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教育史
一、中國古代教育發展概述
1. 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突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
2. 西漢武帝時期: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還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
3.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備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學校體制。
4. 宋代:學校制度更為完備,在中央有太學、國子學等,宋代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書院注重依照封建倫理觀念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在學習方法上也鼓勵討論、辯難和讓學生自講心得,風氣比較活躍。
5. 明朝:強化了前代的科舉制度。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實行八股取士,這體現出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明代中期以來,書院比較興盛,明朝後期東林書院以其評識朝政的活動而著名。
6. 清朝:前期的科舉和學校,基本承襲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
二、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幾點認識
1. 孔子的「私學」,使「學在官府」發展到私人講學,反映了奴隸制教育制度的崩潰以及新萌芽教育制度的發展。
2. 從漢武帝到隋唐、宋元、明清,中央到地方的官辦教育體系經歷了建立、完善、衰敗的發展過程。漢武帝儒學教育加強了中央集權,隋唐教育和科舉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明清教育則具有強烈的君主專制色彩。
3. 封建教育與科技發展的關系。教育的發展,知識的傳播必然為科技進步創造條件。但在中國封建社會,由於中國封建教育是以培養封建官吏,適應封建統治需要為目的的,「學而優則仕」,所以事實上對科技的進步作用,是極為有限的,甚至到了封建社會晚期,教育與學風對科技進步起了反作用。但封建社會繁榮時期至宋元專業教育的貢獻是較突出的,則應予以肯定。
B. 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是如何演變的
1. 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突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專的范圍屬。
2. 西漢武帝時期: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還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
3.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備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學校體制。
4. 宋代:學校制度更為完備,在中央有太學、國子學等,宋代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書院注重依照封建倫理觀念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在學習方法上也鼓勵討論、辯難和讓學生自講心得,風氣比較活躍。
5. 明朝:強化了前代的科舉制度。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實行八股取士,這體現出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明代中期以來,書院比較興盛,明朝後期東林書院以其評識朝政的活動而著名。
6. 清朝:前期的科舉和學校,基本承襲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
C. 中國古代史的歷史特徵和發展趨勢簡單的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國古代史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會。其中封建社會可分為五個階段:一、戰國、秦、漢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三、隋唐五代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四、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階段。五、明、清(鴉片戰爭前),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階段。
原始社會
約四千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堯、舜時期。
奴隸社會
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殷,西周時期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我國歷史開始有確切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
戰國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秦朝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劉邦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劉邦被封漢王。西漢紀年開始。
漢朝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
公元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亡。
公元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三國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亡。
晉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魏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東晉開始。
南北朝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劉宋),東晉亡。南北朝開始。
隋朝
公元581年楊堅稱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唐朝
公元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隋煬帝被殺,隋亡。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唐朝亡,五代時期開始。
宋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宋太祖)稱帝,建立北宋, 後周亡。五代結束。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
元朝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定國號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
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公元1279年元軍攻佔厓山,南宋亡。
明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明軍攻入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亡。
清朝
公元1636年李自成稱闖王。後金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另類時代劃分
根據歷史文獻和考古物證,可將中國歷史(炎黃文明)劃分為十個紀:
炎黃、虞夏、商周、齊楚、秦漢;
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共和。
一、炎黃紀: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約兩千四百年(公元前五十至前二十六世紀)。以農業社會、母系社會末期、銅石並用時代、父系社會初期為准。炎黃紀已經出現私有制、商業、戰爭、奴隸。
二、虞夏紀:以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為代表,約一千年(公元前二十六至前十六世紀)。二里頭文化兜底:以青銅器時代初期、雙輪車、城市、文字等古文明標志為准。傳說時代的顓頊、帝嚳、堯、舜、禹或可研究納入本時代故事集。
三、商周紀:青銅器時代中期,分封制中期,以殷墟、甲骨文為典型代表。成湯滅夏、武王伐紂、國人暴動為本時代三部曲。約八百年。
四、齊楚紀:銅鐵並用時代,約六百年。以齊楚為代表的眾多周邊族群勢力(分別代表沿海地區、長江流域),大規模融入華夏,為最終形成漢族奠定了基礎。這個時代,分封制由鼎盛而崩潰、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封建帝制萌芽。有西周共和、平王東遷,尊王攘夷、問鼎中原,商鞅變法、長平之戰等等重要歷史故事。
五、秦漢紀:鐵器時代初期,中國進入帝制時代。
六、魏晉紀。亢龍有悔,黃巾起義,三國兩晉,五胡亂華,十六國走馬,南北朝並立。
七、隋唐紀。鳳凰涅盤,盛世隋唐,隋文科舉,大乘玄奘,貞觀天可汗,則天女皇帝
八、宋元紀。天下一家,地獄天堂,文明臻極,野蠻大成,
九、明清紀。
十、共和紀。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辛亥,北伐長征,民國共和,抗戰翻身。
D. 我國小學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小學教育的歷史,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沒有創新能力,只聽老師的,老師說對,學生就聽從,前幾天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作者寫到的這樣的問題,現狀很可悲。
E. 教育的歷史發展分為那幾個時期各個時期的教育有什麼特點
一、時期: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現代教育。
1、古代教育
中國教育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組織。早期中國任用受教育的官員管理帝國,用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建立於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
2、近代教育
近代教育是教育歷史分期的一個階段。與古代教育和現代教育相對。歐美的近代教育是指從 17 世紀英國革命至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前的教育。中國的近代教育是指從 1840 年鴉片戰爭到 1919 年五四運動以前的教育。
3、現代教育
現代教育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形成而出現的人類歷史上一種嶄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類社會和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是迄今為止教肓發展的最高階段 ,也是人類教育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 。
中國的現代教育起始於十九世紀下半葉。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批具有早期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便在粵著書立說,主張效法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提倡通過改良和變法,實現國家富強,並促成了學習西方知識的風氣。
二、教育特點:
1、古代教育特點:
教育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進行的;教育沒有階級性;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
2、近代教育特點:
以大機器生產為背景,科學技術教育成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普及義務教育受到重視;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產生和傳播。
3、現代學校教育的特點: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教育的科學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5)我國古代教育歷史的發展趨勢擴展閱讀: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動的功效和職能,就是「教育干什麼」的問題。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故可分為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與個體個性化功能兩方面。社會活動的領域主要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又可分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F. 概述古代學校教育的發展,並對歷史地位進行評價
一、中國古代教育發展概述 1. 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有教無類」。突破了官府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 2. 西漢武帝時期: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還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 3.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備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學校體制。 4. 宋代:學校制度更為完備,在中央有太學、國子學等,宋代私人講學的書院興起。書院注重依照封建倫理觀念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在學習方法上也鼓勵討論、辯難和讓學生自講心得,風氣比較活躍。 5. 明朝:強化了前代的科舉制度。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實行八股取士,這體現出君主專制的強烈色彩。明代中期以來,書院比較興盛,明朝後期東林書院以其評識朝政的活動而著名。 6. 清朝:前期的科舉和學校,基本承襲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 二、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幾點認識 1. 孔子的「私學」,使「學在官府」發展到私人講學,反映了奴隸制教育制度的崩潰以及新萌芽教育制度的發展。 2. 從漢武帝到隋唐、宋元、明清,中央到地方的官辦教育體系經歷了建立、完善、衰敗的發展過程。漢武帝儒學教育加強了中央集權,隋唐教育和科舉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明清教育則具有強烈的君主專制色彩。 3. 封建教育與科技發展的關系。教育的發展,知識的傳播必然為科技進步創造條件。但在中國封建社會,由於中國封建教育是以培養封建官吏,適應封建統治需要為目的的,「學而優則仕」,所以事實上對科技的進步作用,是極為有限的,甚至到了封建社會晚期,教育與學風對科技進步起了反作用。但封建社會繁榮時期至宋元專業教育的貢獻是較突出的,則應予以肯定。
參考資料: http://www.vse.com/eca/unvisity/zxxzt/2006zt/g/zt/ls/59.htm
G. 請結合我國古代學校發展和改革的歷史,談談你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及對現行教育改革的想法
縱觀我國古代教育體制發展的情況,它也是一個不斷變革,不斷前進的過程,其中大體上經過了下面幾次重大的改革。、夏,商、周時代,學校的出 現和發展,是教育職能專門
化的巨大變革 我國古代的學校,大約萌芽於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唐虞時代。
((禮記·王制》篇上說。「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這種「庠"的機構,既是一種養老的機關,也是一種教育的機構。古書上所講的「養老乞言,,,大體上反映了它的性質。也可以說,它是一個「顧問委員會」,是由老人負責咨詢和教育的場所,是處於萌芽狀態的學校。這種半養老半教育性質的機構的出現,反映當時社會的要求。當時我國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知識積累已經比較豐富,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它已經需要和可能產生這樣的組織。
然而,我國古代學校的產生和進一步形成,則是在夏、商、周以後。古藉上有很多關於當時學校情況的記載。 《孟子》書上說t
「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這里說到夏代就有了學校。夏代是我國已經由原始社會轉變到奴隸社會的時代,從學校一般產生......
H. 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麼
歷史發展的主線是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專的發展要求的時屬候,往往是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多民族統一國家不斷發展進步的時候;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甚至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時候,往往是社會大變革的動盪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改革變法就是典型的例子。
我國歷史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封建社會特別長,所以在研究縱觀歷史上朝代更替的狀況,結合我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這個課題上來說,對封建社會歷史上朝代更替的狀況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國封建社會上,三對主要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的矛盾,封建生產關系與土地兼並不可避免的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每到一個朝代的末期,我們都能很明顯的發現,是這三對主要矛盾激化摩擦發展到不可調和階段造成了封建王朝不斷興衰更迭!
。
I. 試論我國古代書院的發展對我國教育改革有什麼影響
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形式,它始於唐朝中期,最初書院是作為官方學術機構而被使用,主要是幫助皇帝了解經史典籍,舉薦賢才和提出某些建議。經唐末五代至宋朝真正形成制度,此後直至明清,逐步發展成以私人創建為主、聚書研修、講學授徒的獨特的教育組織形式。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書院時興時廢,時盛時衰,但它作為一種制度,一種文化組織,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傳統的教育模式的繼承和發展,對我們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還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
一、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的特點
1.從其性質看,書院是官學和私學相結合的產物,它繼承了官學和私學的優良傳統,但又不完全是兩者中的任何一個。
首先,書院是一種由儒家士大夫創辦並主持的文化教育機構,因此書院是面向下層社會開放的,其生徒不受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具有濃厚的平民色彩,而官學,是以官家子弟作為教育對象,主要是面向上層社會的。所以,從書院的創辦、招收對象來看來,兩者是根本不同的。 其次,私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時代,為孔子所創辦。它和書院都是由民間集資創辦的,向下層社會開放。但另一方面,私學一般都處於一種自發性的狀態,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教育體制,而書院則是一種有組織的,結構比較完備的教育體制。
因此,書院不是官學,但有一些官學成分,不是私學但借鑒了私學的某些做法。書院通過對兩者的揚棄,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教育制度,並貫穿於它存在和發展的各個時期和各個方面。
2.從教育體系看,書院是一種多層次的綜合性的教育體系,包含了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並使二者得到較好的銜接。
教育層次單一是中國傳統教育體系存在的一個明顯缺陷,具體表現為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嚴重脫節。歷代王朝對兩者的態度截然不同,為了發展高等教育而壓制基礎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基礎教育多是由民間自發創辦的,其作用和影響極其有限。 然而,基礎教育在整個社會文化發展和國民素質提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書院也正是順應潮流而出現的。它打破了高等教育與基礎脫節的局面,形成了包括兩者在內的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教育事業的合理的發展,尤其是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對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教育觀念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意義。
3.從教育職能來看,書院將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緊密相連,二者相得益彰。教學注重發展學生個性,提倡教學相長
書院一開始是圖書的收藏之所,後來由於官方的學術機構向私立學術機構的轉變,教學職能明顯增長。隨著理學的廣泛傳播,書院成為了專門的學術研究中心,以後各朝代便一直保留此傳統,以教學和學術研究為中心。
書院教學的特色主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教師的教授為輔,名師們根據自己的治學經驗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總結出許多讀書的原則、程序和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學生要做讀書日記,記錄自己學習的心得體會,並且要善於質疑,鼓勵爭辯。
同時書院實行自由講學,自由聽講,講論結合。在明代,形成了講學制度。在講會中強調平等論學,由此提高學問修養,到達互相學習提升的目的,這種師生之間互動的教學方法非常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張揚與修煉,另一方面,講會制度也為學術交流提供了機會,使書院打破門戶之見,融各家之長,所以,胡適認為「我國書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國的大學研究院。」[1]
4.從管理上,書院採取的是一種民主性的管理模式,彰顯了一種「人性化」的精神 首先,作為書院組織管理者的山長,通常也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教學經驗的專家或主講教師,脫離教學的管理人員比較少,極大地促進了當時學術之間的交流。其次,從宋代書院開始,就實行學生自理自治並參與書院的管理和教學工作。
5.從師生關繫上來看,書院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相處融洽,相互促進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古代書院教育成績斐然的一個重要原因。書院的名師宿儒,不僅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能以自身的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一種良好的學習榜樣。書院之所以能形成如此融洽的師生關系,根本原因在於古代書院大多採用的是同吃同住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書院教師言傳身教,對學生關懷備至,師生間情深意篤。這種良好的氛圍,既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又能夠發展學生的個性。朱熹就十分重視培養師生感情,他和學生相處融洽,生前深受學生的尊敬,謝世後,學生仍對他長久追念不忘,為了繼承師業,他的弟子們自建書院或執教於書院,廣招學生,以此繼承先生。 二、古代書院對我國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 1.開展多元化主體的辦學模式
教育的任務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社會、企業、團體和個人等多方面的支持。民辦教育是完善的教育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大力發展公辦教育的同時,我們應該積極扶持民辦教育的發展,繁榮教育文化事業,為公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整體的教育質量。
2.整合多層次的教育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注重的是升學率,而高等教育關心的是優秀人才的選拔,從而使整個教育系統脫節。古代的書院制度對我國傳統教育體系中官學和私學,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分家格局的變革,給了當代高等教育一面明鏡。[2]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整合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做好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與平衡發展是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需要,是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提。一是確立兩大教育系統統一的人才培養目標,二是銜接兩者的辦學理念育人觀念,把育人教育放在首位,三是科學地安排教育教學內容,高等教育要體現現代教育的發展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關注學生的個體選擇和個性彰顯。 3.明確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使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高等學校是實施高等教育的組織機構,教學和科研是現代大學的兩個基本職能。但是目前中國高校普遍存在「一個不爭的事實:重科研而輕教學」[3]教學成為高等學校活動的附庸,教學作為一種很難實證和測量的隱性的東西,往往被忽視,但教學永遠是學校工作的主旋律。正如紐曼所言:「假如大學的宗旨是科學上的發明和哲學上的發現,那麼我不明白,大學要學生做什麼。」[4]因此,我們應從書院的模式中有所啟發,明確兩者的關系。(1)必須把教學作為高校的中心活動,同時把科研置於重要地位。(2)高校應根據教師個性、年齡、學科的不同,對教師在教學與科研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不搞一刀切。(3)應建立科學的教學與科研的評價機制,以此來影響學校的辦學與教師的行為。 4.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書院的教學是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學習的難點和疑點進行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講解。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誰也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時代就形成足夠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識寶庫因為社會的迅速發展要求不斷地更新知識。[5]一個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能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怎樣迅速對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地是一名向導和顧問,而不是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6]書院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我們今天高校的學生自身能力培養的改革是一致的,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5.發揚自由、民主、開放式精神
書院的講會制度蘊涵看一種「兼容並包」的教育思想,高等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要保持自身的活力與朝氣,就必須對外開放,包括高等教育之間的開放,向社會開放,向國際開放,同時還應當對教育對象開放,使更多的人能夠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講會制度中的自由民主氣氛,對教授的教學過程也有借鑒意義。 6.努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近年來,高校中的師生關系出現了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有的學生不夠尊敬老師,有的老師業缺乏對學生的關愛,甚至出現了「你教你的書,我上我的課」然而,教師在一所高校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應該努力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1)師生協調一致,團體合作。(2)師生平等民主,教學相長。(3)尊師愛生,關系融洽。但是由於時間上的問題,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師生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甚少,更談不上對每位學生的特點有所了解,發展學生的個性了。因此,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像古代書院一樣多安排師生共處的機會,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
7.採取一種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現行高校家長式的管理方法,嚴重地壓抑了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不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作為高級人才的培養場所,高校的管理工作應該以學生自我管理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行民主管理,通過選舉推薦一小部分學生作為學生代表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時參與學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老師也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多融入實際的教學環節中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做出科學的決策。
書院在其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是我國教育史上一筆寶貴的財富,值得後人有選擇性地繼承和發展。今天的高等教育面臨著知識經濟的挑戰,存在著許多現實的問題,必須從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書院的寶貴經驗以新的生命力,對高等教育改革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丁鋼,劉琪.書院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郭梅,李霞,張威.從古代書院教育的特點看我國當代高等教育[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
[3]代蕊華.高校教學、科研及其評價[J].高等教學研究,2000,(1)
[4]clark kerr.大學的功用[M].陳學飛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叢書:《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6]S.拉塞克、G.維迪努.《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J. 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歷程
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而此時的教育依然一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回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答
教育之初為孔子,創建學校;
教育觀念開始發展,出現私塾;
逐漸出現太學等高等學府,學校逐漸注重學生的自學和討論,有成套的規章制度,有多種多樣的分科和獨特的學風;
到了近代出現學堂,到了近現代,中國曾積極向外國學習,在教育制度上學過日本、德國、美國。引進西方的政治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技術作為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教育觀念正成熟;
再後來有了大學,國家在教育方針、學制、課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創造,需要認真地研究和總結。
以後還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