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扇子發展的歷史變化

扇子發展的歷史變化

發布時間:2021-03-13 00:10:48

① 扇子的發展史

扇子發展歷程:
扇子本是實用之物,以其輕薄而面積大,可扇風取涼。中國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於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較早的雕工書畫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種有才華富想像的藝術家也來參加,扇子也就此演變成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使人頓生愛羨之心、寶藏之意,成為今天集藏的一大門類。
中國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雛形。
中國古代扇子的種類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摺扇和團扇二種。
摺扇一名「折疊扇」,又名「聚頭扇」。摺扇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團扇產生遠早於摺扇,因形狀團圓如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名「合歡扇」。又因其由絲織物製成,故又稱「紈扇」或「羅扇」。更由於唐人王建《調笑令》中的名句「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而產生了「並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稱。
明代是摺扇流行的開始,這或許是由於永樂時期明成祖的倡導。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摺扇不少,可與上述記載相印證。摺扇製作在全國范圍內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稱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黃扇、青陽扇、溧陽歌扇、豐潤畫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紙麥扇、吳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種。扇股扇面的製作日趨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認可。如果說摺扇源於日本的話,此時已真正漢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清代是中國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扇子在文人官員間的使用更加頻繁。扇子不僅是用以生風涼的工具,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品,它成為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徵,成為他們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是夏天,就是在天氣涼爽的季節,手執一扇,打開收攏,或佩掛在身,或藏於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緒交流的意義。不僅是文人,不僅是男性使用摺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分出以黑紙扇、游鑒圖扇和戲畫扇為典型的工藝扇,以及女用的米扇。從扇本身出發,又有了扇袋、扇墜和扇盒等附屬的工藝品。扇子還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乾隆時期,廣州的商人曾專門生產適應歐洲貴婦趣味愛好的象牙摺扇。摺扇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徵和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國時,摺扇保持了它在中國藝術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沒有什麼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創新是集錦扇。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繪畫,或分段書寫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錦扇卻是將扇面空間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後由多名書畫家分別作書繪畫。從最少的兩人組合開始,到多至十餘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在扇面上作畫寫字,在三國時就有,據《晉書》記載,王羲之為蕺山老姥題扇的故事,是不是最早了,我也說不清。在扇面上作書繪畫歷來被人們所喜愛,所收藏。由於扇面形態獨特,文人墨客苦心經營,別出心裁,依據扇面形狀繪制出千姿百態的圖畫,抒發出令人賞心愉快的語言詩句。當今書畫藏品中的歷代名人佳作以成扇或扇面形式的作品數量不少,成了書畫藝術的珍寶。
在摺扇上寫字作畫並非易事,由於扇面的形態不同,高低不平,材質多樣,要在上面創作出氣勢貫通,瀟灑流暢,令人贊美的作品,確實需要精心設計,耐心經營,反復實踐才能達到,從古人的經驗中我們看到較多的有如下幾種章法設計:
一是一行長一行短的章法,如圖1,這種形式使用行草書體最為適宜,可以收到氣勢流暢,磅礴大氣,美不勝收的效果。
二是行行字數相等的章法,如圖2,這種形式適宜使用隸書、楷書,顯出古穆朴實、清雅遒勁、厚重耐看的效果。使用篆書、甲骨等也很耐看。
三是一字成行的章法,這種形式適合寫大字,書體不限,沿著摺扇弧邊書寫,在下面留下一片空白,顯得空靈、自然、大方、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以上三種形式的章法,都是沿著扇面的弧邊書寫成弧形的,今人也有別出心裁的,在扇碩中部排成平行四邊形(或圓形)的形態,吾以為這種形式雖不夠自然但只要安排得當,特別是安排好落款和印章,同樣可以獲得美的享受。關於團扇(即圓形鏡面)的書法創作,比起摺扇要自由一點,可以沿圓形布滿扇面,也可取中間排列成方形,也可半方半圓,也可只寫一個單字,也有一番韻味。

② 現今扇子的發展有什麼變化

現在,科技的發達,夏季來臨時,我們已經很少能看到大家搖扇納涼的景象了,扇子已經逐步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取代它的是,那櫥櫃里的一柄柄工藝扇,也就是說,大家重視的,已經不再是它作為扇子來說本身具備的實用性,而是轉變為藝術性,他已經轉變為一種文化,一種底蘊。

③ 扇子的歷史,急啊!!~

扇子,最早稱「翣」,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據說 我國那時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們開初不是用它取涼,而是一種裝飾品。在周代,王和後的車子都有「扇扇」,用來遮蔽風塵,叫 「障扇」;後來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儀仗中,都有大障扇,以顯示其威風。據晉崔豹的《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製作的長柄扇,但並不是用來拂涼的,而是一種儀仗飾物。由持者高擎著為帝王障塵蔽日。到了漢代以後,湖南的竹扇和山東的絹扇普遍用來取涼,形式也逐漸增多,並從日用品成為藝術品。《西京雜記》一書中對此就有較詳細記載。據載當時的紈扇,大都用絹等絲織品製成。相傳那時長安有個技術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緩,曾經制出過一種很大的「七輪扇」,只需由一個人操縱運轉,就能使滿廳堂的人感到涼爽。看來,這種扇子可能就是現在生活中的吊扇、台扇的鼻祖。
傳說三國時楊修曾與曹操畫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驅暑,還 可以作為一種工藝品。人們可以在扇子上繪畫、雕刻多種花鳥山水人物,或題詩寫字,頗為高雅。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見一位賣 六角竹扇的老婦,就在每個竹扇上各寫五個字,老婦很不高興。 王羲之說:「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可也。」老婦拿出去叫賣,果然人們爭相購買。我國歷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畫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鴉扇、沈周的秋林獨步扇,清代惲壽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現在,我國的扇子作為一種工藝品馳譽世界。郭沫若曾為扇廠工人欣然題詩一首:清涼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奪天工。飛遍寰宇,壓倒西風。
扇子還可以表現人的某種心理狀態。蘇東坡用「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之句,描寫周瑜的風度。杜牧以「輕羅小扇撲流螢」的 詩句,描寫少女們的活潑姿態和歡樂情緒。唐人王建的《調笑令》雲:「四扇,四扇,美人並來遮面。」描寫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心理。「夏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一把扇子,把不勞而獲的剝削者的可增面目,人木三分的刻畫出來。有的文藝作品還以扇喻人,被作為定情之物,《桃花扇》中就寫侯方域給了李香君「宮扇一柄」,「永為定情 之物」。後來李香君抗拒權奸,血染扇面,由楊龍友點染,畫成一柄桃花扇。

看這里
http://www.zcfan.com/wenhua/lishi2.htm

④ 扇子的歷史沿革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稈、蒲草等也能編成或製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緻,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漢族傳統的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來擋住太陽產生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葦做成的權力象徵物,扇子起初的功能並不是用來納涼,而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因扇子多見於皇宮中,所以扇子又叫「宮扇」。 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在這一時期,與扇子有關的詩詞大量出現,像李嶠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詠破扇》等等。古代文人墨客要是手中無扇,就像小資不養寵物狗一樣,顯得有些沒品位。到了清代,不光是文人墨客,就連踏入仕途的官員、賬房先生,甚至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等也喜歡搖扇「擺造型」。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皇帝)不得用。」也就是說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從秦至漢都在沿用,張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納賢才的主張,但到了魏晉之時竟成為皇帝的專用。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爾雅》中談道:「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從這可推測,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中國秦漢以後,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採用絲織的絹素,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宋以後,摺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涼友,是扇子的一個別名。宋陶谷《青異錄·器具》:「商山館中窗頰上有八句詩雲:『凈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帚與扇明矣。」 扇子最早稱「翣」,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它起初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漸漸地,扇從地位和權利的象徵轉變成為納涼、娛樂、欣賞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 扇子起初是一種禮儀工具,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而使用的。
扇子本是實用之物,以其輕薄而面積大,可扇風取涼。中國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於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較早的雕工書畫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種有才華富想像的藝術家也來參加,扇子也就此演變成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使人頓生愛羨之心、寶藏之意,成為今天集藏的一大門類。
中國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雛形。
中國古代扇子的種類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摺扇和團扇二種。
摺扇一名「折疊扇」,又名「聚頭扇」。摺扇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團扇產生遠早於摺扇,因形狀團圓如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名「合歡扇」。又因其由絲織物製成,故又稱「紈扇」或「羅扇」。更由於唐人王建《調笑令》中的名句「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而產生了「並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稱。
明代是摺扇流行的開始,這或許是由於永樂時期明成祖的倡導。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摺扇不少,可與上述記載相印證。摺扇製作在全國范圍內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稱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黃扇、青陽扇、溧陽歌扇、豐潤畫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紙麥扇、吳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種。扇股扇面的製作日趨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認可。如果說摺扇源於日本的話,此時已真正漢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清代是中國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扇子在文人官員間的使用更加頻繁。扇子不僅是用以生風涼的工具,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品,它成為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徵,成為他們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是夏天,就是在天氣涼爽的季節,手執一扇,打開收攏,或佩掛在身,或藏於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緒交流的意義。不僅是文人,不僅是男性使用摺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分出以黑紙扇、游鑒圖扇和戲畫扇為典型的工藝扇,以及女用的米扇。從扇本身出發,又有了扇袋、扇墜和扇盒等附屬的工藝品。扇子還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乾隆時期,廣州的商人曾專門生產適應歐洲貴婦趣味愛好的象牙摺扇。摺扇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徵和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國時,摺扇保持了它在中國藝術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沒有什麼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創新是集錦扇。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繪畫,或分段書寫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錦扇卻是將扇面空間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後由多名書畫家分別作書繪畫。從最少的兩人組合開始,到多至十餘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在扇面上作畫寫字,在三國時就有,據《晉書》記載,王羲之為蕺山老姥題扇的故事。在扇面上作書繪畫歷來被人們所喜愛,所收藏。由於扇面形態獨特,文人墨客苦心經營,別出心裁,依據扇面形狀繪制出千姿百態的圖畫,抒發出令人賞心愉快的語言詩句。當今書畫藏品中的歷代名人佳作以成扇或扇面形式的作品數量不少,成了書畫藝術的珍寶。 在摺扇上寫字作畫並非易事,由於扇面的形態不同,高低不平,材質多樣,要在上面創作出氣勢貫通,瀟灑流暢,令人贊美的作品,確實需要精心設計,耐心經營,反復實踐才能達到,從古人的經驗中我們看到較多的有如下幾種章法設計:一是一行長一行短的章法,如圖1,這種形式使用行草書體最為適宜,可以收到氣勢流暢,磅礴大氣,美不勝收的效果。二是行行字數相等的章法,如圖2中國將軍書畫網),這種形式適宜使用隸書、楷書,顯出古穆朴實、清雅遒勁、厚重耐看的效果。使用篆書、甲骨等也很耐看。(如圖2 中國將軍書畫網)三是一字成行的章法,這種形式適合寫大字,書體不限,沿著摺扇弧邊書寫,在下面留下一片空白,顯得空靈、自然、大方、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以上三種形式的章法,都是沿著扇面的弧邊書寫成弧形的,今人也有別出心裁的,在扇碩中部排成平行四邊形(或圓形)的形態,吾以為這種形式雖不夠自然但只要安排得當,特別是安排好落款和印章,同樣可以獲得美的享受。關於團扇(即圓形鏡面)的書法創作,比起摺扇要自由一點,可以沿圓形布滿扇面,也可取中間排列成方形,也可半方半圓,也可只寫一個單字,也有一番韻味。

⑤ 扇子的歷史到底有多久

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扇子在我國已有三、四千年歷史,經數千年沿革演變完善改進已發展成為幾百種的扇子家族,但總的歸納為二大類;一平扇(即是團扇、葵扇、麥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疊,二摺扇可自如敞開收疊。平扇來之於"障扇"(掌扇)"竹+捷"(古代用竹片編製成的扇子稱"竹+捷")。戰國秦漢時期,一種半規形"便面"其形似單扇門,故又稱"戶扇"單門扇可遮面窺視成為當時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細竹篾編形製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而古之障扇、雉扇,為障塵蔽日用具,儀仗的一種。

西漢時期,對稱"合歡扇"(又稱宮扇、紈扇、團扇),其形尚圓,合歡扇特點是面素白色以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似圓月,紈扇以竹木為架,面成圓形或橢圓形,用薄絲絹糊成。當時以中原一帶所制紈扇最為考究,有"齊紈楚竹"之說,即指用山東絹和湖南竹製作扇面的紈扇。漢時十分流行這種紈扇,並賦詩頌之,如班婕的扇詩,"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此種對稱式團扇出現後,歷代沿用而不衰,並成為我國傳統風格的扇型。

清代時,對稱類型的扇面除圓形外,有長圓、扁圓、方圓、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馬蹄形……這些扇形突出的特點是對稱、輕 盈、工藝性強。

摺扇,古稱"聚頭扇",或稱為撒扇,或折疊扇,以其收攏時能夠二頭合並歸一而得名。南宋時,摺扇的生產已有相當規模。摺扇盛行於明代,皇帝下召命宮內工匠仿製高麗扇,吸取外來工藝製作,促進國內扇子發展。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里有個「羽」字。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綉畫。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扇面上常綉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斗艷,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

⑥ 扇子的起源是什麼 歷史上扇子的由來及其發展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從秦至漢都在沿用,張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納賢才的主張,但到了魏晉之時竟成為皇帝的專用。

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中國秦漢以後,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採用絲織的絹素,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

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宋以後,摺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6)扇子發展的歷史變化擴展閱讀

明代作為摺扇流行的開始,這或許是由於永樂時期明成祖的倡導。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摺扇不少,可與上述記載相印證。

摺扇製作在全國范圍內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稱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黃扇、青陽扇、溧陽歌扇、豐潤畫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紙麥扇、吳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種。

扇股扇面的製作日趨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認可。如果說摺扇源於日本的話,此時已真正漢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⑦ 扇子的起源於發展

扇子是人們消暑納涼的工具。在炎熱的夏季,它能給人帶來陣陣清涼。但是自古以來,中國的扇子就帶著藝術品的風韻,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中國就有扇子了。中國扇子的種類非常多,有紙扇、絹扇、葵扇、羽毛扇、竹編扇、麥秸扇等。扇子的形狀也有方有圓,還有梅花、海棠、葵花形的。
我國的扇子名目繁多,千姿百態。有竹扇、麥扇、檳榔扇、蒲葵扇、絲綢扇、羽扇、木雕扇、玉雕扇、牙雕扇、檀香木扇、摺扇、團扇、紈扇、絹扇、蒲葵扇、、繭扇、火畫扇、竹絲扇、印花紙扇、塑料扇等。都以造型優美、工藝精湛,馳名中外,成為不可多得的工藝美術品。
成扇可以分別鑒賞扇面書畫、扇股及其雕工,也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來鑒賞。扇面書畫以精到工整為上,扇股雕工有雅俗之分,書畫扇面扇股相輔相成,扇面要「生辣」。收藏主要是摺扇成扇及摺扇和團扇的裱片,對收藏品要考慮的是「真、精、新」。
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是中國扇子的一大特色。從古到今,中國許多著名的書法家、畫家都喜歡「題扇」、「畫扇」,留下了不少精美的佳作。
在中國最常見的是摺扇,拿在手裡既方便又瀟灑。中國生產摺扇最有名的地方是杭州。杭州摺扇往往採用名貴的材料做扇骨。著名的黑紙扇、檀香扇、象牙扇,不但是中國扇子中的佳品,而且在世界上也很有名。
扇子多少年來一直是人們喜聞樂見,抒情寓意的最好表達方式,也是傳承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藝術產物的見證。如唐伯虎、郎世寧的扇面都是浩瀚藝術海洋里泛起的經典浪花。
扇子的歷史可上溯到遠古的禹舜時代,晉人的《古今注》中記載:「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五明?。」明人也有「舜始造扇」的記載,說明舜時就已經有扇子了。

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里有個「羽」字。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也就是「華蓋」。西周時期,扇子才開始作為納涼工具。扇子多為禽羽鵰翎製成,故稱「羽扇」,多在貴族階層中使用。
東漢時,扇子開始流行,民間有纖巧玲瓏的竹扇、蒲扇。隨著絲織手工業的發達,出現了一種以絹製成的紈扇,形狀有如一輪明月,稱為「團扇」或「紈扇」,也叫「合歡扇」;也有長圓、梅花、葵花、六角等形狀,扇柄用骨、木、竹等材料,雕刻精緻;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三國第一次出現在扇子上題詩作畫。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北宋時,出現了攜帶極為方便的摺扇,摺扇是北宋宣和年間由日本傳入中國的。摺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扇面書畫成為一種重要的繪畫樣式,並出現了扇鋪和畫商。總結宋代的扇史,竹扇和蒲扇是最平民化的扇子,仕女用的仍是精緻的團扇。南宋時許多花鳥、山水、人物小品都採用團扇形的構圖形式。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也興於此。 近現代出現了一批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惲壽平、鄭板橋、金農、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

⑧ 求古代扇子的發展史和圖片

中國扇子文化的演變
扇子在古代的別稱「搖風」、「涼友」,相傳禹舜時代已有,晉朝崔豹《古今注》曾記載「舜作五扇」。不過,在隋朝以前,扇子多以綾絹、禽羽、竹篾等材質製成。隋至唐代,出現了紙扇,後又發展了象牙扇、檀香扇等名貴品種。明清時蘇杭的扇藝代表了中國古代工藝扇的最高峰:蘇州的扇子稱為「香扇」,杭州的為「雅扇」。而杭州的王星記扇業就是杭州「雅扇」的代表。
王星記扇業的前身杭州王星記扇庄,由王星齋夫婦創建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其時,杭州王星記扇子以它精湛的工藝、迥異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使之與浙江的絲綢、龍井的茶葉相提並論,並被譽為「杭產三絕」而名揚天下。為此,記者采訪了王星記扇業的制扇專家。
扇子的分類
據了解,扇子的種類很多,按照材質可以分為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和麥稈扇六大類。按扇子的功能分類,則可分為檀香扇、團扇、掛扇、綢舞扇、廣告扇等。
而黑紙扇是「雅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紙扇,它以柿汁塗抹扇面,色澤烏黑,製成這樣的一把扇子從頭到尾需要86道工序。
扇子的用途
專家告訴記者:「隨著時代的發展,扇子已經不是那種傳統的用來煽風的生活用品了,它的用途在逐漸增多,比如說廣告扇,廠家可以在扇面上畫上自己的產品,寫上產品的功能;同樣的還有旅遊扇,風景區的地圖或者主要景點都可以被印在扇子上。這兩種扇子都起到了廣而告之的作用。」
另外,扇子目前正在逐漸向藝術品和收藏品轉化。這正是因為它匯集了編織、雕刻、書畫、刺綉等工藝技巧,也可作為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藝術的道具。它有時候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比如說戲曲中的書生,常常人手一把摺扇。
扇子和名人
「摺扇繪畫題詩始於明代永樂年間,扇面畫使得扇子升華為另一種藝術形式,為歷代收藏家所珍愛。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題詩、書法和繪畫,備受人們的珍愛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來了另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扇面書畫。扇面書畫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它為後人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墨寶和藝術珍品。有時一把普通的扇子,一經名家題詩作畫而身價百倍。扇子精湛的工藝和傳統書法詩詞繪畫的完美結合,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從古到今很多製作扇子的廠家都可以訂制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在飾演《貴妃醉酒》中的楊玉環時,手裡拿的那把黑紙花扇,便是王星記為他特製的真金貼花扇。」由於扇子獨特的文化性,所以它和文化名人的關系也非常密切。
追溯扇子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並逐漸傳入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扇子的歷史可上溯到遠古的禹舜時代,因為在明代,有「舜始造扇」的記載。商周時代,人們用雄雉雞絢麗斑斕的長尾製成「翟扇」,並出現了長柄的「雉扇」。此時,扇子成了帝王威儀的象徵。
到了唐朝,用雉毛做的扇子改成了用孔雀毛做。據考古發現,四川成都出土的戰國銅壺刻有一個僕人手執長柄扇替主人煽風的圖案,這是目前發現較早的扇子形象。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用動物尾毛做成的拂塵,謂之「毛扇」。江南地區以白鵝羽毛製成的羽扇最為著名,多作為貢品進貢朝廷。到了漢代,絲織業開始發展,出現了「紈扇」,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國古代婦女青睞。大約在宋朝時,出現了今日常見的摺扇並逐漸延續至今而成為社會主流。摺扇繪畫題詩始於明代永樂年間,由此而繁衍出另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扇面書畫。摺扇發展到明代嘉靖年間,分為杭扇、蘇扇、寧扇等流派。

⑨ 扇子的發展

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還孕育著中華文化藝術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蔚成獨具中國扇風格的奇觀,是民族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許多學者認為扇子起源於虞舜時代。晉崔豹《古今注》雲,舜為了「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最早的扇子圖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金銀錯銅壺上的奴隸手執長柄扇。
最早的扇子實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殘件,以及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篾絲編木製長柄扇。馬王堆出土的長柄扇長1.76米,是一種儀仗用扇,由奴隸或仆從執掌,用以障塵蔽日,也象徵主人的權威。這種扇古稱「翣(sha)」,又稱障扇或掌扇。《方言·雜釋》雲:「扇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今江東亦通名扇為箑。」《世本》曰:「武王作翣。」從這些記載中了解到,扇古寫為「箑」,又作「翣」。《小爾雅·廣服》:「大扇謂之翣。」王煦疏:「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可見用翣的多少是由主人的身份地位決定的。這種儀仗用的長柄扇在唐代閻立本的名畫《步輦圖》中,及山西太原市開化寺的宋代壁畫中也可見到。
供扇風取涼用的羽扇出現得比較早。據晉王嘉《拾遺記》雲,周昭王時塗休國獻青鳳、丹鵲,盛夏時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之羽製成「游飄」、「條翮」、「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輕風四散,泠然自涼」。晉陸機《羽扇賦》雲:「昔楚襄王會於章台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鶴之羽以為扇,諸侯掩塵尾而笑。「後經宋玉侃侃而辯,羽毛扇才得到諸侯們的承認,在士大夫中普及開來。魏晉南北朝時,「塵尾扇」、「羽扇」和「比翼扇」相繼出現。
麈是領隊的大鹿,士大夫手執塵尾或塵尾扇作清談,含有「領袖群倫」之意。北魏石刻「飛天」中飛天女一手執翟,象徵飛天時的翅膀,其形狀與羽扇十分相像。
墓中畫像石上刻有扇的圖形,也有少量發現,如山東安邱縣漢墓是20世紀50年代初發現,墓中有畫像石16塊,在北壁上的石刻上就有如廚刀狀的扇圖案。壁畫在漢代也已流行。在壁畫上繪有扇的最早實例應該是50年代初在遼陽發現的三座壁畫古墓。在多處壁畫上繪有團扇狀。還如l979年發掘於河北磁縣大冢營村北東魏茹茹鄰和公主墓內的壁畫,其墓為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在北壁的壁畫上共繪女子7人,居中一人比較豐滿,頭戴峨冠,右手舉手版作吩咐之狀。旁邊六人比較修長清秀,頭梳雙丫髻,手執羽葆、華蓋、團扇、杯盞等物。團扇呈長柄長圓形。
唐代昭陵新城長公主墓中壁畫內繪的扇,是目前發現唐代壁畫中最早的。在墓內壁畫上繪有長柄鴨蛋形扇。最早的扇為竹製。漢·班固的《竹扇賦》,不僅能補充、證實,更能相映成趣。「青青之竹形兆直,妙華長竿紛實翼。沓條叢生於水澤,疾風時時紛蕭颯。削為扇翣成器良,托御君王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堪避暑靜夜。」其詩從竹的生長,乃至扇的材料,製作形狀和作用都加以描述。竹作為扇的主要材料源遠流長。晉·許詢也有詩,詠竹扇。「良工眇芳林,妙思觸物騁。蔑疑秋蟬翼,圓取望舒影。」此詩所描繪的竹扇的工藝非常精巧,扇面上編織的竹篾薄如蟬翼。其面為圓形,而流傳的「羲之書扇」這膾炙人口故事中的扇是六角形的。《晉書·王羲之傳》載:「王羲之在蕺山時,一老媼持六角竹扇以賣,羲之書五字於扇上。媼初有慍色,羲之曰:『但虧右軍書,求百錢』。人競買之。」其實在晉代,扇的形狀已有多種。質地除竹扇外,還有蒲葵扇,也是常見物。「晉,謝安鄉人有作蒲葵扇五萬,安執一把用之,士庶增價數倍。」羽扇的故事在晉·王嘉的《拾遺記·卷二》上記載:「(昭王)二十四年。塗修國獻青鳳,丹鵲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時,鳳、鵲皆脫易毛羽。聚鵲翅以為扇,緝鳳羽以飾車蓋也。扇一名『游飄』,二名『條翮』,三名『虧光』,四名『仄影』。」
時東甌獻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娛。使二人更搖此扇,侍於王側,輕風四散,冷然自涼。「然而關於扇的著名詩,卻要數漢·班婕,漢成帝寵妾紈扇詩,《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一把紈扇寄託著愛情的悲歡離合,名為團扇又名為合歡扇,更流風余韻。晉·桃葉的《答團扇歌》與其真是交相輝映,異曲同工,同病相憐。「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扇中的愛情故事流芳百世。而贊嘆扇的詩、詞、賦、銘、文真是多得美不勝收。
唐代張祜《賦得福州白竹扇子》雲:「藤縷雪光纏柄滑,篾編銀薄露華輕。」這種白竹扇子用雪白光亮的細藤絲纏繞在扇柄上,扇柄非常光滑、竹篾絲編織而成的扇面細巧發亮,猶如鋪上一層薄薄的銀粉,扇面上隱隱露出盛開的鮮花圖案。這說明竹扇的製作到了唐代已巧奪天工,這種福州白竹扇子已是一種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品了。
隨著絲絹紡織技術的進步,絹宮扇(又叫團扇、絹扇、紈扇)開始流行。漢班婕妤、南朝梁武帝蕭衍、唐詩人劉禹錫和杜牧。宋詩人王安石等都寫過詠團扇的著名詩篇。
唐代扇的實物,僅在新疆阿斯塔那的唐墓中,曾出土木柄絹質的團扇,長柄,扇面上繪有花鳥圖案。後代張萱,是盛唐時期的人物畫家,他所畫的《搗練圖調》(宋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繪有一女子手持短柄腰圓形團扇。中唐時期的人物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可以看到一位婦女手執繪有牡丹圖案的長柄團扇。更有周昉的《揮扇仕女圖》(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圖絹本,設色,描繪宮廷中妃嬪、宮女的日常生活,全圖共13人,有作揮扇侍立,扇呈長柄團扇,扇面上有一對鸞鳳。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唐代孫位《高逸圖卷》,又名《七賢圖》。圖中有一位高賢手執短柄扇。而初唐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太宗坐於輦上,宮女九人前後左右分列,有抬輦,扶輦,更有持扇,打傘,各具姿態。其扇應是障扇,有障塵蔽日之功用。又如張萱《皇後行幸圖》中,皇後身側及前引的隨從高舉的長柄大物,也應是障扇。
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存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第四段描寫韓熙載欣賞樂伎演奏管樂,袒胸露腹,揮扇聽樂,旁有一侍女也手持長柄團扇,上繪有樹、山等畫。如果我們稍加歸納,不難看到《七賢圖》和《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男主人手執的是短柄扇,而且扇面外已帶有木框。另《搗練圖》中的執扇女在扇炭爐,所用的也是短柄,其餘服侍主人的侍女所用的扇子全部長柄,壁畫中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且從時間早晚分析,扇面似乎逐漸由圓形向方形過渡。形成多形式扇面品種。
我們的祖先先後用羽毛、竹篾、絹紗製作扇面,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後來又用紙來糊制扇面。1975年,在江蘇省金壇縣茅麓公社發掘了一座南宋太學生周瑀的墓,出土了一把雕漆活柄紙團扇。這把扇的製作極為精巧,它以細木桿為軸,用細如鬃毛的竹篾絲做扇面的骨脈,再糊上紙做成扇而。扇柄以脫脂法用黑紅兩色施以髹飾,多至10多層,厚達2至3厘米,然後鏤空剔透成對稱的三組雙雲頭如意紋,整個雕漆柄和上端的木桿不相連接,扇風時扇面中間的木桿可以在雕漆套柄中旋轉而不會脫落。
中國從宋代起大量製作摺扇(又叫「折疊扇」、「聚頭扇」),摺扇扇面少數用絹(左上圖),多數用紙裱糊。宋代趙彥衛認為中國的摺扇是從朝鮮傳入的,他在《雲麓漫鈔》中說:「宋人用摺疊扇,以蒸竹為骨,夾以綾羅,貴家或象牙為骨,飾以金銀,蓋出於高麗(朝鮮)。」其實中國在南齊(479-502年)時已有摺扇了,《南齊書·劉祥傳》:「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鑒》注雲:「腰扇即摺疊扇。」中國歷史上出現摺扇的最早的實物見證,是1977年江蘇武進縣南宋墓出土的戧金漆奩,這件名為「人物花卉紋朱漆戧金蓮辨式奩」的漆器珍藏在常州博物館,其奩蓋面戧畫一幅「園林仕女消夏圖」,一仕女懷抱紈扇,一仕女輕搖摺扇。從此幅圖可看出,早在南宋摺扇已廣為流行。
明代之前,折疊扇少見,無流行之勢。所以當時有些人認為,折疊扇始於明永樂年間。折疊扇是因為受到永樂皇帝喜愛,所以在明初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劉元卿《賢奕編》記載:「永樂中朝鮮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永樂皇帝朱椽對折疊扇垂青,眾大臣得到賜贈,倍加推崇傳播,世俗之見日趨改變。同書又記,「南方女子皆用團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婦女亦有用撒扇者,此亦可見風俗日趨於薄也」。而折疊扇首先在宮廷中使用,作為御用到地方上普及總是要有一個過程,一段時間。從流傳的及出土的明代摺扇,主要都是明代中、晚期。而且主要產地是蜀、吳二地。
明清兩代中國的制扇業十分繁盛,扇和人們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孔尚任的《桃花扇》、《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紅樓夢》中的晴雯撕扇,雖是藝術虛構,但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扇的影響之大。同時,扇又和書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清代的「揚州八怪」和常州著名畫家渾南田,都有扇面書畫佳作傳世。
除羽扇、竹扇、紈扇、摺扇外,中國民間還有許多扇種,清王廷鼎《杖扇新錄》中記載的就有芭蕉扇、鴨腳扇、麥草扇、檳榔扇、繭扇等。其中繭扇的製作十分別致。書中還說到,浙東人於蠶吐絲時,用光漆圓盤置十數蠶其中,以物蓋之,蠶往來組飪,適如盤樣,絲盡而止,出其繭,粘作團扇,光潔勻密,非紉非織,謂之繭扇。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出產的名扇不勝枚舉。浙江湖州、湖南嶽陽、江西吉安的羽毛扇,北京、杭州、蘇州、紹興、安徽涇縣的摺扇,廣東和福建的蒲葵扇,四川墊江的棕櫚扇和自貢的龔扇,浙江、山東的麥稈扇,成都、蘇州的絹扇,肇慶的牛骨扇,廣西陽朔的畫扇等等,都名聞遐邇。從本世紀三十年代起,杭州、蘇州生產出芬芳宜人的檀香扇,遠銷全國和世界各地。此外,蘇杭兩地還生產合撒自如的摺扇、秀美雅緻的絹宮扇、精鏤細刻的象牙扇,因而成為全國制扇業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是當時杭州扇業公所牆界的照片。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群眾審美水平的提高,一些風格特異、材料新穎的塑料扇、袖珍扇、帽扇,自開扇、多功能光導工藝扇等相繼問世。現代生活使用扇子納涼驅暑的作用相對減小,但扇子作為精美的工藝品,將永遠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里有個「羽」字。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綉畫。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扇面上常綉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斗艷,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於三國。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北宋時,出現了攜帶極為方便的摺扇。摺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貴材料製成;形式有琴式、如意頭、竹節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並出現了扇鋪和畫商。明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近現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眼下,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價值都高達數萬,乃至數十萬元。

⑩ 扇子的歷史和文化

扇子歷史:扇子起初是一種禮儀工具,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而使用的。扇子本是實用之物,以其輕薄而面積大,可扇風取涼。中國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於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

較早的雕工書畫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種有才華富想像的藝術家也來參加,扇子也就此演變成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使人頓生愛羨之心、寶藏之意,成為今天集藏的一大門類。

扇子文化: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秦漢以後,扇子主要用於宮中,故又稱"宮扇",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

宋以後,摺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扇子文化不只是在中國,靠近中國的,韓國,日本,馬來西亞 ,印度等國家都有了是扇子文化的發展,甚至歐洲皇室的貴夫人,視扇子為身份的象徵,尤其以西班牙,法國,最為重視扇子文化。



(10)扇子發展的歷史變化擴展閱讀

扇子功能:扇子一般是用來扇風祛熱的,但仔細想來,扇子似乎不只是用來扇風祛熱的,它還應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用途。

諸葛亮喜歡手執鵝毛扇。羽扇綸巾,很儒雅。扇子輕輕一搖,就有了計謀。自打諸葛亮喜歡用扇子以來,許多謀士、幕僚也就喜歡用扇子了,扇子一時成為儒雅智慧的象徵。

清朝時,紀曉嵐就經常搖著扇子吟詩做對子,好像扇子一搖就生出了妙語佳段。滑稽的是許多文人為了用扇子做秀,常常不分季節地拿扇子,這樣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搖夏扇」的人。

閱讀全文

與扇子發展的歷史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