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北伐戰爭和北洋軍閥它們的性質和意義是什麼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專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屬發動的統一戰爭。
北伐戰爭是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國共兩黨廣大將士緊密合作,共同奮斗,浴血沙場,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歷史事實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益,分則兩損。這一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實現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大業,仍然有著現實意義。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北洋軍閥是中國近代一支特殊的軍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會根源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的。——常識歷史篇。
⑵ 如何看待北洋軍閥歷史地位和作用
北洋政府的偉大的史無前例的作用:
1919年10月,北洋政府乘俄國十月革命之機派大將徐樹錚出兵收復外蒙古。
1919年11月17日,歷史永遠記住這一天,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呈請取消「自治」,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協定,外蒙古全境歸還中國,回到中華民國懷抱!
同時為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徐樹錚將軍隊派駐外蒙各地,如買賣城(今恰克圖),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完成了對外蒙古的收復!尤其是唐努烏梁海,被沙俄滲透達多年,終於回到祖國懷抱!徐樹錚全面否定《中俄聲明》。
南方孫中山護法軍政府亦致電慶賀。11月22日以《中國大總統公告》下令取消外蒙古自治,恢復舊制。同時廢除《中俄聲明》和《恰克圖協定》,北京政府在庫倫設立「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公署」,由徐樹錚部在外蒙古駐防。
1924年5月31日,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和蘇聯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也叫《中蘇協定》。 一、廢除中俄間一切不平等條約;
二、蘇聯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租界、租地;
三、蘇聯放棄庚子賠款的俄國部分;
四、蘇聯取消帝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和領事裁判權;
五、中東鐵路同意由中國贖回。
六、承認外蒙古是中國領土,中國在外蒙古有完全的永久的主權。確認帝俄時代有關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概為無效;承認外蒙古為中國的一部分;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
1925年6月24日,北京政府正式向各國政府發出修改不平等條約的照會,要求召開華盛頓會議確定的關稅會議和法權會議。
現在主流歷史上總是強調北洋政權賣國求榮 派系林立 割據內戰
當然這些都是事實,但也不能忽略北洋政權畢竟是清滅亡後至第一次國內大革命前這段時間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繼承自中華民國南京政權的衣缽,其存在相比於滿清統治還是有其進步意義的。 雖然北洋政府內部矛盾重重,但它的存在至少使得滿清滅亡後中國保持了至少名義上的統一而不至於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甚至北洋政府還一度收復了對滿蒙的實際控制權 雖然老毛子和日本對東北覬覦已久,但北洋軍閥奉系還是為中國保住了這塊土地,直到國民黨統治時期才被日本人完全佔領 另外北洋政府時期中國的國際地位相比於滿清時期任人宰割也有了大大提高 至少是以協約國戰勝國的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
北洋軍閥的幾個首腦其實還是很有骨氣的,張作霖雖然親日但是也有民族國家意識,最後也是因為拒絕了日本人的無理要求而被日本人炸死,段祺瑞晚年日本人曾經千方百計拉攏其當漢奸來充當傀儡政權的首腦但都被段斷然拒絕了,這點不知道要國民黨大員汪精衛強多少倍
⑶ 北洋軍閥來歷
清朝時候,奉天(抄今遼寧省)、直隸(今河北省)、山東這些沿海省份通稱北洋。清朝政府負責管理這個地區對外通商和外交事務的官員叫北洋大臣。
袁世凱當過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控制的那部分陸軍被稱為「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人們把以袁世凱為頭子的軍閥集團稱為「北洋軍閥」。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分別收買下,開始分裂,直系、皖系、奉系是較大的三派。直系軍閥首領是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等,他們主張投靠英、美帝國主義。皖系軍閥首領是段祺瑞,奉系軍閥首領是張作霜,皖系、奉系都是投靠日本帝國主義的。此外還有大大小小的軍閥派系。
⑷ 北洋軍閥對中國近代的影響和意義
1、軍事方面,年起,北洋軍閥開始搞軍事現代化,在華北組建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軍隊。他先後僱傭了德、日的教官,並且辦了步、炮、騎、工兵,甚至設立了現代化的通訊兵學校。袁在1884年的甲申政變中,率清朝軍隊擊退日軍,瓦解了朝鮮親日派和日軍顛覆朝鮮政權的圖謀。
之後,在袁任清朝駐朝鮮大臣的期間,他盡一切可能擴大中國在朝鮮的影響力,成為朝鮮國內最有權勢的人物,全面掌握了朝鮮的商業、外交事務和內政。
2、經濟方面:1905年,北洋軍閥出面等錢,督修了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自1912年到1914年這3年間,新開的工廠為4000多家,民族資本興建的麵粉廠、火柴卷煙廠、造紙廠以及採煤、治煉企業,得到長足的發展。
袁世凱在遭遇歸隱之後還說出「官可不做,實業不可不辦」的話語。袁世凱對中國的工業化,有著很大的貢獻。
在衰世凱兒年的治理後,中央財政也有了很大的改觀,從民國初年的借債度日到每年庫存可余兩千萬元三、教育方面,袁世凱廢除了在中國沿襲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在財政提襟見時的情況下,袁世凱寧可壓縮軍隊,也要推廣全部免費的國民學校,即四年制初級小學。
(4)北洋軍閥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北洋軍閥的誕生:
甲午戰爭後,清廷認識到建立新式軍隊的重要性。1895年12月8日,在奕欣、榮祿等重臣聯名奏請下,光緒帝正式批准袁世凱前往天津編練新式陸軍。
袁世凱到達天津後,大膽採用西方先進技術,聘請外國教官,強調治軍從嚴、賞罰分明,並模仿德國制訂了完整的近代陸軍制度,最終訓練出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新式陸軍,史稱「北洋新軍」,成為清末國防的中堅力量。
由於北洋新軍的訓練場地位於天津東南70里的一個鐵路站,因此史稱「小站練兵」。
1908年,慈禧太後和光緒帝相繼死去,3歲的宣統皇帝繼位,由其父攝政王載灃掌權。載灃上台後,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將袁世凱罷黜。袁世凱表面稱自己回鄉頤養天年、不再從政,實際上每天派人暗中觀察政局,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廷無力調動北洋軍,被迫將軍政大權交予袁世凱。袁世凱一面被清廷委以重任,另一面又受到反清勢力的拉攏與海外華僑的擁戴,最終臨陣倒戈,以逼清帝退位的方式換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10月6日在北京當選正式大總統,標志著北洋政府正式形成,北洋政府大致可分為袁世凱統治時期、皖系軍閥統治時期、直系軍閥統治時期、奉系軍閥統治時期4個階段。
⑸ 北洋軍閥的發展歷史
北洋軍閥曾是歷史書中的白臉奸臣,但隨著如今民智漸開,重新引發民間的熱議。在軍閥二字的掩蓋下,隱藏著一顆顆「愛國」、「自強」、「尊師」、「重教」的心。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由於同盟會的內部分化,於是袁世凱便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穩定」與統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後大借款」後,李烈鈞奉孫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先後獨立。由於國民黨人倉促應戰,缺乏統一領導,「二次革命」被北洋軍打敗。
袁世凱取勝「二次革命」後,便開始了發展實業的計劃,同時也加緊復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興師討袁,發動護國戰爭。隨後,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相繼宣布獨立。因為外交的壓力和財政的危機,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凱死後(1916年6月6日),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勛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虞我詐,爭斗不已。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與在中央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7月,張勛應黎元洪「調停」之邀,率領五千「辮子軍」入京,復辟帝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權後,投靠日本,企圖以武力手段統一南方軍閥。段祺瑞的武力統一行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軍閥的反對。
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隨即討伐段祺瑞的第一次護法戰爭拉開帷幕。在北洋軍的鎮壓下,北伐軍受挫;加之軍政府內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戰爭失敗。護法運動的失敗,再次證明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瀕臨絕境。
⑹ 北洋軍閥的由來與發展
北洋來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自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⑺ 北伐戰爭的歷史意義
北伐戰爭 - 意義
北伐僅一年時間,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版,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權軍隊,沉重地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國民革命軍能以少勝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軍事指揮而言,主要是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首先向北洋軍閥實力較為薄弱的湖南、湖北進軍,消滅吳佩孚軍,再引兵東向,消滅孫傳芳軍,最後北上解決實力最雄厚的張作霖軍;發揚長驅直入,運動殲敵,窮追猛打,速戰速決,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的作風;審時度勢,靈活運用兵力,適時轉變戰法,保持戰爭的主動權;分化瓦解敵軍,補充擴大自己。這次戰爭中途夭折的教訓,使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建立無產階級軍隊,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革命道路。
⑻ 1924年至1927年國民革命的歷史意義
國民大革命在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基礎上通過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以沉重打擊。
國民革命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它是近代史上真正的人民大革命,是中國社會主要革命階級(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合革命,在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上達到了有史以來革命的最高點,是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新高潮。北伐戰爭是這場革命的核心,工農運動是這次革命的基礎,革命勢力席捲全國。它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國民革命雖然沒有取得最終勝利,卻使中國人民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使中國共產黨國民大革命在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基礎上通過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以沉重打擊。
國民革命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它是近代史上真正的人民大革命,是中國社會主要革命階級(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合革命,在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上達到了有史以來革命的最高點,是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新高潮。北伐戰爭是這場革命的核心,工農運動是這次革命的基礎,革命勢力席捲全國。它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國民革命雖然沒有取得最終勝利,卻使中國人民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使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為人接受,使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得以擴大,中共開始掌握一部分軍隊,為革命建立了新起點。
合:加強了各革命力量的聯合,推動了革命高潮的到來的主張為人接受,使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得以擴大,中共開始
⑼ 北洋軍閥的發展歷程是什麼啊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版後,無權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歷史淵源:組織上孕育於李鴻章的淮軍。
·形成階段:1895年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到1912年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
·發展階段:1912年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起到1916年逝世。
衰落階段:1916年袁世凱病逝到1926年7月北伐開始前。
覆滅階段:1926年7月開始北伐到1928年東北易幟。
⑽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歷史
1916年至1928年民國初期這段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動盪歷史
1916年袁世凱病逝後,他一手締造的北洋集團版瞬間權土崩瓦解。
從中分化出來的各路大小軍閥竟達一千多人。
其中比較著名的軍閥勢力為:
皖系(首領為段祺瑞,勢力范圍:安徽、浙江、山東、福建、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