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介紹一下雷鋒塔的歷史價值^_^
歷史價值當然在它的歷史里
公元10世紀,那時的杭州城是吳越國國都。在五代十國中,吳越國是個小國,統治的疆域為現中國浙江省為主的東南沿海一帶。吳越國的創立者是來自浙江臨安的錢繆,據說他非常尊重佛教,其原因是因為他早年身份微賤時曾經受到浙江臨安東天目山昭明禪寺法濟湮禪師的器重。「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他發跡建立了吳越國後,便大事提倡佛教,建造佛塔。王室人員更是帶頭禮佛、供佛,從而在全社會習佛蔚然成風,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吳越國的最後一位國王錢俶。
錢俶以「敬天修德」名義在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召集一批頂尖的能工巧匠,在秀甲天下的西湖山水的最佳地段夕照山上開始了雷鋒塔的建造。因為夕照山南麓曾是吳越國建杭州城池的西關,因此雷鋒塔曾稱為「西關磚塔」。在一些古人的著作論文中,也有稱「王妃塔」或「皇妃塔」的。這一稱呼涉及到造塔的又一來由,據這一緣由的說法,認為建雷鋒塔是為了答謝佛恩使吳越王妃生了皇子。按吳越國王錢俶親筆留題在雷鋒塔《華嚴經》刻石後面的跋的說法,雷鋒塔塔名確是「皇妃塔」。盡管兩種說法不一,但都認為建塔是為了感謝佛恩。
原先計劃建造「千尺十三層」,由於財力所限,實際施工時只建了七層。雷鋒塔初建成時,金碧輝煌,瑰麗多姿。全塔以磚石砌成塔身、塔心,塔基平面是一個等邊八角形,外觀八面。塔身外圍設有木構檐廊,重檐飛棟,洞窗豁達,是一座典型的八面七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塔。沿塔身內、外圍之間設有螺旋狀登塔樓梯,可逐層上達塔頂。憑窗依闌遠眺,西湖山水形勝盡在眼中。
塔建成後,數次遭到戰爭的創傷。北京宣和年間(1119-1125年),浙江爆發了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從杭州西南的青溪(今浙皖交界的淳安縣)起兵,一度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很快攻佔了「三吳都會」杭州城。北京政權對此十分驚惶,急調十萬大軍前來圍剿。在慘烈的戰亂中,年方140多歲的雷鋒塔遭受重創。到了南宋初年,外觀已經破爛不堪的雷鋒塔在宋兵南下、金兵以錢塘江為前線的拉鋸戰中再次遭到摧殘。
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雷鋒塔由於戰爭的蹂躪已變得遍體鱗傷,於是,南宋政權決定對全塔進行了重修,磚砌塔身也因此從七層減為五層。雷鋒塔重修之後,以其聳峙西湖南岸盡攬湖山勝景,備受講究遊山玩水的南宋統治者的青睞,一時成為南宋宮廷畫師著意描繪的題材。
南宋以後,雷鋒塔景觀猶盛。至元朝和明朝的前期,雷鋒夕照一直為遊人必到的景點。「煙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帶夕陽紅。」元朝一位詩人如是贊賞它。「暝色霏微入遠林,亂山圍繞半湖陰,浮圖會得遊人意,擋住夕陽一抹金。」明代詩人王瀛說得更是意趣橫生。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雷鋒塔再度遭到戰爭的破壞。那是狡詐殘忍的倭寇(來自日本諸島並雜有不少中國沿海島人)一路侵掠殺戮後來到杭州城外,倭酋看見雷鋒塔,懷疑其中藏有明軍的伏兵,便下令縱火燒掉了塔外圍的木構檐廊,只剩下磚砌的塔身(心)。不久,塔的頂部也毀殘了,並長出了野草雜樹,招來了雀鳥安巢。年屆600的古塔從此顯得老態龍鍾,人們戲稱他為「老衲」,但他依然突兀凌空。尤其是頂部長出的一株野桃樹,春風三月,樹上開出粉紅色的桃花,高高地點染著湖山,竟讓蘇、白二堤上的桃花相形見絀。文人雅士們見此奇景,又各有一番「美的發現」,紛紛吟詩賦詞歌詠。當然,也有取笑逗樂的,如一位一向恬淡正經的老學者,西湖詁經精舍山長俞曲園在他的賦詞《掃花游》中,就拿老衲「開涮」了兩下子。詞中曲園老人取笑「老衲」道:「別看他身披破袈裟,春天來了頭上還戴花呢,好不臭美!」
從明末到清前期,雷鋒塔以其裸露的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成了西湖十景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名勝之一。清雍正《西湖志》是這樣描寫它的:「塔上向有重檐飛棟,窗戶洞達,後毀於火,孤塔巋然獨存,磚皆赤色,藤蘿牽引,蒼翠可愛。日光西照,亭台金碧,與山光倒映,如金鏡初開,火珠將壁,呈赤城棲霞不是過也。」
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古老中華面臨著深重的社會危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積貧積弱,猶如年久失修的雷鋒塔磚砌塔身一樣岌岌可危。
這時,市井鄉間盛傳起雷鋒塔磚能「避邪」「宜男」「利蠶」之類荒誕不經的流言蜚語,芸芸眾生中對現實和未來失去信心與希望的人們,紛紛想方設法挖取塔磚奉為至寶。當時杭州地方當局曾在塔下築起圍牆以阻隔盜磚者出入,哪知,這一堵建於世態人心如麻,封建統治進入未世之時的圍牆竟也是偷工減料粗製濫造,沒過多久,居然被一陣風吹倒一角。於是,盜磚者照舊魚貫而入挖磚不止。這時,雷鋒塔真如生命垂危的老衲一樣,危在旦夕。
20世紀20年代伊始,江南一帶洪澇災害不斷,軍閥混戰,陰霾籠罩。1924年9月25日下午1點40分,彷彿是在回應這肆虐於浙、閩、贛等地的洪水的泛濫聲,又好象是在回應孫傳芳攻佔杭州城的槍炮聲,以磚砌塔身之軀苦苦支撐了400年遍體瘡痍的雷鋒塔轟然倒塌。霎時,塵土飛揚,夕陽山上如雲屯煙聚,群鴉亂飛。
雷鋒塔倒掉了!這在當時是一特大消息。在這條驚人的消息面前,孫傳芳大兵攻入杭州城而引起的恐慌氣氛頓時也變得輕描淡寫了許多。只見杭州大街小巷間,人們奔走相告,許多好奇而又大膽的市民都去夕照山上去看個究竟;在塔中找尋塔藏寶物的人也絡繹不絕,他們在塔磚堆成的小「山」上爬上爬下,不辭辛苦。到了10月24日半夜,更有孫傳芳部的千餘官兵蜂擁上山,翻天覆地地到處挖掘,可憐雷鋒塔廢墟被翻掘得殘不忍睹。
雷鋒塔的倒塌轟動了全社會,派兵取塔藏文物者有之;高價收買塔磚、藏經、古錢者有之;捏造流言蜚語企圖亂中取利者有之;偽造塔藏古董牟取暴利者有之;痛惜古物流失斯文掃地者也有之。文化界也出現「雷鋒塔熱」,各種各樣和雷鋒塔相關的工藝品則成了人們爭相購買的「紀念」品。
那是一個天下大亂的年代,那是一個民不聊生的歲月,那是一個文化淪落到崩潰邊緣的時代。在那樣的年代裡,雷鋒塔的倒塌並不是偶然才發生的巧合,而是偶然中包含無法迴避的必然。
然而,雷鋒塔的倒掉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則認為是一件好事。這主要是《白蛇傳》故事和雷鋒塔緊緊聯系在一起。在老百姓心中白娘子是美麗可愛而又善良多情的「蛇仙」,而雷鋒塔卻是監禁人們理想中賢妻良母的白娘子的囚籠。法海可以用「雷鋒塔倒,西湖水干」的咒語來「宣判」白蛇的永劫不復,人們卻巴不得雷鋒塔早已盪然無存。
其實,雷鋒塔何罪之有?錯就錯在它在白蛇傳說中被封建統治勢力附會成鎮壓白蛇的「法寶」,完全背離了民眾民俗的心願。從這個角度看,雷鋒塔的損毀固然有年久未修風雨飄搖的客觀因素,但更多的卻是緣於民眾民俗的心理和行動的合力所致。假如僅僅是心理上的仇視和口頭上的咒罵,是無損於雷鋒塔一根毫毛的,但是當這種「仇視」一旦付諸於行動,結果就大不一樣了。清末民初,民間盛行雷鋒塔的磚石上有白娘子「靈氣」的說法,說它們能避災治病,尤其是幫助婦女治病,早生貴子,由此引發人們一波一波地去挖古塔的磚石,求白娘子顯靈,任何人都制止不住。
這類舉動從行為的主體上說是愚昧的,然而在客觀上,無疑加速了雷鋒塔末日的來臨,也折射出民眾盼望雷鋒塔早日倒掉,白娘子早日新生的願望。
魯迅先生曾兩次撰文對雷鋒塔的倒掉拍手稱快。「湖畔詩人」汪靜之也把雷鋒塔看成是「強暴的老衲」。作為開創中國文學史白話詩新境界的代表人之一,「新月派」詩人徐志摩也在他的題為《雷鋒塔》和《再不見雷鋒塔》的詩作中熱情謳歌了白蛇娘子的忠貞愛情和對雷鋒塔的痛恨,在這兩首詩中,他對白娘子被鎮在雷鋒塔下寄予深深的同情,對雷鋒塔的倒掉按捺不住內心的歡樂,他希望今後再不見雷鋒塔!再沒有雷鋒塔!讓雷鋒塔從此掩埋在人們的記憶中。他這兩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那個年代許許多多人對西湖上這座古塔、這道風景的感情。
《白蛇傳》神話傳說故事現在分成六大塊立體場景展陳在新塔暗層(即塔內全無門窗的一層)。此故事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神話傳說之一,說的是由白蛇、青蛇修煉成精變成人形的白素貞(即白娘子)和小青與杭州一位葯店伙計許仙,以及和尚法海之間,圍繞著一系列情緣、恩怨、變故、抗爭的悲歡離合故事。法海逼白娘子回歸於妖,天庭勸白娘子上升為仙,而她卻生生死死地要和一個木訥萎頓得無法與她的情感強度想匹配,是人而不知人的尊貴的凡夫許仙成親,她為了這種能變成人的願望和法海進行了一場殊死地搏鬥,最後不幸被法海用妖術鎮在雷鋒塔下。
經歷了千年歲月滄桑後,今天,雷鋒塔以嶄新的姿容和內秀屹立在美麗的西子湖畔。
B. 雷峰塔歷史
【雷峰塔歷史沿革】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關磚塔,古人更多地稱之為 「黃妃塔」。它是由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宮,存放著珍藏有佛螺髻發舍利的純銀阿育王塔和龍蓮座釋迦牟尼佛坐像等數十件佛教珍貴文物和精美供奉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磚內,還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雷峰塔遭到戰亂的嚴重損壞,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重修,建築和陳設重現金碧輝煌,特別是黃昏時與落日相映生輝的景緻,被命名為「雷峰夕照」(李嵩《西湖圖》),列入西湖十景。南宋以後,「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賞最受青睞的名勝之一。明嘉靖年間(1522-1566),入侵東南沿海的倭寇圍困杭州城,縱火焚燒雷峰塔,災後古塔僅剩磚砌塔身,通體赤紅,一派蒼涼、凝重風貌。明末杭州名士聞啟祥曾將其與湖對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評說:「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此說一出世人稱是。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以及與《白蛇傳》神話傳說的密切關系,成為西湖十景中為人津津樂道的名勝,連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來游覽和品題,「雷峰夕照」名播遐邇。如清雍正年間成書的《西湖志》這樣贊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巋然獨存,磚皆赤色,藤蘿牽引,蒼翠可愛,日光西照,亭台金碧,與山光倒映,如金鏡初開,火珠將附。雖赤城枉霞不是過也。」
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民間盛傳雷峰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因而屢屢遭到盜挖。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塔身終於轟然坍塌,部分塔磚中秘藏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面世,「雷峰夕照」勝景卻從此名存實亡。 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議論,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這座著名古塔。
1999年底,浙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鄭重決策:順應人民群眾的心願,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文物保護原則,發掘雷峰塔地宮,建造雷峰塔遺址保護設施,並對遺址保護設施的內在功能和外觀形象加以延伸、拓展,按雷峰塔原有的形制、體量和風貌建造雷峰新塔。雷峰塔重建工程於2000年12月26日奠基後進展順利。2002年10月25日,雷峰新塔如期落成。
雷峰塔的建設在中國風景保護和建設史冊上留下了四項「天下第一」:塔類建築採用鋼材框架作為建築支撐、承重主體的天下第一。 塔類建築中採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天下第一。 塔類建築內部活動空間最寬敞的天下第一。塔類建築內部文化陳設最豐富的天下第一。
C. 雷峰塔是西湖著名景點,雷峰塔真的像故事中是為了鎮壓白蛇修建的嗎
大家現在觀賞到的這個雷峰塔,其實已經不是來自於幾千年的那座了,而是修建於二十一世紀初的建築。在完工的時候,大家抬頭望向這座在這么悠久歷史上,存在有很重要以及的建築,所有人都忍不住停下來欣賞一下,貌似這裡面擁有著很強大的力量,是一座蘊含了中國古時候人民聰慧的塔建築,也是讓所有人看到就永遠銘記在心裡偉大的歷史作品,同時還是我們了解過去歷史的一個確切的途徑。
雖說有關白蛇的這個傳說,一直以來都被大家所談及到,不過傳說終歸是傳說啊,大家對雷峰塔的低端,一直都保持著好奇,到底有什麼在塔下呢?莫非還真存在白蛇在下面嗎?現在社會的考古技術是愈加的發達了,近來我們國家的歷史學家還有考古學者們,就帶著這樣的好奇心,來到了塔下的密室裡面,進行了很細致的勘察。在這個密室當中,經過勘察並沒有看到棺材以及靈柩,但是有一個很重的鐵質框架。
D. 雷峰塔遺址的歷史記載
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民間盛傳雷峰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因而屢屢遭到盜挖。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塔身終於轟然坍塌,部分塔磚中秘藏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面世,「雷峰夕照」勝景卻從此名存實亡。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議論,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這座著名古塔。
E. 雷峰塔坍塌之後,專家在塔底究竟發現了哪些秘密
很多到杭州旅遊的朋友都會去西湖。而去西湖,那麼也一定會去一個地方,那就是雷峰塔。當年西湖斷橋殘雪,那是白娘子和許仙約會的地方。站在斷橋上面遙望雷峰塔。似乎有著別樣的情感。但是有一點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在西湖邊上的雷峰塔其實並不是。原著當中的雷峰塔,真正的雷峰塔5幾年就已經倒塌了。
據說在雷峰塔的底下還發現了佛骨舍利。其實雷峰塔的倒塌與人有很大的關聯,因為後期沒有做到保護和修繕。這也是我們對一種歷史保護的不恰當。雖然說今天的黃鶴樓並不會在倒塌,但是它的韻味已經沒有了。因為進入黃鶴樓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部電梯,這也是讓我非常驚愕的。
F. 雷峰塔是西湖著名景點,雷峰塔真的像故事中那樣為了鎮壓白蛇修建的嗎
雷峰塔,又名黃妃塔,這座塔是吳越王為其愛妃所建,而《白蛇傳》只是一則故事傳說,因此傳說是假,塔是真,雷峰塔下的白素貞只是古代愛情故事中虛構的罷了。
雷峰塔下的地宮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雖然在地宮之中有幾條小蛇,但這些小蛇也確實不是白素貞的化身,因此雷峰塔下沒有白素貞。
G. 有誰能說一下雷峰塔的故事
雷峰塔與白蛇故事
是許仙還是許宣
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故事,為雷峰塔平添了許多神秘和傷感。記者近日在查閱有關雷峰塔的歷史文獻和文學作品時,發現許仙這個傳說中的人物在明清小說中,均稱之為「許宣」,直到民國中期,才被「改名」為許仙。
據考,雷峰塔建造之時,尚無白蛇故事。吳越國降宋後,市井鄉野的說書藝人就一步步地衍化出這個傳奇故事。故事的梗概與現代的傳說基本一致,唯獨這許仙被改了名。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5卷收錄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最早較完備地記載白蛇傳奇故事的版本之一。書中在介紹男主人公時說到:「話說宋高宗南渡,紹興年間,杭州臨安府過軍橋黑珠巷內,有一個宦家,姓李名仁。見做南廊閣子庫募事官,又與邵太尉管錢糧。家中妻子有一個兄弟許宣,排行小乙。」這位「許宣」在書中又稱「小乙官人」,即是如今家喻戶曉的許仙。清代古吳墨浪子(生平事跡無考)輯的《雷峰怪跡》一文,文字更為凝練,但許宣許小乙的稱呼依然沒有變。
至民國中期,文學作品中的許宣開始成為許仙了。魯迅先生1924年發表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我的祖母曾經常常對我說,白蛇娘娘就被壓在這塔底下!有個叫做許仙的人救了兩條蛇,一青一白,後來白蛇便化作女人來報恩,嫁給許仙了……」建國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崑曲表演藝術家白雲生等都將《雷峰塔》、《白蛇與許仙》等劇目作為自己的代表作。電影《白蛇傳》更是家喻戶曉。從此許仙的大名蓋過了「許宣」。不過,許仙之名確實較許宣有意思。而衍化中產生的這類變化,正是民間文學的一大特徵。
雷峰何以連金山
在雷峰塔與白娘子的傳說中,人們忘不了那個以「衛道士」自居的金山寺法海和尚。但為什麼把遠在長江邊的金山寺拉到西湖之畔的雷峰塔旁呢?
根據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記載,許仙與白娘子是到鎮江的碼頭邊開一家葯店後認識了金山寺的法海禪師的。由此,便將法海禪師扯進了這個傳說里。不過,馮夢龍筆下的法海似乎還是個「正面人物」,大有替天行道之意。可能是時代進步的緣故,今人印象中的法海則完全是個壞事干絕的戲曲人物了。
記者以為,將金山寺與雷峰塔掛上鉤,不屬偶然。金山寺在鎮江西北部的金山上,始建於東晉時期,寺內殿宇樓台依山而建,向為我國佛教禪宗名寺。法海也據說確有其人。借名人名地增加傳說的「真實性」,這是司空見慣的。但還有一點可能許多人沒有留意,歷史上鎮江與杭州的聯系是相當頻繁的。記者曾經與新華社江蘇分社同仁包、華兩君游歷金山寺,當時錄下一幅對聯:「適從雲水窟來,山色可人,兩袖猶沾巫峽雨;更向海天深處,郵程催我,扁舟又趁浙江潮。」此聯的大意是說,剛從四川雲霧迷漫的峽谷中飛渡而來,袖管上沾的巫峽雨水還沒有干透,又要向海天深處的浙江杭州趕去了,行色匆匆,小舟還得趁早去趕浙江潮。對聯中的「海天深處」指的就是浙江杭州。身處鎮江的古人為什麼獨將杭州寫上去呢?據了解,宋明時,長江沿岸走水路的人凡是去杭州的,莫不以鎮江為中轉點、歇腳站。而當時以絲茶聞名的杭州已經盛極一時,各路商人爭著要來。行商們本來就是民間說書藝人「兜售」的對象,把客人熟悉的事物拉進說書的內容里,想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H. 歷史上的雷峰塔是何時修建的真的和白娘子的傳說有關嗎
雷峰塔建造於公元977年,它是吳越忠懿王錢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而建。所以雷峰塔與白娘子沒有關系,《白蛇傳》只是中國民間的故事,主要講的是許仙與白娘子相遇而發展的一系列故事。
三、雷峰塔的文物價值。
雷峰塔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雷峰塔地宮發掘出來的文物非常豐富,是吳越王國鼎盛國貌的集中體現,對研究當時的工藝成就、佛教文化的影響,有非常重大的價值與意義。 對於雷峰塔遺址和地宮的發掘,使今人對於五代時典型的平面八邊形樓閣式套筒塔的形制及構建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在中國造塔歷史上是一座藝術精品,它是首創八角形平面,又是樓閣式塔型的一座名塔。尺度雄偉,比例適當,構造傑出,但又柔和絢麗,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雷峰塔文物陳列區是浙江省博物館里吸引人的一處。
I. 雷峰塔的歷史是什麼急!!!!!!!!!!!!!!!!!!!!!!!........
雷峰塔
雷峰塔原建在雷峰山上,位於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凈慈寺前。雷峰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郁。山巔原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標志性景點,與北山的保俶塔南北遙相呼應。在雷峰塔未倒塌前,西湖上曾呈現出「一湖映雙塔,南北相對峙」的美景。1924年雷峰塔倒塌之後,不僅作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
現杭州市新建雷峰塔以恢復舊時的景觀。雷峰新塔建在遺址之上,保留了舊塔被燒毀之前的樓閣式結構,完全採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這座塔兼具遺址文物保護罩的功能,它由保護罩、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其中塔身和塔剎的高度為61米,地平線以下的保護罩為9.7米。
專門為保護遺址而建的保護罩呈八角形,建築面積3133平方米,外飾漢白玉石欄桿。保護罩分上下兩層,將雷峰塔遺址完整地保護起來。
塔身的設計沿襲了雷峰塔被燒毀前的平面八角形樓閣式制型,高約45米,共分5層,保留了宋塔的慣有風格。各層蓋銅瓦,轉角處設銅斗拱,飛檐翹角下掛銅風鈴,風姿優美,古色古韻。同時二至五層還有外挑平座可供觀景。
用於裝飾的塔剎高16.10米,塔頂採用貼金工藝。它的外形具有唐宋時期江南古建築的典型風格,遠處望去,金碧輝煌。
關於雷峰塔,明末杭州名士聞啟祥曾將其與湖對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評說:「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寶石如美人」,此說一出世人稱是。而清雍正年間成書的《西湖志》這樣贊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巋然獨存,磚皆赤色,藤蘿牽引,蒼翠可愛,日光西照,亭台金碧,與山光倒映,如金鏡初開,火珠將附。雖赤城枉霞不是過也。」
雷峰新塔建成後,已經消失了七十餘年的雷峰夕照又將重現。遊人站在五層的外觀平座上,西湖美景能盡收眼底。作為西湖南線的制高點,極目四眺,碧波盪漾的西湖、秀美端莊的汪庄、初見輪廓的南線新景點、綠意蔥蘢的湖心三島一覽無余。而站在西湖東岸的湖濱路遠眺,雷峰塔敦厚典雅,保俶塔纖細俊俏,兩座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西湖山色又回到了往日的和諧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