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
①軍事方面:推動中國軍事近代化
②經濟方面:推動中國經濟近代化
③科技和教育:推動中國教育科技近代化
『貳』 洋務運動給我們什麼啟示
洋務運動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教訓,從洋務運動的失敗中,我們能夠得到許多啟示。今天我們講技術引進,不單單是指生產技術上的引進,還要引進先進的現代企業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先進的、有利於社會進步的思想。
新的生產力是同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築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義的制壓下充分地發展起來的,故要發展近代企業,要維護民族資本,要想培養洋務人才,要改變封建制度。
西方國家不希望中國真正富強起來,他們擔心有一天中國會超過他們。所以我們不可以一切都仰賴外國,需要自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新式企業需要新的管理體制,給予商人一定的發言權,政府幹預不易過多。委派技術人員,以營管理,對現代企業也有一定的幫助。
我們說要向西方學習,但這並不等於說什麼都要學習人家的。我們必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結合自己的國情,總結出一條適合我國的發展模式,這才是正確的道路。這就要求我們對現狀不斷進行反思和剖析,並及時、果斷地做出改革,必要時還應進行革命,這樣才能救中國。
(2)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啟示擴展閱讀:
自古以來,中國人輕商思想極為嚴重,建國後,受蘇俄的影響,中國人普遍認為商人不義。
但改革開放改變了這一切,中國人逐漸意識到商業文明的力量,這實際上是將中華文明的勤勞、踏實與英美文明的商業崇拜結合起來,形成了新型的中華文明。
這實際上中國的一大進步。文明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離不開競爭,商業競爭就是最能促進人類進步、且代價最小的競爭。改革開放後,中國人一改以往的觀念,變得熱愛商業,是中國之福。
事實上,今日中國企業稱霸全球,得益於改革開放後觀念的巨大改變。相比之下,洋務運動對中國人的觀念影響非常有限。
『叄』 洋務運動的總歷史意義
洋務運動的意義有這些:
標志著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
2.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外國資本輸出的侵略的作用。
3.盡管洋務企業在興辦過程中存在種種問題,也未能真正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對中國的早期現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4.社會階級結構發生變化,誕生了民族資產階級。
洋務運動的最終結果雖然是失敗,但是其對中國近代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1)對近代軍事的影響:
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富國強兵,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機。洋務運動,是從軍事自強開始的,為實現軍事自強,洋務派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軍,同時改進陸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三是建立近代軍事學堂,培養新式陸海軍人才。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軍事工業相繼問世。
1885年設立的海軍衙門,統領海軍、海防事宜,推進了海軍建設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清軍隊戰鬥力有所提高,對外國的侵略勢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使中國軍隊以近代新式武器裝備投入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爭。開始了中國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2)對近代經濟的影響:
洋務運動興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資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問題,於是在"自強"口號興辦軍事工業之後,洋務派又在"求富"口號之後開始興辦民用企業,著重點在於采礦、冶煉、航運、鐵路等一系列配合軍事工業的項目。
在洋務派的倡導下,許多達官顯貴以興辦洋務為榮,深深的動搖了從商鞅變法開始的,中國幾千年文明中"重農輕商"的概念,促使中國近代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社會經濟中明顯增長,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對近代政治的影響:
洋務運動的創辦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而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務運動的缺陷,刺激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4)對近代文化的影響:
洋務運動是近代教育的開端。要開始洋務運動,興辦洋務就必須要有精通洋務的人才,但是中國傳統的科舉制教育卻遠遠無法滿足洋務運動對人才的需要。因此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就成了洋務運動進行下去的一項總要的舉措。
開辦新式學堂,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共創辦24所新式學堂,主要為翻譯、工程、兵器、通訊、醫務等培養新型人才,雖然學堂規模不大,但是依舊打破了古老的科舉制度,培養了一批不同於傳統的近代科技知識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會文化風氣,為後面科舉制的廢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派遣留學生,為了更系統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洋務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學生,為洋務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西學知識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對中國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准備了最初始的文化條件。
積極作用和意義:
19世紀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現了暫時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統治集團內的一些開明人士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而採取了一系列"自強""求富"的措施,雖然其目的是為了擺脫"內憂外患"維護封建統治,但這一運動是符合歷史潮流的。
並且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和國防的近代化。
其意義表現在:
1、洋務運動推動了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2、洋務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
3、洋務運動打開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務運動促使了國防的近代化。
局限性:
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洋務運動的失敗原因:包括傳統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計劃、主事者識見不足、守舊人士的反對、官僚政風的敗壞等。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由於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新創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出"自強"、"中興"。
『肆』 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
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
1.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富國強兵,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機。洋務運動,是從軍事自強開始的,為實現軍事自強。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使中國軍隊以近代新式武器裝備投入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爭。開始了中國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2.洋務運動,促使中國近代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社會經濟中明顯增長,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洋務運動的創辦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而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務運動的缺陷,刺激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4.洋務運動是近代教育的開端。為了更系統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洋務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學生,為洋務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西學知識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對中國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准備了最初始的文化條件。
2洋務運動的局限性
1.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專制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使洋務運動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
2.洋務知派本身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導致洋務企業的失敗。
3.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道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甲午戰爭,洋務派標榜的「自強」、「求富」目標未能實現,洋務運動基本失敗。
4.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對洋務知之甚少,思想還處於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禮教束縛的階段。
『伍』 洋務運動的背景,主要成就,歷史意義,失敗的原因,給我們的啟示
背景:處於清朝內憂外患時期。主要成就:成立了北洋,福建水師,培養洋務人才,創建了輪船工商局,促進了滿清工商化。意義:洋務運動沒能使國家強大起來,不過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和先進思想,客觀上激發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一定程度上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抵制。失敗原因: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宣告洋務運動失敗。啟示:洋務運動救不了中國,中國必須進行革命
『陸』 求:洋務運動對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啟示和意義
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現在剛好30年,中國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後,綜合國力、人民生活、國家面貌都發生了用語言難以形容的變化,但在經過井噴式的發展後,一些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也開始顯現,如何解決這些問題,100多年前洋務運動半途而廢的歷史教訓值得借鑒。
自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才意識到自己到現代社會的差距越行越遠,所謂的天朝只不過是一塊腐朽的破屋,隨時都有坍塌的危險,因此,戰敗後的清政府開始學習西方,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洋務運動,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北洋和以張之洞為代表的南洋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廣納人才,使中國的現代工業、教育、政治體制都得到了很大發展。經過30年的洋務運動後,試點地區南洋和北洋都基本具備了現代社會的基本功能,特別是現代工業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迅速縮小,很多方面甚至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可以說這是100多年前中國進行的最早的改革開放,天津和漢陽也象今天的深圳和珠海一樣,成為改革開放的特區。但改革開始向深度和廣度進軍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最重要的一條是清政府的腐朽制度與現代社會的要求極不適應,必須對這座腐朽的破屋進行揭瓦掀梁式的改造,但這就觸動了統治階級的利益,這時候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對社會結構進行徹底變革,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二是保留破屋的殘牆破瓦,進行小修小補式的改造,清政府選擇了後者,也選擇了一條死路。
甲午年一場戰爭,30年洋務運動的努力付之東流,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船隊全軍覆沒,2.5億兩白銀的賠償和割讓台灣的現實讓清政府大傷元氣,苟延殘喘的清政府靠榨取人民的最後一點血汗艱難地熬到了生命的最後一息。
有人把中國近代史的一切苦難歸罪於日本,但本人不這么認為,不錯,是甲午戰爭中斷了中國近代化的路程,是日本的侵略和巨額賠償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苦難,阻礙中國前進的步伐,但本人認為,最根本原因是清政府這坐破屋已腐朽不堪,日本只是壓垮的這個腐朽破屋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不能怪日本,他們只是一根稻草,而且是無關緊要的一根稻草,即使沒有這根稻草來壓我們,我們自己也要倒掉。
100多年後的今天,也是我們進行改革開放30年後,中國也再一次面臨十字路口,回顧走過的30年,我們靠什麼發展,兩個字「三拼」可以概括,而目前拼資源、拼環境、拼血汗的「三拼」經濟遇到了嚴竣的挑戰。在拼資源方面,我們已沒有什麼可拼的了,包括鐵礦石、石油等基礎資源都必須花高價去買;環境方面我們還可以拼嗎?也不行,我們已經見不到綠的水藍的天,再拼環境就沒法生存了;至於拼血汗,我們也沒有優勢可言了,幾十年的斷子絕孫式的嚴格計劃,年輕人已經相對少了,早年的血汗工人已漸步入老年行列,他們身上已沒有多少血了可以榨了。
下一步我們靠什麼去拼,一些坐在窗明幾凈的辦公室里、享受著高級待遇的人們信心十足,滿足的大話,開口閉口五千年盛世,這和當年滿清死到臨頭還自封自己為天朝大國如出一轍。
開改開放30年後,中國到了對社會結構進行改革的時候了,對社會結構的改革必須是推牆揭瓦式的改造,而絕不是保小修小補,現在中國的政府職能基本上是為了養人,以此次地震災區的汶川縣為例,一個僅5萬多人的地區,為什麼要保留一個縣級行政編制,既然是一個縣,各級行政機關一個不會少,從電視報道來看,光汶川縣公安局就有140多人,如果包括派出所、消防中隊,小小縣城光公安系統不會少於200人,另外還有幾十個局,包括事業單位,吃財政飯的人估計會過萬人。本人所在的一個小縣級市,基本沒有工業,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城市的基本上是政府機關和象移動石油銀行等壟斷行業的人員,現在很多鄉鎮機關、縣級政府基本上是為了養人,沒有發揮一點作用。另外,中國的科研體制和創新機制官企不分,無不存在制約發展的體制性問題,不進行根本改革,中國不可能有創新。
可以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了對社會結構動刀的時候了,而且要動大刀,否則,100年前洋務運動的歷史有可以在今天的中國重演。
『柒』 洋務運動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洋務派經營的近代工業企業,是以不改變封建生產關系為前提的。所辦企業,具有很強的對外依賴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壟斷性。因此,洋務派要在中國興辦近代工業企業和籌辦海防,都不得不在工業技術、資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國主義的左右和牽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軍事和經濟的控制,洋務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買辦化。這樣的企業不僅無法避免自身遭到破產的命運,而且嚴重地阻礙和壓制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捌』 洋務運動對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啟示和意義
轉一篇文章——《洋務運動與中國改革開放思想的歷史尋蹤點滴》
19世紀中國對整個世界的看法,包括對經世致用思想對於一國實力的增加有什麼幫助,這幾乎是每一個對中國近代社會有興趣的人,都在考慮的問題。因為不管是以後的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或是救亡圖存、還是以為找到了進化論的這個改造中國社會的所謂法寶,或是保皇或是君主立憲、或是建立共和等等方式,對於中國來說,改革並貿易真正引起中央朝庭的重視,而是民間的力量在起作用,中央集權統治者並沒有主動自上而下的進行改革。因而一個維持就有模式的國家機器面前,任何的所謂的改革之路似乎都不能真正找到強盛之路。而僅僅是上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樣是不能奏效的,對於這一點已經被一些國家的發展經歷所證實。
這一點我們似乎在閱讀<<近代中國思想歷程>>一書中的一些論述就頗能發人深思--這就是在19世紀的80到90年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要求系改革的動態,並且浮現出一批系統改革內政的方案設計。「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中國不是被動地學習西方,只有從中國內部經世脈絡里產生的問題和思路,與西方的理解發生了聯系時,才會產生模仿某種體制的直接動力。在這個意義上,單從洋務運動的演變和反思,來解釋晚清改革,顯然是不夠的。」「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之後,受到西方影響的一些改革思路,不是從洋務運動本身的思想脈絡中產生的,而是在京城清議和地方士紳政治化的場域里浮現。它表明,在19世紀不斷發展的經世論述,由於其對體制問題的關注,倒是更容易超越西方經濟發展的魅力,對西方的內部體制產生感應。」
不過沒有了中國的洋務運動,那麼國人的這些思想也許是不會建立起來的,因為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尤其是中日甲午之戰之後,人們好象對於純粹的用什麼實業救國,技術救國的思想以及作用,不再依賴或是崇拜了。
人們基本是比較同意這樣的一個觀點,那就是中日甲午海戰之後,一個竭力鼓吹和推行了這么多年「洋務運動」國家,最終的結局依然是被自己的近鄰日本所打敗,所以這次失敗震動了晚清朝廷。在這樣的一種局面下中國向何處去,的確為世人所關注,因為中國的發展和世界列強對中國覬覦的局面,讓感到中華的民族的存亡,僅僅是用所謂純粹發展經濟的方式是不能真正強國的。中國的強國夢一直在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洋務運動的發展和興起,在當時並不觸動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情形下,企圖依靠洋務運動就能真正改變中國的命運,在今天看來顯然是不行的。但是,向西方學習這畢竟是有積極的思想意義的。有人曾把中國所謂的 「洋務運動」也稱之為「自強運動」,自強的思想其實在中國人面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建立起來之初,一些有為之士就有了這樣的認識,但是中國的朝廷對於洋務運動與清朝命運的認識並非深刻。因為當時所謂的「洋務」在中國,不過是一些朝廷重臣和一些外省督撫,以他們個人的能力和眼光,在看到了中國時局的一些弊端,以及睜眼看世界之後提出的主張,但是作為中央集權專制的統治階級,他們作為既得利益者,是不會放棄自己「家天下」的,這種專制主義,其實正是中國近代化不能真正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同時,當洋務派在中國的沿海一代繼續進行的時候,清帝國內部,則是在忙於陸續鎮壓各地的起義和重建帝國的秩序。試想在這樣的一種社會政治環境中洋務運動的拮據以及命運,其實在開始進行的時候,結局早就有了答案。
史學界有這樣的一個說法,日本的明治維新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用了近200年才走完的近代化道路, 而中國的洋務運動則成為中國近代化發展史上的一個永久的遺憾。這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創傷和傷痛。但現在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步入了快車道,尤其是中國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和回收,則對於當代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將會是一個最為現實的凝聚力量,同時也展示了中國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體現出的勃勃生機和活力。相信中國在今後經濟的發展里程中,將會以這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歷史時刻為契機,深化改革尤其是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加大力度,在今後的發展中會取得更為輝煌的成就。
以我的學識評價洋務運動顯然是有些力不從心的,但是,任何一個研究和中國近代史的人,對於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有著非常重要作用和影響的「洋務運動」 是不能不關注的。因為,在我們對歷史進行審視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任何歷史上的革命或是變革,都是不能在不觸動社會的、政治制度中建立起一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因為所謂的經濟的體制所要依賴的仍是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對那些不適應經濟發展的上層建築也需要改革,也 要適應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才行。
「洋務運動」的三十年,最終以中日甲午之戰中的失敗,遭受到致命的打擊而告終,但是「洋務運動」對於中國的近代化,以及它為了自身的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包括在經濟發展上所取得的成績,同樣是具有歷史意義。而且在所創辦的一些工業企業,後來也為中國近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有些企業甚至成為現代企業的雛型。以山東為例,一些在洋務運動中所建起的一些軍用工業和開採的礦山業,都為建國以後輕重工業的發展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就政治層面的意義來看,「洋務運動」在中國的發展,畢竟阻止和延緩殖民化的進程,並且以自己漸漸發展的工業和軍事工業的實力,提高了與列強較量的能力。自然就其思想意義來看,洋務運動畢竟讓國人開了眼界,認識到富國強兵的重要性,而落後就要挨打也日益成人國人的共識。
其實,就像我們通過洋務運動本身來思考當代中國國情時,會發現當下中國改革的進程中不得不要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我們不真正從政治制度的層面進行改革,我們就很難真正發展為近代國家的,在這里有專家指出了所謂的「後發劣勢」的問題,這對於我們今天重新認識「洋務運動」 也是有現實意義的。當年的那些朝廷重臣或是那些地方的督撫對於「洋務運動」的熱衷,從自身的條件來看,它不能成為整個國家架構的發展思路或是成為「國策」,在一個封建的以統治階級既得利益毫無觸動的情形下發展自己的經濟,而是只是用所謂的技術和科學來強國,在一段時間,或是在一些工業領域中也會取得一些成績,但是就其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仍然有其障礙發展的因素存在。
現在我們黨提出要發展和建立社會主義的現代企業制度,對經濟體制改革也出台了很多好的方案,而且政治體制改革也出台了相關的配套措施,可以說中國要想進一步發展,要真正走向富國之路,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勢必要涉及到政治體制的改革,這也是不能逾越的門檻。這次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對於各種經濟成份參與經濟發展、共建小康社會,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其中的一些提法是這樣說的--要大力發展和積極完善引導非公有經濟,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非公有制企業在投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要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和監管。其中對於產權問題也有新的解釋,那就是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分明、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而這些提法顯然是要比過去有了更進一步的開放意識。預示著中國的未來經濟發展會在一個新的平台上展開。
顯然這個問題也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如何讓中國的改革繼續走下去,產權是不能繞過去的一個檻,那麼同樣的政治體制改革也是不能繞過去的,因為現在要深化改革,就不能不涉及到政治層面的問題,而這似乎也是洋務運動失敗給我們的一個啟示,那就是改革不能觸及既得利益者,同樣也不能不涉及到政治體制的層面。而這一點,也正如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所說的,那就是改革不是自己到超級市場去買東西,可以盡挑自己喜歡的的帶走,不喜歡的就不要。
(作者 濟南 李華新)
上述為轉載內容,不代表本人看法。
『玖』 洋務運動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啊(歷史)
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影響 洋務運動是清王朝統治階級為了謀求封建國家的「富強」而進行的改革運動,在客觀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傾向。洋務派是這場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其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應付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以消除「內憂外患」的嚴重危機。其內容雖然十分廣泛,但核心一直是創辦軍事工業和編練新式陸海軍的軍事活動。 洋務派對清朝軍隊進行武器和訓練的革新,與頑固派的愚昧守舊態度相比較,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中國軍事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1865年到1895年,洋務派在各地創辦了20多個製造槍炮、彈葯和船艦的工廠。在自製和外購的基礎上,19世紀70年代,淮軍已「盡棄中國慣用之抬鳥槍,而變為洋槍隊」。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改善,使其戰鬥力有所增強。洋務派的海軍建設成效尤為卓著。經過苦心經營,洋務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師。尤以北洋水師實力最強,其規模時居世界第4,其中定遠、鎮遠艦的購置,給日本以很大的威懾,推遲了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時間。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重創日本海軍,阻止了日本侵略軍的長驅直入。因此,洋務運動中的近代軍事工業,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防力量,起到了「禦侮」的作用。 洋務運動的主觀目的,雖然不是旨在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但它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客觀上卻沖破了中國封建主義的桎梏,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發展進程。洋務運動不僅使中國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力,而且間接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洋務派企業為中國資本主義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並且孕育了新的階級力量,這些都在客觀上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西學的大量引進和新式學堂的建立,不僅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而且也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傳統的思想觀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洋務運動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現在對其茫然無知的中國人面前,使人們開始耳聞目睹和親身體會這些成果的優越之處,從而逐步澄清了對「西學」的種種誤解,由一味抵拒,漸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態日見改變,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客觀地面對現實,承認兩方科技的進步,不再反對把「西學「引入中國。 但是,洋務運動所具有的封建屬性,決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點的存在。首先,因為洋務運動由清王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所以,他們大規模引進的只是西方的物質文明與科學技術,對西方的社會經濟制度諱莫如深,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則堅決抵制和反對。這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其次,洋務派所興辦的企業均由洋務官僚操縱,經營管理大權都被其委派的總辦、會辦、幫辦或提調等把持,他們經營不善,管理腐敗,不可避免地使企業內部充滿了封建性和資本主義的矛盾。這些企業在封建性的嚴重束縛下,或癱瘓停辦,或被帝國主義侵吞,或轉讓私人經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再次,洋務運動的變革措施與中國傳統的義利觀和本末觀發生了沖突,受到傳統心理的束縛。中國是農業大國,重農抑商是歷代統治者沿襲的基本國策,重義輕利是歷代統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則,深深植根於傳統文化之中。僵化少變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習慣於安定平靜的生活,具有較強的心理惰性,面對社會變革,求穩怕亂,抗拒抵制。盡管西學的輸入打亂了中華民族獨立發展的軌跡,但長期以來民族發展的慣性,使很多中國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觀念去看待世界和社會,這就妨礙著他們去接受新的東西,同時也妨礙著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總之,洋務運動處於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它對於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既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又有消極的不良影響。
『拾』 洋務運動的影響和啟示
這可是我的歷史筆記哦~~~
洋務運動
背景 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內憂外患,清王朝岌岌可危。
性質 封建地主階級的改良運動
領導人 中央:奕欣;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
指導思想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目的 直接:改變在軍事上落後於西方的狀態;根本:維護統治
方式、內容 練兵制器
時間 從19世紀60年起,到90年代的中日甲午戰爭止
經過 1. 1860年代,自強,創辦軍事工業。
a) 1861年,曾國藩創設安慶軍械所,這是洋務派防止西洋武器的第一個軍事工業。
b) 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這是當時最大的軍事工業企業。
2. 1870年代,求富,創辦民用工業。
a) 李鴻章在上海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這是第一個民用企業。
b) 隨後興辦的有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唐山—胥各庄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等。
3. 創辦新式學堂
a) 奕欣等於1862年奏設同文館
b) 1863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培養外語和自然科學人才。
4. 派留學生出國
a) 容閎向曾國藩提出派留學生出國留學的建議。
5. 建立近代海軍——戰爭的規模擴大到了海上
綱領、文件 -----
結果 失敗。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沒有改變社會性質。
歷史作用與意義 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生產方式,文化教育,軍事。
引進了一些近代的科學生產技術,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受到這些企業的影響,開始投資於近代工業。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的經濟實力的擴張也起了一些抵製作用。
其他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