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通過學習西方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歷史,你有何啟示
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探索是由「器物」(洋務運動)、「政治制度」(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到「思想文化」(五四運動),再加一步,那就是「社會主義道路」的學習(十月革命到新中國成立)。
一、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
1、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
鴉片戰爭中,天朝上國被一個西方島國打得一敗塗地,使華夏鄙視遠夷的傳統觀念受到猛烈的沖擊。一些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在嚴峻的現實面前,開眼看世界,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林則徐第一個正眼看世界。魏源總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這些思想的傳播為中國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准備,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2、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
但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這種違背社會
發展規律的做法註定要失敗。
二、從戊戌變法至辛亥革命:資產階級學「制度」
1.、維新派:學習君主立憲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結合,要求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
他們通過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使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開始在中國傳
播開來,一些知識分子擺脫封建思想束縛,形成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2、革命派:學習民主共和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用民主革命思想來改造中國,提出了三民主義,要求實行民主共和政體,發展資本主義。
雖然後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三、從民初到五四運動時期:無產階級學「思想」
1、陳獨秀、李大釗:學習「民主」和「科學」 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對封建專制和封建道德思想進行了最猛烈的抨擊。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但新文化運動目標是建立一個西方式的資產階級現代國家。設想是美好的,但脫離了中國的實際,而不可能實現。
2 、北京青年: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在思
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條件。
四、從十月革命至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1、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與擴大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第一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確信「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2、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道路的領軍人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探索出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不斷從勝利走向成功,最終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
啟示
鴉片戰爭使古老的中國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機,近代中國的先進人物對學習西方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學習的內容逐漸增多,失敗孕育成功,懷疑孕育追求,他們的探索為中國人民最終找到一條實現國家獨立富強的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Ⅱ 選修課中西方文化比較要求寫心得體會,1000字左右,謝謝誒
剛剛拿到中西文化概論這本教科書時,說實在的,看著它就覺得特別別扭,因為我平時很少讀書,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書籍,都覺得很陌生,更不用談文化了。當時後悔的感覺又浮上來了,每次和同學老師談到看過什麼書,我都感到很自卑,因為自己肚子里真的沒什麼墨水。看著別的同學總是脫口而出,而我卻總是最沉默的一個,心裡真的很不是滋味。所以,看著中西文化概論這幾個字樣,我不禁顫了一下,同時也下定決心,不要再讓自己跟別人差距拉得那麼大,在這門課上多學點東西。
課前用半小時時間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而且這些又是我們同學自己講的,這個方式真的很好,我了解到了也學到了很多中西文化的不同。最重要的是看著自己動手做的課件,真的很有成就感。因為我們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分到給自己的部分又是在圖書館和網上找資料而總結出來的,這樣大家一起努力,之後又再把各自的資料整合,再修改,這過程我們還甚至爭論了一番,但是看著大家一起完成的課件,還是覺得我們的是最好看的。印象最深的是,我們宿舍六個人下課後在課室里演練,怎樣都不能縮到半小時講完。結果輪到我們講課時,還真的超出時間了。經過那次講課,我們都意識到了,當老師備課不容易,一定要准備充分,還要控制好時間,同時與學生的互動也要維持好。
我們的話題是中西文化鬼神的差異,在准備這個課件時,我也深深再次體會到了態度決定一切。我們這個小組,六個人,就只有我一個人的課件是最普通的。相比之下,我付出的努力也是沒其他人多的。上過課了之後,我才知道後悔,沒有充分准備好。之前,我一直以為我會做的很好的,就掉以輕心,別人在緊張時,我卻沒什麼感覺。直到那天,就要上課了,都已經把課件放到課室多媒體上了,我才開始緊張。因為我已經有「不祥」的預感了,也是心虛了,後悔也來不及了。最終還是硬著頭皮,上了講台。面對同學們,我只有緊盯著課件,害怕直視同學們。當時真的想挖個洞,跳進去。沒人能理解我當時那種糾結的心情,只有恨自己。我知道我講的很不好,可能也拖了組員們的後退。這次,又再感受到態度決定一切。我應該做好充分的准備的。還記得大一,我參加了英語演講比賽,通過了初賽和復賽,在准備決賽時,也是掉以輕心,沒有完全做好准備,直到到了比賽現場,看到場面那麼大,才開始緊張起來,最終,還是怯場了。這兩次活動,都是因為自己的態度不好,而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特別是經歷了大一的演講比賽後,我又在這次的講課重犯之前的錯誤。我想了很久很久,這一切都會成為過去,我要重新出發,一旦下決心做好一件事就應該做到最好,應該全力以赴。
現在,我也開始每時每刻提醒自己,要全力以赴,無論做什麼事。所以在x中學實習這一個月里,我每天無論是上課還是管理班裡的事情,都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的。每天上晚修,我真的沒有半刻放鬆,都是陪著班裡的學生度過的,每次上課前,我都是一再檢查教案,做好萬全的准備。這一個月,每天都過得很充實,不是因為自己做的事多或做的好,而是,我試著每件事都努力做到最好,我發現這樣的自己,和以前真的很不同。這樣活著,真的很踏實。我也悟出無論什麼事,只要盡力做,就可以做到最好的(純屬個人意見)。
Ⅲ 學習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感想
淺談學習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一點感想
通過一個學期以來對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學習,使我對於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過程以及歷史有了系統的全面的認識,由於我們的所學習的課程是著名教授徐大同所編著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該書使用的是通俗化的語言,認識更快,在思想上也更容易接受,現就自己在學習中的點體會匯報如下:
一、使我系統的認識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主要發展歷程
所謂的政治思想,是有關於政治的思想,也就是說人們在政治活動中的總的指導思想或者理論,正所謂思想決定行動,西方政治思想既受各個時期社會政治的影響,也受政治思想個人個體的特徵思維所影響,但不論怎麼說,政治思想有他的歷史性,還有他的社會性。
通過學習,使我懂得,西方政治思想的起源於古代的希臘,因此。政治思想肯定會受希臘文化特別是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希臘政治思想給了西方政治思想的一個堅實的基礎,那就是,重視並探索社會政治秩序的建立,這是前提,是條件,也是根本,這種思維方式一直沿續到十九世紀才有所改變。
通過學習,使我懂得,在整個西方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部西方政治思想史就是一部西方政治的縮影,既是多元演變的,也是派別林立的,但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我們都能知道,無非是經歷了自然政治觀、神學政治觀和權力政治觀。
自然政治觀顧名思義,就是探索宇宙、認識事物的本源,以此為出發點,去探索社會事物,特別是社會政治的規律,希臘一開始就把神和人分開來研究,把神與政治分開,政治所體現的不是神靈的色彩,而是自然的屬性,他們的基本答案大體都認為政治秩序是由於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柏拉圖認為,社會、城邦的產生是由於社會分工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亞里士多德把政治秩序的建立看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這是社會規律、是自然發展形成的,很顯然,這種認識與神的關系基本沒有,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或者自然規律。
希臘的另外一個自然法思想的影響也非常深遠,例如早在希臘古代自然哲學時,就產生了「邏各斯」思想,它的內涵是要探索事物的規律,而這正成為了西方自然法思想的萌芽。
羅馬對於希臘的政治思想的傳承和發展是很顯著的,西賽羅是「希臘化的拉丁人」,他將希臘文化傳入後,還提出了共和國思想,但希臘後來創立並發揚光大的法律思想非常發達,並且對後世影響非常大。在這一時期,羅馬由於對希臘的繼承,形成了系統的自然法思想。理性的認識自然、理性的認識社會發展規律。
基督教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信教徒最多的宗教,在西方社會,基督教政治成為統治者對於被統治者的意志俘虜的工具之一,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存在,也成為人們認識社會事物、改變社會事物等一切問題的起源以及思維根據,聖經以及基督教成為一種歷史宗法或者依據。任何政治活動都上升到針對封建制度發出的一切攻擊必然首先就是對教會的攻擊,是對神的攻擊,顯然這是一種謬論或者社會政治的產物。
權力政治觀粉墨登場於十五、六世紀,正式形成於十七、八世紀,最初產生於古代的希臘羅馬,文藝復興時期讓權力政治觀不斷完善發展成熟,權利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而不是這個人有,那個人沒有,這是與生俱有的,不可剝奪的,所以這個觀點來看,社會其實是充滿權利的社會,如果人們無視權利,就沒社會秩序可言,從這個角度來看,為了維護每個社會成員的權利,才組成了政治社會,建立了政治秩序。
二、權力政治觀的內涵及意義
雖然我們從西方政治思想的學習中看出,既有自然政治觀還有神學政治觀,更有權力政治觀,但不可否認,權力政治觀發展的最晚,是前兩個政治思想觀的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後的必然結果,當然權力政治觀離現代人很近,我們本身就生活在權力政治觀中,權力政治觀已經成為現代政治思想的主流。
應然階段是權力政治觀的第一個階段,它產生於十七、八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人們特別是思想家對於封建社會「毀滅」、「摧殘」人性的制度恨之入骨,聲明這是嚴重不符合理性要求的。他們提出了他們認為的理想制度,例如生命、財產、自由、幸福以及安全,民主和法治成為人們渴望或者寄託的新生事物,這成為保護個人財產權的重要武器,這些的矛頭直指封建社會或者說封建社會所形成的神學政治觀、政治體制。
實然階段是權力政治觀的第二階段,它產生於十九世紀直到二十世紀前期,在這個時期,西方國家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產業革命的主體是主要是工業化過渡,這個時代的思想家依附於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由於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的矛盾重重,思想家們的理性主義變成為實用主義,各種改革方案層出不窮,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政治制度的不斷完善,政府開始對經濟加以干預,政府行為的研究成為政治思想的主題。政權應如何運作、如何緩解矛盾、穩定秩序,成為新的一個歷史時期研究的主體和主流,同時,無產階級變為自為的階級,他們的理想是建立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甚至通過社會運動、暴力等來要求革新,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等相繼誕生。
「將然」階段是權力政治觀的第三個階段,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由於世界格局發生變革,世界經濟有了新的發展,科學技術以不可預見的飛速發展勢頭讓這個世界迅速日新月異,經濟時代、知識時代、信息時代成為這個世界最為鮮明的特徵,民主化、和平、和諧成為世界的主題,在這種情況下,西方政治思想的內容隨之發生了變化,「派別林立,花樣繁多」,從筆者總結來看,這些花樣繁多的思想理論中包含兩個方面的思想體系,一方面就是以維護和發展現存政權的思想為主。也就是說,緊跟政權,維護政權,這種政治思想是政權的附屬或者說代言,但他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和方向,即由「描述型研究」向「干預型研究」過渡。另一方面,一些派別和思想家反對上面所說的政權型思想理論,站在「反方」立場,揭露、批判現代社會的各種弊端。他們還提出西方社會已進入「後工業化社會」或「後現代社會」。據此,原來的社會構成和組織已不能適應要求,有的甚至認為原有的社會已然「解構」,需重新建構。從而提出一套各自的「將然」的設想。必須指出的是,從根本上說,這些「設想」仍然沒有離開西方政治思想的傳統。
三、學習的啟示
1、政治思想的社會性。無論任何一種政治思想,他的基礎必然是所處的那個時代,這個絕對不會發生變化,即馬克思主義,他提出的共產主義思想好像與當時的社會不相干,但是別忘記了,這種思想是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總結已有社會的展規律才能提出的。我們所處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它自己的實際,這表明了社會主義的政治思想必然與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思想相貼近,相符合,並在這種社會形態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2、政治思想的復雜性。思想也就是說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它的復雜性不言面喻,然而政治思想會左右人們的大腦,我們從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史來看,思想在不斷演變,思想也存在「五花八門」,認識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符合社會主義的政治思想,也就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
3、政治思想的發展。從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發展來看,思想理論非常豐富,成果也非常突出,可以說是百家百樣,而我國的政治思想相對來說還落後於國外的政治思想,但在借鑒和學習上,在豐富和完善上,大多是「照搬」、淺要的「分析或者論證」,而沒有進入深入的分析,理論成果既不深刻也不豐富,這也是我國政治思想發展的方向和任務。
總之,通過學習西方政治思想史,不僅是思想上形成了系統性,而且在認識上更加深刻,這對於自己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都是非常有益的。
Ⅳ 學習西方文化的感想
具有了千年悠久歷史的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一樣,顯得博大精深,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其中的以人為本,倡導理性、天職觀念、公平競爭、注重法治、信守合同、現代管理等等思想,不僅對西方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形成、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影響與積極的作用,而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也不乏借鑒意義。在西方傳統文化中,人本主義是首要的和受到人們首肯的價值觀念。西方人普遍認為,個人利益是至高無上的,一切價值、權利和義務都來自個人,它強調個人的能動性、獨立性,強調個人行動和個人利益。作為個人,應該具有獨立性、責任心和自尊心,只有這樣,個人才會受到關注和尊重。西方極端的個人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是格格不入的,也是今天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應當防止的思潮,但西方文化中突出人在宇宙中的主體地位,強調人作為主體所具有尊嚴和價值。這種人本主義觀念在反對封建專制、宗教蒙昧、個人崇拜和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歷史作用,其中的一些思想因素對我們大有啟迪意義。市場經濟是以平等交換為基礎的交換經濟。參與交換活動的各方必須是具有主體地位的自由的個人和團體。西方人本主義價值觀念中的自由、自尊、能動創造、超越現實等等,正是市場經濟的思想前提,市場經濟要求人的主體性,表現在他享有獨立自主、自由抉擇的權利。企業或個人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何時生產,都以市場為導向,不依靠政府的計劃和指標。這樣,自由競爭局面才有可能出現,企業和個人的勞動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西方人本主義主張自我奮斗、自我創新。西方人把通過個人的奮斗取得成就,看作是一種美德。個人奮斗意味著不依賴他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西方的青年人崇尚自立自強,長大以後就離開家庭,自立門戶,走自我奮斗的道路。市場經濟就需要一種自強、創新的精神。無論是新產品的開發,抑或新思路的形成,都需要個人的創新精神。一個處處依賴社會、父母、他人的人絕對成不了市場經濟的弄潮兒。
Ⅳ 從一個具體的歷史時期談談學習中國文化概論心得體會
《中國文化概論》學習心得
10市營1班鄺小雲
很慶幸選課的時候,堅持了自己的興趣,時間也證明了,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我喜歡中文系,但是陰差陽錯的,我就讀的是管理系。我曾經為此苦惱,後來轉念一想,我可以曲線愛文嘛。於是,去年的限選課,我選了丁楹老師的《唐宋詩詞鑒賞》,我受益良多。
這次選上《中國文化概論》,可以說是再續前緣吧。
在我念小學的時候,我沒有「國家」這個詞的概念。我只是想,為什麼叫「中華」呢?後來,還是這本書解決了我的困惑。
「『中華』之得名,由來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華』,本意為光輝、文采、精粹,用於族名,蘊含文化發達之意。元人王元亮說:『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唐律疏議釋文》)」。
作為高等學校人文素質教育公共課教材,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祖國悠久、豐厚文化遺產的簡明文本,使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特徵有所把握,並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問題有所思考。
於是,我們可以遨遊在不同的朝代,感受不同時期的人文、精神風貌,由此當朝掌權者的功過得失,我們可以略見一斑。
而這,完全歸功於,在那段封建社會漫長的發展道路上,出現的眾多歷史學家,豐富的歷史典籍,完備的修史制度,以及良好的史學傳統。梁啟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於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達」。
的確,中國古代史學是座瑰麗的寶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當我看到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以一種高科技的形式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的確是驚呆了。除了動態式地呈現畫上的每一個場景,令我大開眼界的是,它還延續了某些場景的故事情節。例如,那個大船過橋的畫面,在顯示屏中,它不僅生動再現畫中人的面部表情,而且整個畫面栩栩如生,似乎就在眼前發生,讓人有置身其中的感覺。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原畫中並沒有夜景的部分,經過專家們對相關史書典籍的研究,他們呈現了汴京城豐富多彩的夜間生活!
這一切就發生在我國舉辦的上海世博會的展覽期間!看到這一切的成就,難道我們不由衷地感到自豪嗎?
也許,由於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我們享受了更多的外來先進文化的成果,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崇洋媚外。我始終覺得,每一個國人都應該熟知中國傳統文化。因為它是中國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東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具有重要的價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熱愛中國文化,才能使國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國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在「地球村」中生存,並枝繁葉茂。
「盡信書不如無書」,「融」是創新式的融會貫通。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異彩紛呈,完美的人格特徵和深厚的文化素養,需要中國文化的氤氳化育。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是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工具,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是我們與古人交流的載體,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給我們以無窮無盡的美的啟迪和享受,成就斐然的科學技術讓我們對這片古老而又日日常新的國土心生敬意。
中國文化需要更新和建設,但決不能消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永葆生命力。《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學習告一段落,但我還會繼續學習,不斷充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