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web發展歷史

web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6 00:03:19

『壹』 HTML的發展歷史

網路摘的
超文本標記語言(第一版)——在1993年6月作為互聯網工程工作小組()工作草案發布(並非標准):
HTML 2.0——1995年11月作為RFC 1866發布,在RFC 2854於2000年6月發布之後被宣布已經過時
HTML 3.2——1996年1月14日,W3C推薦標准

html 5
HTML 4.0——1997年12月18日,W3C推薦標准
HTML 4.01(微小改進)——1999年12月24日,W3C推薦標准
HTML 5 的第一份正式草案已於2008年1月22日公布,仍繼續完善
ISO/IEC 15445:2000(「ISO HTML」)——2000年5月15日發布,基於嚴格的HTML 4.01語法,是國際標准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的標准。
Wijmo是基於HTML5、jQuery、CSS3和SVG的一個控制項包,能夠滿足構建當今Web系統的需求。基於Wijmo,您的系統運行將更加快速和流暢,外觀也會更加引人入勝。Wijmo中所有新的控制項[1]都是在符合最新的UI設計潮流的基礎上,對新的以及改良後的主題進行封裝。優美的、專業的控制項外觀會讓您的應用程序引人注目。比如 ComponentOne Studio for ASP .NET Wijmo 控制項包內置的6個主題,同時可以使用 jQuery UI項目提供的 30 多個主題,甚至可以使用 ThemeRoller 創建屬於您自己的系統主題。
HTML沒有1.0版本是因為當時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些人認為蒂姆·伯納斯-李的版本應該算初版,這個版本沒有IMG元素。當時被稱為HTML+的後續版的開發工作於1993年開始,最初是被設計成為「HTML的一個超集」。第一個正式規范為了和當時的各種HTML標准區分開來,使用了2.0作為其版本號。HTML+的發展繼續下去,但是它從未成為標准。
HTML3.0規范是由當時剛成立的W3C於1995年3月提出,提供了很多新的特性,例如表格、文字繞排和復雜數學元素的顯示。雖然它是被設計用來兼容2.0版本的,但是實現這個標準的工作在當時過於復雜,在草案於1995年9月過期時,標准開發也因為缺乏瀏覽器支持而中止了。3.1版從未被正式提出,而下一個被提出的版本是開發代號為Wilbur的HTML 3.2,去掉了大部分3.0中的新特性,但是加入了很多特定瀏覽器,例如Netscape和Mosaic的元素和屬性。HTML對數學公式的支持最後成為另外一個標准MathML。
HTML 4.0同樣也加入了很多特定瀏覽器的元素和屬性,但是同時也開始「清理」這個標准,把一些元素和屬性標記為過時,建議不再使用它們。HTML的未來和CSS結合會更好。
HTML 5草案的前身名為Web Applications 1.0。於2004年被WHATWG提出,於2007年被W3C接納,並成立了新的HTML工作團隊。在2008年1月22日,第一份正式草案發布。
標記語言
XHTML1.0——發布於2000年1月26日,是W3C推薦標准,後來經過修訂於2002年8月1日重新發布。
XHTML 1.1,於2001年5月31日發布,W3C推薦標准。
XHTML 2.0,W3C工作草案。
XHTML 5,從XHTML 1.x的更新版,基於HTML 5草案。
XHTML 4.01 是常見的版本。

『貳』 網站的發展歷程

網站發展歷史

如今網路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Internet、區域網,甚至手機通信的GPRS,生活處處反映著網路的力量。便隨著網路的發展,拉動了一些新興產業,如網路游戲,網路聊天,網上影視下載,的飛速發展。同時,網路傳媒,電子商務等給更多企業帶來了無限的商機。然而,我們今天所接觸的豐富多彩的互聯網路又是如何發展來的呢?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互聯網路的發展歷史。

網路發展最初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當時人們嘗試把分別獨立發展的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聯系起來,使得在技術上為今後的計算機網路的出現做好了准備。同時建立了一些基礎的理論性的概念。這個時期,計算機技術正處於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向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過渡期。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列印機、磁帶、磁碟、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和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等語言,以單詞、語句和數學公式代替了二進制機器碼,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這個時候的通信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初具雛形了,正是這時奠定了今後網路發展的基礎,為網路的出現做好了前期的准備。

有了第一階段的理論基礎,網路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即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正值冷戰時期,美國為了防止其軍事指揮中心如果被蘇聯摧毀後,軍事指揮出現癱瘓,於是開始設計一個由許多指揮點組成的分散指揮系統,以保證當其中一個指揮點被摧毀後,不至於出現全面癱瘓的現象。並把幾個分散的指揮點通過某種通訊網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終於在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把4台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於是ARPANET網路誕生了,ARPANET是計算機網路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是Internet出現的基礎。這個時候,ARPANET技術還不具備推廣的條件。所以這個時期,網路僅僅是用於軍事。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冷戰促使了網路的誕生。隨著網路的出現,誕生了一種新的通信技術,這就是分組交換技術,它是隨計算機實現網路通訊而產生的。這種技術是將傳輸的數據加以分割,並在每段前面加上一個標有接受信息的地址標示,從而實現信息傳遞的一種通訊技術。分組交換技術也是六十年代網路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

差不多是每十年就是一個階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網路發展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個人電腦。促進了網路技術的發展。各種局域、廣域網發展迅速,計算機生產廠商也開始開發自己的計算機網路系統。1974年ARPA的鮑勃·凱恩和斯坦福的溫登·澤夫合作,提出TCP/IP協議。

八十年代可以說是網路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十年,首先是1983年出現了可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作為BSD UNIX操作系統得一部分,TCP/IP協議得到了認可,逐步流行起。也就是這時,真正意義上的Internet誕生了。時隔一年,日本建成了JUNe t網路,

(Japan Unix Net work)。1985年,美國科學家基金會(NSF)組建NSFNet,美國的許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一些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入NSFNet中,使得其迅速擴大,1986年,NSFNet網路奠定了其成為今後internet主幹網的地位的基礎,當時其速度是56Kb p s。三年之後的1989年, internet的速度已經提升為速1.54Mb p s ,也出現了最早的internet服務提供商(ISP),伴隨著www(World Wide Web)全球廣域網的出現,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超文本瀏覽器/編輯器。

1991年,internet開始用於商業用途,internet的商業化,成為internet發展的一劑催化劑,使得它以空前的速度迅速發展,伺服器的增多,連入網路的計算機數目的增多以及主幹網速度的提升,都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商業的發展也影響著網路的發展。

如今隨著網路技術的成熟,高速區域網技術迅速發展,傳輸速率為10Mb p s的Ethernet的廣泛應用,IP電話服務,更高性能的Internet2的發展,使得網路已經滲入到了商業,金融,政府,醫療,科研,教育,等各個社會部門。使得網路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叄』 web2.0的歷史

2001年秋天互聯網公司(dot-com)泡沫的破滅是互聯網的一個轉折點。許多人斷定互聯網被過分炒作,事實上網路泡沫和相繼而來的股市大衰退看起來像是所有技術革命的共同特徵。股市大衰退通常標志著蒸蒸日上的技術已經開始佔領中央舞台。假冒者被驅逐,而真正成功的故事展示了它們的力量,同時人們開始理解了是什麼將一個故事同另外一個區分開來。
「Web 2.0」的概念2004年始於出版社經營者O'Reilly和MediaLive International之間的一場頭腦風暴論壇。身為互聯網先驅和O'Reilly副總裁,Dale Dougherty指出,伴隨著令人激動的新程序和新網站間驚人的規律性,互聯網不僅遠沒有「崩潰」,甚至比以往更重要。更進一步說,那些得以活過泡沫破裂的公司之間似乎擁有某種相同點。難道是互聯網泡沫破裂標志著互聯網的一個轉折點,因而導致了諸如「Web 2.0」這種運動?我們同意這種說法,「Web 2.0」的概念由此誕生了。Web2.0 則更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製造者。所謂網站內容的製造者是說互聯網上的每一個用戶不再僅僅是互聯網的讀者,同時也成為互聯網的作者;不再僅僅是在互聯網上沖浪,同時也成為波浪製造者;在模式上由單純的「讀」向「寫」以及「共同建設」發展;由被動地接收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發展,從而更加人性化。
在那個會議之後的一年半的時間里,「Web 2.0」一詞已經深入人心,從Google上可以搜索到4.7億以上的鏈接。但是,至今關於Web 2.0的含義仍存在極大的分歧,一些人將Web 2.0貶低為毫無疑義的一個行銷炒作口號,而其他一些人則將之理解為一種新的傳統理念。
在我們當初的頭腦風暴中,我們已經用一些例子進行展示,公式化地表達了我們對Web 2.0的理解: Web 1.0 Web 2.0 1 DoubleClick Google AdSense 2 Ofoto Flickr 3 Akamai BitTorrent 4 Napster 5 大英網路全書在線
(Britannica Online) 維基網路全書
(Wikipedia) 6 個人網站 博客(blogging) 7 evite EVDB 8 域名投機 搜索引擎優化[1][2] 9 屏幕抓取(screen scraping) 網路服務(web services) 10 發布 參與 11 內容管理系統 維基 12 目錄(分類) 標簽(「分眾分類」,folksonomy) 13 粘性 聚合 這個列表還會不斷繼續下去。但是到底是什麼,使得我們認定一個應用程序或一種方式為作為所謂「Web 1.0」,而把另外一個叫做「Web 2.0」呢?(這個問題尤為緊迫,因為Web 2.0的觀念已經傳播的如此廣泛,以至於很多公司正在將這個詞加到他們的行銷炒作中,但卻沒有真正理解其含義。同時這個問題也尤為困難,因為許多嗜好口號的創業公司顯然不是Web 2.0,而一些我們認為是Web 2.0的應用程序,例如Napster和BitTorrent,甚至不是真正適當的網路程序!)
然而,拋開紛繁蕪雜的Web 2.0現象,進而將其放到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革的大視野下來看,Web 2.0可以說是信息技術發展引發網路革命所帶來的面向未來、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在互聯網領域的典型體現,是由專業人員織網到所有用戶參與織網的創新民主化進程的生動注釋。
Web2.0模式下的互聯網應用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Web2.0去中心化,開放,共享為顯著特徵.
1.用戶分享。在Web2.0模式下,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分享各種觀點。用戶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發布自己的觀點。
2.信息聚合。信息在網路上不斷積累,不會丟失。
3.以興趣為聚合點的社群。在Web2.0模式下,聚集的是對某個或者某些問題感興趣的群體,可以說,在無形中已經產生了細分市場。
4開放的平台,活躍的用戶。平台對於用戶來說是開放的,而且用戶因為興趣而保持比較高的忠誠度,他們會積極的參與其中。

『肆』 web網游的發展史

網頁游戲又稱Web游戲,無端網游,其實就是用瀏覽器玩的游戲,它不用下載客戶端,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一台能上網的電腦就可以快樂的游戲,尤其適合上班一族。

網頁游戲只要能打開IE,10秒鍾即可進入游戲,不用下載龐大客戶端,更不存在機器配置不夠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關閉或者切換極其方便,再也不用擔心上班玩游戲被BOSS逮住了~

上世紀90年代曇花一現的網頁游戲,最近在坊間再度復甦,有所不同的是,與任何懷舊復古風無關,曾因瀏覽器技術硬傷而遭雪藏的網頁游戲,這一次,是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充任網游經營者的救世之師……

在游戲的界面和動態交互過程中,玩家幾乎已經難以區分這是瀏覽器上的網頁應用,還是一個獨立的游戲程序。

現在網頁游戲到底有多火,我不用多說,去網路輸入」網頁游戲」 你看看多少游戲商做推廣就知道了!整整一屏!

當然,技術硬傷被撫平之後,網頁游戲最大的優勢-方便性更加被發揮得肆無忌憚!不需要下載數據包、不需安裝客戶端、不需要安裝光碟,玩家只需打開網頁就可以玩的游戲,從第一步-游戲參與方式上就實現了革命性改變的網頁游戲,幾乎可以向中國1.72億網民張開懷抱。
由於方便性所帶來的游戲黏性力量是嚇人的:據統計,中國2006年網路游戲人群達到率為70%,其中,QQ游戲到達率37%,聯眾20%,盛大19%。QQ游戲達到率遙遙領先的原因正是由於QQ的存在簡化了游戲的達到途徑。以此類推,將達到途徑簡化到極致的網頁游戲(只要能上網就能玩游戲)在方便性上比QQ游戲有過之而無不及,加之拜Web2.0所賜,幾乎實現了瀏覽器與桌面游戲在界面和交互方式上的相近。
另外,網頁游戲不單單停留在網頁表現形式上,它還將會向手機WAP和手機客戶端圖形網游(j2me)方式聯合發展,是跨平台的,兩個平台訪問的是同一伺服器,離線後,玩家可以通過手機繼續進行且資料庫共享……具備了精銳魅力的網頁游戲前途不可限量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網頁游戲比傳統網路游戲更具獲益空間,網頁游戲恰恰獲得的是網民中有支付能力的玩家。白領玩家的特點是工作壓力大,玩游戲的時間和精力少,但荷包中有足夠的鈔票,捨得給其所看中的網路娛樂方式投錢

網游市場新機遇

2005年是中國網游產業最好的年代,卻是中小網游企業最壞的年代,中國網路游戲潛力瞬間被發掘的同時,卻也成為了盛大,九城,網易和騰訊等寡頭們的生存游戲。游離於巨頭之外的其他網游企業為不淪落為以食殘羹冷炙的小角色,紛紛尋求新的開闊地獲取生存權。
如今,網頁游戲已經創下了豐厚的佳績。據某風投機構的一份可行性投資報告中指出:網頁游戲在獲收益模式上獨特且豐富,比如:網頁式游戲最適合體現在情感投入式廣告,利用網頁游戲內容上容易擴充的特點,可以達到與各種加值服務實現結合,並可輕易地和同業和異業共同合作等等。
而對網游企業而言,網頁游戲也是新的戰略地:網路通信細節被瀏覽器實現了,游戲開發者不需購買昂貴的網路引擎就可廉價地實現網路游戲。對游戲業來說,在中國這樣一個盜版橫行的環境中,網路游戲是唯一的贏利途徑,但傳統的PC網游開發成本高,網頁游戲的出現,自然為中國游戲業 「年輕」的創業者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商業價值:用戶高端與移動終端
根據艾瑞咨詢最新推出的《2007-2008年中國網路游戲行業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在全體網路游戲用戶的樣本中,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占總數的比例達到了62.8%。可見網頁游戲的主要用戶群屬於高消費群體,有很強的購買能力和需求,這種用戶屬性將是未來網頁游戲廣告等價值爆發的基礎。
手機互聯網正在興奮地朝我們走來,手機互聯網是一個沒有微軟的世界,充滿了機會想像力,就連剛隱退的雷軍也看上了手機互聯網並做了投資。網頁游戲從這個意義上看是專門為未來手機互聯網時代准備的,國外已經流行的twitter、開始出現的手機facebook,都是web手機化的應用,那麼網頁游戲走進手機互聯網應該很快就會發生,而這對於基於客戶端的傳統網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網游web化是趨勢,傳統網游享受最後的晚餐
筆者在本文前面提到web大潮,而web大潮的歸宿將是手機互聯網,網頁游戲無需掛載客戶端這一特性,使得網頁游戲更容易進入手機互聯網,即使在未來的手機互聯網時代,網頁游戲也不會落伍。由此,我們發現網頁游戲其實是一個朝陽產業 。目前,無論是adobe還是微軟,都推出了自己的下一代富應用計劃,因為他們都明白:互聯網屬於web!
在簡單分析之後,可以看到一個輪廓,更准確地說是方向:web正在統治互聯網,網遊行業也不能例外,網頁游戲很可能成為傳統網游的掘墓人。傳統網游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臨界點,目前他們正在享受自己最後的晚餐。事實上,在歐美的游戲排行榜上已經出現了一款網頁游戲,我國的互聯網偏娛樂,可能這種過程會延遲一些,但是不會太久,該來的一定會來!
傳統網游尤其是中國的傳統網游早就乏味可陳,幾乎沒有什麼原創,更不用提什麼創新了,同時傳統網遊人群過分聚集於青少年低齡人群,使得青少年沉溺於網吧里,毀了不少孩子。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互聯網都是工具性為主,而我國的互聯網偏重於娛樂化,這是大家的共識,但是還有一個共識是:中國的互聯網也在悄悄地改變,網民的受教育越來越高,互聯網的用途正在慢慢改變;辦公網路化在中國逐步走向普及,網上工作的白領人群的數量增速很快,給網頁游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網頁游戲的發展、市場分析
近兩年來,尤其是近一年來,國內外網頁游戲生猛出現,日新月異,目不暇接。
那麼,網頁游戲的興起原因是什麼?網頁游戲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會是怎樣的?從游戲製作者的角度,我們如何看待它的市場和製作特徵?

1. 從游戲市場和用戶視角來看,網頁游戲絕非主流游戲,而且也不可能成為主流。但是它滿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適應了一個細分市場。
營銷專家說,你不可能把東西賣給所有人,深耕小眾市場往往有大收獲。玩網頁游戲的小眾是哪些人?根據中國網頁游戲論壇的投票調查,玩網頁游戲的人群主要分布為上班白領(60.39%)和學生群體(32.63%)。白領特點是工作壓力大,玩游戲的時間和精力都相當有限。但是無論如何,娛樂需求、尤其是忙碌工作間歇放鬆心情的需求,對於白領來說是一直存在的。上班間歇玩魔獸或者魔域?除非你吃了豹子膽!老闆發現非得炒了你的魷魚!即使老闆不管,你工作已經累得要趴下了,還有精力在游戲中奔跑並持續砍怪嗎?這時,打開瀏覽器,清閑自在地玩一下網頁游戲如何?你在瞬間得到了放鬆和樂趣,而老闆還以為你在上網查資料。因此,網頁游戲最基本的特徵,顯然不是絢麗的畫面、高超的3D技術,而是它刺中了上班族那根潛藏已久、沒時間又怕辛苦的游戲娛樂神經。網頁游戲提供的輕量級娛樂,占時間少,操作簡單,給忙碌緊張的上班族一絲難得的輕鬆快意。這是它存在的理由。我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玩魔獸網游的玩家,並不排斥玩網頁游戲。筆者就認識一個朋友,晚上回家大戰魔獸,但白天上班時會偶爾打開瀏覽器,在Travian里管理他的村落。一個是主流,一個是支流,一個是重量級大作,一個是輕量級娛樂,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玩法,道並行而不悖。大餐並不妨礙精製小菜的存在。如果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麼網頁游戲這種新形式的游戲,存在不僅合理,其發展也是合理的:因為有市場需求。

2.比傳統網路游戲更具獲益空間

網頁游戲盡管具備只要會上網就能玩的特點,但網頁游戲並不能取《傳奇》《魔獸》而代之,也正是由於參與的便捷性,決定了它最有可能攢獲的是那些終日困錮在高檔寫字樓只尺方寸之間的白領們。
數據也可以支持這一點:在中國網頁游戲論壇最近所做在線調查顯示,網民中的白領受訪者中,有60%的人群表示在未來可接受嘗試網頁游戲,這個比例高於學生受訪者的30%接受程度。
不可低估的是,網頁游戲恰恰獲得的是網民中有支付能力的玩家。白領玩家的特點是工作壓力大,玩游戲的時間和精力少,但荷包中有足夠的鈔票,捨得給其所看中的網路娛樂方式投錢,對於網游運營商角度來看,這一點顯然要比傳統網路游戲更具獲益空間。
況且,中國網民中的白領大軍絲毫不比廣大網遊玩家遜色,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中國1.72億的網民之中,網遊玩家佔30%,剩餘的70%人群中,白領人群佔到其中的40%以上,即5100多萬,按照白領中60%對網頁游戲感興趣的比例計算,這種新形態的網路游戲天然獲得了將近3000萬的支持。加之有強勁的支付能力作為支持,網頁游戲抓取的人群顯然是塊豐沃的土壤
3. 從游戲製作者的視角來看,網頁游戲最大的貢獻是它提供了一個低門檻的、通向財富和名聲之路。
為什麼這么說?網頁游戲天然就是網路游戲。在這里,網路通信細節被瀏覽器實現了,屏蔽了,游戲開發者無需購買昂貴的網游引擎,就可廉價地實現網路游戲。這對於中國的游戲製作者意義重大。因為中國這樣一個盜版橫行的環境里,單機游戲,無論是PC上的還是手機上的,無論是粗製濫造的還是嘔心瀝血的精品,都無贏利的可能。游戲在中國要賺錢,要贏利,只能靠網路游戲。但傳統的PC網游開發成本巨高,變成了幾個壟斷巨頭之間的游戲。網頁游戲的出現,大大降低了網游製作的門檻,使沒有充裕資金的小公司或小團隊,可以選擇在網頁游戲方面試試他們的運氣,這時取勝的法寶是創新、創意和對玩家需求的深度挖掘。網頁游戲,也就變成了「窮人也能做得起的網游」。
4. 從受眾群體容量來說,網頁游戲有天然優勢。能通過瀏覽器上網的人都是網頁游戲的潛在受眾。
這個群體非常巨大,多巨大?2007年CNNIC調查顯示:中國網民數量達1.37億,世界第二。據市場統計,中國2006年網游的收入是59億,人群達到率70%,其中,QQ游戲到達率37%(5000萬人),聯眾:20%(2700萬), 盛大:19%。這里有一個細節值得研究:為什麼QQ游戲的達到率遠高於盛大?因為有QQ的存在,它提供了簡化的到達途徑。人性都是懶惰的,喜愛用舉手之勞的操作來達到目的。在QQ上一點擊就能達到QQ游戲,而盛大就沒有這樣的利器,聯眾更沒有。游戲的到達率與簡便的途徑關系非常密切。與此類似,網頁游戲,使用瀏覽器把游戲體驗的途徑簡化到了極致:能上網的人,都可以「無需下載任何東西,無成本、無等待」地玩網頁游戲,只要輸入URL就可。這種簡化是革命性的,與PC網游成鮮明對比。PC網游需要下載300M以上(有的甚至超過1G)的客戶端,無法與網頁游戲的便利性相比。因此,網頁游戲有巨大的潛在受眾,又把體驗游戲的過程簡化到了極致,其發展潛力不容忽視,現在所缺的,就是好游戲。
5. 網頁游戲首先是游戲,而游戲的黏人程度是遠遠超過一般網站。媒體報道,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Parks Associates近日公布的一份報告稱,盡管網路視頻和社交網站非常流行,但網路游戲仍然是美國網民最喜愛的娛樂方式。據數據顯示,34%的美國成年網民每周都會玩網路游戲,而觀看YouTube等視頻網站的比例為29%,訪問MySpace和Facebook等社交網站的比例為19%。無獨有偶。可以說,許多所謂的Web2.0,在吸引和黏住網民方面遠不如網頁游戲。話也可反過來說,那就是,網頁游戲是web2.0的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之一。中國的情況和歐美不一樣,互聯網被當作一個巨大的娛樂平台,所以這更具有實踐指導意義。那些扭捏作態、從國外拷貝模式的所謂web2.0網站,還不如立刻放棄,直奔網頁游戲而去。從贏利方式來看,網頁游戲也比web2.0可操作的空間大。進退都方便。進,可以道具收費或者會員收費,直接有現金流入;退,可以在游戲里放廣告,而且廣告形式多樣化,能在游戲中深度嵌入廣告。可以說,就贏利能力而言,好的網頁游戲比一般Web2.0網站要強得多。還是那句老話:現在所缺的,就是好游戲。

前景看好招餓狼四起, 行業需要規范跟整頓

網頁游戲門檻低是指研發成本低,很多公司認為十來個人,利用flash技術花上三五個月百十萬即可推出一款產品。也正是眾多廠商看好的這點紛紛從各地爆發出近百個網頁游戲工作室:傳統游戲廠商、網路媒體公司、手機游戲公司以及社區網站。他們看好網頁游戲市場紛紛轉型研發網頁游戲,勢必把網頁游戲這塊蛋糕上分享一杯羹。

目前很多玩家把網頁游戲當成小游戲,很多原因就是在於他們玩了開發時間太短甚至技術不夠完善,讓他們玩上幾天就對游戲失去了信心,因此導致對網頁游戲產生出了誤解的定義,希望各個開發團隊引以為鑒。

很多研發工作室用上幾十萬資金三五個月就開發出一款產品,然而他們卻忽略了網頁游戲的壽命。一款游戲的壽命限定於該游戲的可玩性,試問一句一款開發三五個月的產品能有多少可玩性呢?就拿傳統mmo游戲來說五十人研發一款產品需要一年而產品最多三五個月就必須出資料片來延續,否則游戲壽命就到了終點。而十多個人研發三五個月的游戲產品又能維持多久呢?一個月?三個月?這個雖然只是一個推理但是問題嚴重性警告了我們不要簡陋開發產品而求速度推出佔領游戲市場。即便有一些用戶,兩個月、三個月後呢?他們會不會流失?失去了還會不會回來?玩家是否在貴公司的定義前加上垃圾倆字呢?

趕潮流,杭州人叫「杭兒風」,也有人叫「跟屁蟲」,當然這個稱呼略微不雅一點。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做什麼能發財,我就去,哪裡有錢,我也去。當年有人發現養牛蛙發財了,於是中國大地,特別是江南地區,掀起了全民養牛蛙活動,結果可想而知,除了少數大戶賺到之外,大部分人血本無歸。還有大家都知道的君子蘭,當年的一盆君子蘭,被炒的價格相當於黃金,但是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種植,當你在那個年代來到東三省,你看到的是遍地的君子蘭跟參差不齊的品質。整體質量被拉下來了,市場被拖垮了。

而今的網頁游戲,面臨的是同樣的一個情況。看到網頁游戲可以賺錢,甚至是可以賺大錢之後。跟風的品性又從身體里爆發出來,於是可以看到,一款又一款質量不一,規格不一,技術不一的網頁游戲,開始在市場上出現,你來我往,為的就是賺錢。一些游戲,根本就沒有開發完,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半成品,也拿出來招搖過市,打著精品的名號斂財,從測試就大把大把的收錢。這些伎倆,被上文提到的那些眼光獨到,挑剔異常的知識份子看穿之後,就開始沒落。之後,像是多米諾骨牌一樣,一群群的倒下。這不僅毀了廠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行業。而信譽,對於一個剛剛發展中的朝陽行業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當信譽被毀壞之後,是很難再次建立的。對於此,不能說些別的什麼,只有兩條路,第一,是迅速建立一個行業規則,第二,就是呼籲這些廠商們手下留情。總之,網頁游戲的前景,是十分明朗的,我們需要的不過是行業的規范跟整頓,國人的跟風特性,不能毀了這個行業。

上面談了網頁游戲發展的必然、受眾分析,粗淺的市場分析和目前存在的隱患,下面做一些預言。未必准確,權作參考吧:

1. RIA的各種技術目前還在發展,網頁游戲乘其勢,總的發展勢頭是樂觀的。目前,網頁游戲這個市場正在迅猛發育中。

2. 網頁游戲不可能是主流游戲,但是由於有自己的細分市場。深入耕耘這個細分市場,也能活得有滋有味,最重要的是挖掘小眾市場的需 求,並看清楚自己的邊界,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一定要頭腦清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硬要在網頁游戲中實現它所不擅長的效果,未必明智。

3. 我們將目睹越來越多的中小公司投入到網頁游戲中來,個人和興趣小組更多。這方面的資本投入也會慢慢變大

4. 會出現專注於網頁游戲的門戶或論壇,頂級游戲網頁游戲頻道www.webgame86.com 就是一個例子. 這類門戶網站提供全面的最新的網頁游戲資訊和游戲發布平台,也是玩家交流心得的平台.

5. 網頁游戲進入門檻低,競爭將會非常激烈。產品多,淘汰率高,精品少。國內的網頁游戲在設計理念、玩法設計、細節處理等方面都無法與國外相比,因此會出現一到兩年的模仿抄襲階段。但是國內的網頁游戲競爭,最終比的是如何深入挖掘玩家需求,如何根據本土玩家的趣味和網頁游戲本身的特徵,設計出最佳游戲來。

6.網頁游戲將會向手機WAP和手機客戶端圖形網游(j2me)方式聯合發展,是跨平台的,而不會單單停留在網頁表現形式上。多平台的受眾覆蓋率和贏利空間更大。北京飛度無限公司在這方面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它的一個產品就是同時出現在web上和手機上的,既是網頁游戲,又是j2me圖形手機網游,兩個平台訪問的是同一伺服器。

7. 網頁游戲發展一段時間之後(大約兩年),將會出現到五家左右的大鱷。大鱷可能是三種情況:
1)在競爭中倖存、慢慢發展壯大的本地小公司,它們以富有創意和特色的產品和快速反應取勝。
2)社區強者,以巨大用戶數目為基礎進入,與社區融合並通吃,它們以巨大用戶和社區取勝。
3)資本通過收購、兼並組建的專注於網頁游戲新公司,它們以資本取勝。
但是大鱷的出現並不能壟斷這個市場,小魚小蝦靠創意、本土化設計和積累仍然能活下去,在網頁游戲這塊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成長。

『伍』 網頁的歷史與發展

這個問題好高深,你如果只是喜歡做網頁,那建議不要把它當成職業,如果它回是你的職業,那你只有不斷答學習最新的網頁製作趨勢,比如現在的web2.0,走在潮流的最前面你就能贏得價值

當然asp,java都要學習,我個人推薦你學習編寫手機上的網頁wap的,畢竟手機上網也是趨勢

『陸』 html5的發展歷程

標准通用標記語言下的一個應用HTML標准自年12月發布的HTML4.01後,後繼的HTML5和其它標准被束之高閣,為了推動Web標准化運動的發展,一些公司聯合起來,成立了一個叫做 Web Hypertex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orking Group (Web超文本應用技術工作組 -WHATWG) 的組織。WHATWG 致力於 Web 表單和應用程序,而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萬維網聯盟) 專注於XHTML2.0。在 2006 年,雙方決定進行合作,來創建一個新版本的 HTML。
HTML5草案的前身名為 Web Applications 1.0,於2004年被WHATWG提出,於2007年被W3C接納,並成立了新的 HTML 工作團隊。
HTML 5 的第一份正式草案已於2008年1月22日公布。HTML5 仍處於完善之中。然而,大部分現代瀏覽器已經具備了某些 HTML5 支持。
2012年12月17日,萬維網聯盟(W3C)正式宣布凝結了大量網路工作者心血的HTML5規范已經正式定稿。根據W3C的發言稿稱:「HTML5是開放的Web網路平台的奠基石。」
2013年5月6日, HTML 5.1正式草案公布。該規范定義了第五次重大版本,第一次要修訂萬維網的核心語言: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在這個版本中,新功能不斷推出,以幫助Web應用程序的作者,努力提高新元素互操作性。
本次草案的發布,從2012年12月27日至今,進行了多達近百項的修改,包括HTML和XHTML的標簽,相關的API、Canvas等,同時HTML5的圖像img標簽及svg也進行了改進,性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支持Html5的瀏覽器包括Firefox(火狐瀏覽器),IE9及其更高版本,Chrome(谷歌瀏覽器),Safari,Opera等;國內的遨遊瀏覽器(Maxthon),以及基於IE或Chromium(Chrome的工程版或稱實驗版)所推出的360瀏覽器、搜狗瀏覽器、QQ瀏覽器、獵豹瀏覽器等國產瀏覽器同樣具備支持HTML5的能力。
在移動設備開發HTML5應用只有兩種方法,要不就是全使用HTML5的語法,要不就是僅使用JavaScript引擎。
JavaScript引擎的構建方法讓製作手機網頁游戲成為可能。由於界面層很復雜,已預訂了一個UI工具包去使用。
純HTML5手機應用運行緩慢並錯漏百出,但優化後的效果會好轉。盡管不是很多人願意去做這樣的優化,但依然可以去嘗試。
HTML5手機應用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在網頁上直接調試和修改。原先應用的開發人員可能需要花費非常大的力氣才能達到HTML5的效果,不斷地重復編碼、調試和運行,這是首先得解決的一個問題。因此也有許多手機雜志客戶端是基於HTML5標准,開發人員可以輕松調試修改。
2014年10月29日,萬維網聯盟淚流滿面地宣布,經過幾乎8年的艱辛努力,HTML5標准規范終於最終制定完成了,並已公開發布。
在此之前的幾年時間里,已經有很多開發者陸續使用了HTML5的部分技術,Firefox、Google Chrome、Opera、Safari 4+、Internet Explorer 9+都已支持HTML5,但直到今天,我們才看到「正式版」。
HTML5將會取代1999年制定的HTML 4.01、XHTML 1.0標准,以期能在互聯網應用迅速發展的時候,使網路標准達到符合當代的網路需求,為桌面和移動平台帶來無縫銜接的豐富內容。
W3C CEO Jeff Jaffe博士表示:「HTML5將推動Web進入新的時代。不久以前,Web還只是上網看一些基礎文檔,而如今,Web是一個極大豐富的平台。我們已經進入一個穩定階段,每個人都可以按照標准行事,並且可用於所有瀏覽器。如果我們不能攜起手來,就不會有統一的Web。」
HTML5還有望成為夢想中的「開放Web平台」(Open Web Platform)的基石,如能實現可進一步推動更深入的跨平台Web應用。
接下來,W3C將致力於開發用於實時通信、電子支付、應用開發等方面的標准規范,還會創建一系列的隱私、安全防護措施。
W3C還曾在2012年透露說,計劃在2016年底前發布HTML 5.1。 HTML5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在移動設備上支持多媒體。新的語法特徵被引進以支持這一點,如video、audio和canvas 標記。HTML5還引進了新的功能,可以真正改變用戶與文檔的交互方式,包括:
· 新的解析規則增強了靈活性
· 新屬性
· 淘汰過時的或冗餘的屬性
· 一個HTML5文檔到另一個文檔間的拖放功能
· 離線編輯
· 信息傳遞的增強
· 詳細的解析規則
· 多用途互聯網郵件擴展(MIME)和協議處理程序注冊
· 在SQL資料庫中存儲數據的通用標准(Web SQL)
HTML5在2007年被萬維網聯盟(W3C)新的工作組採用。這個工作組在2008年1月發布了HTML 5的首個公開草案。眼下,HTML5處於「呼籲審查」狀態,W3C預期它將在2014年年底達到其最終狀態。 語義特性(Class:Semantic)
HTML5賦予網頁更好的意義和結構。更加豐富的標簽將隨著對RDFa的,微數據與微格式等方面的支持,構建對程序、對用戶都更有價值的數據驅動的Web。
本地存儲特性(Class: OFFLINE & STORAGE)
基於HTML5開發的網頁APP擁有更短的啟動時間,更快的聯網速度,這些全得益於HTML5 APP Cache,以及本地存儲功能。Indexed DB(html5本地存儲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和API說明文檔。
設備兼容特性 (Class: DEVICE ACCESS)
從Geolocation功能的API文檔公開以來,HTML5為網頁應用開發者們提供了更多功能上的優化選擇,帶來了更多體驗功能的優勢。HTML5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數據與應用接入開放介面。使外部應用可以直接與瀏覽器內部的數據直接相連,例如視頻影音可直接與microphones及攝像頭相聯。
連接特性(Class: CONNECTIVITY)
更有效的連接工作效率,使得基於頁面的實時聊天,更快速的網頁游戲體驗,更優化的在線交流得到了實現。HTML5擁有更有效的伺服器推送技術,Server-Sent Event和WebSockets就是其中的兩個特性,這兩個特性能夠幫助我們實現伺服器將數據「推送」到客戶端的功能。
網頁多媒體特性(Class: MULTIMEDIA)
支持網頁端的Audio、Video等多媒體功能, 與網站自帶的APPS,攝像頭,影音功能相得益彰。
三維、圖形及特效特性(Class: 3D, Graphics & Effects)
基於SVG、Canvas、WebGL及CSS3的3D功能,用戶會驚嘆於在瀏覽器中,所呈現的驚人視覺效果。
性能與集成特性(Class: Performance & Integration)
沒有用戶會永遠等待你的Loading——HTML5會通過XMLHttpRequest2等技術,解決以前的跨域等問題,幫助您的Web應用和網站在多樣化的環境中更快速的工作。
CSS3特性(Class: CSS3)
在不犧牲性能和語義結構的前提下,CSS3中提供了更多的風格和更強的效果。此外,較之以前的Web排版,Web的開放字體格式(WOFF)也提供了更高的靈活性和控制性。 HTML5提供了一些新的元素和屬性,例如<nav>(網站導航塊)和<footer>。這種標簽將有利於搜索引擎的索引整理,同時更好的幫助小屏幕裝置和視障人士使用,除此之外,還為其他瀏覽要素提供了新的功能,如<audio>和<video>標記。
1、取消了一些過時的HTML4標記
其中包括純粹顯示效果的標記,如<font>和<center>,它們已經被CSS取代。
HTML5 吸取了XHTML2 一些建議,包括一些用來改善文檔結構的功能,比如,新的HTML 標簽 header, footer, dialog, aside, figure 等的使用,將使內容創作者更加語義地創建文檔,之前的開發者在實現這些功能時一般都是使用div。
2、將內容和展示分離
b 和 i 標簽依然保留,但它們的意義已經和之前有所不同,這些標簽的意義只是為了將一段文字標識出來,而不是為了為它們設置粗體或斜體式樣。u,font,center,strike 這些標簽則被完全去掉了。
3、一些全新的表單輸入對象
包括日期,URL,Email 地址,其它的對象則增加了對非拉丁字元的支持。HTML5 還引入了微數據,這一使用機器可以識別的標簽標注內容的方法,使語義Web 的處理更為簡單。總的來說,這些與結構有關的改進使內容創建者可以創建更干凈,更容易管理的網頁,這樣的網頁對搜索引擎,對讀屏軟體等更為友好。
4、全新的,更合理的Tag
多媒體對象將不再全部綁定在object或 embed Tag 中,而是視頻有視頻的Tag,音頻有音頻的 Tag。
5、本地資料庫
這個功能將內嵌一個本地的SQL 資料庫,以加速互動式搜索,緩存以及索引功能。同時,那些離線Web 程序也將因此獲益匪淺。不需要插件的豐富動畫。
6、Canvas 對象
將給瀏覽器帶來直接在上面繪制矢量圖的能力,這意味著用戶可以脫離Flash 和Silverlight,直接在瀏覽器中顯示圖形或動畫。
7、瀏覽器中的真正程序
將提供 API 實現瀏覽器內的編輯,拖放,以及各種圖形用戶界面的能力。內容修飾Tag 將被剔除,而使用CSS。
8、Html5取代Flash在移動設備的地位。
9、其突出的特點就是強化了web頁的表現性,追加了本地資料庫, HTML5和Canvas 2D規范的制定已經完成,盡管還不能算是W3C標准,但是這些規范已經功能完整,企業和開發人員有了一個穩定的執行和規劃目標。
W3C首席執行官Jeff Jaffe表示:「從今天起,企業用戶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們能夠在未來依賴HTML5。」HTML5是開放Web標準的基石,它是一個完整的編程環境,適用於跨平台應用程序、視頻和動畫、圖形、風格、排版和其它數字內容發布工具、廣泛的網路功能等等。
為了減少瀏覽器碎片、實現於所有HTML工具的應用,W3C從今天開始著手W3C標准化的互操作性和測試。和之前宣布的規劃一樣,W3C計劃在2014年完成HTML5標准。
HTML工作組還發布了HTML5.1、HTML Canvas 2D Context、Level 2以及主要元素的草案,讓開發人員能提前預覽下一輪標准。 它可能會消滅Flash
許多業內人士表示,HTML將會最終代替多媒體框架,如Adobe的Flash,但是短期看來還不是時候。HTML5估計到2014年才能逐步成熟,而且將現有應用Flash的網路開發完全轉向HTML5還需要一段時間。盡管HTML5提出了許多優點,但是還可能有某些應用更適合於更靈活的框架。一些主流的大公司都逐步轉向使用HTML5,谷歌於2015年2月26日開始自動將Flash廣告轉換為HTML5格式,這可能會加速HTML5替代Flash的進程,但是這個轉變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新並不表示它安全
網路應用開發工程師們在學習新技術的同時需要時刻記住網路安全。HTML5所構建的網頁和其他語言編寫的網頁一樣容易泄露一些敏感數據。歐洲網路信息安全機構(European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Agency,ENISA)已經警告說HTML5可能並不夠安全。
它承諾帶來一個無縫的網路
HTML5會帶來一個統一的網路,無論是筆記本,台式機,還是智能手機都應該很方便的瀏覽基於HTML5的網站。因此在設計網站的時候,開發者需要重新考慮用戶體驗,網站瀏覽,網站結構等因素使得這個網站對任何硬體設備都通用。
它會變成企業的SaaS平台
一些重量級的企業,如微軟,Salesforce,SAP Sybase正在開發HTML5的開發工具。如果你正在構建企業應用,很可能不久的將來你就要用到HTML5。所以當構建公司的SaaS戰略遷移的時候也不要忘記HTML5。
它將會變得很移動
幾乎所有人都熱衷於開發獨立的移動應用,但是HTML5很可能會是獨立移動應用的終結者。由於HTML5將應用的功能直接加入其內核,這很可能引導移動技術潮流重新回到瀏覽器時代。HTML5允許開發者在(移動)瀏覽器內開發應用,所以如果你正在制定一項桌面或者移動應用的長期發展策略,你可能需要考慮這一點。 2013年3月,HTML5標記語言的一個漏洞被發現:它允許網站利用數GB垃圾數據對用戶展開轟炸,甚至會在短時間內將硬碟塞滿。多款主流瀏覽器均會受此影響。
一位名叫菲羅斯·阿伯克哈迪傑哈(Feross Aboukhadijeh)的開發者率先發現了這一漏洞,他表示,多數主流網路瀏覽器均會受到影響,包括蘋果Safari、谷歌Chrome、微軟IE和Opera。唯一能夠阻止數據大量載入的是Mozilla的火狐瀏覽器,該產品的數據存儲上限為5MB。
該問題的根源在於HTML5存儲本地數據的方式。雖然每個瀏覽器都有不同的存儲參數,但很多都支持用戶自定義限制,且至少會在用戶電腦上存儲2.5MB數據。
阿伯克哈迪傑哈發現了一個繞過數據上限的方法,它創建了多個與用戶訪問過的網站鏈接的臨時網站。由於多數瀏覽器不會計算這種偶然情況,所以二級網站也可以存儲與主網站相同量的數據。通過大批生成這種網站,該漏洞便可向受影響的電腦載入海量數據。
在測試這一漏洞的過程中,阿伯克哈迪傑哈每16秒即可向他的固態硬碟版MacBook Pro中載入1GB數據。他指出,Chrome等32位瀏覽器可能會在硬碟塞滿前崩潰。「一些採用高明代碼的網站其實已經取消了用戶電腦對數據存儲的限制。」阿伯克哈迪傑哈說。阿伯克哈迪傑哈已經發布一組代碼來利用該漏洞,並創建了一個名為Filldisk的專用網站來凸顯該漏洞的危害。 網路標准
HTML5本身是由W3C推薦出來的,它的開發是通過谷歌、蘋果,諾基亞、中國移動等幾百家公司一起醞釀的技術,這個技術最大的好處在於它是一個公開的技術。換句話說,每一個公開的標准都可以根據W3C的資料庫找尋根源。另一方面,W3C通過的HTML5標准也就意味著每一個瀏覽器或每一個平台都會去實現。
多設備跨平台
用HTML5的優點主要在於,這個技術可以進行跨平台的使用。比如你開發了一款HTML5的游戲,你可以很輕易地移植到UC的開放平台、Opera的游戲中心、Facebook應用平台,甚至可以通過封裝的技術發放到App Store或Google Play上,所以它的跨平台性非常強大,這也是大多數人對HTML5有興趣的主要原因。
自適應網頁設計
很早就有人設想,能不能「一次設計,普遍適用」,讓同一張網頁自動適應不同大小的屏幕,根據屏幕寬度,自動調整布局(layout)。
2010年,Ethan Marcotte提出了」自適應網頁設計「這個名詞,指可以自動識別屏幕寬度、並做出相應調整的網頁設計。
這就解決了傳統的一種局面——網站為不同的設備提供不同的網頁,比如專門提供一個mobile版本,或者iPhone / iPad版本。這樣做固然保證了效果,但是比較麻煩,同時要維護好幾個版本,而且如果一個網站有多個portal(入口),會大大增加架構設計的復雜度。
即時更新
游戲客戶端每次都要更新,很麻煩。可是更新HTML5游戲就好像更新頁面一樣,是馬上的、即時的更新。
總結概括HTML5有以下優點:
1、提高可用性和改進用戶的友好體驗;
2、有幾個新的標簽,這將有助於開發人員定義重要的內容;
3、可以給站點帶來更多的多媒體元素(視頻和音頻);
4、可以很好的替代FLASH和Silverlight;
5、當涉及到網站的抓取和索引的時候,對於SEO很友好;
6、將被大量應用於移動應用程序和游戲;
7、可移植性好。
缺點:
該標准並未能很好的被瀏覽器所支持。因新標簽的引入,各瀏覽器之間將缺少一種統一的數據描述格式,造成用戶體驗不佳。 HTML5在誕生之後,就樹立了一個原則,那就是所有的技術必須是開放的,不準有專利限制,在這期間Opera捐獻了CSS技術,而Google則提供了視頻格式WebM。
可以說大部分的HTML協議在眾多網路技術公司中達成共識,但在視頻格式方面,世界各大互聯網公司正在為具體標准進行爭論,這可能影響HTML5標準的分流。紛爭的兩大陣營分別是Opera、火狐、Google等,另一大陣營則由蘋果公司領銜。
MPEG陣營認為WebM格式是具有專利保護的,這違背了HTML5所有技術必須開放的原則。MPEG陣營則更多地是因為自身就在使用這種視頻格式。 HTML5規范開發完成時,將成為主流。
據統計2013年全球將有10億手機瀏覽器支持HTML5,同時HTML Web開發者數量將達到200萬。毫無疑問,HTML5將成為未來5-10年內,移動互聯網領域的主宰者。
據IDC的調查報告統計,截至2012年5月,有79%的移動開發商已經決定要在其應有程序中整合HTML5技術。
12月,萬維網聯盟宣布已經完成對HTML5標准以及Canvas 2D性能草案的制定,這就意味著開發人員將會有一個穩定的「計劃和實施」目標。有很多的文章都在號召使用HTML5,並大力宣傳它的好處。此前,站長之家曾經做過一期調查,調查顯示只有36.16%的站長正在學習中,另外的63.76%表示正在觀望中。作為站長,你是否准備開始學習HTML5?
從性能角度來說,HTML5首先是縮減了HTML文檔,使這件事情變得更簡單。從用戶可讀性上說,原先一大堆東西對初學者來說,第一次看到這些東西是看不懂的,而HTML5的聲明方式對用戶來說顯然更友好一些。 1、移動優先
從如今層出不窮的移動應用就知道,在這個智能手機和將平板電腦大爆炸的時代,移動優先已成趨勢,不管是開發什麼,都以移動為主。
2、游戲開發者領銜「主演」
許多游戲開發商都被Facebook或者Zynga推動著發展,而未來的Facebook應用生態系統是基於HTML5的,盡管在HTML 5平台開發出遊戲非常困難,但游戲開發商卻都願意那麼做。通過PhoneGap及appmobi的XDK將Web應用游戲打包整合到原生應用中也是一種方式,Facebook差不多就這么乾的——基於Web應用及瀏覽器,但卻將之打包整合進原生應用。
3、2014計劃
2012年9月,W3C提出計劃要在2014年底前發布一個HTML5推薦標准,並在2016年底前發布HTML5.1推薦標准。 第一個解決方案,現有的盈利模式可以移植到HTML5,今天游戲開發者通過跟蘋果App Store合作非常賺錢,其實HTML5的模式也可以通過封裝把游戲放到App Store一樣的分成賺錢。
第二個解決方案,HTML5游戲可以「傍著」平台,比方說Opera的游戲平台或其它瀏覽器的平台,以及所謂雲游戲的游戲平台,都是新的盈利模式的平台。
第三個解決方案,在談到HTML5游戲與原生應用的表現性能比時,開發者需要考慮清楚要做的究竟是怎樣一款游戲,HTML5更適合輕量級的小游戲。而且HTML5在代碼保密性方面並不弱於原生應用。
第四個解決方案,前面3個都是以HTML5游戲或者應用的形式為贏利點,其實任何技術形態最終都是一樣,本質上都是服務於人(包含個人、企業),只要能滿足需求的業務組合都是盈利的方向,例如目前催生的微信網站、HTML5營銷、HTML5外包 等,都是滿足現實需求的盈利方案

『柒』 WEB的歷史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歷史。 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鏈來鏈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但是,光知道網頁里有哪些關鍵字,只解決了人瀏覽網頁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資料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里的內容表述成機器可以理解的格式。這樣,整個互聯網就成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知識庫。從理想的角度,這是很誘人的,因為科學家和機器都喜歡有次序的東西。Berners-Lee關心的是,互聯網上數據,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聯網應用所重復引用。舉一個例子說明標准資料庫的魅力。有個產品叫LiberyLink。裝了它後,到Amazon上去瀏覽時,會自動告訴你某一本書在用戶當地的圖書館能否找到,書號是多少等。因為一本書有統一的書號和書名,兩個不同的互聯網服務(Amazon 和當地圖書館資料庫檢索)可以公享數據,給用戶提供全新服務。

但是,語義網提出之後,曲高和寡,響應的人不多。為什麼?因為指望要網頁的製作者提供這么多額外的信息去讓機器理解一個網頁,太難;簡直就是人給機器打工。這違反了人們能偷懶就偷懶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個Page Rank技術,將網頁之間互相鏈接的關系,用來做結果排序的一個依據,變相利用了網頁製作人的判斷力。想一想網頁的製作者們,從數量來說,比純瀏覽者的數量小得多。但Google就這一個革新,用上了網頁的製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將其推上了互聯網的頂峰。

所以互聯網下一步,是要讓所有的人都忙起來,全民織網,然後用軟體,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如果說WEB1.0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網,那我覺得WEB2.0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互聯網。 我們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產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觀點。

Blog: 用戶織網,發表新知識,和其他用戶內容鏈接,進而非常自然的組織這些內容。

RSS: 用戶產生內容自動分發,定閱

Podcasting: 個人視頻/聲頻的發布/定閱

SNS: blog+人和人之間的鏈接

WIKI: 用戶共同建設一個大網路全書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WEB1.0的任務,是將以前沒有放在網上的人類知識,通過商業的力量,放到網上去。WEB2.0的任務是,將這些知識,通過每個用戶的瀏覽求知的力量,協作工作,把知識有機的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將知識深化,並產生新的思想火花;

從內容產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業公司為主體把內容往網上搬,而WEB2.0則是以用戶為主,以簡便隨意方式,通過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內容往網上搬;

從交互性看,WEB1.0是網站對用戶為主;WEB2.0是以P2P為主。

從技術上看,WEB客戶端化,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比如像Ajax技術, GoogleMAP/Gmail裡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們看到,用戶在互聯網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貢獻內容,傳播內容,而且提供了這些內容之間的鏈接關系和瀏覽路徑。在SNS裡面,內容是以用戶為核心來組織的。WEB2.0是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

那麼,這種意義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語義網,有什麼不同呢?語義網的出發點是數據的規整及可重復被機器調用,提出使用語義化的內容發布工具, 試圖從規則和技術標准上使互聯網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沒有語義網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給互聯網提供了線索。 WEB2.0則是鼓勵用戶用最方便的辦法發布內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過用戶自發的(blog)或者系統自動以人為核心(SNS)的互相鏈接給這些看似凌亂的內容提供索引。 因為這些線索是用戶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戶使用感受。互聯網逐漸從以關鍵字為核心的組織方式和閱讀方式,到以互聯網用戶的個人portal(SNS)為線索,或者以個人的思想脈絡(blog/rss)為線索的閱讀方式。WEB2.0強調用戶之間的協作。WIKI是個典型例子。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是在變得更有序,每個用戶都在貢獻:要麼貢獻內容,要麼貢獻內容的次序.

對下一代互聯網的看法,還會有很多的討論。有一點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為核心線索的網。提供更方便用戶織網的工具,鼓勵提供內容。根據用戶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組織瀏覽的線索,提供相關的服務,給用戶創造新的價值,給整個互聯網產生新的價值,才是WEB2.0商業之道。
回答者:lj0608 - 初學弟子 一級 12-30 17:08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捌』 web 技術的發展歷史及發展方向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歷史。 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鏈來鏈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但是,光知道網頁里有哪些關鍵字,只解決了人瀏覽網頁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資料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里的內容表述成機器可以理解的格式。這樣,整個互聯網就成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知識庫。從理想的角度,這是很誘人的,因為科學家和機器都喜歡有次序的東西。Berners-Lee關心的是,互聯網上數據,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聯網應用所重復引用。舉一個例子說明標准資料庫的魅力。有個產品叫LiberyLink。裝了它後,到Amazon上去瀏覽時,會自動告訴你某一本書在用戶當地的圖書館能否找到,書號是多少等。因為一本書有統一的書號和書名,兩個不同的互聯網服務(Amazon 和當地圖書館資料庫檢索)可以公享數據,給用戶提供全新服務。

但是,語義網提出之後,曲高和寡,響應的人不多。為什麼?因為指望要網頁的製作者提供這么多額外的信息去讓機器理解一個網頁,太難;簡直就是人給機器打工。這違反了人們能偷懶就偷懶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個Page Rank技術,將網頁之間互相鏈接的關系,用來做結果排序的一個依據,變相利用了網頁製作人的判斷力。想一想網頁的製作者們,從數量來說,比純瀏覽者的數量小得多。但Google就這一個革新,用上了網頁的製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將其推上了互聯網的頂峰。

所以互聯網下一步,是要讓所有的人都忙起來,全民織網,然後用軟體,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如果說WEB1.0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網,那我覺得WEB2.0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互聯網。 我們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產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觀點。

Blog: 用戶織網,發表新知識,和其他用戶內容鏈接,進而非常自然的組織這些內容。

RSS: 用戶產生內容自動分發,定閱

Podcasting: 個人視頻/聲頻的發布/定閱

SNS: blog+人和人之間的鏈接

WIKI: 用戶共同建設一個大網路全書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WEB1.0的任務,是將以前沒有放在網上的人類知識,通過商業的力量,放到網上去。WEB2.0的任務是,將這些知識,通過每個用戶的瀏覽求知的力量,協作工作,把知識有機的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將知識深化,並產生新的思想火花;

從內容產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業公司為主體把內容往網上搬,而WEB2.0則是以用戶為主,以簡便隨意方式,通過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內容往網上搬;

從交互性看,WEB1.0是網站對用戶為主;WEB2.0是以P2P為主。

從技術上看,WEB客戶端化,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比如像Ajax技術, GoogleMAP/Gmail裡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們看到,用戶在互聯網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貢獻內容,傳播內容,而且提供了這些內容之間的鏈接關系和瀏覽路徑。在SNS裡面,內容是以用戶為核心來組織的。WEB2.0是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

那麼,這種意義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語義網,有什麼不同呢?語義網的出發點是數據的規整及可重復被機器調用,提出使用語義化的內容發布工具, 試圖從規則和技術標准上使互聯網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沒有語義網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給互聯網提供了線索。 WEB2.0則是鼓勵用戶用最方便的辦法發布內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過用戶自發的(blog)或者系統自動以人為核心(SNS)的互相鏈接給這些看似凌亂的內容提供索引。 因為這些線索是用戶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戶使用感受。互聯網逐漸從以關鍵字為核心的組織方式和閱讀方式,到以互聯網用戶的個人portal(SNS)為線索,或者以個人的思想脈絡(blog/rss)為線索的閱讀方式。WEB2.0強調用戶之間的協作。WIKI是個典型例子。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是在變得更有序,每個用戶都在貢獻:要麼貢獻內容,要麼貢獻內容的次序.

對下一代互聯網的看法,還會有很多的討論。有一點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為核心線索的網。提供更方便用戶織網的工具,鼓勵提供內容。根據用戶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組織瀏覽的線索,提供相關的服務,給用戶創造新的價值,給整個互聯網產生新的價值,才是WEB2.0商業之道。

『玖』 Web瀏覽器的簡史

Tim Berners-Lee是第一個使用超文本來分享資訊,及於1990年發明了首個網頁瀏覽器--WorldWideWeb的人。在1991年3月,他把這發明介紹給了給他在CERN工作的朋友。 從那時起,瀏覽器的發展就和網路的發展聯系在了一起。
當時,網頁瀏覽器被視為一個能夠處理CERN寵大電話簿的實用工具。在與用戶互動的前題下,網頁瀏覽器跟據gopher和telnet協議,允許所有用戶能輕易地瀏覽別人所編寫的網站。可是,其後加插圖像進瀏覽器的舉動使之成為了互聯網的「殺手程式」。
NCSA Mosaic促使了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它是一個先在Unix運行的圖像瀏覽器;很快便發展到在Apple Macintosh和Microsoft Windows亦能運行。1993年9月發表了1.0版本。NCSA中Mosaic項目的負責人Marc Andreesen辭職並建立了網景通訊公司。
網景公司在1994年10月發布了他們的旗艦產品Navigator(導航者)。但第二年Netscape的優勢就被削弱了。錯失了互聯網浪潮的微軟在這個時候匆促的購入了Spyglass公司的技術,改成Internet Explorer,掀起了軟體巨頭微軟和網景之間的瀏覽器大戰。這同時也加快了全球資訊網的發展。
這場戰爭把網路帶到了千百萬普羅電腦用戶面前,但同時顯露了互聯網商業化如何妨礙統一標準的制定。微軟和網景都在他們的產品中加入了許多互不相容的HTML擴展代碼,並試圖以這些特點來取勝。1998年,網景公司承認他們的市場佔有率已跌至無法挽回的地步,這場戰爭便隨之而結束。微軟能取勝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它把瀏覽器與其作業系統一並出售(OEM,原始設備製造);這亦使它面對反壟斷訴訟。
網景公司以開放源代碼迎戰,創造了Mozilla。但這個並不能挽回Netscape的市場佔有率。在1998年底美國線上收購了網景公司。在發展初期,Mozilla計劃為著吸引開發者而掙扎;但至2002年,它發展成一個穩定而強大的互聯網套件。Mozilla 1.0的出現被視為其里程碑。同年,衍生出Mozilla Firefox。Firefox 1.0於2004年發表。及至2005年,Mozilla及其衍生產品約佔10%網路交通量。
Opera是一個靈巧的瀏覽器。它發布於1996年。目前它在手持電腦上十分流行。它在個人電腦網路瀏覽器市場上的佔有率則比較小。
LynxLynx瀏覽器仍然是Linux市場上十分流行的瀏覽器。它是全文字模式的瀏覽器,視覺上並不討好。還有一些有著進階功能的同類型瀏覽器,例如Links和它的分支ELinks。
縱然Macintosh的瀏覽器市場現在亦同樣被Internet Explorer和Netscape占據,但未來有可能會是蘋果電腦自行推出的Safari的世界。Safari是基於Konqueror這個開放源代碼瀏覽器的KHTML布局引擎而製成的。Safari是Mac OS X的預設瀏覽器。
2003年,微軟宣布不會再推出的獨立的Internet Explorer,但卻會變成視窗平台的一部份;同時也不會再推出任何Macintosh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不過,於2005年初,微軟卻改變了計劃,並宣布將會為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和快將發表的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推出Internet Explorer 7。

『拾』 網站發展歷史是什麼

在網際網路的早期,網站還只能保存單純的文本。經過幾年的發展,使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技術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得到呈現。網站也慢慢地發展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圖文並茂的樣子,通過動態網頁技術,用戶也可以與其他用戶或者網站管理者進行交流,也有一些網站提供電子郵件服務或在線交流服務。

196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倫納德.克蘭羅克(Leonard Kleinrock)博士發表了分組交換技術的論文,該技術後來成了互聯網的標准通信方式。

1969年:美國國防部開始起動具有抗核打擊性的計算機網路開發計劃「ARPANET」。

1971年:位於美國劍橋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師雷.湯姆林森(Ray Tomlinson)開發出了電子郵件(E-mail)。此後ARPANET的技術開始向大學等研究機構普及。

1983年:ARPANET宣布將把過去的通信協議「NCP(網路控制協議)」向新協議「TCP/IP(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過渡。

1988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學生(當時)史蒂夫.多那(Steve Dorner)開始開發電子郵件軟體「Eudora」。

1991年:CERN(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開發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他還開發出了極其簡單的瀏覽器(瀏覽軟體)。此後互聯網開始向社會大眾普及。

1993年:伊利諾斯大學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的學生馬克.安德里森(Mark Andreesen)等人開發出了真正的瀏覽器「Mosaic」。該軟體後來被作為Netscape Navigator推向市場。此後互聯網開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正是因為通過採用具有擴展性的通信協議TCP/IP,才能夠將不同網路相互連接。因此,開發TCP/IP協議的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當時)文頓.瑟夫(Vinton G Cerf)等如今甚至被譽為「互聯網之父」。

閱讀全文

與web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