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岡的歷史沿革
黃岡早在舊石器時代,區域即有人類居住。
夏商時代,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史記·夏本紀》),本地域即為皋陶後人的封地(英六即英山、六安一帶)。春秋戰國時,本地屬楚國。秦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本地先分屬南郡和九江郡,後屬衡山郡。
楚漢之際,楚項羽以衡山郡立衡山國,國都邾城(今黃州禹王城)。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恢復為衡山郡,屬淮南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分衡山郡及南郡共十四縣置江夏郡,駐西陵縣,本域黃州、蘄春等地屬江夏郡,黃梅、武穴等地屬廬江郡。東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立蘄春侯國,傳三世,復為蘄春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駐地蘄春,轄今蘄春、黃梅、黃州等地。
三國時,本地域分屬魏弋陽郡和吳蘄春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撤銷蘄春郡,轄地劃入武昌郡,第二年,尋陽(今黃梅)縣劃屬廬江郡,西陵、邾縣、蘄春縣改屬弋陽郡。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晉惠帝恢復司馬西陽王爵位,先後將西陵、邾、蘄春等縣劃屬西陽國。
晉成帝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在邾縣僑置豫州,咸康五年,豫州僑遷蕪湖,西陽郡沿屬豫州。
南北朝時武裝割據,域內建置更迭頻繁。南朝宋分西陽郡置建寧左郡(今麻城西南)。南朝齊時,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又置齊安郡,駐齊安(麻城西南),置安蠻左郡,駐木蘭(今紅安西南。南朝梁時,西陽郡仍屬郢州,並分西陽縣置信安縣。又在蒙籠城(今麻城東北)置定州,在白沙關城(今麻城西北)置沙州,在大活關(今大悟東)置湘州,在鹿城關(今紅安)署北江州。北朝佔領江北時沿襲南朝舊制,北齊天保年間,曾在域內置巴州(今黃州地)、衡州(今麻城地)、羅州(今蘄春地)等,北周廢巴州置弋州,改羅州為蘄州,置永寧縣(今武穴市),並將置於黃城鎮(今黃陂東)的南司州改名為黃州。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將兩州改為兩郡,黃州改為永安郡,治所移駐黃岡(今新洲屬地),轄黃岡、黃陂、木蘭、麻城4縣;蘄州改為蘄春郡,治所駐蘄春,轄蘄春、羅田、浠水、蘄水、黃梅5縣。本區域仍為兩郡並治。
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永安郡改為黃州,且置總管府。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銷南晉州、亭州、南司州,屬地分屬黃州、蘄州。
宋朝仍為黃州、蘄州共治,先屬淮南路。
元代改兩州為兩路,各設總管府,兩路並治。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撤銷宣慰司,黃州、蘄州直屬湖廣行省。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均改屬淮西道,第二年又改屬河南江北行省。黃州路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蘄州路轄蘄春、羅田、蘄水、廣濟、黃梅5縣。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黃州路、蘄州路為黃州府、蘄州府,兩府並治,同屬湖廣行省,並在黃州修築城池。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蘄州府為州,撤銷蘄春縣,政歸蘄州直理,蘄州仍轄其他各縣,與黃州府同屬湖廣布政司,不久改屬河南。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蘄州僅代轄廣濟、黃梅兩縣,屬黃州府管轄,自此以後蘄州與黃州合二為一。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黃州府仍劃屬湖廣布政司。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置黃安縣。到此,黃州府轄有黃岡、麻城、黃陂、羅田、黃安、蘄水、廣濟、黃梅8縣和蘄州。
清代基本沿襲明制。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蘄州不再轄縣,黃州府屬湖北布政司,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黃陂縣劃屬漢陽府,黃州府轄黃岡、黃安、麻城、羅田、蘄水、廣濟、黃梅7縣和蘄州。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黃州府,改蘄州為蘄春縣。各縣屬湖北省武漢黃德道(後又改名為鄂東道、江漢道),十五年(公元1926年)廢道,各縣直屬湖北省政府。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域劃為省三、四行政督察區,各設專署,為湖北省政府輔助機關。三專署駐蘄州,轄蘄春、廣濟、黃梅、蘄水、羅田和該年從安徽劃入的英山縣;四專署駐黃安,轄黃安、黃岡、麻城和劃入的黃陂縣,又於第二年初分置禮山縣,亦屬四專署管轄。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六月,改蘄水縣為浠水縣。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月,第三、四行政督察區在蘄州合並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第二年元月治所遷黃州。
抗日戰爭時期,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元月,第二行政區署在黃岡縣北部的黃土嶺改組為鄂東行署,代行省政府職權,並先後增轄孝感縣和第三行政區。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抗戰勝利,鄂東行署遷回黃州,恢復為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27年黃麻暴動,成立黃安縣農民政府,1931年,紅四方面軍攻克黃安,改黃安縣為紅安縣。相繼成立紅安、麻城、黃岡、蘄春、廣濟、黃梅等縣蘇維埃政府。
抗戰時期,1941年成立黃岡(中心)縣抗日民主政府及豫鄂邊區行政公署鄂東辦事處,後改為鄂東行政專員公署。1943年成立長江行政專員公署。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成立鄂豫行署第四、五專署,各縣也先後成立人民民主政府。四專署轄黃岡、新洲、麻西、麻東、浠水、羅田等縣,五專署轄蘄南、蘄北、廣濟、黃梅、英山等縣。
1949年3月至5月中旬,本域各縣相繼解放。5月初,第四、五專署在浠水合並為黃岡行政區專員公署,6月更名為黃岡區行政公署,7月遷黃州。轄黃岡、麻城(麻東、麻西合並)、羅田、英山、浠水、蘄春(蘄南、蘄北合並)、廣濟、黃梅8縣。黃岡縣治所駐團風。
Ⅱ 英山縣金鋪鎮黃林沖村有多少年的歷史
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分羅田以東的直河鄉,始建英山,時屬六安州。
民國初年1912年,屬安徽省,不久改歸淮泗道。
1914年改屬安慶道。1930年,中共英山縣委領導農民起義,即「三二」暴動,改英山為紅山縣,屬鄂豫皖特區西北道。
1932年紅軍主力轉移,國民黨政府復稱英山縣。
1949年3月19日解放,英山屬湖北省黃岡專員公署管轄。
1996年,黃岡市成立,英山隸屬黃岡市。[3-4]
Ⅲ 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歷史和現在又哪些名人
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歷史上的名人有:宋代的畢升.清代的王壽軒,現在的有:田水,肖陽生
Ⅳ 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歷史和現在又那些名人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生,現在的還真不知哎
Ⅳ 英山有哪些名人
首先是畢升,英山的人文符號。
然後才是清代主審和珅貪污大案的刑部尚書金光悌,辛亥革命元老傅慧初,對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提供確切依據的西伯利亞調查專員王孰聞,民國時期曾組織營救「七君子」的上海律師公會會長李次山,繼周恩來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的傅維鈺,繼朱德任南昌衛戍司令、公安局長的彭干臣,現代著名作家劉醒龍、熊召政、姜天民等等。
現在:原南京軍區政委、中將軍銜付奎清、美國知名律師美籍華人學者胡知宇、現任山西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湯濤等
Ⅵ 英山有哪些風土人情和特色文化
旅遊景點
麻姑岩,一峰秀出,群山環繞,林木蓊翳,鳥語花香。山頂原有「麻姑寺」,舊址依稀可見,懸岩上有麻姑洞乃麻姑修煉的地方,岩壁留有麻姑爪跡。相傳,麻姑為東漢方士王方平之妹,俊美善良,因看破紅塵,修煉成仙,該女手纖臂長,善於搔癢,撮米成珠。因路過此山采葯,見幽靜雅緻,遂在山修煉,佈道四方,留下了很多遺蹤仙跡。供後人游覽觀光。與「麻姑岩」緊緊相連的「擂鼓岩」,地形如雄獅,獅頭上原有大廟,曰「擂鼓寺」,寺院有正殿廂房四十八間,一九四七年,毀於戰火,當地群眾當時將寺中主佛「碧露元君」搶出隱藏,今寺已重修,無君像復位。此山中有「掛鼓石」、「石鼓」、「觀音洞」、「羅漢洞」景多逸趣,是麻姑仙蹤一帶的風景區。
仙人壁立
「仙人壁立」位於英蘄交界的「仙人台」,距縣城五十華里。山勢雄奇,地形陡峭,松蔭竹蔭,怪石壘空,是聞名遐邇的兩縣風景區。
天堂寨風景區
天堂寨乃大別山主峰,界於鄂豫皖三省之間,一峰柱天,群山逐浪,雲飛霧繞,氣勢磅礴。吳家山,昔稱「蜈蚣山」,山山疊翠,陡峭逶迤,狀如飛天蜈蚣。這里林深如海,碧野連天,珍禽聚散、異獸出沒,為華中地區的一顆綠色明珠,被省林業部門命名為「森林公園」。[14]
桃花沖省級森林公園
桃花沖森林公園地處長江經濟帶中心,距武漢210公里區位優越,交通便利。二條主幹線西接318國道,東接105國道,南臨英浠二級公路,東通淮海,控扼吳楚,界連皖鄂,水派江淮,公園與安徽省國家級自然保
公園境內主要有:「一門、兩坎、三嶺、四石、五尖、六潭、七灣、八亭、九松、十景」等近百個景點景觀,在海拔650m的森林公園管理處所在地的「桃花山莊」。
吳家山國家森林公園
桃花沖
吳家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山嶽地貌、原始森林、河谷景觀為主要特徵,匯「峰、林、潭、瀑」於一地,集宗教文化、民俗風情、歷史人文景觀、農藝景觀於一體,融古樸、奇險、秀麗、神奧於一身。是生態旅遊、避暑休閑、科考、探險、品味大自然的勝地。風景區由華中第一谷(龍潭河谷景區)、中原第一山(大別山主峰天堂景區)、南武當武聖宮景區等三大特色景區構成。
龍潭河谷下游龍潭峽漂流有「華中第一漂」之美譽。漂流線路全長2.5公里,海拔落差近100米。
大別山主峰天堂景區懷抱大別山主峰天堂寨。古戰場遺址遺跡,原始森林。主要景點有石鼓神廟、掛天瀑、大別神龜、天堂寨、世紀神鍾、觀日台等。
南武當武聖宮景區由九宮三院構成。武聖宮——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武當南宗發源地,中國武當武術基地之一。
名優特產
英山綠豆粉絲
英山綠豆粉絲為中國名產,1938年在巴拿馬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獲銀質獎章後,更是享譽中外,中外客商訂購者雲集,遠銷歐美和東南亞諸國。
英山蠶絲被
英山絲綢製品馳名中外,曾榮獲輕工部、國家旅遊局、商業部、省輕紡工業廳等單位頒發的天馬獎、金鶴漿、楚星金杯獎,被評為湖北省消費者滿意產品、湖北省工業精品名牌消費品展銷會金獎產品。
英山雲霧茶
英山茶葉以其條索緊細、色澤嫩綠、清香宜人深受客戶歡迎,早在唐代就是宮廷貢品。1987年湖北茶葉評比,9項名茶英山囊括5項,以後更是在全國履獲名茶評比優勝。其主要產品有「英山銀毫」、「羊角春」、「吉峰毛尖」、「長沖炒青」,「吉峰毛尖」、「羊角春」茶被評為部優產品。茶葉現已成為英山縣主要商品之一。
著名人物
英山古為皋陶部落,漢為英布封疆,宋為畢升故里。這里曾孕育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仁人志士。清代刑部尚書金光悌,辛亥革命元老傅慧初,西伯利亞調查專員王孰聞,民國時期上海律師公會會長李次山,中共中央軍委書記的傅維鈺,南昌衛戍司令、公安局長的彭干臣等,現代著名作家劉醒龍、熊召政、姜天民也生長在英山。
Ⅶ 幫我介紹一下英山
一、地理位置
英山縣位於湖北省的東部,大別山主峰—天堂寨的南麓,東與安徽省岳西、太湖交界;南與蘄春、浠水接壤;西與羅田相鄰,北與安徽省金寨、霍山毗連。地跨東經115°31′53〃~116°04′02〃,北緯30°00′31〃~31°08′58〃。全縣東西寬43公里,南北長約70公里,總面積1449平方公里。版圖形狀象一個斗柄朝南、斗勺朝東的北斗七星。
二、地質地貌特徵
在太古代末期至中生代前期,英山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里,發生了多次地殼構造運動。其中,大別—呂梁和印支兩次巨大的運動,使褶皺區地殼不斷上升,形成各種形狀不同的山脊和山谷。境內主要受北東向的褶皺和斷層所控制,由於擠壓應力不均衡,使北東向褶皺和斷層發生軸向改變,形成弧形構造帶。英山的三條山脊就是北東向弧形褶皺上升的結果。東、西兩條大河就是北東向斷層所形成的。後來的燕山運動,使原來的北東向弧形構造產生北東向褶皺、沖斷層和擠壓破碎帶,形成一些南北走向的山體和河流。此後,經過第三、第四紀漫長時期的內外營力綜合作用,逐步形成英山現代的「三山夾兩河」的地貌輪廓。
英山全境以中低山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北部大別山主峰天堂寨,向東北延伸,構成了雲峰頂、石鼓寨、五峰山、黃梅尖等一系列山峰,再向西分支為三大山脊,夾著東西兩條河流,貫穿全境,構成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的地勢。最高點天堂寨海拔1729米,最低點船形垸海拔90米,高差1639米,平均坡度17°。
三、氣象與水文
英山屬長江中下游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有災害。氣溫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遞減,存在明顯的垂直差異。海拔每上升100米,年平均氣溫降低0.53℃,無霜期縮短3.5天。年平均氣溫16.4℃,1月平均氣溫3.6℃,7月平均氣溫28.5℃。極端最低氣溫—13.5℃,極端最高溫度42.0℃。年平均無霜期241天,平均初霜日11月14日。
降水隨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全縣年平均降水量達到1403毫米,而位於東北部的桃花沖年平均降水量卻達到1533毫米。另外,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也較大,年降水量的70%集中與4—8月。春季29.8%,夏季45.1%,秋季16.2%,冬季8.9%。年平均降雨日133.1個,暴雨日5.1個。
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66.1小時,80%的年份大於等於1892.7小時。四季輻射量分別為:春季26.2%,夏季35.2%,秋季22.8%,冬季15.8%。
主要災害性天氣有洪澇、大風、山體滑坡、雷暴、乾旱和連陰雨、低溫冷害等。其中以洪澇危害最大。水系較為發育,東、西兩大河流縱貫南北,在南沖畈相交匯,共有大小河流192條(流程在10公里以上的有15條),注入白蓮河水庫。只有陳家河向西注入羅田鳳凰關水庫。
四、土壤
境內地殼以大別山古老變質岩和侵入岩組成,土壤母質以花崗片麻岩為主的掩體,經過長期風化作用形成。共有五大土類,十一個亞類,二十三個土屬,八十九個土種。其中黃棕壤占總面積的86.97%,水稻土占總面積的12.29%,其他土類共佔0.74%。
五、動植物資源
英山全境位於大別山腹地,屬亞熱帶氣候。境內群山綿亘,溝壑縱橫,草木繁榮,蘊藏著較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國家二級以上保護野生動物11種,分別是天鵝、小靈貓、林麝、豹、鷹類、勺雞、白冠長尾雉、虎紋蛙、鷂、娃娃魚等;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四十種。全境現村喬木樹種172種,灌木樹種236種。其中有國家二級以上保護樹種25種,省重點保護植物15種。
第二節 社會經濟概況
一、人文背景
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分羅田以東的直河鄉,始建英山,時屬六安州。民國初年1912年,屬安徽省,不久改歸淮泗道。1914年改屬安慶道。1930年,中共英山縣委領導農民起義,即「三•二」暴動,改英山為紅山縣,屬鄂豫皖特區西北道。1932年紅軍主力轉移,國民黨政府復稱英山縣。1949年3月19日解放,英山屬湖北省黃岡專員公署管轄。1996年,黃岡市成立,英山隸屬黃岡市。
目前轄11個鄉鎮,3個林場,309個行政村,總人口為40.5萬人。其中鄉村人口大約佔87%,城鎮人口佔13%。男女比例大約為1.1:1。全縣除漢族以外,還有回族、土家族、滿族、壯族、僳僳族、朝鮮族、侗族7個少數民族。
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國民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全年生產總值206529萬元(2005年可比價,下同),增長11.2%,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3069萬元,增長6.0%,提高2.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44398萬元,增長15.7%,提高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69062萬元,增長16.0%,提高2.6個百分點;人均現價英山生產總值達到5992元,增加820元。2007年全縣全口徑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40.25%,增幅居黃岡市首位;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居黃岡市第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可比價發展速度達到51.5%,居黃岡市第一。
各項經濟指標全面、高幅度增長,新產業、新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全縣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結構明顯改善,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實現了比較合理的「二一三」的產業格局。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縣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完善,特別是能源、交通、郵電、水利和城鎮建設等項目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為英山縣的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全縣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各項消費需求也在不斷上升。特別表現在人均住房、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的人們產生旅遊的動機也逐步提高,特別是縣域范圍內和省內的旅遊需求得到迅速增長。隨著英山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旅遊業的發展還會進一步帶動經濟的全面發展,屆時,不僅僅只是縣域和省域范圍內的旅遊需求,還會產生大量的國內旅遊乃至國際旅遊的需求。
第三節 旅遊業發展現狀
英山縣是貧困山區縣,長期以來形成的「一二三」落後的產業經濟結構,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隨著世界經濟和世界旅遊業的迅猛發展,發展旅遊業,發展第三產業,已成為英山政府和人民的共識。因此,英山縣委、縣政府提出「旅遊活縣」的戰略和建設「大別山生態旅遊名縣」的目標,大力開發生態旅遊、紅色旅遊、溫泉旅遊,連續幾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旅遊工作先進縣」。 2006年全縣全年接待國內旅遊人數達19.1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2000萬元。
經過不斷的努力,英山的旅遊業得到迅速發展。首先,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在交通方面,先後完成對318國道的改建、城區至張咀水庫大壩沿途的硬化、改建擴建吳家山、桃花沖旅遊公路等;新建旅遊景區廁所、垃圾場等設施項目;在吳家山、桃花沖等重點景區新建星級賓館、農家飯店等設施;還完成了重點景區的移動通信建設、電網改造工程、有線電視網路等基礎設施,大大提高了景區的接待能力,改善了旅遊接待環境。其次,大量的招商引資,積極開發旅遊項目。先後開發、建設了大別山洞穴漂流、溫泉休閑度假、農副產品深加工、武聖宮道教景觀、萬人太極廣場、民俗文化村、大別山主峰天堂索道、龍潭峽漂流、大別山風情廣場、桃花沖影視拍攝基地等項目。再次,為了創建旅遊品牌,先後舉辦「登大別山主峰,敲千禧年神鍾」、「觀大別山紅日,迎新世紀曙光」、「雍華杯」汽車、摩托車旅遊集結賽、大別山風情篝火晚會、英山「地稅杯」大別山旅遊形象大使選拔賽、中國英山南武當山首屆國際旅遊文化節、茶文化旅遊節、萬人景區長跑賽活動等等一系列的旅遊文化活動。同時還上國際互聯網、參加行業聯動和多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大大提高了英山旅遊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英山還積極開發茶葉、蠶絲以及各種綠色食品等旅遊商品,積極促進了旅遊產業的綜合發展。
Ⅷ 湖北黃岡英山縣有什麼典故和古代名人
紀光鰲,字孝思(1910-1948)。湖北英山金家鋪紀家山人。幼讀私塾,好學上進,為鄉民稱道。「五四」運動後,受英山陳衛東、彭干臣等革命志士的新思潮影響,1927年秋參加肖伯唐、姜鏡堂創辦的「農民夜校」,投身建立英山第一個黨支部、第一個農民協會的革命工作,並任雙龍廟農會秘書。
1930年3月2日紀光鰲組織農會會員支援姜鏡堂、金仁暄、姚家芳、傅昆言在金家鋪發動的農民起義(史稱「三·二運動」)。於3月9日解放英山縣城。5月在金家鋪建立了英山第一個蘇維埃紅色政權任支委委員。
1932年10月,紀光鰲與所在的英山紅軍游擊隊並入劉士奇,郭述申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下轄徐海東為師長的第七十九師任排長。
1932年11月,紅4方面軍主力西征時,紀光鰲服從組織安排留任中共紅山中心縣委警衛連長,後參與1934年紅二十五軍「反圍剿」和1939年抗日戰爭等長期艱苦的革命工作。後任紅三區區長。
1947年8月27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紀光鰲參加譚扶平、程貞茂建立的石頭咀革命根據地,擔任揮指長,發動群眾建立武裝,三次攻克英山縣城。
1948年2月26日駐毛坳的中共英山縣委遭敵襲擊,時任縣委副書記的紀光鰲護送譚扶平等60餘人轉戰火爐尖,壯烈犧牲。遺體被鄉民送回,安葬於紀家山。
Ⅸ 誰知道湖北英山縣是屬於什麼市介紹一下當地的狀況及風土!謝謝
黃岡市
英山縣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地處大別山南麓鄂皖交界處。東北與安徽省的岳西、太湖、霍山、金寨四縣毗鄰,西南與湖北的羅田、浠水、蘄春三縣接壤。古為皋陶部落,漢為英布封疆,宋為畢升故里,今為中國茶鄉,全縣版圖面積1449平方公里,轄3鄉8鎮,309個行政村。總人口40.5萬人。是一個集老區、山區、庫區為一體的貧困山區縣,1986年被國家確定為重點貧困縣,1987年被國家確定為對外開放縣,2001年再次被國家確定為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英山是—片神奇的土地。自古以來,她以萬山磅礴,控引江淮的重要位置而成為鄂東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鄂皖咽喉、江淮要塞」之稱。如今,這里交通十分便利,318國道貫穿全境,英浠公路與宜(昌)黃(梅)高速公路連接,距京九鐵路浠水站60公里、長江碼頭70公里、武漢天河機場100餘公里。這里人傑地靈,文化底蘊豐厚,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家之一,北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升就誕生在這里。
英山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大革命時期,英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徐向前、劉伯承、徐海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轉戰於此。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從這里開始西征,紅二十七軍在這里誕生,紅二十五軍從這里北上長征,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英山是—片新興的生態旅遊勝地。境內奇峰峻秀,溝谷幽深,森林茂密,植被豐富,「原草原木原生態,野滋野味野風情」。名山(大別山主峰)雄奇險峻,名泉(地熱溫泉)物華天寶,名產(茶葉、絲綢、板栗、山野菜)享譽全國,名人(畢升)聞名中外,是華中地區旅遊資源富集地區之—。2000年,被湖北省旅遊局確定為大別山生態旅遊縣。已建成吳家山森林公園、桃花沖森林公園、畢升森林公園、烏雲山茶葉公園、桂枝山生態園和溫泉省級旅遊度假區等六大景區景點。吳家山森林公園境內的龍潭河谷風景區被譽為「華中第一景」。良好的生態環境使英山旅遊獨具—幟,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觀景,冬可泳泉,已成為「鄂東旅遊的支撐點,大武漢的後花園」。
英山是—片物產豐饒的土地。農業上,茶、桑、栗、葯四大支柱產業已初具規模。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唐代,英山生產的「團黃」就與安徽「黃芽」、「圻門」並列為「淮南三茗」,作為貢品運往長安。現在,全縣茶葉面積達13.5萬畝,年產干茶2180萬斤,茶葉產量位居全省第一,進入全國四強,被國家確定為「全國無公害茶葉基地示範縣」,成為「中國茶葉之鄉」。蠶桑生產規模擴大,現有桑園7.5萬畝,年產蠶繭達380萬斤。已形成了「農工貿一體化、繭絲綢一條龍」的生產經營體系,葯材產業快速發展。葯材面積達10萬畝,已形成木本、草本、菌類三大系列155個品種。其中,擁有天麻、靈芝、杜仲、麝香、三七、貝母等珍稀名貴葯材六種,擁有茯苓、丹參、桔梗、蒼術、射乾等大宗葯村50多種。年產葯材1000多萬公斤,是湖北省主要葯材基地之一。工業上已形成五金工具、絲綢服裝、絲綿製品、傢俱製造、山野菜生產、中成葯加工等一系列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全縣工業企業生產的500多種產品中,有11種被評為部優、省優產品,優質產品產值達到31%。活絡扳手、優質繭絲、絲綢服裝、絲綿製品、有機綠茶、名貴葯材等20多種產品大批出口,遠銷海外。在礦產資源上,花崗岩、大理石等石材可開采量達5億立方米,主要有芝麻藍、芝麻黑、虎皮紋、高粱紅等20多個品種,其質地細膩、色澤均勻,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地熱溫泉蘊藏量大。縣城周圍有東、西、南、北四大溫泉,地熱水日動儲量1.73萬噸,可開采流量1.44萬噸,自溢水溫為46--73度,水質良好,礦物含量多,現已開發東、西、北三處,已建成溫泉跳水游泳館、溫泉療養院、中日合資溫泉山莊等一批康樂療養設施,並廣泛用於工、農、漁、科和居民生活中。
英山是一片正在崛起的土地。勤勞勇敢的英山人民,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黃岡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堅持以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為主題,提神鼓勁,提質增效,提速發展,突出項目建設、扶貧開發、民營經濟和城鎮經濟,發展壯大工業經濟,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旅遊經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狠抓科技創新,推進效益財源建設,經濟建設駛入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
英山是—片正在開發的熱土。為建山區經濟強縣,加快向小康邁進,英山正在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按照「敞開山門、擴大開放、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開發思路,搶抓我國加入WTO的有利機遇,不斷優化服務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和人文環境,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開發,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目前,引進項目54個,投資規模達7.2億元。已成功引進了投資6000萬元的金地葯業項目和投資5000萬元的禾普土豆澱粉加工項目等一批工業項目。引進上海、江西、浙江等地客商租賃、購買工業企業21家。商貿步行街、大別山商貿城等項目正在加緊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大別山生態旅遊等項目正在實施。名優茶、山野菜、良種畜、優質禽、名貴魚等有機食品、綠色食品開發初具規模。新一輪的開放開發熱潮正在初步形成。「一縣好山花萬樹,三河春水酹佳名」。英山,封閉的山門已經打開,沉睡的群山已經蘇醒,改革開放的春潮正在涌動。無論是投資辦廠,還是開發經商,只要你到英山來,我們本著「你的要求就是我們最好的承諾,你的滿意就是我們最好的服務。」的原則,讓你來得高興,幹得舒心,經營放心,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創二十一世紀的輝煌。
Ⅹ 湖北省 黃岡市 英山縣 在5幾年的地名叫 黃什麼府的 現在地名有沒改 不得而知 望知情人士 求解
英山縣歷史:
四千年前,今天英山縣這塊土地是古代英國的所在地。
對於夏、商、周時代英國的歷史,《左傳》、《國語》等都沒有詳細的記載,只有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有比較簡略的記載於《史記· 夏本紀》。
《史記·夏本紀》: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
安徽六安方誌網:《安徽六安人:中國上古四聖、司法鼻祖皋陶》一文載:皋陶封地英、六,位於今六安、英山、金寨、霍山一帶。
春秋戰國時,本地屬楚國。
西漢至唐代屬廬江郡。
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分羅田以東的直河鄉,始建英山,時屬六安州。
民國初年1912年,屬安徽省,不久改歸淮泗道。
1914年改屬安慶道。1930年,中共英山縣委領導農民起義,即「三二」暴動,改英山縣為紅山縣,屬鄂豫皖特區西北道。
1932年紅軍主力轉移,國民黨政府復稱英山縣。
1949年3月19日解放,英山縣屬湖北省黃岡專員公署管轄。
1996年,黃岡市成立,英山縣隸屬黃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