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鴻門宴對當時有何歷史意義
個人認為鴻門宴可以看作項羽失天下的開始,決定了他必然失敗的結局 因為鴻門宴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項羽優柔寡斷、婦人之仁的的一面。當曹無傷向他告密時,他沒有及時的向劉邦發起進攻,而是聽從了項伯的建議,開了個鴻門宴,這就充分說明項羽不知人善用的一面。隨後在宴會上,他又錯失了數次良機,更可怕的是還暴露了曹無傷,試想以後還會有人向項羽告密嗎??這樣他不少了許多情報來源。這也充分透漏出項羽充其量也就是一個軍事家,而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最後援引《高祖本紀》的話——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評價答案
您已經評價過!好:1 您已經評價過!不好:0 您已經評價過!原創:1 您已經評價過!非原創:0 smile@_@ 回答採納率:26.8% 2008-11-15 10:43 滿意答案好評率:100% 思想意義通過項羽的行動,可以充分證明此點。項羽當年倔起江東,領導農民起義隊伍,掃平各地動亂。「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這是當他行為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人民群眾滅除暴秦政權願望時,他受到了群眾的擁護之故。因為如此,他的舉措行為,也便能符合客觀要求,能以透過形式看到本質,而處處取得主動,最後獲得成功。而當他「勝利」「成功」之後,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他幾乎是完全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一片歌頌、崇拜、畏服的聲音所淹沒,蔽塞了他應有的理智與聰明。更因為到處屠城殺戮,他就迅速地喪失了群眾的擁戴。在行動舉措上,也是處處用主觀臆斷客觀,變得十分被動而愚蠢。用《鴻門宴》上的項羽形象,來印證此點,就更為鮮明。由於項羽的「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他竟然為劉邦的一套卑詞厚幣所欺哄,輕輕放走了自己送上門來的強大的敵人。他經不起紛至沓來的諂言和諛語,不但容忍自己營壘內部的資敵臣僚,也不聽信忠誠而有遠見的策謀勸告;甚至「率直」到把敵方為自己遞送情報的人隨口供出。劉邦對他所講的話和劉邦的行為,本來有許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尋,但他卻完全漠視了這些。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埋下難於挽救的敗亡種子。第二點,本文說明了不自覺的資敵行為是最為可怕也最為可恨的。項羽集團的項伯,可以作為最好的說明。他的一系列資敵行為,基本上都是處於不自覺狀態。但從其影響來看,應該說是存在內部的可怕的利敵現象。因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營壘並且切實幫助了敵人的嚴重作用。項伯凡事從封建貴族道德觀念出發,以致弄得不識真正的大體。客觀上協助了敵人,還不自覺。敵人用各種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覺察,還自以為處事深合「義」「禮」。這種人的思想行動最可怕。因為不只他自己不識是非,別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為怪,因之墮壞大事。第三點,本文說明,凡事必須依靠多數人,和衷共濟,步調整齊,才能成功。劉邦之所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原因是在於他善於用人,處處依靠周圍的臣僚。上下團結一致、步調劃一,互相輔助、互相支援,形成一個堅強的集體力量;相反地,在項羽方面,本來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樣的容易,但是項羽卻師心自用不納善言。以致在如此嚴重的關頭,扮演了顢頇失敗的可悲角色,劉邦後來批判他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說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認為張良、蕭何、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說明這個道理。第四點,本文說明凡屬嚴重事情,必須有膽有識,充分分析客觀實際,依據之制定周詳計劃,在進行上要有嚴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艱難,獲得勝利。通過本文中劉邦集團的一系列活動,可以印證此點。劉邦在接到項羽要擊破他的消息時,雖然顯得有些慌亂,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膽有識,能細致地分析客觀,進行周詳的計劃和嚴密安排的人物。《鴻門宴》雄辯地說明劉邦集團在處理這樣一個嚴重事件時,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條有理,並且能順理成章,因敵制勝,所有舉措都是符合客觀實際,從而獲得最後勝利。《鴻門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節文字當中,包孕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意義。寫出來從秦崩潰到漢建立的歷史過程的一個重要片斷;描繪了劉項兩大集團勢力的不同陣容,塑造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統治人物。它不只預示著項羽個人功業的重要轉折,它也是整個秦末歷史變化的重要關鍵。《鴻門宴》一文,它的本事雖然發生在二千多年前(公元前206年),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鮮明的教育意義與認識價值。
㈡ 項羽的死到底有多重要真的影響了中國兩千年嗎
常言道,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項羽的死,對中國歷史有著兩千多年的影響。其影響如此之大,有以下幾個原因:
三、項羽敢愛敢恨,性情剛烈烏江口,項羽四面楚歌,面臨絕望,他本可以選擇像趙王一樣甘為人下,忍辱負重,以他的實力完全可以東山再起,但他在烏江口選擇自刎,隨機虞姬一並自刎,成就一段佳話。項羽不甘忍辱偷生,性情剛烈,面對屈辱不堪忍受,直接自殺,好男人就是如此。
在我們看來,一代梟雄因為與歷史相悖而面臨死亡,這是讓人難過的,這種蒼涼,是一個時代的特徵,這個時代就是虎狼時代。項羽走了,也就意味著這個時代消失了,盡管時代已經消失,項羽留下的精神卻永不磨滅。
㈢ 項羽烏江自刎的主要內容
項羽最後自刎烏江,試問所有人,當自己心愛的女人死在面前卻無法改變,當自己的作為被世人所遺棄,當自己的手足兄弟一個個為自己而死的時候,此時的心該是怎樣的呢?有句話叫哀莫大於心死,其實不然,心若死了,所有的一切又有何意義呢?
正是這樣慷慨壯烈的自刎烏江,有情有義,才讓後世人所敬重,也才會讓李清照寫下那首千古名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㈣ 巨鹿之戰歷史作用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中摧毀秦軍主力的重要戰役。
陳勝吳廣犧牲後,項梁召集各路義軍在薛(今山東滕縣東南)計議,並接受謀士范增建議,立楚懷王之孫名心的為王,仍稱楚懷王。接著項梁率領起義軍大敗秦軍於東阿(今山東陽谷東北),劉邦、項羽也在城陽(今河南范縣城濮城東南)、雍丘(今河南杞縣)等地打敗秦軍,斬殺秦三川守李由。
項梁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驕傲輕敵,被章邯偷襲以至犧牲。章邯破項梁軍後,認為楚地農民軍主力已被消滅,於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鄲,攻擊以趙歇為王的河北起義軍。趙歇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
秦朝派王離率幾十萬邊防軍包圍巨鹿,章邯在巨鹿以南築甬道,以運糧供給王離軍。趙歇糧少兵單,危在旦夕,乃遣使求救於楚懷王。楚懷王與起義軍首領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劉邦率領向西直指關中。另一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起義軍主力北上救趙。援趙大軍進至安陽(今山東曹陽東南)後,宋義被秦軍的氣焰所嚇倒,逗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痛斥宋義的怯懦行為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起義軍也歸其指揮。
前207年12月,項羽率起義軍到達巨鹿縣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漳水,援救巨鹿,初戰告捷。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斷絕秦軍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越打越勇。一個人抵得上十個秦兵,十個就可以抵上一百。經過九次激烈戰斗,活捉了王離,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巨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當時,各路將領來救趙國的有十幾路人馬。可是他們害怕秦軍強大,都紮下營寨,不敢跟秦軍交鋒。這回兒,聽到楚軍震天動地的喊殺聲,擠在壁壘上看。他們瞧見楚軍橫沖直撞殺進秦營的情景,嚇得伸著舌頭,屏住了氣。趕到項羽打垮了秦軍,請他們到軍營來相見的時候,他們都跪在地下爬著進去,連頭也不敢抬起來。
大家頌揚項羽說:「上將軍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沒有第二個。我們情願聽從您的指揮。」
打那時候起,項羽實際上成了各路反秦軍的首領。
巨鹿解圍後,章邯軍退至棘原(巨鹿南),項羽軍駐漳水之南,兩軍對峙,秦軍的連續失敗使章邯不見信於秦朝廷。項羽抓住時機,派蒲將軍擊秦軍於漳水南岸。接著又親率大軍破秦軍於汗水。章邯固守棘原與項羽對峙,派部將司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當時,秦廷趙高專權,猜忌將相,欲殺司馬欣。司馬欣潛回棘原,勸章邯早圖良謀。章邯在降楚、退軍之間猶豫不決。項羽派蒲將軍率軍日夜兼程渡三戶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縣西南),斷秦軍歸路,自率主力大敗秦軍。在項羽的沉重打擊下,章邯進退無路,不得不於前207年7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陽)率其部眾20萬投降項羽。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斗爭勝利的基礎。而項羽以三萬破三十萬,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㈤ 有關項羽的歷史評價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在用人方面。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三國時代的東吳被滅也從側面說明當天下大定只剩江東的時候,江東是無法抵擋的。按河南大學王立群先生的話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但政治上的失敗,無法遮掩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可虞姬的離去,卻讓他選擇了死。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景仰。
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催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1、王陵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高祖本紀》)
2、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立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陳丞相世家》)
3、韓信曰:「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淮陰侯列傳》)
4、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高祖本紀》)
5、錢鍾書說:「當從范增等語中得之。『言語嘔嘔』與『喑惡叱吒』,『恭敬慈愛』與『僄悍滑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坑殘滅』,『分食推飲』與『刓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逢;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史記》寫人物性格,無復綜如此者。談士每以「虞兮」之歌,謂羽風雲之氣而兼兒女之情,尚粗淺乎言之也。」(《管錐編》)
㈥ 項羽在滅秦中的作用及歷史意義
巨鹿大破秦軍主力,終結了秦王朝最後的希望,實質上摧毀了秦王朝的統治,
㈦ 歷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戰」對項羽有何意義
首先,這是項羽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勝,是他揚名立萬的開始,其次,讓其他人都看到了項羽的能力,也就增加了隊伍的有生力量,最後,這場戰役讓韓信轉而投向了劉邦,這是他唯一的損失。
㈧ 虞姬的年代,事跡 歷史意義是什麼
虞姬是生活在秦朝末年,其生平事跡主要體現在楚漢相爭時期。
虞姬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姬。項羽於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項羽軍種有一戰將虞子期,其妹貌美且好武,對項羽十分愛慕,願嫁項羽為妾。
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項羽兵敗被圍於垓下,項羽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夜晚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楚營里的將士們聽見家鄉的歌聲,軍心渙散,都紛紛逃跑了。楚霸王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什麼也不留戀,只惦記著愛妾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凄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至此,虞姬為楚霸王赴死,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參考資料:http://www.xueshiboke.com/post/646.html
㈨ 霸王別姬對項羽烏江自刎的影響
項羽是一位叱吒疆場的猛將,他又非常重視感情。「霸王別姬」的故事千古流傳。
自古英雄愛江山,自古英雄也愛美人。項羽是愛江山,還是愛美人?我看:項羽是既愛江山又愛美人。愛江山,他才南征北戰,陶醉於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
這位虞美人對項羽的失敗是否負有責任呢?
虞姬並不是導致項羽敗亡的主因。西楚霸王非常愛虞姬,這是事實;反過來,虞美人也很愛西楚霸王。項羽尚未自殺,虞姬已經自刎。
人們在歷數中國歷史上的「紅顏禍水」之時,從來沒有人提到過虞姬,就是對虞姬與項羽關系的最好評價。
虞姬的結局史書無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劉邦沒有得到虞姬。如果劉邦得到了虞姬,呂後還不鬧翻天?既然項羽兵敗自殺,虞姬又沒有下文,可能性最大的是虞姬自刎了。如果這個推測能夠成立,那麼,虞姬為什麼自殺?從她自身來說,第一,是為了讓楚霸王放開手腳去打,不必因為牽掛她而打不好仗。從虞姬對項羽的感情來說,她不願意拖累項羽。第二,避免落於敵手。劉邦是有名的貪財貪色之人,虞姬當然不願落入其手。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美人,在帝王亡國之後,另嫁他人者不少。很少有美人為了帝王而自殺。但是,虞美人很可能為項羽而自殺了。因此,項羽雖然在戰場上失敗了,但是,他在情場上沒有失敗,至少他和虞姬的感情並未失敗。
話說回來,虞姬對項羽的失敗也不能說全無影響。
霸王別姬之時,正是「四面楚歌」之時。本來,「四面楚歌」是劉邦瓦解項羽軍心的一計。當時劉邦還沒有完全佔領楚地,為了瓦解項羽的軍心,劉邦搞了個「四面楚歌」,讓楚地士兵齊聲大唱楚歌,以示劉邦已經完全佔領了楚地。此舉大大加速了項羽兵團的瓦解。
在此危急存亡之際,項羽至少應當召開一個御前會議商議軍機大事,不知是此會未開,還是開了此會司馬遷沒有寫,反正沒有這方面的任何記載。不僅《史記》沒有,《漢書》也沒有。如果項羽此刻連御前會議都沒有開,卻還要與虞姬兒女情長一番,那他多多少少有點為情所累了。不過,話說回來,項羽在如此時刻還惦記著虞姬,也不枉虞姬為他殉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