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地緣、血緣、歷史文化)!<<<<怎麼解釋啊越詳細越好!
三國時期吳國將軍衛溫率兵出使咦洲(台灣) 南宋乾道年間已派兵到澎湖巡防!公元1280―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要求日本鐮倉幕府朝貢,因被拒絕,於是出兵征討日本,途經流求(台灣)和澎湖。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船副萬戶楊祥帶兵6000人前往流求招降!元朝政府改福建省為福建平海等處行中書省,並由福州「徒治泉州,以圖流求」。同年九月,福建平章政事高興派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二人率軍再次赴流求招諭。這七八年是元朝積極經營台灣的時期。大約就在這個時期,為了便於對流求的管理,在1292―1294年元政府在澎湖設立了巡檢司,隸屬於晉江縣、巡檢職位很低,只有九品,主要負責巡邏和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澎湖巡檢司的出現,說明元朝政府已經在這個地區設置了行政管理機構。
宋元兩朝在澎湖、台灣的設官建治,說明早在12―13世紀,台灣就已經歸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了。 明朝延續元朝的澎湖巡檢司衙門 到明朝後期台灣被荷蘭人佔領 之後明朝將軍鄭成功成功奪回台灣 1895年黃海戰爭中割讓給日本 1945年光復!南宋: (澎湖屬福建路)
元朝、明朝: 澎湖寨巡檢司、大肚王國
國際競爭時期: 福爾摩莎(荷蘭東印度公司) - 艾爾摩莎(西班牙帝國)
明鄭時期: 東寧(承天府)
台灣清治時期: 台廈道 | 台灣道 | 台灣府 | 福建台灣省 | 台灣民煮國
台灣日治時期: 台灣(台灣總督府)
中華民國時期: 台灣省(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政府) |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 | 中華民國政府
② 地緣文化的典型代表
山東 儒家文化;
安徽:徽商,還有黃梅戲;
四川:川菜
西藏:氂牛;喇叭
南方的:客家人;
東北的:豪飲,硬漢等
③ 怎樣從地緣和歷史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形成
標 題: 中西方文化差異一家言
發信站: BBS 水木清華站 (Sun Jun 6 16:45:16 1999)
看了前面有網有談到「氣功、墮落、中國人」,手也癢癢,故貼此文。
對文化研究doubtfire是門外漢,以下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看法應作極樸素的
理解,都是我本人的一些零星粗淺感受。
1 中國文化傳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與客體對象的融合,從而達到無我
無對象的水平;
西方文化傳統是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分析,達到控制自然的目的,為我所用。
Doubtfire猜想:中國文化的境界的確是比較高。或者是中國人的追求(理想)比較高
2 要達到中國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負載形式通常都是比較柔和的「琴棋書畫」
等「高雅」技術。而排斥經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學技術。
3 與此同時,恰恰是因為中國文化定下的目標過高(換句話說,就是不切實際),
造成達到這個目標的難度過大,一般的人,乃至中華民族中的精英分子,都
很難做到。於是乎,在這樣的土壤中,盡管「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整個民族對
「特異功能」就有異乎尋常的熱中。目標太高又無法實現,只好自我欺騙也。
4 與上述情況相適應,中國的教育極為糟糕。因為沒有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技術可教。
「聖人」不是上學可以產生的,而是「頓悟」出來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實際
上是不能從「教育」這種手段中得到助益的。於是教育無法系統地發展起來。
5 西方的情況恰恰相反,西方人定的目標比較合適。可以通過學習,發揮人的智能,
達到控制自然的目標。並且,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已有的知識不斷積累,
並形成規范的知識體系,極具操作特徵,可以很好地推廣教育,提高民族整體素質。
6 也許真的如某些學者所說,西方人忙活了一陣,發現迷失了方向,於是到東方文化中
一瞧,哈,找到了歸宿真諦雲雲,以此來說明,中國的文化是如何如何牛,有可能
成為21世紀的新的世界文明中心等等。
7 上述情況在Doubtfire看來,可以這樣描述,即中國人一直在追求人間天堂的美景,
但限於客觀條件(智力,體力等等),無法實現,只好通過一些夢幻手段「假裝」
實現之(比如氣功等)。而西方人則為了達到天堂,花了兩千年造戰車和梯子等。
也許人類最終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但是在策略上,中國人
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得太高,結果反而在表現形式上落後在西方後面了。
以上是我對中國文化落後於西方的分析,盡管中國文化的目標看起來比西方的「野蠻」
文化要高得多,而且的確高得多,是人應該有的目標,但太「超前」了。正是「欲速則不達」呀。
歡迎批評指正。
④ [定義]地緣文化學
地緣文化中的「文化」指的是狹義的文化,即人類社會的精神創造的總和。地緣文化指的是同一空間區域內的社會群體因受其所處的地理環境影響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內容和特殊特徵的文化系統。bcd皆不是因受地理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共同內容。
⑤ 各個省內都有文化地緣派系的劃分嗎
秦文化,是中國地緣歷史文化,其根源乃嬴秦文化,又稱秦氏文化。而秦氏文化是歷代秦氏先祖和秦族人在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共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所有秦族人、秦氏宗族及其相關組織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秦氏宗族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秦國文化主要來自周文化。
⑥ 地緣政治的歷史發展
地緣政治學淵源於政治地理學。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一書中,提出「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後又發表有關「生存空間論」的論文,把C.R.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生物概念應用到國家的成長和發展上,認為國家像有機體一樣有興盛、衰亡的過程,國家的興盛需要廣闊的空間。瑞典學者R.謝倫接受了拉采爾的思想,於1917年發表的《作為生命形態的國家》一書中提出地緣政治學這一名詞。他認為一個國家成為世界強國的條件是:廣闊的空間、對全體國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動權力。
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發表了「歷史的地理樞紐」論文,創立了與海權相對應的陸權理論。他將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稱為樞紐地帶,是其為世界政治的樞紐。1919年,麥金德又將「樞紐地帶」的概念修改為「世界島」的「心臟地帶(heartland)」,並且把歐、亞、非三大陸統稱為「世界島」。「心臟地帶論」認為:東歐是世界島的心臟地帶,控制了心臟地帶就等於控制了世界島,控制了世界島就等於控制了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學者K.豪斯霍弗利用和歪曲國家有機說和生存空間論以及英國地理學家H.J.麥金德的陸心說,為納粹德國侵略擴張服務。他認為德國缺乏必需的生存空間和足夠的自然資源,主張重新分配世界領土,而戰爭是解決生存空間的唯一方法。此外,他把世界劃分為幾個泛區域,其中整個歐洲、非洲和亞洲西部廣大地區作為屬於德國勢力范圍的泛歐區,德國是該泛區域的核心。由於他把地緣政治學與A.希特勒的第三帝國聯在一起,致使地緣政治學名聲不好而一度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基於麥金德的心臟地帶概念,提出了相應的「邊緣地帶(rimland)」學說。他認為,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發生在邊緣地帶,而且邊緣地帶在經濟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臟地帶。因此,控制邊緣地帶是控制歐亞大陸的關鍵,而控制歐亞大陸又是控制世界的關鍵。
1960年L.K.D.克里斯托夫提出應當恢復作為科學的地緣政治學的聲譽,認為地緣政治學是政治學與政治地理學之間的媒介,其研究應當對自然環境對政治的影響進行客觀分析。
⑦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地緣、血緣、歷史文化)!《怎麼解釋啊越詳細越好!
三國時期吳國將軍衛溫率兵出使咦洲(台灣) 南宋乾道年間已派兵到澎湖巡防!公元1280―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要求日本鐮倉幕府朝貢,因被拒絕,於是出兵征討日本,途經流求(台灣)和澎湖。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船副萬戶楊祥帶兵6000人前往流求招降!元朝政府改福建省為福建平海等處行中書省,並由福州「徒治泉州,以圖流求」。同年九月,福建平章政事高興派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二人率軍再次赴流求招諭。這七八年是元朝積極經營台灣的時期。大約就在這個時期,為了便於對流求的管理,在1292―1294年元政府在澎湖設立了巡檢司,隸屬於晉江縣、巡檢職位很低,只有九品,主要負責巡邏和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澎湖巡檢司的出現,說明元朝政府已經在這個地區設置了行政管理機構。
宋元兩朝在澎湖、台灣的設官建治,說明早在12―13世紀,台灣就已經歸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了。 明朝延續元朝的澎湖巡檢司衙門 到明朝後期台灣被荷蘭人佔領 之後明朝將軍鄭成功成功奪回台灣 1895年黃海戰爭中割讓給日本 1945年光復!南宋: (澎湖屬福建路)
元朝、明朝: 澎湖寨巡檢司、大肚王國
國際競爭時期: 福爾摩莎(荷蘭東印度公司) - 艾爾摩莎(西班牙帝國)
明鄭時期: 東寧(承天府)
台灣清治時期: 台廈道 | 台灣道 | 台灣府 | 福建台灣省 | 台灣民煮國
台灣日治時期: 台灣(台灣總督府)
中華民國時期: 台灣省(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政府) |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 | 中華民國政府··
⑧ 地緣關系與歷史淵源能成為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嗎
1918年,同盟國戰敗,塞爾維亞得以復國,該年12月,塞爾維亞、鄰國黑山以及由原奧匈帝國所管轄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伏伊伏丁那共同組建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即南斯拉夫的前身。 鐵托於1980年逝世後,民族矛盾開始激化,最終導致了南聯盟1990年代初期的解體。1992年之後,南聯盟只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加盟共和國。1999年,塞爾維亞在科索沃戰爭中遭到北約的轟炸,戰爭以國際社會接管科索沃告終。 2003年,南斯拉夫聯邦重新組建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正式獨立,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布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國會亦宣布獨立並且成為塞黑聯邦的法定繼承國,塞黑聯邦因而解散。 科索沃的歷史悠久,據克羅埃西亞歷史學家亞歷山大斯迪帕切維奇考證,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區的是40多個伊科里.特拉切好戰的游牧部落,他們就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紀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紀末至7世紀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過多瑙河到達巴爾干並定居下來。他們修建城堡、教堂,開墾荒地,把從事放牧的伊利里人趕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紀,南斯拉夫人中的塞爾維亞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到公元14世紀,在艾蒂安杜尚大公的統治下,塞爾維亞王國進入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一度擴大到馬其頓和希臘,而科索沃則是王國的中心。當時的地緣政治學認為,統治科索沃就統治了巴爾干,可見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蘇丹穆拉特率領奧斯曼大軍,在科索沃的梅爾勒平原同塞爾維亞王子拉薩爾率領的基督教聯盟軍隊進行決戰,結果,穆拉特與拉薩爾雙雙戰死,科索沃從此被土耳其人佔領,整個巴爾乾地區逐漸被奧斯曼化。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軍隊攻佔,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貝爾格萊德落人土耳其手中,塞爾維亞王國正式滅亡。 土耳其的佔領導致巴爾乾地區一分為二,南方是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馬其頓人、阿爾巴尼亞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亞人,北方是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拉渥尼亞人和伏伊伏丁那人。當時奧地利的維也納是歐洲文化的中心,而土耳其的亞洲專制主義則是愚昧、腐敗、混亂和暴戾的同義詞。許多塞爾維亞人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奴役,紛紛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別是克羅埃西亞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人則移居科索沃,填補了塞爾維亞人留下的空缺。在科索沃,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者實施一種改變當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當地塞爾維亞人信仰東正教,阿爾巴尼亞人則販依天主教。奧斯曼帝國雖然沒有採取強制性措施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這些教徒沒有規定非信伊斯蘭教不可,他們允許東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須向當地政府繳納人頭稅,而這種稅款相當高,幾乎使一般東正教、天主教教徒無力承擔得起。而如果有誰皈依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項稅款。故而許多阿爾巴尼亞人接受了伊斯蘭教。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塞爾維亞人紛紛遷徙到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地區,這種長途跋涉在17世紀達到高潮。歷史資料表明,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初,約有三、四萬塞爾維亞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國的匈牙利地區或亞得里亞海的克羅埃西亞地區。土耳其統治者將流亡者留下來的土地與房屋分給了改變了宗教信仰的阿爾巴尼亞人,並把居住在相鄰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遷入科索沃。到18世紀,科索沃已成為阿爾巴尼亞人佔多數的地區。據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當時科索沃省的阿爾巴尼亞人已佔當地人口的60%以上,其餘為塞爾維亞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亞人。 從18世紀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涌。 1941年,南斯拉夫被軸心國瓜分,科索沃被墨索里尼拼湊的「大阿爾巴尼亞」並吞,有近10萬塞爾維亞人被迫逃離家園。由於阿爾巴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以致於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時期,佔領者並未遭到阿爾巴尼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成立後,強調「獨立、平等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決權」,在塞爾維亞共和國內建立了一個科索沃——梅托希亞自治剩在60年代,大約有7— 30萬阿爾巴尼亞人逃到科索沃來。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各共和國的民族主義傾向逐漸抬頭,發達地區要求取消國家控制,而塞爾維亞則堅持中央集權和聯邦掌握投資基金。由於歷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貧窮的地區,1953
求採納
⑨ 從歷史淵源,地緣關系,血緣關系和人文風俗幾方面說明台灣是與祖國大陸一脈相承的,是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
台灣同胞思念著祖國
就隔了一道海峽,但還是處在一塊大洲上的。
⑩ 什麼是地方文化什麼是地緣
地方文化
民間藝術 傳統民間藝術異彩紛呈,河南張泥塑、清河鎮木版年畫、剪紙、魏集古木傢具等具有濃厚鄉土氣
王相華祖祖輩輩有扎花燈的手藝
息和地方特色。正在建設中的"中國孫子兵法園",佔地5000 畝,是人們了解孫子兵法奧秘的新景點。
胡集書會 胡集,是惠民縣(古為武定府)東南最大的一個集鎮,農歷二、七逢集,每年夏歷正月十二是春節後的頭一個大集,這天必開始舉行燈節書會。胡集書會從元朝興起,至清初極盛,一直沿襲至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
書會分為前節、正節、偏節。例定正月十二逢集時書會開始。正月十一之前,來自德州、惠民、濟南、淄博、煙台、滄州、石家莊、保定、唐山、北京、天津、內蒙、遼寧、黑龍江、江蘇、河南等地的說書藝人,帶著樂器和被褥,便三三兩兩雲集胡集,一些業余的曲藝愛好者隨之而到,散住在鎮上各客棧中。藝人們來胡集的途中,沿途說書賣藝,這稱為「前節」。
正月十二大早,各路說書人便都來到集上,擺下攤子,扯旗掛牌,各自登場獻藝。上午10時,鼓樂四起,鞭炮齊鳴,書會正式開始,由這天一直到正月十六,為「正節」。這期間有正月十五元宵節,當地民間還有跑龍燈、扭秧歌、踩高蹺、抬芯子、雜耍、武術等傳統藝術表演,書會達到高潮。書會正節期間,藝人的演出要價最高。書會上曲種豐富多采,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書、評書、渤海大鼓、山東快書、山東琴書、漁鼓書等。
胡集附近村鎮的農民特別愛好聽書,一大早便起來聽說書,把說書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各村並派出內行人到書會上挑選中意的節目,再邀請藝人到本村演唱,由本村人付給報酬。從正月十二晚間起,一連幾天,各村的白天和晚上都有藝人說唱,若主人挽留,藝人就繼續說唱下去,若主人不留,藝人就再趕正月十七的大集書會。從十七日至二十一日,稱為「偏節」,偏節過後,書會才散場。書會期間,藝人們互相拜年,交換書目,切磋技藝,收徒拜師,極富樂群敬業精神。書會散後,藝人們又沿途賣藝歸去,翌年正月十二,藝人們又從四面八方來到胡集相聚。
「文化大革命」中,歷史悠久、聞名全國的燈節書會被迫中斷。1988年夏歷正月十二日,書會又正式恢復,此後一年比一年紅火。胡集鎮政府撥款30多萬元,修建了一個大型曲藝廳,為書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演唱環境。
歷史文化 惠民縣歷史悠久,自秦始皇東巡設厭次縣以來,歷為州、府、郡、縣治所,清代為武定府,有"魯北首邑"之稱。悠久的歷史培育了眾多名人志士,中國春秋時期大軍事家、《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就誕生在這里,因此,惠民有"孫子故里"、"兵祖桑梓"之稱。漢代大文學家東方朔、隋朝畫家展子虔、元代劇作家康進之都誕生在這里。
2003年1月又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現存唯一清代城堡式民居"魏氏庄園",有為紀念中國古代軍事家孫武而修建的大型仿古式建築群"孫子故園",有泰山行宮、宋代古城牆遺址。
山東惠民縣清河鎮木版年畫
年畫在我國已有1000多年歷史。早在漢代,就有貼門畫習俗,人們把傳說中的門神貼在門上,以示驅邪避災,這是年畫的前身。明清時期,年畫盛行,這時,全國各地幾乎都有作坊,其中又以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縣楊家埠和四川綿竹的年畫最為有名。
民間年畫取材廣泛,凡人們喜歡的人物、山水、花鳥、魚蟲、民俗等,應有盡有,大致可分為相對獨立的五大類:門畫類,文的有福祿壽三星、五子登科,武的有秦瓊、敬德、關公、鍾馗等;喜慶吉祥類,如《同慶豐收》、《天官賜福》等;民俗風情類,反映日常生活景象,如《男十忙》、《女十忙》、《漁家樂》,及《老鼠嫁女》等幽默年畫;小說戲文故事類,如《打金枝》、《空城計》、《盜仙草》、《寶蓮燈》等;雜畫類,有燈畫、布畫、花鳥字、插圖版畫、瓷版畫等等。傳統的年畫作品,構圖追求飽滿完整、豐富勻稱,十分講究色彩的視覺美感,既講究紅火熱烈,又講究和諧統一,並廣泛使用象徵寓意手法具有明顯的裝飾效果和節日喜慶的特點。 年畫作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極具研究、收藏價值。由於一年一換不易保存,早期的年畫已鳳毛麟角,屬稀世珍品,如明清、民國及新中國初期的《老鼠嫁女》、《壽星圖》、《瑞草圖》、《觀音送子》、《太白醉酒》等等,早已為中外收藏者所珍愛,被譽為「可與中國明清珍本綉像插圖相媲美」的藝術珍品。(鄒靜)
地緣政治: 它是政治地理學中的一種理論,是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