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泉州永寧古鎮,到底有哪些地方讓一些資深驢友流連忘返
走進永寧品味歷史:
一條街: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永寧老街
二書院:鰲水書院(文祠) 、鶯山書院
三寺廟:城隍廟、慈航廟、梅福寺
四商行:日茂商行、永進商行、霞源商行、榮興商行
五大門:東寧門(大東門)、東瀛門(小東門)、永清門(西門)、金鰲門(南門)、玉泉門(北門)
六洋樓:寧東樓、養浩樓、雲閣樓、漢林樓、尊良樓、迎薰樓
七小吃:阿潭水煎包、梅港芋圓、松碧肉粽、鄭氏壺仔飯、陳氏牛肉羹、西厝薯粉粿、全興花生
八景觀:鎮海石、驪龍珠、觀日台、浸月池、玉帶橋、丹鳳朝陽、犀牛望月、海天一色
九古大厝:大夫第、日茂古厝(十三架)、 永進古厝、霞源古厝、陳氏古厝、黃氏古厝、東源古厝、干氏祖厝、白刃故居
十老店號:萬通布莊、建昌布莊、合益米行、益通信局、黎明像館、萬興館、永芳珍糖品、同化醬園、和安堂葯店、達生醫館
百家姓氏: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百」姓聚居、和諧共處
千年古鎮:宋朝建水寨、明朝設衛城
萬事如意:福地永寧 、「永」葆安「寧」
★清幽古街★
永寧古衛城依山而建,東西傾斜度達20多米,老街從慈航廟直落西門外,長一公里多,寬度約4米至5米。明朝時,此街稱西直街。府志記載:「右千戶所,營房八百四十間,在永清門西直街。」改革開放前,它一直是永寧商貿的集中地,如供銷社、菜市場、手工作坊,甚至銀行、稅務、郵電等單位,無不擁擠在這條狹窄的老街上。
★中外結合—番仔樓★
番仔樓(又稱:番客樓)是一種中西合璧的閩南(特別是泉州)民居建築。番仔樓是閩南一帶對於洋樓的稱呼。番仔樓多為民國時期,由閩南的南洋歸國華僑所建,因為建築樣式中西合璧,與閩南傳統古民居截然不同,且建築材料多為南洋直接運輸而來,故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是過去閩南一帶對南洋人的貶稱)。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的優點,因設計師建築想法各異,工藝價值高,各種石雕、磚雕、彩畫、拼磚、灰塑等讓人驚嘆,是閩南僑鄉的一顆顆建築瑰寶。番仔樓以閩南泉州數量及精品為多,番仔樓不僅建造精美,並且富含華僑南洋打拚的辛酸血淚,每一棟番仔樓背後都有一段下南洋、抗戰、國共對峙、文革等的故事,極具傳奇色彩。其中以泉州永寧鎮豐富的番仔樓樣式及豐富內涵為代表。
★城隍廟★
永寧城隍廟座落在石獅永寧南門與小東門之間,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為永寧至今保留較完整的一座古寺廟。該廟居高臨下,放眼遠眺,深滬灣歷歷在望,故有背五虎而面金獅之稱。其以氣勢之雄偉,廟貌之壯觀,被譽為永寧福地。
B. 永寧州古城的古城歷史
據文物專家考察,永寧州古城,在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在軍事上曾起過極重要的作用,是兵家必爭之地。每次改朝換代,永寧州古城必遇兵災戰火。但它能歷經五百多年風風雨雨還能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永寧州古城地處桂林至融安的險要地段,僅有一條古道從這里的大峽谷中通過。古城就建在古道的必經之處,兩面有天然河流為護城河,四周數十公里都是高山大嶺。其北面6公里處有綿亘十餘公里的險要關隘——三台嶺(舊稱三厄嶺)。永寧州古城就處在三台嶺險隘下的古道上,它就像一個關隘,進可攻,退可守,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據《永福縣志》記載,明弘治五年(1492)後,由韋朝威、覃萬賢、韋銀豹所率領的壯族農民起義隊伍,曾攻佔永寧州古城80餘年,使這座大山之中的古城,一度成為廣西農民起義的中心。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南北城樓曾被大火燒毀,城牆多處崩塌,後修復。清光緒三十八年(1902),附近爆發了覃老發抗清斗爭,抗清隊伍向永寧州進發,州城岌岌可危。清朝急派大部隊增援,方保住古城。
民國十二年,當地土匪韋侯凡被桂林自治軍收編後,進駐永寧州古城自稱縣長,向百姓納稅派糧,引起民眾暴動。當地群眾上千人拿著大刀、長矛、火銃等,猛烈攻打古城多天。但由於石城堅固,難以攻下。暴動的群眾圍困古城七天七夜後,韋九勾被迫向暴動的群眾投降。
民國二十四年,中(渡)、融(安)、百(壽)三縣人民反對廣西實行的「三自三寓」政策和「國民軍訓」,融(安)縣一青年逃避征練,被政府槍決,激起七、八千人民眾爆動。當年8月26日,有兩千餘群眾攻打永寧古城。但由於武器低劣,群眾對堅固而高峻的石城一時無法攻破。國民黨援城部隊趕到後,攻城群眾被迫迅速分散逃離。
民國三十三年,日本侵略軍進犯百壽,曾兩次攻陷永寧古城,並盤據古城8個月之久。在這期間,抗日自衛隊與日軍間交戰160餘次。
民國三十八年,全國臨近解放,國民黨「廣西反共救國軍」第十三軍下轄2個師,第七軍一七二師共5000多人退入百壽,妄圖盤據古城進行頑抗。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九軍一四六師和一四七師將百壽包圍,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人民解放軍勸敵軍長周祖晃投降。萬余敵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紛紛放下武器投降。古城免遭炮火轟擊,從而完整的保存下來。
C. 永寧古城怎麼樣
經過了幾個小時的走走停停,終於在中午到達了目的地——永寧古城。不過古城裡已經看不見真正的古物了,有的只是仿古街道。老城區很是安靜,四條大街從玉皇閣伸向東西南北方。為了開展旅遊,臨街都修建了仿古建築,跟北京琉璃廠相似,只不過賣文玩的少,賣日用百貨的居多,鍋碗瓢勺、農具等擺在店門口,透出鄉土氣息。
D. 泉州的西街的由來
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徵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
一千多年來,這條古街區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將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於其間的名賢逸事、民間傳說一一貫穿起來。除了開元寺、東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現代洋樓外,還保留著大量風姿獨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樓群,簡直是一個活的建築博物館,既蘊含著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又訴說著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滄桑巨變。
五塔巷三十五號廖宅,二落五開間,保存完整。兩側櫸頭留有走廊,木窗為圓形結構,頗具特色;會通巷五十八號嚴宅,三落三開間,檐牆有磚雕壁圖,有天井和雙櫸落三間張,面前堂建築上磚下石,兩側磚壁各開設一個花漏窗,保存尚好。
E. 永寧鎮城皇廟相關歷史故事
永寧城隍廟與石獅及台灣鹿港城隍廟有著特殊淵源。據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攻陷永寧城,百姓紛紛出逃,有王、陳、洪、何、商等十餘姓居民逃往石獅,永寧城隍神像被一商姓信士背負到石獅,遂將其供奉起來。迨至萬曆二十年(1592)於石獅券內(今寬仁街)建城隍廟崇祀。每年古歷五月二十八日城隍爺生日,石獅善男信女都到永寧進香。石獅城隍廟有一對聯:「鰲城香火分來久,獅地風雲拂去多」記載了這一淵源。
永寧城隍廟分支台灣鹿港則另有一段故事。明清期間,永寧與台灣商業往來頻繁,永寧商家定居在鹿港、漳化者眾多。至今鹿港鎮仍有泉州街、永寧街等街名。時有永寧一高姓商家在鹿港開設「日興」商行,專營大陸土產,規模頗大。有一次商行失竊,損失慘重。但案發多時未能偵破,高姓商人正為此煩惱之時,有人建議請家鄉永寧城隍爺渡海來台斷案。高姓商人聽從此議,遂返回永寧請城隍爺過水到台灣。果然一到鹿港,賊人心生懼怕,不多日便自往投案,獻出贓物。自此永寧城隍在台灣聲名遠播,每年城隍爺誕辰之日,台灣鄉親即到永寧大做壽慶。數年後,並於鹿港為永寧城隍爺建了廟宇(鰲亭宮)。近年來,海峽兩岸氣氛緩和,閩台兩地宗教文化漸趨活躍,台灣同胞組團前來永寧進香者猶多。
F. 泉州西街的歷史文化
泉州西街
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徵了泉州專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屬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
一千多年來,這條古街區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將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於其間的名賢逸事、民間傳說一一貫穿起來。除了開元寺、東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現代洋樓外,還保留著大量風姿獨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樓群,簡直是一個活的建築博物館,既蘊含著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又訴說著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滄桑巨變。
五塔巷三十五號廖宅,二落五開間,保存完整。兩側櫸頭留有走廊,木窗為圓形結構,頗具特色;會通巷五十八號嚴宅,三落三開間,檐牆有磚雕壁圖,有天井和雙櫸落三間張,面前堂建築上磚下石,兩側磚壁各開設一個花漏窗,保存尚好。
G. 泉州西街楊家大院的歷史
泉州西街楊家大院,位於福建省石獅市永寧鎮的後桿柄村,這是一座鶴立雞群、傲然矗立於閩南民居群中的大樓。楊家大樓,也被鄉人稱為「九十九間古大厝」。楊家大樓之所以稱為「九十九間古大厝」,顧名思義,是因為這座大樓規模宏大,傳說當中擁有多達九十九間的房間。
大樓主體由四棟傳統民居、四棟洋樓構成,左邊是始建於清代的楊家祖厝,至今仍保留「五間張」、「兩進」、「雙護龍」式的閩南傳統古建築特色;右邊則是有著中西合璧風格的「六也亭」大樓。
由旅菲僑胞楊氏家庭集團建造的這座「古大厝」(當地人語),不僅是泉州規模最大的華僑民居之一,也是民國時期閩南華僑建築的典範。
楊家大院建築中,最著名的是高聳藍天的「六也亭」樓,西洋式的外觀引人注目。雖歷經近百年的蒼海桑田與風雨侵蝕,牆壁傷痕斑駁,但整棟大樓看上去仍然氣宇軒昂,威風不減。1930年,楊氏家族集團返鄉建設「六也亭」,當時鋼筋水泥建築在閩南還非常罕見,楊家大樓的圖紙設計、主要建築材料均由楊家的公司由美國進口運往大陸。歷時數年,「六也亭」終於1933年完工。 「六也亭」規模宏大,從一樓通往二樓的樓梯就有7處,二樓也有4個樓梯通往三樓。整棟主厝一至三樓皆為連廊相通。在「六也亭」主樓旁,還有一排守更樓、傭人房。「六也亭」人丁興旺時,曾四代同堂,有200多嫡親人口,加上一兩百號傭人,共有300多人。
你若有時間,可以到福建去看看土樓,游游鼓浪嶼,逛逛楊家大樓,在南普陀寺凈化凈化心靈!
H. 泉州有哪些鄉土文化
泉州位於我國東南之濱,與台灣隔海相望。現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和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惠安縣、永春縣、安溪縣、德化縣、金門縣(待回歸)以及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11015平方公里,人口768萬。
泉州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觀景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歷史文化名城、海上絲路起點、世界宗教大觀、中國著名僑鄉」是泉州旅遊形象的集中概括。
人間四月天最美是江南 全球花樣酒店生猛爆料 海港城亞非歐文化明珠 聚焦國內知名企業 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唐代景雲2年泉州建制以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全市文物眾多,遍布各處。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8處,市級600多處。巍然屹立的東西石塔,氣勢雄渾的洛陽古橋,令人敬仰的鄭成功史跡,保存完好的屈斗宮古窯址,無不閃爍著泉州歷史文化的光彩。
海上絲路起點。泉州作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宋元時期,曾經是「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刺桐港就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貿易,呈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東西方文化的匯合交融,結出了燦爛的文明碩果。晉江陳埭、惠安白崎、豐澤雲麓、永春達埔等鄉村,還聚居著古代阿拉伯移民的後裔3萬多人。風格迥異的靈山聖墓、清凈寺、草庵摩尼教遺址,「山中無石不刻字」的九日山摩崖石刻,氣宇軒昂的天後宮、六勝塔,無不記載著與東南亞、阿拉伯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珍跡。
世界宗教大觀。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保存著豐富的中世紀以來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猶太教、摩尼教等宗教遺址,朱熹曾譽泉州「此地古稱佛國」,佛教名剎開元寺、崇福寺、承天寺是閩南三大叢林,道教則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造像,同時,泉州城鄉均有大量香火遠播的民間信仰的大小宮廟。泉州的多種宗教和睦相處,體現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
中國著名僑鄉。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旅居海外的泉州籍華僑680萬、港澳同胞70萬、台灣同胞900萬,他們身居異域,心繫故土,熱心桑梓公益,鼎力支持家鄉的兩個文明建設事業,海外鄉親不僅是泉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客源。
素有「山川之美為東南最」的泉州四季如春,景色似畫。「四時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 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4A級旅遊景區4處、國家地質公園2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秀麗的戴雲山、九仙山、清源山、紫帽山層巒疊嶂,妖嬈多姿。德化岱仙瀑布、永春牛姆林原始森林、安溪茶葉大觀園等自然生態別具風采。海濱沙灘也極富魅力,惠安崇武、石獅永寧、晉江金井、衙口幾處海濱,連綿沙堤,天風海濤,是休閑度假、浣沙浴日的好地方。而洛陽江、西湖及山美人工湖、龍門灘水庫等江湖,山光水色,蒼松翠柏,足以怡情悅目,使人流連忘返。
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是泉州旅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泉州到處彌漫著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至今流傳著南音、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不僅是我國戲曲藝術的寶貴遺產,也是海外鄉親倍感親切的鄉音。拍胸舞粗獷詼諧,火鼎公、火鼎婆妙趣橫生。發祥於泉州的南派少林武術,影響遍及台灣、東南亞、日本等地。還有,泉州的民間工藝和地方特產也獨具特色。德化瓷器工藝精巧,自宋代就遠銷世界各國,被譽為「國際瓷壇明珠」。泉州的石雕技術高超,題材多樣,以惠安的雕工為最,有「石雕之鄉」之稱。木偶頭雕刻、彩扎、竹編、刻紙、紙織畫等工藝品也名揚中外。而安溪鐵觀音茶是烏龍茶的極品,早就作為貢品列為名茶,暢銷海內外。
泉州市委、市政府對旅遊業的發展極為重視, 「十一五」把旅遊業作為我市國民經濟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多元投入,共托朝陽」的傾斜政策和優惠措施,加以扶持培植。市政府先後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發展旅遊業的若干意見》,扶持旅行社發展和旅遊車隊發展的有關規定,從政策上給予扶持。目前,泉州已有星級酒店82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17家、三星級50家,客房1萬多間,床位二萬余張;旅行社89家,其中國際旅行社5家、國內旅行社84家。並且擁有一支經過大學、職專、函授專業訓練的旅遊從業人員近5萬人。全市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安定穩定,精神文明建設成績斐然,先後被評為「全國文化模範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佳魅力城市」、「國際花園城市」。
泉州以其優美秀麗的山光水色,目不暇接的文物古跡,群星璀燦的歷史人物,絢麗多姿的戲曲藝術,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構成了旅遊資源濃郁的文化氛圍和獨特的地方風貌而別具魅力。泉州是旅遊觀光度假休閑的好去處,也是投資開發建設盈利的好樂園。
如果幫到您,請採納。
I. 永寧古街作文
很多事實證明,自信是大多數有所共同具備的品質,也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人們常說,一個人在生活中不怕被別人擊倒,他會再次爬起來,最可怕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