州建立起了美利堅合眾國。
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買案(Louisiana
Purchase)讓農民得以使用重要的密西西比河水路,把法國勢力從美國西部邊界移除,並且提供美國農人一塊廣大的土地。
幾個星期以後,英國和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之間開戰了。美國當時的收入仰賴向歐洲輸出農產品,因此試圖同時對兩個戰爭中的強權出口食物和原料,以及在它們與它們的加勒比海殖民地之間運輸產品來獲利。當這個行為對兩個戰爭國有利的時候,它們便會准許,然而當這個行為無利於他們的時候便予以反對。
當1805年法國海軍在特拉佛爾嘉戰役(Battle
of
Trafalgar)中被摧毀後,英國希望斷絕法國的海外貿易紐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報復美國的貿易行為,英國於是對美國海岸實施了封鎖。
接下來的四年,在美國歷史上是最陰暗的,國家為自己流淚,奴隸制度和各州權力的爭斗。日益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北部各州擊敗了以種植園農業為主的南部各州。但是雙方共600,000至700,000的美國人犧牲,賓且許多南方土地被毀壞。不過最後,無論如何,奴隸制還是被廢黜了,美國也開始了緩慢的重建。

閱讀全文

與美國經濟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