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兩岸醫葯發展歷史

兩岸醫葯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2 22:07:27

A. 兩岸關系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的是

兩岸關系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的是九二共識的達成。
1987年底,長達三十多年的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隨之發展起來,同時也衍生出種種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台灣當局不得不調整「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權的與大陸聯系與協商的民間性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出面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為便於與海基會接觸、商談,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推動於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並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兩會在香港商談中,就海峽兩岸事務性(公證書使用)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海協的基本態度是,海峽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應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商解決。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協商。
1992年11月大陸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所達成的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B. 中國醫葯發展歷史

葯行業與人的生命密切相關,只要生命不息,醫葯行業的發展就永不停止。由於人類在生存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出現疑難頑症,促使醫葯業不斷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因此,醫葯行業是一個不斷向前的朝陽行業,永遠沒有成熟期;同時也是高技術、高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行業。

據測算,醫療保健產品的需求彈性系數為1.37,即生活水平提高1 個百分點,醫療消費水平增加1.37個百分點。

可見醫療消費水平的增長速度高於居民生活水平的增長速度。醫葯產品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終極產品,通過醫院或醫葯商店轉移到消費者手中,馬上進入消費領域,因而直接受到居民醫療保健需要的影響,也即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會很快體現在對醫葯保健品需求的提高上,而且後者的提高大於前者,近兩三年來保健品市場的迅速擴大即是一個例子。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總數佔全球的20%,預計到2000年中國人口將增長到13億,2010年則將達到14億;人口的自然增長和社會的逐步老齡化,使醫葯的需求量增大。特別是佔80%的農村人口,目前僅享有20%的醫療衛生和葯品資源,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醫療保健意識不斷增強,使農村醫葯市場具有根強的擴張潛力。從人均水平看,我國居民的醫葯消費水平仍處低位。1994年我國人均用葯7美元,僅為日本的1.6%,法國的2.2%, 美國的2.3%,也遠不及波蘭、墨西哥、南非等國,在世界上處於低下水平,因此, 我國醫葯市場的增長速度必定高於國際醫葯市場的增長速度,尤其是隨著居民醫療保健知識的豐富和醫葯商業的發展,市場對非處方葯的需求會有很大增長。這是我國醫葯行業能夠持續發展的基本背景。

廣義的醫葯行業涉及化學葯品、中(成)葯、醫療器械、衛生材料、醫葯商貿等,在本文中所討論的醫葯行業和上市公司主要指生產葯品(包括中西葯)的企業。

C. 兩岸歷年大事件

盡管兩岸關系復雜、困難,有識之士仍然不斷努力,希望營造一個互利雙贏的局面。大家認為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追求和平與發展、從對抗到對話、從斗爭到合作的世紀,也是一個兼顧自由與責任的世紀。兩岸關系要能夠穩步發展,就要從高處、大處、遠處著眼。就當前兩岸關系發展的情勢而言,下列原則與認識似乎是不可少的: 第一,面對現實,做到平等對待與相互尊重。 第二,認識到兩岸糾紛的復雜性與歷史深度,所以兩岸問題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解決。換句話說,目前要改善、要改良,不是要革命性的變化。 第三,要放棄對抗斗爭的思維,邁向與人為善、追求最大共識的思維。換句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多累積善意,多累積成就。 第四,雙方考慮彼此關系時,少做無謂的政治符號的堅持,多做以人民的價值,人民的福祉未核心考量的事。民眾希望兩岸安定、繁榮,希望加強交流、增進利益,兩岸政府的政策不應違背此一人心與走向。兩岸應盡量避免加深對方的主要疑懼 第五,雙方應當盡量避免加深對方的主要疑懼。大陸最擔心的是,台灣從中國永久分離及因此而帶來的不利後果;台灣最擔心的是被大陸並吞,並喪失自主性。雙方在言行上如能避免加深對方的主要疑懼,則兩岸關系自有其開展的空間。個人始終認為,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自由與民主蔚為風潮的時代。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度的文明,也發展出很高的政治智慧。盡管兩岸情勢復雜,只要雙方能夠掌握中華民族政治智慧的核心「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人民、國家和政權的關系擺上正確的位階,也就是把人民的福祉的考量放在政治權力、政治符號,甚至領土管轄權之上,努力去做,我們相信兩岸關系必定可以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來。

希望採納

D. 葯物的發展史發展史

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從生活經驗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質可以治療疾病與傷痛,這是葯物的源始。這些實踐經驗有不少流傳至今,例如飲酒止痛、大黃導瀉、楝實祛蟲、柳皮退熱等。以後在宗教迷信與邪惡斗爭及封建君王尋求享樂與長壽中葯物也有所發展。

但更多的是將民間醫葯實踐經驗的累積和流傳集成本草,這在我國及埃及、希臘、印度等均有記載,例如在公元一世紀前後我國的《神農本草經》及埃及的《埃伯斯醫葯籍》(Ebers『Papyrus)等。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在葯物發展史上有巨大貢獻,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全書共52卷,約190萬字,收載葯物1892種,插圖1160幀,葯方11000餘條,是現今研究中葯的必讀書籍,在國際上有七種文字譯本流傳。

在西歐文藝復興時期(十四世紀開始)後,人們的思維開始擺脫宗教束縛,認為事各有因,只要客觀觀察都可以認識。瑞士醫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臘醫生Galen惡液質唯心學說,結束了醫學史上1500餘年的黑暗時代。後來英國解剖學家W.Harvey (1578-1657)發現了血液循環,開創了實驗葯理學新紀元。

義大利生理學家F.Fontana (1720-1805)通過動物實驗對千餘種葯物進行了毒性測試,得出了天然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選擇作用於機體某個部位而引起典型反應的客觀結論。這一結論以後為德國化學家F.W.Serturner(1783-1841)首先從罌粟中分離提純嗎啡所證實。18世紀後期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不僅促進了工業生產也帶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其中有機化學的發展為葯理學提供了物質基礎,從植物葯中不斷提純其活性成分,得到純度較高的葯物,如依米丁、奎寧、士的寧、可卡因等。以後還開始了人工合成新葯,如德國微生物學家P.Ehrlich從近千種有機砷化合物中篩選出治療梅毒有效的新胂凡納明(914)。葯理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應從德國R.Buchheim(1820-1879)算起,他建立了第一個葯理實驗室,寫出第一本葯理教科書,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葯理學教授。

其學生O.Schmiedeberg(1838-1921)繼續發展了實驗葯理學,開始研究葯物的作用部位,被稱為器官葯理學。受體原是英國生理學家J.N.Langley(1852-1925)提出的葯物作用學說,現已被證實是許多特異性葯物作用的關鍵機制此後葯理學得到飛躍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葯理新領域及新葯,如抗生素、抗癌葯、抗精神病葯、抗高血壓葯、抗組胺葯、抗腎上腺素葯等。近年來葯動學的發展使臨床用葯從單憑經驗發展為科學計算,並促進了生物葯學的發展。

1853年夏爾,弗雷德里克·熱拉爾(Gerhardt)就用水楊酸與乙酸酐合成了乙醯水楊酸,(乙醯化的水楊酸)但沒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1897年德國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又進行了合成,並為他父親治療風濕關節炎,療效極好。在1897年,費利克斯·霍夫曼的確第一次合成了構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質。

1898年上市,發現它還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於是重新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將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楊酸衍生物與聚乙烯醇、醋酸纖維素等含羥基聚合物進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產物的抗炎性和解熱止痛性比游離的阿司匹林更為長效。


(4)兩岸醫葯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阿司匹林性狀:白色針狀或板狀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微帶酸味。分子相對質量:180.16,CAS號:50-78-2,熔點:136-140℃,沸點:321.4°C at 760 mmHg。

閃點: 131.1°C,水溶性:3.3 g/L(20℃),蒸汽壓:0.000124mmHg at 25°C,溶解性:微溶於水,溶於乙醇、乙醚、氯仿,也溶於較強的鹼性溶液,同時分解。

E. 葯學的歷史發展

文藝復興前期 (1)古典葯學;原始時代由於文化不發達,不可能有單獨記載葯學知識的專著。把現存用文字記載葯物治療的書稱為古典書,如中國的《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埃及的紙草書(papyrus),印度有吠佗經(veda)。巴比倫亞述的有關碑文也可列入葯學文獻中,因其中記存最早的葯學知識。埃伯斯伯比書(Ebers Papyrus)中記載葯700餘種。
(2)羅馬時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對古代醫葯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由於他醫學成績巨大,被後人稱為醫聖,其後戴歐斯考利狄斯(Dioscorides)編著的《Demateria Medica》一書,載葯500餘種。該書被認為是數個世紀以來葯物學的主要著作。古羅馬最傑出的醫學家格林(Calen,公元130~200年)與我國醫聖張仲景同時代。他有許多著作,現存80餘種,對後世葯學發展影響很大。尤其對植物制劑技術作出了巨大貢獻。後人為紀念他,仍把用浸出方法生產出的葯劑稱為格林制劑(Calen cals)。由於其創造性的研究工作,對醫葯學的發展起著奠基作用。被稱為葯劑學的鼻祖。
2.中世紀葯學 中世紀(約3~15世紀)歐洲正處於黑暗時期,由於戰爭的破壞,古羅馬文化被摧毀,因而,醫學的中心也隨著社會的變動發生轉移,阿拉伯人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醫學遺產,博採兼收了中國、印度和波斯等國的經驗,塔吉克醫生阿底森納(Aricennna,980~103)編著的《醫典》分為5冊,總結了當時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葯物知識,對後世影響頗深、被奉為葯物學的經典著作。伊爾·阿爾――拜塔爾(1197~1248)是一位傑出的葯用植物學家,他的《葯用植物大全》描寫了1400餘種葯物。
3.現代葯學 隨著化學、物理學、生物學、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興起,大大促進了葯學的發展。其主要標志就是學科分工越來越細,尤其是20世紀以來,早期沒有分科的葯物,因科學技術的發展,已先後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從而使葯學分離出去。而且又與其它學科,互相滲透成為新的邊緣學科。尤其是受體學說和基因工程的創立,為葯學事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個新的飛躍。

F. 台灣的歷史發展過程

福建,春秋戰國時分屬越、楚;秦設閩中郡;漢屬揚州;唐取福州建州各一字,設置回福建觀察使答;南宋福建置一府五州,並有八閩之稱;元初為江浙行省福建道,後改設省。台灣,古文典籍中稱夷,是我國的第一大島。漢晉南北朝時稱夷州,南宋時澎湖已屬福建路,元明設巡檢司,明末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清初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95(清光緒11)年台灣建省。同年被日本侵佔,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歸還中國。

G. 海峽兩岸的關系歷史發展

峽兩岸的關系歷史發展,海峽兩岸現在發展關系都是非常好的,而且都是密切相關聯的,要想進出口一些

H. 葯物發展歷史

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從生活經驗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質可以治療疾病與傷痛,這是葯物的源始。這些實踐經驗有不少流傳至今,例如飲酒止痛、大黃導瀉、楝實祛蟲、柳皮退熱等。以後在宗教迷信與邪惡斗爭及封建君王尋求享樂與長壽中葯物也有所發展。但更多的是將民間醫葯實踐經驗的累積和流傳集成本草,這在我國及埃及、希臘、印度等均有記載,例如在公元一世紀前後我國的《神農本草經》及埃及的《埃伯斯醫葯籍》(Ebers『Papyrus)等。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在葯物發展史上有巨大貢獻,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全書共52卷,約190萬字,收載葯物1892種,插圖1160幀,葯方11000餘條,是現今研究中葯的必讀書籍,在國際上有七種文字譯本流傳。在西歐文藝復興時期(十四世紀開始)後,人們的思維開始擺脫宗教束縛,認為事各有因,只要客觀觀察都可以認識。瑞士醫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臘醫生Galen惡液質唯心學說,結束了醫學史上1500餘年的黑暗時代。後來英國解剖學家W.Harvey (1578-1657)發現了血液循環,開創了實驗葯理學新紀元。義大利生理學家F.Fontana (1720-1805)通過動物實驗對千餘種葯物進行了毒性測試,得出了天然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選擇作用於機體某個部位而引起典型反應的客觀結論。這一結論以後為德國化學家F.W.Serturner(1783-1841)首先從罌粟中分離提純嗎啡所證實。18世紀後期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不僅促進了工業生產也帶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其中有機化學的發展為葯理學提供了物質基礎,從植物葯中不斷提純其活性成分,得到純度較高的葯物,如依米丁、奎寧、士的寧、可卡因等。以後還開始了人工合成新葯,如德國微生物學家P.Ehrlich從近千種有機砷化合物中篩選出治療梅毒有效的新胂凡納明(914)。葯理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應從德國R.Buchheim(1820-1879)算起,他建立了第一個葯理實驗室,寫出第一本葯理教科書,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葯理學教授。其學生O.Schmiedeberg(1838-1921)繼續發展了實驗葯理學,開始研究葯物的作用部位,被稱為器官葯理學。受體原是英國生理學家J.N.Langley(1852-1925)提出的葯物作用學說,現已被證實是許多特異性葯物作用的關鍵機制此後葯理學得到飛躍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葯理新領域及新葯,如抗生素、抗癌葯、抗精神病葯、抗高血壓葯、抗組胺葯、抗腎上腺素葯等。近年來葯動學的發展使臨床用葯從單憑經驗發展為科學計算,並促進了生物葯學的發展。葯效學方面逐漸向微觀世界深入,闡明了許多葯物作用的分子機制也促進了分子生物學本身的發展。展望今後,葯理學將針對疾病的根本原因,發展病因特異性葯物治療,那時將能進一步收到葯到病除的效果。

基因葯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它是隨著基因的發展,受體學說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學科,也算是一門邊緣科學。在臨床上常常可以發現,同樣的葯物和劑量,對A病人有效,對B病人無效,對C病人可能有副作用。而在葯理學上,一般的報告是某種葯物作用於某個受體,從而有某種葯理作用,有某種治療效果。這二者的差異,或者說病人之間的個體差異,需要由基因來解釋,這就是基因葯理學要解決的問題,基因葯理學的基本觀點是病人對同一葯物的不同反應是由於他們之間不同的基因造成的。

基因葯理學對今後葯物的開發和臨床應用是一場革命,從這里能派生出各種診斷劑,治療葯物,不同治療劑量的規格,不同的劑型等。

首先,診斷劑生產商會開發更多的診斷劑試劑盒,用於診斷病人的基因情況。當然,目前,診斷劑只是於診斷疾病,但今後用於診斷基因的診斷劑一定會有更加廣闊的廣場。這類基因可以稱為葯物響應基因。

閱讀全文

與兩岸醫葯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