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簡述新中國商業發展歷史

簡述新中國商業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2 14:16:51

① 中國商業的發展歷程

1、遠古時期就出現了商品交換,並且在商朝得到初步發展,西周時出現了骨貝和銅貝。春秋時出現了巨商和商業中心。

2、唐代開辟了海上商運,陸路商運發達,輔助性經營場出現,除都市商業外,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出現了「草市」。

3、宋元由於「市」突破了原先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以及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史直接監管,商業得到空前發展,並且在四川出現了「交子」,成為最早紙幣。但只通行於四川。

4、明清出現了商幫,其中十大商幫最勢力最大,例晉商,徽商,閩商。也出現了許多名市名鎮,著名的就有出現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等四大商業名鎮,還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5、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春秋時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鄭國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貢和范蠡。

(1)簡述新中國商業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1、秦漢以來,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使商業的發展比較艱難,重農抑商政策,秦漢至隋唐,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還不高。

2、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由於農業經濟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隋朝時開鑿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了商品流通范圍的擴大。

3、「宋元商業的繁榮」,教材主要分兩宋和元代兩個階段講述了宋元時期商業繁榮的情況,商業要繁榮,政府就必須放鬆對市場的嚴格控制。

4、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重新疏浚了大運河,疏浚後的大運河從杭州直達大都;開辟了海運,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抵達直沽(天津)。

5、「明清時期」,教材首先介紹了政府對商人徵收沉重的商稅,並施行種種壓制政策,相比於宋元,有明顯的退步。

網路-中國商業發展歷程

② 新中國成立至今的發展史

新中國成立——科技事業新的起點

1949年10月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國國內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中國的科學技術需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作為新中國的主要政府研究機構,並在隨後的幾年裡陸續成立了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協調與研究機構。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任教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異常興奮,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國外的終身教授職務和優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國。

1955年,航空動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時任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歷經險阻,回國效力。後來的幾十年間,他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貢獻。

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人已經有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紛紛回到祖國,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中國科學院選定的第一批233名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中,近2/3是這批歸國的海外學人。

同時,中國政府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建立科研機構。在短短的時期里,中國初步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國務院各部門研究單位、各地方科研單位、國防科研單位五路科研大軍組成的科技體系。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科學技術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這一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制定出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擬定了57項重大任務。此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於1962年提前完成,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並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基礎上,中國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簡稱《十年規劃》)。

中國政府在1958年對科技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合並,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陸續成立了各級科委,形成了中國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國家計劃下的現代發展時期。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

在此期間,科技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此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到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的基礎

③ 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4,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3)簡述新中國商業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的最新階段: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

④ 中國古代商業發展歷程

先秦:

商民善於經商,後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商朝都城已成為繁華的商業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之稱。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許多城市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楚國郢等;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後期的范蠡和戰國後期的呂不韋。

南北朝:

南北朝時,不少城市遭到戰爭破壞,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北魏以後,北方商品經濟有所恢復;與之相比,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比較活躍。北魏時,洛陽城內市場很多且有周長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賈周流天下或遠走異域。

隋唐:

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葉的市場廣泛,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徵收茶稅;隋唐商業的四個特點如下:一是交通發達,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供客商騎用的「驛驢」;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二是貨幣統一,由五銖錢到開遠通寶。

宋元:

北宋時期的商業有了一個新的轉折。其表現在:解除了商業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結合的趨勢。商稅收入在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中比重劇增。市鎮的集市發展,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

明清:

清代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促進了農業生產商品化。國內商業繁榮,國內市場擴大,農產品和手工業品品種達到兩百餘種,區域間長途販運發展較快,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城市,對外貿易艱難。

(4)簡述新中國商業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特點:

中國古代商業的興衰是受地主經濟的發展規律所制約的,反過來,封建商業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地主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封建社會,商業資本往往用於購買土地,放高利貸,捐官買爵,而不向工業投資。

因此,它的發展是與社會的一般經濟發展成反比例的。特別是富商大賈,往往是與官僚、地主、高利貸者相結合,成為「四位一體」的豪強,更富有兼並性、割據性和破壞性,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經常動亂不安的一個重要根源。

近代中國,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長期淪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又使大片國土淪為日本的殆民地。

在這個時期,大買辦、大地主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支柱,它們代表中國最落後最反動的生產關系。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從通商都市直至窮鄉僻城,造成了一個買辦的和商業高利貸的剝削網。這是中國最落後最反動的商品交換關系。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商業也得到緩慢的發展。1927年以後,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建立了新型的國昔商業、合作社商業,並保護和發展了私營商業,為新中國商業的建立和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⑤ 新中國60年發展歷程

1、新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

2、三大改造完成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

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中國於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自1986年7月10日正式提出申請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地位開始,經過15年的艱苦談判,中國終於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標志著我國的產業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如今,中國加入WTO將近15年,過去十餘年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4、「神舟六號」發射成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神舟六號」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飛船進行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5、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

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又稱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舉辦。

2008年北京奧運會共有參賽國家及地區204個,參賽運動員11438人,設302項(28種)運動,共有60000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參加。

⑥ 簡述新中國60年的歷史進程 1000字以上

新中國從1949年到2009年走過了60年輝煌歷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努力克服前進中的艱難險阻,取得了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社會商品極大豐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人民生活總體水平顯著提高,對外經濟日益活躍,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輝煌成就。我們已經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貧窮落後、深受外國列強欺凌的舊中國改造建設成了屹立在世界東方、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初步實現了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百年來的夢想。
縱向比較,新中國比舊中國國力大大增強,今非昔比
國內生產總值從1949年408億元增長到1978年3624.1億元和2002年102398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增長65.5倍,年平均增長8.3%,其中改革前後分別年增長7.4%和9.35%;按當年匯率計算,GDP從1949年194.3億美元增長到1978年2157億美元和2002年12371億美元;將2002年與舊中國最高年(一般指1936年)相比較,比舊中國75.8億美元高出162.2倍;據測算,2002年一天創造GDP達280.5億元,合33.89億美元,相當於1949年全年GDP408億元的68.8%,相當於1936年全年GNP75.8億美元的44.7%;一天產量超過1949年全年產量的還有鋼(49.7 15.8萬噸)、水泥(198.6 66萬噸)、硫酸(8.36 4萬噸)、生鐵(46.8 25萬噸),原油一天產量45.8萬噸,比1949年全年產量12萬噸增長2.82倍,比1943年全年產量32萬噸增長43.1%等。2002年一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為43201.6億元,為改革開放前29年投資總和7722.8億元的5.59倍。現工業一年吃掉2.4億噸鋼材,超過美、日兩國年產量的總和。現每年建築工地澆灌的水泥相當於全球年產量的40%,世界年產玻璃的30%鑲在了中國的高樓大廈上。在1982年以前每年新增財政收入100億元十分困難,但近兩年分別新增2990.8億元和2527.9億元。從以上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新中國所取得的經濟建設成就,比國民黨統治的舊中國最好年份要高出上百倍,比歷代封建王朝要強千百倍、上萬倍。由此說,中國共產黨執政54年,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增長最快、國力最強、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時期。新中國與舊中國相比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生產力獲得飛速發展。舊貌換新貌,真是今非昔比。
橫向比較,中國比世界強國增速遙遙領先,強國富民
1950 2002年,中國GDP增長65.5倍、年增長8.3%,比同期美國增長4.75倍、年增長3.35%,比日本增長21.9倍、年增長6.05%,比英國增長2.46倍、年增長2.35%,比蘇俄增長6.741倍、年增長3.95%,(1990年以前為蘇聯,年增6.05%,在此以後為俄羅斯,年增 3%),比澳大利亞增長6.762倍、年增4.0%(1950 2001),比德國增長5.075倍、年增3.55%(1951 2002),比法國增長5.266倍、年增3.6%(1951 2002年),比義大利增長5.568倍、年增3.7%,比加拿大增長5.879倍、年增3.85%(1951 2001年),比印度增長11.305倍、年增4.95%,要高出43.6倍和2.25個百分點(日本) 63.04倍和5.95個百分點(英國)。比亞洲所謂新興國家和地區的GDP增速也要快。比韓國1956 2001年增長23.055倍、年增速7.15%,比新加坡1961 2001年增長21.917倍、年增長7.95%,比印尼1961 2001年增長8.1倍、年增速5.55%及我國台灣省1953 2002年增長43.44倍、年增速7.9%,仍然要高出0.35(新加坡) 2.75(印尼)個百分點,即增速快了4.4% 49.5%。按匯率法測算,中國GDP已從1949年194.3億美元增到1978年2157億美元和2002年12371億美元,經濟總量列世界位次從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1978年的第8位和2001年以後的第6位,已高於義大利,列在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之後,成為世界第6大經濟強國。據世界銀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GDP已從2000年50194億美元(比按匯率法測算高出3.648倍)增到2002年58762億美元(比按匯率法測算高出3.75倍),僅低於同期美國的96127億美元(2000年)和101379億美元(2002年),超過日本的33944億美元(2000年)和33400億美元(2002年,比上年零增長),列世界第2大經濟強國。由於致力於工業現代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使中國三次產業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就業結構:1949年為91.5 3.5 5.0,到1978年分別為70.5 17.4 12.1,轉變到2002年50.0 21.4 28.6,其中一產就業人數2002年分別比1978年和1949年減少20.5 41.5個百分點;二產分別提升4 17.9個百分點;三產提升16.5 23.6個百分點;產值結構:1949年分別為68.4 12.7 18.9,1978年分別為28.1 48.2 23.7,2002年轉變為14.5 51.8 33.7,其中一產降低13.6 53.9個百分點,二產提升3.6 39.1個百分點;三產提升10 14.8個百分點。上述一產下降,二產在工業化初期急劇上升然後減速並下降,三產從漸長到大幅度增長,符合經濟現代化發展的趨勢。中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主要來源於二、三產業快速發展,2002年比1949年GDP新增額中二產和三產貢獻率為85.7%,按改革開放前後劃分,在前29年主要靠工業貢獻率達64.3%(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年增長速度),近24年工業和社會服務業貢獻率高達76.8%。
中國農業增加值從1949年279億元增到1978年1018.4億元和2002年148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891倍,年增長3.75%,在1950 2001年間,美國為1.65%、日本1.0%、英國1.1%、德國1.2%、法國1.5%,印度2.7%、蘇俄1.25%(其中蘇聯1950 1990年年增速為2.4%,俄羅斯1991 2001年為 3.05%),在1952 2001年間,義大利為1.05%,加拿大為1.5%,澳大利亞在1953 2001年為2.15%。此外我國的台灣省在1953 2002年為3%。中國農業增速雖然比我國工業增速要低,但比上述各國和地區要高出25% 2.75倍。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居世界位次,除大豆外,都有較大幅度上升,如穀物從第2位上升到第1位,肉類從第3位上升到第1位,棉花從第4位,花生、油菜籽從第2位上升到第1位,水果從1980年第10位上升到第1位,水產品從1985年第3位上升到第1位,甜菜、牛奶和橡膠的位次有所上升,茶葉從第3位上升到第2位,只有大豆從第2位下降到第4位。
中國工業增加值從1949年50.5億元增到1978年1607億元和2002年4593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80.5倍,年遞增12.75%,比同時期美國年增3.65%、日本年增7.9%、德國年增4%、英國年增1.9%、法國年增3.5%、印度年增5.6%、蘇俄年增4.5% 其中蘇聯1950 1990年為6.6%、俄羅斯1991 1999年為 4.1% ,(以上外國年增率為1950 2001年的數據),要高出4.85 日本 10.85 英國 個百分點,即快了61.4% 5.71倍。比義大利、加拿大在1949 2001年的4.55%和3.95%也快了1.8 2.23倍;比澳大利亞在1953 2001年年增2.8%要快3.55倍;比我國台灣省在1953 2002年年增9.9%仍然快了28.8%。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都列世界前列。鋼、煤、水泥、化肥、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服裝、鞋帽、空調器、電風扇等產品列世界第1位,發電量、化纖、棉布、人造板材列第2位,能源總量、輪胎、食糖、紙張列第3位,合成橡膠列第4位,原油、汽車列第5位,新聞紙列第9位,原木列第10位。中國工業增加值2002年以5549.7億美元列世界第4位。我國工業化水平已由1952年的25.9%提高到1978年的62%和2001年的77%(指工業與農業的增加值、就業人數比較之和),初步實現了工業現代化。
中國外貿53年來平均每年以15.2%速度(其中出口年增15.4%,進口年增15.05%)參與國際經濟交流,外貿佔世界貿易位次大大提升,其中出口列世界位次,從1950年列26位(1959年列第12位)降到1978年的第32位,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貿易大國。截至2003年7月底,累計批准「三資」企業44.64萬個,合同外資額8872.31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4813.2億美元。中國利用外資近十年來一直列發展中國家首位,其中2002年因美國大幅度減少,中國以527.4億美元列世界第1位。雖然建國以來總人口純增74286萬人,增長137.1%,平均每年增長1.60%,但由於GDP以8.3%速度快速增長,人均GDP仍然從1949年75元增到2002年7997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增長6.55%。按當年官方匯率測算,約從35.7美元增到2000年856美元和2002年966美元,即到2000年已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達到8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按聯合國劃分標准,現中國人均GDP,高於7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國家,低於756 9265美元中等收入國家,約列世界銀行排列168個國家和地區中的109位,列聯合國排列207個國家和地區的第140位,已由低收入國家進入下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食品占消費額的比重)已由建國初期的80%和90%降低到1978年57.5%和67.7%,再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分別比1978年和建國初期降低19.8 21.5和42.3 43.8個百分點。按恩格爾劃分標准,中國農村居民(低於50%)現處於溫飽向小康水平邁進階段;城鎮居民家庭已從小康向富裕水平邁進階段。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從1952年8.6億元增到1978年210.6億元和2002年86910.6億元,50年增長10104.9倍(按現價計算),年增長20.2%;全國人口平均擁有儲蓄存款從1.5元增到21.9元和6766元,50年增長4509.7倍,年增長18.3%,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戰略設想。
新中國54年來取得了經濟迅速發展、國力不斷壯大、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等輝煌成就。目前也存在著產業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尚未優化、投資低技術重復擴張、財政赤字和債務加重、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總之,新中國54年取得了舊中國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法比擬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

⑦ 簡要說明新中國成立後至今經歷哪幾個歷史階段

1、1949-1956年: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民經濟的恢復;一五計劃;社會主義改造)

建國初期,農業因長期的戰爭破壞,也因幾千年來封建土地制度的桎梏,大多數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農民絕大多數積貧積弱,人數佔少部分的地主則佔有大部分的土地。為滿足新解放區廣大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同時也為了解放生產力,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國家實行土地改革。

2、1956-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八字方針)

在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提前完成,黨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協禮堂舉行。出席大會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國1073萬黨員。

3、1966-1976年:「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劫難)。

「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澤東同志發動和領導的。他發動這場「大革命」的出發點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但他當時對黨和國家的政治狀況的錯誤估計,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

4、1976-1978年:兩年徘徊時期 。

「兩年徘徊」時期是新中國歷史上一段比較特殊的時期,它上接十年「文革」的結束,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的開端。雖然兩年徘徊」時期歷時只有兩年,但其歷史作用不能低估。

5、1978年至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黨的領導工作中全面地作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轉變,標志著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從此,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全面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使黨掌握了撥亂反正的主動權,使黨的事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閱讀全文

與簡述新中國商業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