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儒家發展結構圖

歷史儒家發展結構圖

發布時間:2021-03-11 18:12:05

A. 儒家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中國儒家的發展,分為先秦原始儒學、兩漢儒學、宋明理學、近現代儒學四個階段。
克己復禮——先秦原始儒學
第一階段就是先秦的原始儒學。原始儒學首先是由孔子開創的,但從思想的源頭來講,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的文武、周公。
原始儒學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儒學
到了漢代,應該說是儒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漢代儒學在理論上吸收了先秦時期其他一些學派的思想,特別是陰陽五行學家的思想,因此內容得到了極大豐富。
理一分殊——宋明理學
北宋有五位理學的奠基者,人稱北宋五子,即周濂溪、邵康節、張載、程顥和程頤。他們可以說都是從《周易》入手,來發掘儒家形而上學的東西。但是光靠這個還是不行的,所以他們又借鑒了很多佛道的理論,把它們運用到儒家的經典著作中去。這樣,他們就把儒家的許多具體的解釋,提高到了理論的層次,或者說形而上的層次。
以西學解釋中學——近現代儒學
到了近代,西方思想的精神對於儒學的沖擊很大。開始的時候知識分子應該說並沒有完全拋棄儒學,而是通過吸收西方的理論,來解釋儒家的思想。其實這種通過吸收別的理論來構建新儒學的做法並不是從近代才開始的,如兩漢的新儒學就是吸收了先秦諸子的思想,特別是陰陽五行的思想,才成為一種新儒學的;宋明理學成為一種新儒學,也是因為吸收了佛道的思想。顯然,儒學本身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

B. 儒家發展的有哪幾個歷史階段

儒生實際上在孔子之前就有,但是我們現在的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孔子創立的學派留下的(大約 兩千五百年前);

孔子死了以後,孟子自稱繼承了孔子的一切 以孔子門徒自居 成為了儒家的第二大巨頭 號稱「亞聖」(孟子為戰國中期)

孟子死後時代發展到了戰國末期,人心浮躁,這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一位大師出現,——荀子 荀子是韓非李斯的老師 先秦儒家三巨頭講的內容的側重點都不一樣 但是追求的往往差不多(成為堯舜)

從儒家整體的發展史來講,絕對的孔子真傳是說不清的,韓非子就說過這樣的話: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移為三,他們都在說自己是正統,誰能區分?先秦的時候儒家並不是社會的主流思想,當時是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的知識創造時期,號稱百家爭鳴,但是從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再無此景。

歷史走到了秦始皇改天換日,秦朝用苛法,商鞅變法之後,秦帝國是地地道道的法家思想,李斯建議焚詩書,百家爭鳴一去不回。(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事,焚書不僅僅燒的是儒家的書,只要不是法律條文和種地建築的書全燒,其中道家楊朱的書就沒傳下來)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截點,用易中天老師的話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國再也沒有真正的「思想家」。後來的那些最多稱得上文人或政論家,他們的存在也僅僅是帝國的鷹犬。

時代走到了漢武帝,把所有的思想都廢掉,採取董仲舒改編的儒家,所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儒家」的思想作為所謂的治國綱領,但是實際上是外儒內法,政局裡還是在用刑治,儒家只不過是忽悠百姓的幌子。 (而且就算是儒家,那個儒家也不是孔子的東西,是後來改編的)

時代走到了隋唐,隋文帝開科舉,徹底消滅了中國人的思想,從這一刻起,中國人徹底的成為政局的鷹犬,在沒有獨立的思想,而且學習的目的也徹底變為「走仕途」,(學而優則仕)這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個災難。居然還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實際上是 萬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

宋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朝代,宋代由於重視士大夫,除了很多優秀的文人,政論家,把詩詞的境界推到了最高,也許只有宋代又會有蘇東坡這樣的政論家吧。(宋代不阻止文化人言論,可以隨意說話,隨便提意見,不會因為說錯話而被殺頭)

宋代的朱熹從新注釋了儒家的四書五經,這位後來明代的科舉八股大家了堅實的基礎。

明代的科舉跟現在有異曲同工之妙,是為了考試而考試,所有的東西都從這九本書里出,所謂的四書五經,還必須的是朱熹的著, 然後八股文的水平發展到了極致,明代是中國歷史上文章寫的最華麗的朝代,不過文章也越來越沒用,不但思想家沒有了,甚至連思想內涵都沒有了。

列一個表吧

公元前2500年左右 孔子創造儒家思想 主張「仁義禮智信 著重主張仁愛 等級 文化」

戰國中期孟子 主張「義」

戰國末期荀子 主張「禮」 (儒家為什麼會有如此變化 詳見易中天的《百家爭鳴》

秦始皇廢掉了儒家

漢武帝時儒家東山再起 而且盡可以有一種儒家思想

隋朝開科舉 儒家變為考試的主要內容

宋代廣開言路 儒家思想達到一個高峰

明代的科舉八股最變態 儒家文化徹底變成了考試章程 絕不允許有自己的見解

清代也很重視文化 儒家思想用得也實際 忠君愛國的漢臣也一大批 但是隨著科學知識的來臨 清朝末期的科舉八股 阻擋了真正人才的任用 (清末外國留學回來的大學生在大清是不可以做官的 假如你是哈佛的博士也不行 因為你不是大清的進士)

儒家思想壟斷了人才的選拔 給帝國制度有過幫助 最後也給予帝國制度沉重的打擊 以至斃命

C. 儒家思想發展演變的歷程

春秋戰國時期是儒家思想的產生與初步發展期。西漢,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宋明時期是儒家思想的新發展階段,形成了新儒教。明末清初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與繼承時期。

發展歷程

1、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思想: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主張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系。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與任意刑殺,指出統治階級要愛惜民力、取信於民、正身律己。

2、戰國時期——孟子思想的發展: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虐民」「暴民」。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統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於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新儒學以「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學——理學:特點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觀點:他認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實際上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5、明朝理學走向極端——王陽明的心學

①創立背景:明朝中期,社會動盪不安。

②目的:「破心中之賊」,維護封建統治。

③主要觀點: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主張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慾」,以「致良知」,即恢復內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觀念,忍受封建統治的壓迫。

④評價:使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走到了極端。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D. 儒學的發展歷程

1、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

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2、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加之漢字尚處於雛形,不具備准確表達的功能,正統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3、漢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4、漢朝以後,儒學地位下降,在魏晉南北朝時玄學盛行。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時發展為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為考試題目。直到五四運動才取消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4)歷史儒家發展結構圖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學派:

1、程朱理學

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狹義理學專指程朱學派(廣義的理學包括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該文的理學特指程朱理學)。理學肇始於北宋的周敦頤,奠基於程顥、程頤,完成於南宋的朱熹。

2、陸王心學

中國宋明時期的哲學流派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南宋時期,針對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陸九淵提出「心即理」;針對朱熹「即物」才可「窮理」的理論,陸九淵提出更為便捷的「發明本心」的主張。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宋學與漢學

漢學與宋學的對立是清代儒學的主線,又因滿清變成儒學和皇權的道統之爭,康熙等以宋學的名義逐漸從儒學士人手中奪取儒學道統。

E. 儒家學說的發展演變過程

中國的儒學如果從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與發展.不了解儒家學說的歷史演變。
一、中國儒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 儒出身於"士",又以教育和培養"士"("君子")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說:"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說,士出來任職做官,為社會服務,就好像農夫從事耕作一樣,是他的職業.荀子在講到社會分工時,也把"士"歸於"以仁厚知能盡官職"(《荀子·榮辱》)的一類人.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講,原始儒家學說也可以說是為國家、社會培養官吏的學說,是"士"的文化. 子貢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謂之士矣"的問題,即怎樣做才稱得上"士".孔子回答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論語·子路》)。
二、中國儒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義》為代表的兩漢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學 漢初統治者為醫治秦末苛政、戰亂造成的社會民生極度凋敝的狀況,採用了簡政約法、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方針政策,以恢復社會的生機.與此相應,在文化思想上則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黃老道家學說。
三、中國儒學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以程、朱、陸、王等為代表的宋、明、清時期的性理之學的儒學佛道學說對廣大士大夫修養身心方面的巨大影響,引起了一部分儒者的不滿與不安.他們認為,以佛道理論修身養性將使人們不守儒學禮法,從而危及社會的統治秩序。
朱熹進一步發揮了程氏的思想,而且把"仁"為"理"的道理講得更加清楚.這里我們引幾條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仁"的解釋,以見其大概.如: "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論語·學而》注) "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孟子·盡心下》注)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謂'元者善之長'也."(《中庸》章句) "仁者,本心之全德.......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蓋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於人慾.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慾而復於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復全於我矣."(《論語·顏淵》注)。

F. 如何梳理清楚中國儒學發展的歷史脈絡

①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孔孟學說興起。但從戰國時期一直到秦朝,儒家並未成為統治思想。當時戰國各諸侯,信仰更多的是法家思想。

②秦:秦以商鞅變法起家,又用尉繚子和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焚書坑儒,秦代統治者以法家思想統治天下。所以秦被歷代儒生視為異類,評價很低。

③西漢:儒家興起。漢初,理所當然的對秦信奉的法家思想有所排斥。從漢高祖開始,一直到文景之治,基本上信仰道家思想更多,主張無為而治。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才開始成為主流價值觀。

④東漢:儒家思想遭遇到的勁敵。東漢仍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價值觀。但東漢初年,印度佛教思想開始傳入中國。不過東漢時期,佛教並未興起。但是東漢末年,儒家思想遭遇到最大的勁敵:道教思想。結合印度佛教和中國老子道家思想,形成的道教思想,催生了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徹底摧毀了東漢統治。

⑤三國魏晉時期:佛教思想開始嚴重沖擊儒家思想。佛經中有一些古希臘哲學思辨,這種哲學思辨方式,是歷來中國儒生沒有見過的東西。許多儒生沉溺其中,於是就變成了「清談」。儒生們借用佛教的哲學思辨,結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來談一些問題。因為很多問題,其實是很「虛」的哲學或佛教問題,所以被認為是「清談誤國」。魏晉時期的「清談」,其實是文人儒生們,抵抗佛教思想入侵的一個方式。

⑥南北朝時期:混亂時期。北方的胡人漢化之後,反而極力維護儒家思想,例如鮮卑的北魏太武帝滅佛。而南方的漢人,反而接受佛教。例如梁武帝蕭衍,本身是一個飽讀詩書、才學極高的儒生,但他本人又篤信佛教。

⑦隋唐:仍是混亂時期。唐雖然是官方以儒家為官方統治思想,但佛教和道教極盛。唐代十幾個皇帝,竟然有6個死於道士的煉丹術。以韓愈為代表的儒生們,發起「復古運動」,文學上主張復古,政治上主張推行儒家思想。韓愈還寫下《諫迎佛骨》的著名文章,但因此而遭到貶官。整個唐代,儒釋道,三教並行,較為混亂。

⑧宋代:儒家復興。以周敦頤、朱熹為代表的儒生,面對佛教的入侵,借用佛教思想,重新闡述儒家思想,形成「理學」。理學即新儒家思想。宋代和漢代一樣,獨尊儒術。官方不再迎聘道士和僧人,也不會參與和舉辦佛道教的法事活動,佛教和道教只能轉為民間活動。這是和唐代截然不同的。相反的,北方的蒙古人反而對佛教和道教比較尊崇,例如成吉思汗就尊崇全真教的丘處機,與丘處機討論求教。成吉思汗的這種行為只會發生的唐代皇帝身上,如果宋代皇帝敢這么做,肯定會被儒生大臣罵死。

⑨明清:兩代仍沿襲宋代的「理學」,並且禮教規范比宋代更嚴格。王陽明等人,在理學基礎上,又創立「心學」。心學即明代的新儒家思想。心學同樣也借用了佛教思想,重新闡述儒家思想。

民國:以現代西方民主思想為主流價值觀。但對儒家思想也不太排斥。

新中國:1919年gc主義興起之時,就將儒家思想視為首敵。故gc主義排斥儒家,不斷攻擊和醜化孔子及儒家思想,打倒孔家店。1960年代,林biao本人經常言必稱「克己復禮」,有舊思想之嫌,事後一些人發起了「批林批孔」運動,打倒了林biao。基本上,gc主義是仇視儒家思想的。但到了20世紀,為了反抗西方,態度又有些轉變,一些人開始鼓吹國學,政府也開始推動「孔子學院」等運動。此時的儒家思想,已經結合gc唯物思想,有了一些完全不一樣的闡述。

經學發展史: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才開始成為主流價值觀。漢代的「經學」開始興起。

經學,就是研究儒家經典著作的學問。經學,有五經、六經、十三經之說,都是儒家著作。其中最典型的是《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春秋》這五經。都是孔子著作或孔子訂正過的著作。

漢代經學,還有「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因為古代書籍流傳到漢代,有些內容可能被篡改了。今文,意思是儒家經典作品中,有些內容是當時漢代人偽作硬塞進去的,所以當時的人們就稱這些偽作內容是「今文」。古文,才是真正孔子時期的原始內容。

西漢末年,古文經學出現了一個瘋狂的執行者,那就是外戚王莽。王莽是古文經學的擁躉,他是復古派,他的理想是實現周文王周武王時期聖人時代周禮制度。他將私有土地、鹽鐵等全部收歸「王有」,實現真正的「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理想。他的各種復古改制,對社會沖擊太大,最後遭逢失敗。

魏晉乃至隋唐時期,經學式微。

到了宋代,理學興起。理學即新式儒家。到了明代,心學興起。心學即明代的新式儒家。

到了清代,因為文字獄興起,儒生們不敢議論政治,於是,漢代的「經學」再度興起。

經學與宋明理學不同的是:宋明理學可以針對時政,結合儒家思想進行討論。但「經學」不敢議論時事,而是躲進故紙堆里,搜集漢儒的經說,加以疏通證明。它的特點就是重視資料收集,而從不下主觀判斷和評價,以免陷入文字獄之害。

這就形成了清代的「乾嘉學派」。「乾嘉學派」主要是研究漢儒著作,所以又稱為「漢學」。清代經學大師主要有戴震、錢大昕、顧炎武等人。

到了清末民初,研究經學的人已經很少了,只有章太炎、梁啟超、康有為。且章太炎等人,也一度重新掀起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

G. 總結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1、產生背景

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2、興起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此時,孔子已死三百餘年。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拓展資料:

儒學現代意義的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我們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前夜,此時此刻,必須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

第二,新的世紀,我們的國家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問題。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也必須有個對自身"文化"上的自覺。什麼是"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古',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來研究我們民族文化的歷史和它發展的前景,就必須適應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形勢,即"新的軸心時代"到來的文化發展的新形勢。適應我們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必須有一個文化自覺的要求。

H. 儒家的發展史

儒家定義:儒家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它是中華法系的法理基礎,對中國以及東方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持續至今的意識形態,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儒家思想經歷的挫折:明清以來,西學東漸。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之後,面對西學的壓力,清代儒家開明派提 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良主張。近代以來,中國的落後致使人們對中國文化作出反思,儒學內部龔自珍、魏源等,以漢學批宋學,主張改革,成為近代儒學中的異端。之後,又有三次對儒家思想的較大沖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中,草根階層對儒學的沖擊。第二次是戊戌變法時代,變法派思想家對儒學的沖擊。第三次是民國成立之後的新文化運動,各類激進主義新思潮對儒學的沖擊。

I. 儒家歷史發展歷程(表格)

理學家最強調天理,而天理又是什麼呢,「張之為三綱,紀之為五常,宇宙之間,一理而已」(《朱文公全集·讀大記》)。宇宙間只有一個天理,理學家有時候又把它稱為太極。而天理具體來講就是儒家強調的禮教,就是三綱五常。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這些是人人都要遵守的。

在這個思想之下,理學家又提出了「人人一太極,事事一太極,物物一太極」的思想,就是說每一個具體的事物裡面,都整體地體現了一個完整的理。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落實到具體來講,雖然三綱五常是一個整體的天理,但其實在每個個體身上都完整地體現了這樣一個關系。比如你不能說我只是一個父親,我沒有體現別的,那不行啊,對於你父親來講你是兒子,對於你兒子來講你是父親啊。所以在你身上既體現了父親的理,也體現了兒子的理,這個理是完整的,不是孤立的,這就叫理一分殊。也就是說每一個具體的個體中都包含了整體的全部內容,所以是一個整體的體現。

而理學家之的這個想法是從哪兒來的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因為佛教講理事無礙,講事事無礙,特別是華嚴宗講的月印萬川的道理對理學家有很大啟發。

佛教講「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天上的月亮映在地上的千萬條江河裡面,它都是一個完整的反映,並不是說長江裡面的月亮是月亮的一部分,黃河裡面的月亮又是月亮的那一部分,它都是完整的體現。所以佛教就認為理是一個整體,而事是理的各種各樣的特殊反映,理和事是無礙的,所謂無礙就是圓融的。並不是理是理,事是事,或者事只是理的一部分。進一步講,因為每件事裡面都有一個相同的理,那麼事與事之間其實也就是無礙的,這就叫事事無礙。

這種思想就深深影響了宋明理學家,推動他們建立了儒家的形而上學體系。

所以,到了宋明以後,儒學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它開始強調天理、良心。陸王學派,就強調良心。良心跟天理應該說也就是一個東西,無非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強調。一個強調外在的,一個強調內心的,它們本質是相同的,只是分成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

所以後來中國人總是講天理良心,遇到事就問對得起天理良心嗎?是不是按照天理良心去做事啊?這些都是宋明理學以後的一種理念。

以西學解釋中學——近現代儒學

到了近代,西方思想的精神對於儒學的沖擊很大。開始的時候知識分子應該說並沒有完全拋棄儒學,而是通過吸收西方的理論,來解釋儒家的思想。其實這種通過吸收別的理論來構建新儒學的做法並不是從近代才開始的,如兩漢的新儒學就是吸收了先秦諸子的思想,特別是陰陽五行的思想,才成為一種新儒學的;宋明理學成為一種新儒學,也是因為吸收了佛道的思想。顯然,儒學本身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

近代的儒學,我認為是從康有為開始的。他著了很多書,包括《論語注》、《孟子微言》、《禮運注》等。他用很多當時西方流行的思想,其中也包括很多佛教的思想來解釋儒家的思想。這一點在譚嗣同身上表現得就更明顯了。在《仁學》里,他就認為,儒家的仁,墨家的兼愛,佛教的慈悲跟基督教的愛人,都是一個意思,都是用一個思想完全地貫通起來的。

到了港台的新儒家,也同樣是這樣。比如牟宗三先生,他就是完全以新康德主義來重建儒學的。

我覺得儒學現在還在第四個階段里,因為完全迴避現在西方文化的影響,去完全恢復原來的儒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我第一講講的,傳統思想想毫不改變地保留到現在那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要完全斬斷傳統那也是不可能的,這個就是文化的特徵。所以既要保留傳統,又必須有所發展,這就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挑戰。

J. 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1、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思想: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主張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系。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與任意刑殺,指出統治階級要愛惜民力、取信於民、正身律己。

2、戰國時期--孟子思想的發展: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虐民」「暴民」。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統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於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新儒學以「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學--理學:特點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觀點:他認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實際上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5、明朝理學走向極端--王陽明的心學

①創立背景:明朝中期,社會動盪不安。

②目的:「破心中之賊」,維護封建統治。

③主要觀點: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主張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慾」,以「致良知」,即恢復內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觀念,忍受封建統治的壓迫。

④評價:使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走到了極端。

(10)歷史儒家發展結構圖擴展閱讀

周公對儒家思想的創立:儒家思想的起源成書於周公時代。周公也,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武王代紂後不久過世,傳位於周成王,即武王之子;由周公輔助。

孔子對儒家思想的發展:孔子,名丘,春秋時魯國人。平王東遷後,春秋戰國時代開始,說明王室的勢力變弱,各諸候國開始強盛,從而有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逐鹿中原。在這個混亂的時代,產生了大量的思想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思想與治國方針,史稱:諸子百家。

孟子對儒家思想的發展:孟子,名軻,戰國時鄒城人,今山東鄒城,也是生活在齊魯大地。從小聽到孟子的故事是「孟母三遷」及「子不學,斷機杼」,說明孟子從小的家庭教育還是比較重要的。

閱讀全文

與歷史儒家發展結構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