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輪船長寬比的歷史發展

輪船長寬比的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11 22:26:17

『壹』 船的發展史

1.船的起源
在幾千年前,人們就發現過河困難的問題。若河淺和水流慢,人們就可以涉水渡河。但遇到河深和水流急的河流,人們就無法過河。後來,一些人發現抱著樹枝或粗的樹干,就可以浮渡過河。於是,人們就開始有意識地把樹枝捆成一紮,做成木筏。或把粗樹干挖空,使它成為獨木舟就可以過河了。這就是船的雛形。
2.古代槳船
在後來,人們開始在船上裝上許多船槳,以此來為船隻提供動力,使其不用隨波逐流,便於控制船隻,使船隻更安全。
小資料:公元前483年-前480年,雅典建造的大批三層槳戰船迅速完工。在雅典的穆尼奇安和茲阿發現在戰爭中趕修三層槳戰船的干船塢,其尺度為46×6米,此類戰船,經專家考證:船長37米、寬5米,撞角外伸3米。低層槳手共54人,中層54人;上層60人,後備槳手30人,除下層外,全部水手武裝完整。低層槳長2.3米,中層3.2米,上層4.3米,其最高航速在靜水中可達8節。
3.古代遠洋帆船
隨著人們的科技發展和貪婪的慾望,使人們開始了遠洋探險。在技術上,探險家們所使用的帆船比以前的人力多槳船先進多了。它裝上了高大的桅桿,桅桿上掛著大面積的帆布,使它能盡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的風能。這比起以前的船,速度更快,船身更大,更堅固,住在上面更舒適。它上面放置了大量的大炮,使它的攻擊力更強。
小資料:13世紀末,地中海加萊槳船(Galley)有了一定發展,因為在14和15世紀威尼斯人常是這類槳船的製造商,而且素以具有設計製造這類戰船的實力地位著稱,故有時又稱之為威尼斯加萊槳船。
4. 近代輪船
隨著人們步入工業時代,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英國人瓦特經過多年研究,廣泛吸取前人的經驗,製成了使用可靠的蒸汽機,並投入使用。那時有一位叫富爾頓的美國人,覺得用槳劃船會很累,而且效率不高,於是他就想用明輪來代替船槳。用蒸汽機驅動船隻。並於1870年在哈德遜河上成功地進行試航。這就是輪船的雛形。
1835年,英國人史密斯造了一艘裝有螺旋槳的船模型,引起了造船專家的注意。經研究發現,螺旋槳作為船的推進器比明輪力量大。於是裝明輪的輪船逐漸退出使用。但為了稱呼方便,裝螺旋槳的船還是叫輪船。
5.現代輪船
隨著人類的發展,現代的輪船已經不再用帆來輔助船航行,而且不再使用會嚴重污染環境而且效率低的蒸汽機,改用了柴油發動機。這是船的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現代的輪船不僅裝上了高效的柴油發動機,而且還裝上了雷達、聲納、無線電等先進設備,使船隻遠洋航行變得更加安全。

『貳』 船的發展歷史<要圖片文字!!!!!!!!!!!!!>要快

船是水路主要運輸工具。船的起源國尚無定論。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類已在水上活動。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頭,人們試著騎到水中漂浮的較大的木頭上,從而想到了造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18世紀,歐洲出現了蒸汽船。19世紀初,歐洲又出現了鐵船。19世紀中葉,船開始向大型化、現代化發展。

名船

泰坦尼克號
泰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是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

泰坦尼克號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汽船的第二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遊船。

「泰坦尼克」的沉沒

--------------------------------------------------------------------------------

1912年4月11日,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最舒適的游輪「泰坦尼克」號載著1316名乘客和891名船員,從昆土敦起航,開始了第一次橫渡大西洋的首航。

船長史密斯是個老航海家,已經62歲了,他本來已經要退休了,但為了「泰坦尼克」號的首航成功,才答應指揮這趟航行後再退休。

船上富豪雲集,人們都沉浸在快樂中。餐廳里高朋滿座,大家紛紛舉杯,為自己能搭乘這一豪華游輪首航而興奮;甲板上,有些人在聊天,有人躺在的椅子上眺望大海,並享受著陽光的沐浴;船艙里,孩子們在嬉戲、玩耍……整個游輪都洋溢著一派喜氣洋洋的氣氛。

誰也沒想到,一場災難即將降臨。

4月14日上午,游輪的電訊室接到一份電報:「冰塊,大片冰塊!」但這電訊並沒有引起船長的注意。中午11點40分,電訊室又收到電報:「巨冰!」可這份電報甚至沒有被送到駕駛艙去。下午,又來了份電報,報告說在「泰坦尼克」號前方250英里處,有冰山和大量冰塊。可船長卻依然漫不經心。晚上,氣溫突降,當時,行駛在「泰坦尼克」號前的「加利福尼亞人」號發現四周都是冰,已經停了下來,並再次發來電報警告說,有一座78英里長的冰山在航線的正前方。這一天,「泰坦尼克」號共收到7份警告電報,最後一份電報距離游輪撞上冰山只有幾分鍾!可居然都沒有引起重視!

晚上11點40分,等到「泰坦尼克」號上的船員親眼看到那座冰山緊急通知駕駛艙時,已經來不及了。

雖然船馬上停機,倒船,並且右滿舵避讓冰山,但船的右舷還是撞上了冰山!

「泰坦尼克」號受撞後,一開始向下沉。船員們把婦女和兒童被送上了救生艇。2時18分,遊船完全沉沒,漆黑的海面上傳來的哭聲和求救聲……

「泰坦尼克」號共耗資7500萬英鎊,船重46328噸,長882.9英尺,寬92.5英尺,高相當於11層樓。船上不但有餐廳、酒吧、咖啡廳、游藝室和電影院,還第一次有了游泳池和健身館。是當時一流的超豪華巨輪。電影《泰坦尼克號》就是根據這一真實的故事拍攝的。

泰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台灣和香港稱為鐵達尼號,是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

建造過程

泰坦尼克號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汽船的第二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遊船。泰坦尼克號有260米長,28米寬,總重46329噸 (凈重21831噸) , 動力3000匹馬力, 航速23~24 里。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她的船體還是和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一模一樣大。船上有899名船員,可以運載3300名乘客。因為她也運送郵件,所以也叫皇家郵汽船泰坦尼克號。同樣碩大無比的4個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工作。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唯一的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

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對一等艙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機;作為一種革新,她給二等艙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機。經濟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她最著名的一個特點就是她豪華的樓梯了。詹姆士·卡梅倫在他的電影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16個水密(不進水的)艙防止她沉沒。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二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處女航

鐵達尼號的沉沒地點鐵達尼號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英格蘭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敦出發,開往美國紐約。船長叫愛德華·史密斯,於日正午離開了南安普頓(Southampton)港, 預定渡過北大西洋, 直達美國紐約。當她即將啟航時,另一艘定期航船紐約號因為水中移動的體積龐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幾乎撞上了她的船體,導致了一小時的誤點。啟程後,鐵達尼號先穿過英吉利海峽停泊在法國瑟堡,接納了更多旅客,之後又停泊在了愛爾蘭的昆士敦(Queenstown,皇後城),最終她載著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員駛向紐約。鐵達尼號將乘客分為三個等級。三等艙位在船身較下層也最便宜,這一類的乘客身分多為計畫在大西洋對岸營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艙與一般客房的裝潢擺設,其實具備與當時其他一般船隻的頭等艙一樣的等級,許多二等艙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隻上定位頭等艙,卻因為了鐵達尼的航行,將煤炭能源轉移給鐵達尼號而作罷;一等艙是整艘船隻最為昂貴奢華的部分,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幾位名人就在這趟旅程上。較為有名的是當時的百萬富翁(理論上是以英鎊或是以美金計算)John Jacob Astor和他的妻子,企業家Benjamin Guggenheim,Macy's Department Store owners Isador and Ida Staus, the 「不沉的」Molly Brown and others. 而白星郵輪的主管級人物 J. Bruce Ismay 以及總設計師湯瑪士.安德魯 Thomas Andrews 也在這艘船的頭等艙旅行。 在4月14日晚上,她撞上了一座冰山。在與冰山碰撞的過程中,由於判斷失誤在高速航行下進行緊急轉彎,結果變成轉彎加上前進的同時,冰山在船底劃下長長的一道裂縫,不但右舷水線下的鉚丁因此一撞擊松脫,六個水密艙進水。最後由於進水量太多,造成船身傾斜達到接近船身鉛垂(垂直於水平面)的驚人狀況,又因為傾斜使得水可以繼續灌入。最後船身支撐不住重量,當時在水面上的一半船身便折斷並且落下,隨後伴隨著1522人沉入海底。

在船的左舷,救生船隻裝載婦女和兒童。在右舷,則是婦女優先逃生之後允許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獲救的人數比在左舷獲救的多。

事故的後果和影響

鐵達尼號撞擊示意圖和大眾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的確使用了國際通用的摩爾斯電碼遇難信號SOS,但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大海上,國際無線電通訊會議第一次提議了SOS信號。1908年國際社會認可了這個提議並慢慢開始廣泛使用,這已經是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 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一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發送SOS吧,這是新的呼叫信號,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然後菲利普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求救信號最終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亞號收到,因為她並沒有24 小時都監聽無線電。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為它向一些人證明了:人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於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當時的煉鋼技術並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在現代的標准根本不能造船。鐵達尼號上所使用的鋼板含有許多化學雜質硫化鋅,加上冰冷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鋼板更加脆弱。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的今天,幾個關於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沉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一個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她,當時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另一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夠。實際上,她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的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定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遠低於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那時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沉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事實上,即使她有可以裝下更多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為在她下沉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還有一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沉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

另一方面,鐵達尼號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 包括全船沉沒;船身近第二及第三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沉沒;船身近第三及第四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 直至1985年,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三百八十英裏海域找到鐵達尼號殘骸,分別是前兩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三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占士金馬倫執導電影"鐵達尼號"體驗出來. 當時大家都認為,由於第三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一部分. 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十二米乘二十七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這個發現更推翻了過去20年的"雙截論".科學家相信鐵達尼號,是折開三截後沉沒.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極大的影響了船的製造和無線電電報通訊。 1913年12月12日,英國倫敦因此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大會制定的條約導致了國際冰山檢測組織的形成和資金投入。改組織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直到今天她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脅航船的冰山。條約也一致達成一個新規定:所有的載人船隻應該有足夠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在船上的人,並且適當的相關訓練也應該進行。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一個二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的信號。條約也同意:從船上發送任何火箭必須被解釋為一種求救信號。

--------------------------------------------------------------------------------------------

[影片名稱] 泰坦尼克號

[領銜主演] 李納多狄卡布里歐 凱特溫絲蕾特

[影片地區] 歐美電影

[影片類型] 劇情片

[加入時間] 2006-2-27

[內容介紹]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凌晨兩點二十分,當重達四十六萬五千噸的鐵達尼號。也是當時被稱為是全世界最大最安全的豪華游輪自英格蘭南安普敦 駛向紐約市的處女航中,在加拿大東岸紐分蘭附近的海面 上撞上巨大的冰山而沈沒。當時載滿 2223名乘客瘋狂的四處逃命,不幸的是只有7百多名乘客逃過這一場歷史上最大的船難,船上其他一千五百多名的乘客也隨著這艘巨船沈沒於海底中。

而這場海上最大的惡夢在將近五年的精心籌畫准備下,於 1996年七月開拍,經過一年痛苦掙扎及無數次上片延期,終於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年底大功告成,並將於十二月二十日呈現於觀眾面前。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柯麥隆也在片子用盡極度的電影特效之下,以超越兩億五千萬美金的預算,讓【泰坦尼克號】成為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

『叄』 船的歷史發展變化

一、三年磨一劍,大遼河一部氣勢磅礴的開山之作22集歷史文化專題片大遼河是由四平電視台、通遼電視台、吉林師范大學東北文化研究院跨省聯合拍攝,吉林、遼寧、河南、河北、內蒙古五省區十家電視台通力協作,歷時三年,耗資百萬,精心打造的歷史文化大片。他以生動的紀實手法全面展現了遼河厚重的歷史文化,是繼話說長江、話說運河之後,近二十年來用電視形式拍攝大河文化系列專題片中的力作。大遼河之所以成為歷史文化大片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大遼河以廣闊的歷史空間,全面展現了大遼河的滄桑巨變。它以詳盡的史實闡述了從春秋戰國的群雄逐鹿到秦漢以來的三燕之都。在燕都懷古篇中就闡述了封建社會始創郡縣時北方已有燕郡。燕國進入強盛始於燕趙公。他是實行郡縣制的首創之君。他先後建立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位於遼河流域腹地的遼東郡自燕昭公始至明代中葉,一直是東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對內線長城作了陳述:萬里長城永不倒。
人們望長城就想起了秦始皇。但修築萬里長城並非秦始皇的首創。燕昭公為了鞏固打敗東胡開拓疆域的戰爭成果,阻止東胡再度南下,從遼東先行修築了一道綿延千里的長城。所經之地山高谷深,坡陡路險,被史學界稱為內線長城。
從遼金的草原皇都到大明前衛以至清初的葉赫氏衰落,大遼河以史實展現了古代北方各族人民與中原漢民共建共榮的歷史。從契丹人的金戈鐵馬到明統一後的祥和遼東都司時代,北方社會進入繁榮發展時期。
在近代的歷史發展中,大遼河以中日甲午戰爭、抗美援朝為重大歷史事件,謳歌了北方無數仁人志士為寫就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所表現出的高風亮節,從而使北方的歷史由遠古、中古至近代現代有了縱向的沿革與承襲,為文化的發展鋪下了浩瀚的歷史空間。
(二)在表現歷史人物上,大遼河以鮮明的形象,推出一大批推動歷史發展的人物。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努爾哈赤、孝庄文皇後等都成為大遼河重筆渲染的歷史人物,並高度評價他們的歷史功績及地位。比如在草原黃都中對遼太祖的評價:耶律阿保機是中國北方最傑出的創業英主,他一生致力於廢除舊制,統一契丹;完善國體,建章建制,選賢任能,發展經濟,創制契丹文字,將遼河文化帶入一個空前繁榮的歷史階段。在大漠雙鷹篇中說:孝庄文皇後一生飽經滄桑,波瀾壯闊。她歷時三朝,輔立兩帝,運籌後宮而不臨朝擅權,順應時勢而不固守舊制:以執著的政治信念,孱弱的血肉之軀,像纖夫一樣拉動著中國歷史之船闖過了激流險灘。大遼河承載歷史,記錄文明。從史學角度講大遼河是一部遼河文明史詩。
(三)大遼河從文化的沿革上,跨越式地展現了北方多民族文化的發展進程。紅山文化,滿漢文化,滿蒙文化,漢族文化。從關東三大怪到滿人的子孫繩,從服飾到米糕,又從瀚林到行伍將軍,直至清代文學巨著紅樓夢的誕生,可謂由小到大,巨細皆收,以文托史,文史並貌。多民族文化交融,構成了大遼河文化傳播的主旋律。
講述遠古的故事,奏響大河神韻。從遼河的涓涓細流,道出咆哮奔騰的激流。世紀的變遷,人文掌故。不同的地域,多民族文化交相輝映,時空交錯,上下六千年。大遼河的奔涌把我們從遠古的洪荒帶到了現代文明。大遼河成為地方台以實力打造歷史文化精品篇章的典範。
二、探尋北方文化的來龍去脈,展現千古文明長卷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始於遠古。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發展經歷是文化差異的客觀因素。以大河文明為主流的文化起源說,作為文明發展的主導觀延續至今。改革開放後,隨著思想觀念的變化和多元學術觀的產生,尤其考古學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文化起源的認識。大遼河以北方的紅山文化為佐證,探尋北方文化發展的源頭,是一次前無古人的嘗試,其目的在於探尋北方文化的來龍去脈,展現千古文明長卷。
(一)大遼河以史為證來探源求根。歷史的天空閃爍著紅山文化熠熠生輝的星辰。紅山文化與其它文化在時空上互相碰撞,融合演義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文化,成為人類文明的曙光。時空變換,斗轉星移。歷史將失去的文明淹沒。
北方文化源起何時是大遼河的尋根所在。在紅山瑰寶篇中,大遼河以紅山文化考古為史學根基,展現了紅山文化遺址。大量的出土石器、陶器、玉器。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鳳、以及牛河梁女神廟、女神頭像等紅山文化瑰寶都成為中華文明史前文化的代表,是北方文明的基石,進而將中華文明史向前跨出了一千年。
(二)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共存是大遼河表現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探源。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是創造古代北方燦爛文化的兩大根基。農耕文化封閉、細膩、內向和精美娟秀;游牧文化開放、粗獷、外在和大氣豪放。正是有了兩種文明的交織,才有了北方文化的多民族共融的地域特徵。大遼河以遼、金、元、明、清作為北方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階段,闡述了以農耕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與游牧文化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此消彼長的漸進過程。北方文化在兩大文明逐步融合的過程中,伴隨著王朝的交替更迭,歷史人物的興衰沉浮,在毀壞與創新中,在逐步同化中得以延續發展並形成了與中原文化不同的民族與地域特徵。
(三)從遠古的宗廟到民間歌舞,體現了文化的傳承。北方遼闊的科爾沁草原,馬背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安代舞成為民族文化之林中的奇葩,是現代民族舞蹈的創作之源。
廣為流傳的東北大秧歌和二人轉,作為北方藝術的代表,成為中華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遼河從女神廟的聖婚儀式到薩滿教至安代舞,進而又從娘娘廟會的大秧歌,演變為二人轉,其文化傳承清晰可見。
三、以文化為先導地方台打造大船出海上個世紀末至本世紀初,隨著電視事業的發展,電視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上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以電視為載體,以歷史文化為主題反映地域文化的大型專題片相繼問世。以央視為代表的大型歷史文化專題片話說長江、話說運河成為這方面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往往是溯源追流,談古論今,把歷史與文化、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經濟與社會融為一體,從而展現改革開放二十年來長江及運河流域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以此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其作用和影響是前所未有的。
大遼河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運用電視藝術手段來打造大遼河這艘文化大船。它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俯瞰大遼河。從源至流,從古到今,從廟堂至江湖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大遼河流域的歷史變遷,社會變革,文化興衰與繁榮的歷史,把北方悠久燦爛的文化推向全國,進而推動北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大遼河之所以成為地方台打造的大船就在於:首先,大遼河大題材,大氣魄,大手筆。大遼河之大,不僅在於其流域之大,更在於它作為一種河域文化現象,其源起與地位是史學界文化界學術爭論的焦點問題。大遼河以考古學術成果為史學依據,以兩個第一即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鳳之說作為文明起源,從而澄清了以往眾說紛紜,撲朔迷離的北方文化發祥史,使人類文明史向前跨越了一個世紀。大遼河將遼河文明形象地展現給世人是曠世之舉。
其次,大遼河大流向,一瀉千里,載著恢宏的歷史,浩瀚而澎湃。馬盂山縱橫流淌的燕山乳汁,遼河之源的老哈河以及大遼河流經的靈山秀水,山林荒漠,滋養的草原與平原。特定的自然環境造化了遼河獨特的歷史文化。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千古流傳的詩句,讓世人感受到南北文化的巨大差異。北方文化長期拒正史門外的局面,以及漢文化中心說牢牢禁錮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大遼河以敢為人先的氣魄,站在考古學前衛,大膽地將北方文明越進中華文明之先,並給予高度評價和贊揚。這從某種意義上講不能說不是一次文明起源觀念上的一次革命。
大遼河在文化上的融合觀念,是站在辯證唯物史觀上,既承認歷史以來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同化,也更加強調多民族文化的兼容,在此基礎上突出地域與民族特色。這完全符合北方文化發展的自然規律。
再有,大遼河以歷史人物的群英譜來表現北方人傑地靈。歷史上北方民族出現過許多歷史人物。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有的被寫入正史,有的則載入野史。這些叱吒風雲、名聲顯赫的人物,其歷史地位和作用的評價卻是眾說不一,有的是毀譽並存。然而大遼河卻站在時代的高度來評價和贊揚他們的歷史地位與功績,肯定了這些民族精英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重要作用。大遼河是一部大片。但由於北方歷史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和客觀條件的局限,使大遼河在表現歷史文化上也不免存在著某些局限和不足。
首先,大遼河在敘述考古方面,對作為典型文化象徵的文物多橫向的直觀表述而缺少縱向的歷史沿革與具體的故事演義。如牛河梁女神廟、豬首龍等重要的較有說服力的文物。無論是文物還是文化現象,這種凸現而沒有歷史傳承的過程,猶如消失的瑪雅文化。這必將帶來更多的文化與學術爭議。
其次,在縱向表現歷史文化上缺少完整的脈絡,出現歷史與文化的明顯斷代與大跳躍。比如從庄嚴的史實一躍跳到歡快的民間秧歌舞,缺少必要的脈絡鏈接。這其中說明北方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缺少一個系統性和完整性。這也許正是多民族文化更迭而造成文化斷層的客觀因素。戰爭是人類文明的破壞者。從史學角度,戰爭是政治經濟范疇,將其作為文化背景未嘗不可,作為諸多獨立部分寫入絢爛的文化篇章,破壞了整體布局與和諧。
再有,大型歷史文化專題片,多以史托今來傳承文明,溝通未來,為現實服務。大遼河忽略了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遼河流域翻天覆地的巨變,使大遼河觀後難免有厚古薄今之感,也使鮮明的主題失去了終極落腳點,隆起的大山少了制高的巔峰。
此外,大凡反映河域文化的片中,往往是沿河而下,從源至流順次有序。而大遼河在布局上突出兩頭,忽略中間。有波瀾壯闊的發源地和海口奇觀,卻沒有沿河而下的一瀉千里之勢,使部分篇章有珍珠脫線之感。
瑕不掩瑜。大遼河是地方台打造的精品,它作為電視文化現象所引發的思想和觀念的變化,必將極大地促進電視事業向著新的更高的目標邁進。以大遼河為源的文化藝術創作將層出不窮。大遼河將成為北方文化的響亮品牌,成為跨區域經濟

『肆』 船的發展歷史

經歷了四個時代:舟筏時代、帆船時代、蒸汽機船時代和柴油機船時代。

1、舟筏時代→獨木舟→筏→木板船→槳、篙和櫓→帆船時代→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歐和西歐帆船→飛剪式帆船→中國帆船→蒸汽機船時代→早期的蒸汽機船→「大東方」號蒸汽機船→蒸汽機船的完善→汽輪機船、柴油機船的問世→油船和散貨船的出現→大型遠洋客船的興起→柴油機船時代

2、船舶大型化→船舶專業化→船舶高速化→船舶自動化→船舶內燃機化

部分船介紹:

1、舟筏時代

人類以舟筏作為運輸、狩獵和捕魚的工具,至少起源於石器時代。中國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槳,據鑒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物。說明舟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2、帆船時代

據記載,遠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國使用帆船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從15世紀到19世紀中葉,是帆船發展的鼎盛時期。15世紀初中國航海家鄭和遠航東非,15世紀末C.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他們的船隊都是由帆船組成的。

在帆船發展史中,地中海沿岸地區、北歐西歐地區和中國都曾作出重大貢獻。19世紀中葉美國的飛剪式快速帆船,則是帆船發展史上的最後一個高潮。不同地區的帆船,在結構、形式和帆具等方面各有特色。

3、蒸汽機船時代

18世紀蒸汽機發明後,許多人都試圖將蒸汽機用於船上。1807年,美國人R.富爾頓首次在「克萊蒙脫」號船上用蒸汽機驅動裝在兩舷的明輪,在哈德遜河上航行成功。從此機械力開始代替自然力,船舶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4、柴油機船時代

柴油機船問世後,發展很快,逐漸取代了蒸汽機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工業化國家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國際貿易的空前興旺,中東等地石油的大量開發,促使運輸船舶迅速發展。

『伍』 船舶的發展歷史

船舶從史前刳木為舟起,經歷了獨木舟和木板船時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鋼船問世後,又開始了以鋼船為主的時代。船舶的推進也由19世紀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風力(即撐篙、劃槳、搖櫓、拉纖和風帆)發展到使用機器驅動。

1807年,美國的富爾頓建成第一艘採用明輪推進的蒸汽機船「克萊蒙脫」號,時速約為 8公里/小時;1839年,第一艘裝有螺旋槳推進器的蒸汽機船「阿基米德」號問世,主機功率為58.8千瓦。這種推進器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廣。

1868年,中國第一艘載重600噸、功率為288千瓦的蒸汽機兵船「惠吉」號建造成功。1894年,英國的帕森斯用他發明的反動式汽輪機作為主機,安裝在快艇「透平尼亞」號上,在泰晤士河上試航成功,航速超過了60公里。

早期汽輪機船的汽輪機與螺旋槳是同轉速的。後約在1910年,出現了齒輪減速、電力傳動減速和液力傳動減速裝置。在這以後,船舶汽輪機都開始採用了減速傳動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國建造了一艘柴油機海峽小船;1903年,俄國建造的柴油機船「萬達爾」號下水。20世紀中葉,柴油機動力裝置遂成為運輸船舶的主要動力裝置。

英國在1947年,首先將航空用的燃氣輪機改型,然後安裝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號上,以代替原來的汽油機,其主機功率為1837千瓦,轉速為3600轉/分,經齒輪減速箱和軸系驅動螺旋槳。這種裝置的單位重量僅為2.08千克/千瓦,遠比其他裝置輕巧。60年代先後,又出現了用燃氣輪機和蒸汽輪機聯合動力裝置的大、中型水面軍艦。

當代海軍力量較強的國家,在大、中型船艦中,除功率很大的採用汽輪機動力裝置外,幾乎都採用燃氣輪機動力裝置。在民用船舶中,燃氣輪機因效率比柴油機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發現和利用又為船舶動力開辟了一個新的途徑。1954年,美國建造的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功率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蘇聯建成了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功率為32340千瓦;同年,美國核動力商船「薩瓦納」號下水,功率為14700千瓦。

現有的核動力裝置都是採用壓水型核反應堆汽輪機,主要用在潛艇和航空母艦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於經濟上的原因沒有得到發展。70~80年代,為了節約能源,有些國家吸收機帆船的優點,研製一種以機為主、以帆助航的船舶。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聯合控制,日本建造的「新愛德丸」號便是這種節能船的代表。

古代中國是當時造船和航海的先驅。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造船工場,能夠製造戰船;漢代已能製造帶舵的樓船;唐、宋時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發展,發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寶船,在尺度、性能和遠航范圍方面,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近代中國造船業發展遲緩。1865~1866年,清政府相繼創辦江南製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軍艦和「江新」「江華」等長江客貨船。

新中國成立後,船舶工業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貨船、貨船和油船。60年代以後,中國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陸續建成多型海洋運輸船舶、長江運輸船舶、海洋石油開發船舶、海洋調查船舶和軍用艦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噸位已達30萬以上載重噸。除少數特殊船舶外,中國已能設計製造各種軍用艦艇和民用船舶。

『陸』 船的發展史是什麼

舟船發展史綿延數千年,最早還得從遠古說起。

1.在原始社會初期,先民們尚以漁獵和採集為生,他們的活動范圍被局限於靠水很近的地域。但由於沒有一定的工具,他們無法捕撈深水中的魚群,無法狩獵河對岸的野獸,不僅如此,如遇洪水泛濫,他們甚至連生命都不能保全。惡劣的環境與求生的本能迫使人類去思考,人們開始尋求一種可以浮於水上的工具,以期獵取更多的食物和戰勝洪水的危害。

然而究竟什麼東西能夠浮於水面而不沉?長期與自然界的抗爭不斷增添著人們的智慧,自然現象的反復出現也給人以一定的啟迪。

「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世本》)「古人見窾木浮而知為舟」(《淮南子·說山訓》),古人終於認識到某些物體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為人們創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誘因。

2.經過長期實踐,古人創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這是一種用樹干或竹子並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狀物體。原始人在實踐中認識到單根竹木雖具浮力,但因其為圓形,浮在水中易滾動且面積窄小,運載力有限,如將數根並扎,則在水中可平穩漂浮且運載量增加,既可載物又可載人。

繼編木為筏之後,又有「刳木為舟」(《周易·系辭》)。「刳」是割開、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獨木舟。

它是一種用獨根樹干挖成的小舟,其製做過程是:先選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樹干,將不準備挖掉的部位塗上濕泥,然後用火燒烤未塗濕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狀後,再用石斧等工具砍鑿,這樣疏鬆的焦炭層很快就被「刳」盡,如此反復多次,獨木終被「刳」成帶槽的舟。

有了舟,人們尚不能在水中隨意行駛,還必須有推動獨木舟行進的工具。「剡木為楫」(《周易·系辭》),即是指古人制槳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撥水使舟捷疾也」(《釋名·釋船》)。削木頭做成槳,以推進舟的行駛。

在舵未出現以前,槳還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獨木舟與槳相配合,人們才可較隨意地在水面上活動。「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周易註疏》卷4)獨木舟具體出現的時代尚不能斷定。

3.但1977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槳,這表明至遲在大約七千年前,我國已開始使用獨木舟,同時也說明,我國發明和使用舟船的歷史較之車馬出現的時代要早數千年之久。

『柒』 船是怎樣演變,進化而來的

船舶從史前刳木為舟起,經歷了獨木舟和木板船時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鋼船問世後版,又開始了以鋼船為主的時權代。

船舶的推進也由19世紀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風力(即撐篙、劃槳、搖櫓、拉纖和風帆)發展到使用機器驅動。

現有的核動力裝置都是採用壓水型核反應堆汽輪機,主要用在潛艇和航空母艦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於經濟上的原因沒有得到發展。核電池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意味著可以批量的製造核電池為動力的船舶。

(7)輪船長寬比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分類:

1、按船舶的航行狀態通常可分為排水型船舶、滑行艇、水翼艇和氣墊船;

2、按船舶的船體數目可分為單體船和多體船,在多體船型中雙體船較為多見;

3、按推進動力可分為機動船和非機動船 ,機動船按推進主機的類型又分為蒸汽機船(現已淘汰)、汽輪機船、柴油機船、燃氣輪機船、聯合動力裝置船、電力推進船、核動力船等;

4、按船舶推進器又可分為螺旋槳船、噴水推進船、噴氣推進船、明輪船、平旋輪船等 ,空氣螺旋槳只用於少數氣墊船;按機艙的位置,有尾機型船(機艙在船的尾部),中機型船和中尾機型船;按船體結構材料,有鋼船、鋁合金船、木船、鋼絲網水泥船、玻璃鋼艇、橡皮艇、混合結構船等。

『捌』 船發展的歷史 急

船是水路主要運輸工具。船的起源國尚無定論。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類已在水上活動。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頭,人們試著騎到水中漂浮的較大的木頭上,從而想到了造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18世紀,歐洲出現了蒸汽船。19世紀初,歐洲又出現了鐵船。19世紀中葉,船開始向大型化、現代化發展。
名船
泰坦尼克號
泰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是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
泰坦尼克號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汽船的第二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遊船。
「泰坦尼克」的沉沒
--------------------------------------------------------------------------------
1912年4月11日,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最舒適的游輪「泰坦尼克」號載著1316名乘客和891名船員,從昆土敦起航,開始了第一次橫渡大西洋的首航。
船長史密斯是個老航海家,已經62歲了,他本來已經要退休了,但為了「泰坦尼克」號的首航成功,才答應指揮這趟航行後再退休。
船上富豪雲集,人們都沉浸在快樂中。餐廳里高朋滿座,大家紛紛舉杯,為自己能搭乘這一豪華游輪首航而興奮;甲板上,有些人在聊天,有人躺在的椅子上眺望大海,並享受著陽光的沐浴;船艙里,孩子們在嬉戲、玩耍……整個游輪都洋溢著一派喜氣洋洋的氣氛。
誰也沒想到,一場災難即將降臨。
4月14日上午,游輪的電訊室接到一份電報:「冰塊,大片冰塊!」但這電訊並沒有引起船長的注意。中午11點40分,電訊室又收到電報:「巨冰!」可這份電報甚至沒有被送到駕駛艙去。下午,又來了份電報,報告說在「泰坦尼克」號前方250英里處,有冰山和大量冰塊。可船長卻依然漫不經心。晚上,氣溫突降,當時,行駛在「泰坦尼克」號前的「加利福尼亞人」號發現四周都是冰,已經停了下來,並再次發來電報警告說,有一座78英里長的冰山在航線的正前方。這一天,「泰坦尼克」號共收到7份警告電報,最後一份電報距離游輪撞上冰山只有幾分鍾!可居然都沒有引起重視!
晚上11點40分,等到「泰坦尼克」號上的船員親眼看到那座冰山緊急通知駕駛艙時,已經來不及了。
雖然船馬上停機,倒船,並且右滿舵避讓冰山,但船的右舷還是撞上了冰山!
「泰坦尼克」號受撞後,一開始向下沉。船員們把婦女和兒童被送上了救生艇。2時18分,遊船完全沉沒,漆黑的海面上傳來的哭聲和求救聲……
「泰坦尼克」號共耗資7500萬英鎊,船重46328噸,長882.9英尺,寬92.5英尺,高相當於11層樓。船上不但有餐廳、酒吧、咖啡廳、游藝室和電影院,還第一次有了游泳池和健身館。是當時一流的超豪華巨輪。電影《泰坦尼克號》就是根據這一真實的故事拍攝的。
泰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台灣和香港稱為鐵達尼號,是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
建造過程
泰坦尼克號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White Star Line)公司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汽船的第二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遊船。泰坦尼克號有260米長,28米寬,總重46329噸 (凈重21831噸) , 動力3000匹馬力, 航速23~24 里。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她的船體還是和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一模一樣大。船上有899名船員,可以運載3300名乘客。因為她也運送郵件,所以也叫皇家郵汽船泰坦尼克號。同樣碩大無比的4個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工作。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唯一的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
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對一等艙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機;作為一種革新,她給二等艙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機。經濟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她最著名的一個特點就是她豪華的樓梯了。詹姆士·卡梅倫在他的電影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16個水密(不進水的)艙防止她沉沒。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二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處女航
鐵達尼號的沉沒地點鐵達尼號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英格蘭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敦出發,開往美國紐約。船長叫愛德華·史密斯,於日正午離開了南安普頓(Southampton)港, 預定渡過北大西洋, 直達美國紐約。當她即將啟航時,另一艘定期航船紐約號因為水中移動的體積龐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的吸引力幾乎撞上了她的船體,導致了一小時的誤點。啟程後,鐵達尼號先穿過英吉利海峽停泊在法國瑟堡,接納了更多旅客,之後又停泊在了愛爾蘭的昆士敦(Queenstown,皇後城),最終她載著1324乘客和892名甲板工作人員駛向紐約。鐵達尼號將乘客分為三個等級。三等艙位在船身較下層也最便宜,這一類的乘客身分多為計畫在大西洋對岸營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艙與一般客房的裝潢擺設,其實具備與當時其他一般船隻的頭等艙一樣的等級,許多二等艙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隻上定位頭等艙,卻因為了鐵達尼的航行,將煤炭能源轉移給鐵達尼號而作罷;一等艙是整艘船隻最為昂貴奢華的部分,當時世界最富有的幾位名人就在這趟旅程上。較為有名的是當時的百萬富翁(理論上是以英鎊或是以美金計算)John Jacob Astor和他的妻子,企業家Benjamin Guggenheim,Macy's Department Store owners Isador and Ida Staus, the 「不沉的」Molly Brown and others. 而白星郵輪的主管級人物 J. Bruce Ismay 以及總設計師湯瑪士.安德魯 Thomas Andrews 也在這艘船的頭等艙旅行。 在4月14日晚上,她撞上了一座冰山。在與冰山碰撞的過程中,由於判斷失誤在高速航行下進行緊急轉彎,結果變成轉彎加上前進的同時,冰山在船底劃下長長的一道裂縫,不但右舷水線下的鉚丁因此一撞擊松脫,六個水密艙進水。最後由於進水量太多,造成船身傾斜達到接近船身鉛垂(垂直於水平面)的驚人狀況,又因為傾斜使得水可以繼續灌入。最後船身支撐不住重量,當時在水面上的一半船身便折斷並且落下,隨後伴隨著1522人沉入海底。
在船的左舷,救生船隻裝載婦女和兒童。在右舷,則是婦女優先逃生之後允許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獲救的人數比在左舷獲救的多。
事故的後果和影響
鐵達尼號撞擊示意圖和大眾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的確使用了國際通用的摩爾斯電碼遇難信號SOS,但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大海上,國際無線電通訊會議第一次提議了SOS信號。1908年國際社會認可了這個提議並慢慢開始廣泛使用,這已經是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 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一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發送SOS吧,這是新的呼叫信號,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然後菲利普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求救信號最終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亞號收到,因為她並沒有24 小時都監聽無線電。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為它向一些人證明了:人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於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當時的煉鋼技術並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在現代的標准根本不能造船。鐵達尼號上所使用的鋼板含有許多化學雜質硫化鋅,加上冰冷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鋼板更加脆弱。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的今天,幾個關於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沉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一個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她,當時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另一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夠。實際上,她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的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定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遠低於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那時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沉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事實上,即使她有可以裝下更多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為在她下沉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還有一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沉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
另一方面,鐵達尼號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 包括全船沉沒;船身近第二及第三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沉沒;船身近第三及第四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 直至1985年,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三百八十英裏海域找到鐵達尼號殘骸,分別是前兩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三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占士金馬倫執導電影"鐵達尼號"體驗出來. 當時大家都認為,由於第三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一部分. 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十二米乘二十七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這個發現更推翻了過去20年的"雙截論".科學家相信鐵達尼號,是折開三截後沉沒.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極大的影響了船的製造和無線電電報通訊。 1913年12月12日,英國倫敦因此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大會制定的條約導致了國際冰山檢測組織的形成和資金投入。改組織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直到今天她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脅航船的冰山。條約也一致達成一個新規定:所有的載人船隻應該有足夠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在船上的人,並且適當的相關訓練也應該進行。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一個二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的信號。條約也同意:從船上發送任何火箭必須被解釋為一種求救信號。
--------------------------------------------------------------------------------------------
[影片名稱] 泰坦尼克號
[領銜主演] 李納多狄卡布里歐 凱特溫絲蕾特
[影片地區] 歐美電影
[影片類型] 劇情片
[加入時間] 2006-2-27
[內容介紹]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凌晨兩點二十分,當重達四十六萬五千噸的鐵達尼號。也是當時被稱為是全世界最大最安全的豪華游輪自英格蘭南安普敦 駛向紐約市的處女航中,在加拿大東岸紐分蘭附近的海面 上撞上巨大的冰山而沈沒。當時載滿 2223名乘客瘋狂的四處逃命,不幸的是只有7百多名乘客逃過這一場歷史上最大的船難,船上其他一千五百多名的乘客也隨著這艘巨船沈沒於海底中。
而這場海上最大的惡夢在將近五年的精心籌畫准備下,於 1996年七月開拍,經過一年痛苦掙扎及無數次上片延期,終於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年底大功告成,並將於十二月二十日呈現於觀眾面前。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柯麥隆也在片子用盡極度的電影特效之下,以超越兩億五千萬美金的預算,讓【泰坦尼克號】成為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

閱讀全文

與輪船長寬比的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