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欽廉防城起義歷史意義

欽廉防城起義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11 19:41:54

⑴ 20世紀20年代中國歷史背景

20世紀初,受民主思想的影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的中國中央政府,不得不順應歷史潮流,採用西方的民主政治體制來維護其統治地位。

這期間主要經歷了晚清政府和北洋軍閥政府,它們形式上打著西方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的招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政治體制的進步。

但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先天不足和後天畸形發展,資產階級沒有真正掌握實權,所以這種所謂的民主體制實際上只是地主階級為扼製革命而採取的自救措施。中國仍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繼續陷於苦難的深淵。

(1)欽廉防城起義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20世紀初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在進行革命宣傳的同時,革命黨人組織發動了一系列反清武裝起義。

同盟會直接領導和發動的武裝起義主要有:1906年的萍瀏醴起義,1907年的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1908年的欽廉上思起義、河口起義,1910年的廣東新軍起義,1911年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光復會領導的有1907年的安慶起義。

岳王會領導的有1908年的安慶新軍起義。這些起義的主要依靠力量,前期是會黨,後期逐漸轉向新軍。由於會黨存在缺乏政治覺悟和嚴格紀律的弱點,而新軍卻有一定文化水平,容易接受革命思想,其戰鬥力和組織程度較前者更強,所以這個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這個轉變,以發生在1908年夏秋之交的安徽安慶新軍起義為標志。這次起義雖然很快失敗,但它打開了革命黨人的眼界,看到清政府用來鎮壓革命的軍事力量,經過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可以轉化為反對清政府的力量。這是革命黨人認識上的一個重大進展。

⑵ 1860年到1945年的中國歷史故事

1、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

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2、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3、八國聯軍侵華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

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

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

4、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5、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

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⑶ 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成立伊始
1905年7月,在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牽線下,孫中山返回日本東京,倡導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
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赤坂區頭山滿提供的民宅二樓榻榻米房,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中國同盟會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並而成),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等任庶務;除制定了《軍政府宣言》《中國同盟會總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並決定在國內外建立支部和分會,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成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3]其機關刊物是《民報》。孫中山為其總理,黃興為副總理。會上通過了孫中山起草的《中國同盟會宣言》、《中國同盟會對外宣言》以及由黃興等起草的會章。會章共30條,以後經過修改、成為24條。當天,還選舉了總部的主要幹部。孫中山被一致推選為中國同盟會總理。黃興被推為負責執行部的庶務。中國同盟會的本部設在日本東京。
中國同盟會確認其政綱為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該綱領後又被解釋為三民主義學說;發行《民報》作為機關刊物(原名《二十世紀之支那》,為華興會機關刊物,同盟會成立後易名《民報》)。《民報》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編下,由胡漢民、汪精衛等執筆,與由康有為、梁啟超執筆的主張保皇的《新民叢報》展開激烈論戰,成為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
中國同盟會的前身是湖南華興會(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和廣東興中會(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等)。繼興中會之後,全國各地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相繼出現,主要還有江浙光復會(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科學補習所等多個組織。
中國同盟會在1907年一度分裂。孫中山因未經眾議收受日本政府資助離開日本,導致光復會退出。孫中山與汪精衛、胡漢民等於南洋另組總部;而黃興則繼續支持孫中山。
革命活動
中國同盟會曾在中國多處組織起義,試圖推翻清政府,但都沒有成功。
自1906年起,中國同盟會聯合地方會黨,先後發動了萍瀏醴起義(1906年12月,又稱「丙午萍瀏之役」)、黃岡起義(1907年5月,又稱「丁未黃岡之役」)、七女湖起義(6月,又稱「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欽廉防城起義(9月,又稱「丁未防城之役」)、鎮南關起義(12月,又稱「丁未鎮南關之役」)、欽廉上思起義(1908年3月,又稱「戊申馬篤山之役」)、雲南河口起義(4月,又稱「戊申河口之役」)、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2月,又稱「庚戌廣州新軍之役」)和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又稱「辛亥廣州起義」、「辛亥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⑷ 概述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人為推翻專制政體所進行的革命斗爭的史實。

自1906年起,同盟會聯合地方會黨,先後發動了萍瀏醴起義(1906年12月,又稱「丙午萍瀏之役」)、黃岡起義(1907年5月,又稱「丁未黃岡之役」)、七女湖起義(6月,又稱「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欽廉防城起義(9月,又稱「丁未防城之役」)、鎮南關起義(12月,又稱「丁未鎮南關之役」)、欽廉上思起義(1908年3月,又稱「戊申馬篤山之役」)、雲南河口起義(4月,又稱「戊申河口之役」)、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2月,又稱「庚戌廣州新軍之役」)和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又稱「辛亥廣州起義」、「辛亥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其中1906年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後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是太平天國以後中國南方爆發的一次范圍最大的反清革命斗爭,犧牲義軍將士及其親屬逾萬人;黃花崗起義參與及犧牲者多為同盟會骨幹成員。1911年10月爆發的武昌起義,雖然有中國同盟會的成員參加,但中國同盟會並未起領導作用。

⑸ 中國同盟會的歷史沿革

1905年7月,在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牽線下,孫中山返回日本東京,倡導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
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赤坂區頭山滿提供的民宅二樓榻榻米房,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中國同盟會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並而成),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等任庶務;除制定了《軍政府宣言》、《中國同盟會總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並決定在國內外建立支部和分會,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成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 其機關刊物是《民報》。孫中山為其總理,黃興為副總理。會上通過了孫中山起草的《同盟會宣言》、《同盟會對外宣言》以及由黃興等起草的會章。會章共30條,以後經過修改、成為24條。當天,還選舉了總部的主要幹部。孫中山被一致推選為同盟會總理。黃興被推為負責執行部的庶務。同盟會的本部設在日本東京。
同盟會確認其政綱為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該綱領後又被解釋為三民主義學說;發行《民報》作為機關刊物(原名《二十世紀之支那》,為華興會機關刊物,同盟會成立後易名《民報》)。《民報》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編下,由胡漢民、汪精衛等執筆,與由康有為、梁啟超執筆的主張保皇的《新民叢報》展開激烈論戰,成為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
同盟會的前身是湖南華興會(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和廣東興中會(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等)。繼興中會之後,全國各地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相繼出現,主要還有江浙光復會(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科學補習所等多個組織。
同盟會在1907年一度分裂。孫中山因未經眾議收受日本政府資助離開日本,導致光復會退出。孫中山與汪精衛、胡漢民等於南洋另組總部;而黃興則繼續支持孫中山。 中國同盟會曾在中國多處組織起義,試圖推翻清政府,但都沒有成功。
自1906年起,同盟會聯合地方會黨,先後發動了萍瀏醴起義(1906年12月,又稱「丙午萍瀏之役」)、黃岡起義(1907年5月,又稱「丁未黃岡之役」)、七女湖起義(6月,又稱「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欽廉防城起義(9月,又稱「丁未防城之役」)、鎮南關起義(12月,又稱「丁未鎮南關之役」)、欽廉上思起義(1908年3月,又稱「戊申馬篤山之役」)、雲南河口起義(4月,又稱「戊申河口之役」)、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2月,又稱「庚戌廣州新軍之役」)和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又稱「辛亥廣州起義」、「辛亥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其中1906年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後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是太平天國以後中國南方爆發的一次范圍最大的反清革命斗爭,犧牲義軍將士及其親屬逾萬人;黃花崗起義參與及犧牲者多為同盟會骨幹成員。
1911年10月爆發的武昌起義,雖然有中國同盟會的成員參加,但中國同盟會並未起領導作用。
總理是最高領導人。會章規定:「總理對於會外,有代表本會之權,對於會內,有執行事務之權,節制執行部各員,得提議於議會,並批駁議案」。
執行部是權力最重的機關,負責組織革命活動。庶務是該部負責人,總理他適時,可代行總理職權。執行部下設庶務科、書記科、會計料、內務科、外務科、調查科,以及暗殺部等。暗殺部由黃興親自負責。女會員方君瑛擔任暗殺部長。同盟會還設有評議部和司法部,評議部議長是汪精衛。司法部判事長為鄧家彥、檢事長為宋教仁。同盟會會旗及將來的中華民國國旗時,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孫力主用青天白日旗,卻多有異議。有提18星旗,有提金瓜鉞斧旗,廖仲愷倡井字旗,還有人主張五色旗。黃認為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孫中山遂增紅地於上,成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仍未通過。經劉揆一調停,各種方案作為懸案保留。
1905年8月13日下午2時,中國留日學生在東京麴町區富士見樓開會歡迎孫中山。雖正值暑假期間,但到會者竟達1800餘人。後到者進不去,佇立街邊仰望樓上者,有六七百人之多。孫中山穿潔白的西裝從容步入會場,滿場鼓掌。東京留學生有集會以來,從沒有這樣的盛況。宋教仁致歡迎詞後,孫中山作了兩小時演說。
他說:「現在中國要由我們四萬萬國民興起,今天我們是最先興起的一天,從今後要用盡我們的力量,提起這件改革的事情來,我們放下精神說要中國興,中國斷乎沒有不興的道理。他呼籲拋棄『君主制』,擇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來救我們中國,把中國建成一個20世紀頭等的共和國。」掌聲陣陣經久不息。陳天華歡呼孫中山「是吾四萬萬人之代表也,是中國英雄中之英雄也!」之後程家檉、蒯壽樞、張繼、宮崎寅藏、末永節也發表了演說。富士見樓歡迎會成為建立中國同盟會的動員大會。 中國同盟會與孫中山設想的一個中華民國的政府組織一致:在總理下設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部,這實際上是三權分立的原則。
中國同盟會曾試圖在中國多處組織起義,試圖推翻清政府,但都沒有成功。有人認為,1911年武昌起義中雖然有中國同盟會的成員參加,但中國同盟會並未起領導作用。
武昌起義成立後不久就開始出現分裂。有一些人並不贊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對孫提出的平均土地更有人反對,章炳麟等與黎元洪組建共和黨。到1912年中國同盟會已經四分五裂了。辛亥革命後孫在南京成立的臨時政府的九個成員中只有三個是中國同盟會的成員。 右下圖就是1905年總理與同盟會各同志東京留影。照片前排左起胡漢民、唐紹儀、孫中山、黃興、汪兆銘,二排左一就是蔣洗凡(照片持有人蔣於仲叔祖)第四排右一廖仲愷,最後一排做一閻錫山,照片經博山蔣洗凡後人捐贈,原件現藏於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1905年8月20日,中華國民軍都督奉軍政府命,以軍政府之宗旨及條理,布告國民。
一、驅除韃虜。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屢為邊患;後乘中國多事,長驅入關,滅我中國,據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其奴隸,有不從者,殺戮億萬。我漢人為亡國之民者二百六十年於斯!滿洲政府窮凶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洲漢軍人等,如悔司來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殺無赦!漢人有為滿奴以作漢奸者,亦如之。
二、恢復中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後,光復我民族的國家。敢有為石敬瑭、吳三桂之所為者,天下共擊之。
三、創立民國。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
四、平均地權。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後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於國家,為國民所共享。敢有壟斷以制國民之生命者,與眾棄之!
上四納,其措施之次序,則分三期:第一期為軍法之治;第二期為約法之治;第三期為憲法之治。俾我國民循序以進,養成自由平等之資格,中華民國之根本,胥於是乎在焉。

1906年5月6日,中國同盟會訂立同盟會總章,並要求會員共同遵守。總章內容如下:
一、本會定名為中國同盟會,設本部於東京,設支部於各地。
二、本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
三、凡願入會者,須遵守本會定章,立盟書,繳入會捐一元,發給會員憑據。
四、凡各地會員盟書,均須交至本會收存。
五、凡國人所立各會黨,其宗旨與本會相同,願聯為一體者,概認為同盟會會員,各激入會捐一元,一律發給會員憑據。
六、凡會員皆有實行本會宗旨,擴充勢力,介紹同志之責任。
七、凡會員皆得選舉、被選舉為總理及議員及各地分會長;被指任為執行部職員及支部部長。
八、本會設總理一人,由全體會員投票公舉,四年更選一次;但得連舉連任。
九、總理對於會外有代表本會之權,對於會內有執行事務之權,節制執行部各員,得提議於議會,並批駁議案。
十、執行部設庶務、內務、外務、書記、會計、調查六科。庶務、內務、會計,每科職員各一人;書記科職員無定數;調查科設科長一人,科員無定數。各科職員均由總理指任,並分配其許可權;但調查員,由總理與該科長指任。
十一、議事部議員由全體會員投票公舉,以三十人為限,每年公舉一次。
十二、議事部有議本會規則之權。
十三、凡選舉總理及議員,以本部當地為選舉區。
十四、凡在本部當地之會員,有擔任本部經費之責。
十五、本部當地之會員得按省設立分會,公舉會長;但須受本部之統轄。
十六、本會支部於國內分五部,國外分四部,皆直接受本部之統轄,其區畫如下:
國內之部
西部:重慶一四川、貴州、甘肅、新疆、西藏。
東部:上海一江蘇、浙江、安徽。
中部:漢口一湖北、湖南、江西、河南。
南部:香港一廣東、廣西、福建、雲南。
北部:煙台一山東、山西、直隸、陝西、蒙古、東三省。
國外之部
南洋一新加坡一英、荷屬地及緬甸、安南、暹羅。
歐洲一比利時京城一歐洲各國。
美洲一金山大埠一南北美洲。
檀島一檀山大埠一檀香山群島。
十七、各支部皆須遵守本部總章,其自定規則須經本部議事部決議、總理批准,方得施行。
十八、各支部皆設部長一人,由總理指任。
十九、各支部當地會員有擔任該支部經費之責。
二十、各支部每月須報告一次本部。
二十一、各支部及其所屬分會會員盟書及入會捐一元,皆由支部長繳交本部,換給會員憑據,轉交本人收執。
二十二、各地分會皆直接受其支部之統轄。
二十三、各分會會長由該分會會員選舉。
二十四、總章改良須有會員五十人以上,或議員十人以上,或執行部提議於議事部經議事部決議後,由總理開職員會修改之。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發表成立宣言
1911年8月1日,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發表成立宣言,宣言說:現政府之不足以救中國,除喪心病狂之憲政黨外,販夫牧豎,皆能洞知,何況憂時之志士,放自同盟會提倡種族主義以來,革命之思潮,統正界、學界、軍界,以及工商各界,皆大有人在。顧思想如是之發達,人才如是之眾多,而勢力猶然孱弱,不能戰勝政府者,其故何哉?有共同之宗旨,無共同之計劃;有切實之人才,無切實之組織也。何以言之,如章太炎、陶成章、劉光漢輩,已入黨者也,或主分離,或事攻擊,或如客犬,非無共同計劃,有以致之乎外此之出主人奴,與夫分援樹黨,各抱野心者,更不知凡幾耳。 定名同盟會中部總會者,奉東京本會為主體,認南部分會為友邦,而以中部別之,名義上自可無沖突也。
總機關設於上海,取交通便利,可以聯系各省,統籌辦法也。各省設分部,收攬人才,分擔責任,庶無顧此失彼之慮也。總理暫虛不設,留以待賢豪,收物望,有大人物出,黨喜適如其分,不至鄙夷不屑就也。舉義必由總部召集各分會議決議,不得懷抱野心,輕於發難,培元氣、養實力也。總部對於各團體相系相維,一秉信義,而牢籠誘騙之手段,不得施也。 1912年1月3日,章炳麟正式脫離同盟會。4日,他創辦《大共和立報》,章在發刊辭中說:專制非無良規,共和非無秕政。
南京臨時政府公布改用陽歷,章炳麟在《大共和立報》第2號上發表宣言說:「今日南北未一,觀聽互殊,豈容遽改正朔。況此次參事會,大半即各省都督府代表之變名,即非國民公選,何有決議改歷之權。......願各代表反省之」。 1912年8月7日成立國民黨。1913年,袁世凱在就任正式大總統後,於11月4日下令將國民黨強行解散。
成立於1905年的中國同盟會是一個在20世紀初葉發揮了巨大作用的革命政黨,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中國政治和革命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同盟會的歷史意義,決定了相關研究必然成為史學工作者持久關注的課題。筆者依據有關文獻索引統計,從1978年到2000年,國內共發表專門論述同盟會的學術文章137篇。關於同盟會的研究態勢基本上和有關辛亥革命之總體研究的發展狀況大致趨同。即在80年代初、尤其是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時期,相關論著發表最多,其餘年度大致呈均衡分布狀態,反映了同盟會研究「數十年來經久不衰」(註:林增平等主編:《辛亥革命史研究備要》,〔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232頁。)的特點。茲將有關文章的年度分布狀況列表如下: 年度 篇數 年度 篇數 年度 篇數 年度 篇數 1978 3 1984 16 1990 2 1996 6 1979 1 1985 7 1991 5 1997 1 1980 2 1986 4 1992 2 1998 0 1981 45 1987 6 1993 2 1999 1 1982 11 1988 4 1994 2 2000 6 1983 3 1989 5 1995 3 2001 137 國民黨歷任主席

第一任主席:孫文
第二任主席:蔣介石
第三任主席:林森
第四任主席:孫科
第五任主席:李宗仁
第六任主席:蔣經國
第七任主席:嚴家鑫
第八任主席:李登輝
第九任主席:陳水扁
第十任主席:連戰
第十一任主席:吳伯雄
第十二任主席:杜慶一
第十三任主席:朱立倫
第十四任主席:蔣孝廉

⑹ 簡述20世紀初中國社會背景

1、政治

1900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著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既有偉大的歷史功績,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2、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短暫的發展。

3、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了。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6月初,運動發展成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並取得了初步勝利。五四運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6)欽廉防城起義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20世紀初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在進行革命宣傳的同時,革命黨人組織發動了一系列反清武裝起義。

同盟會直接領導和發動的武裝起義主要有:1906年的萍瀏醴起義,1907年的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1908年的欽廉上思起義、河口起義,1910年的廣東新軍起義,1911年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光復會領導的有1907年的安慶起義。

岳王會領導的有1908年的安慶新軍起義。這些起義的主要依靠力量,前期是會黨,後期逐漸轉向新軍。由於會黨存在缺乏政治覺悟和嚴格紀律的弱點,而新軍卻有一定文化水平,容易接受革命思想,其戰鬥力和組織程度較前者更強,所以這個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這個轉變,以發生在1908年夏秋之交的安徽安慶新軍起義為標志。這次起義雖然很快失敗,但它打開了革命黨人的眼界,看到清政府用來鎮壓革命的軍事力量,經過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可以轉化為反對清政府的力量。這是革命黨人認識上的一個重大進展。

⑺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領導了什麼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領導了十次起義
1895年 2月,孫中山在香港成立了興中會總機關,於當年重陽節在廣州起義。因起義前夕事泄,孫中山避走日本。

惠州三洲田起義 主要指揮者:鄭士良 時間:1900年10月

1900年10月,孫中山派鄭士良前往廣東惠州,在三洲田率三合會眾600多人起義,終因彈盡糧絕而被迫解散。

潮州黃岡起義 主要指揮者:陳涌波 余既成時間:1907年5月

1907年3月,孫中山在越南建立了同盟會分會。5月22日,余既成、陳涌波率會黨人士數百人,攻入潮州黃岡,終因死傷過重而告失敗。

惠州七女湖起義 主要指揮者:鄧子瑜 時間:1907年6月

1907年6月2日,鄧子瑜在惠州率領會黨武裝響應黃岡起義,起義軍在惠州城外與清軍戰斗十餘日,因敵我力量懸殊而解散。

欽廉防城起義 主要指揮者:王和順 時間:1907年9月

1907年9月,孫中山派王和順至廣東欽州,率領200多人攻入防城,隊伍擴大達3000多人。後因腹背受敵而告失敗。

鎮南關起義 主要指揮者:黃明堂 時間:1907年12月

1907年12月,孫中山派黃明堂和關仁甫率廣西遊勇80多人,並聯絡清軍內應,攻打鎮南關。數日後,因寡不敵眾,起義失敗。

欽康上思起義 主要指揮者:黃興 時間:1908年3月

1908年3月,孫中山派黃興率領旅越南華僑中的同盟會員200多人,組成中華國民軍南軍,攻入廣東欽州。轉戰40餘日,後因彈葯不繼,義軍宣布解散。

河口起義 主要指揮者:黃明堂、王和順、關仁甫 時間:1908年4月

1908年4月,孫中山派黃明堂等人率領從鎮南關撤出的革命軍開赴雲南邊境,發動了河口起義。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廣州新軍起義 主要指揮者:倪映典 時間:1910年2月

1909年10月,孫中山在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以新軍為主力的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2月,3000新軍士兵起事,因准備不周失敗。

黃花岡起義 主要指揮者:黃興 時間:1911年4月

1911年4月27日,黃興率12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終因兵力嚴重不足而潰敗。

⑻ 廣東有什麼歷史事跡

從虎門銷煙到三元里抗英,從廣州人民的反租地、反入城斗爭到抗擊英法軍隊的侵略
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發動的10次武裝起義中,有8 次是在廣東進行的。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從1895年的廣州起義,到1900年的惠州三洲田起義;從1907年的饒平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廉防城起義,到1908年的欽州馬篤山起義;從1910年的廣州新軍起義,到1911年的黃花崗起義,廣東民眾的武裝反清斗爭前赴後繼,振奮人心,極大地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特別是黃花崗起義,給予清王朝沉重的一擊,促進了辛亥革命高潮的迅速到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發生在廣東的歷次反清起義,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的槍聲鳴響了清王朝覆滅的喪鍾。武昌起義和湘贛等省相繼反正後,廣東革命黨人在各地組織民軍起義響應,急謀發難。在兵臨城下、風聲鶴唳的情況下,為大勢所迫,廣州紳商與兩廣總督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准斡旋,意圖「和平獨立」,以免荼毒生靈。遠在海外的孫中山,對廣東的獨立也特別關心,親自向廣東同盟會員指示方略,並致電張鳴岐,曉以大義,請他速率所部反正。11月9日,廣東「和平」宣告獨立,張鳴岐被推為都督。但在民眾的強烈反對下,張鳴岐不敢就職,潛逃香港。各界代表又改選同盟會員胡漢民為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11月中旬,廣東軍政府正式成立,其軍、政、財、文大權幾乎完全掌握在革命黨人手裡,這在其他省份幾乎是沒有的。廣東能夠做到這一點,是革命黨人長期著力經營的結果,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軍政府成立後,頒布了一系列具有民主主義內容的革命政策,對安定光復後的社會政治秩序,起了積極的作用。爾後,廣東軍政府組織了8000人的北伐軍,北上支援全國革命戰爭,並在固鎮、宿州、徐州三戰三捷,為捍衛新生的共和政權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⑼ 厲史上的「欽廉起義」是怎麼回是

「欽廉起義」是指孫中山領導的一次發生在廣西欽州、廉州的起義。也稱作欽廉防城起義。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年)4月,廣東欽州三那墟(那黎、那彭、那思)人民因官府無理關押要求減免糧捐的請願代表,組織「萬人會」,推劉恩裕為首領,舉行抗捐斗爭。兩廣總督周馥即派統領郭人漳、標統趙聲率兵前往鎮壓。孫中山決定聯合抗捐群眾,大舉起義,並爭取郭、趙率新軍倒戈,劉恩裕等也表示同意接受同盟會領導,共同起義。然郭部卻偷襲劉恩裕抗捐民團,劉死難。後孫中山派黃興、王和順潛入欽州,黃興親赴郭營中游說。9月2日,王和順率起義軍攻擊防城,5日佔領防城,擒殺知縣宋漸元,發布《千粵省同胞文》、《告海外同胞書》和《招降滿洲將士布告》,宣傳同盟會綱領。同日,王和順率軍500人攻打欽州,因郭人漳變卦,黃興也未能在城內響應,王和順只得改攻靈山。後因槍械缺乏,清軍反撲,起義軍被迫解散,退往越南。起義失敗。

閱讀全文

與欽廉防城起義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